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COL7A1基因在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中突变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14例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皮肤活检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COL7A1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显性遗传型中的3个家系为COL7A1基因错义突变所致,泛发性隐性遗传型中4个家系结合了两个提前终止密码子突变,另外3个结合一个提前终止密码子和剪切位点或甘氨酸错义突变,3个局限性隐性遗传型家系则由提前终止密码子和错义突变引起。结论 显性遗传型由甘氨酸错义突变所致,隐性遗传型则包括无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插入或缺失突变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个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家系致病基因COL7A1基因突变位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COL7A1基因分析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全基因捕获新一代测序(NGS)对2013年10月和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DEB家系中2例先证者COL7A1基因进行全基因突变检测,获得变异序列后,针对所检出变异序列进行PCR扩增后Sanger双向测序对2个DEB家系中2例先证者及其父母和100名健康个体的COL7A1基因序列进行突变验证分析,确定致病突变后,对其中1个家系中的高危胎儿进行孕早期产前诊断.结果 共发现4种COL7A1基因突变:c.5230G >T (p.E1744X)、c.5932C >T (p.R1978X)、c.5605-10 T>G(IVS66-10 T>G)、c.8305-1G>A(IVS110-1G>A).其中p.E1744X、IVS66-10 T>G和IVS110-1G>A为国际首次报道的突变.家系1中先证者携带COL7A1基因p.E1744X和p.R1978X无义突变,父母分别为杂合突变携带者;家系2中先证者携带COL7A1基因IVS66-10T>G和IVS110-1G >A剪接区突变,父母分别为杂合突变携带者;100名健康个体未检测到上述突变.家系1中产前诊断胎儿携带与其先证者相同的突变为受累胎儿,胎儿父母选择治疗性引产术后,取胎儿标本行基因诊断,结果与产前诊断相同.结论 COL7A1基因突变是该2个DEB家系的致病原因,NGS结合Sanger测序方法可以快速且准确地进行该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3.
COL7A1基因在痒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中的突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hen X  Li G  Zh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1):869-871
目的 了解一个痒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中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以及等位基因特异引物的多重PCR方法,对一个痒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40人(其中患者23例)进行基因突变情况检测。结果 该家系中患者存在COL7A1上G6100A的突变导致VⅡ型胶原的2034位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而对照的健康人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G2034R突变是引起该家系临床病变的特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成骨不全(OI)又称脆骨病,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骨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骨密度降低、骨脆病增加、蓝巩膜、牙本质发育不全等,发病率约为1 : 10000报告1个成骨不全(OI)家系并检测Ⅰ型胶原基因(COL1A1和COL1A2)的突变位点.方法:家系患者均具有易骨折和蓝巩膜等特点,诊断为OI.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对COL1A1和COL1A2基因的所有启动子、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内含子进行DNA测序.基因突变位点的杂合状态通过序列特异引物PCR(PCR-SSP)进行证实.结果:DNA测序显示, 2例OI患者COL1A1基因内含子27的5′端RNA剪接位点发生突变(c.1875+1G>A, 即 IVS 27+1 G>A),该突变与OI临床诊断一致.而家系中9名正常成员和50名健康对照者均未检测到该剪接位点突变.c.1875+1G>A在文献及胶原基因突变数据库均未见,为 OI患者COL1A1基因的新突变位点,PCR-SSP证实了内含子27的杂合性.结论:本研究在一OI中国家系发现了致病基因COL1A1新的RNA剪接位点突变(c.1875+1G>A),详细的分子及临床特征对认识OI患者遗传和表型异质性、进一步研究OI基因型-表型关系有作用.  相似文献   

5.
天津地区国人CETP第14内含子+1位G→A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胆固醇酯转移蛋白第14内含子 1位G→A突变。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该突变,首先扩增胆固醇酯转移蛋白目的基因片段,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Ndel消化后,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95例健康体检者中发现1例杂合子突变,突变率约为1.05%。结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该突变简便、易行、可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线粒体ND1基因3316 G→A突变对线粒体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和大肠杆菌DH5α构建野生型和线粒体DNA的ND1基因3316 G→A突变型重组子pcDNA3.1B-ND1;设计特异性siRNA序列干扰Hela细胞内源性线粒体DNA表达,使其内源性ND1基因沉默;经脂质体转入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子pcDNA3.1B-ND1,使其在Hela细胞内表达.通过RT-PCR、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荧光显微镜,从mRNA水平→蛋白质水平→线粒体膜电势位检测干扰效果,以筛选有效干扰siRNA序列.结果 线粒体ND11和线粒体ND12 siRNA序列均具有一定的干扰效果,后者效果明显优于前者;转入3316 G→A突变型重组子pcDNA3.1B-ND1的Hela细胞表达的线粒体蛋白低于野生型.结论 线粒体DNA的ND1基因正常表达对维持正常的呼吸链功能和细胞增殖至关重要,携有3316 G→A突变基因的糖尿病的发病与线粒体蛋白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寻找一种快速、准确、有定量突变比例的简单PCR方法,以识别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0N)息者所携带的mtDNA ll778G→4A点突变。方法 根据已知致病突变的碱基变化,设计M(突变)和N(正常)引物,分别与反向引物R配对扩增,严格控制退火温度和其他PCR反应条件达到特异扩增。病例组为LH0N家系共10个个体,对照组为40位正常人。结果 在先证者、母系已发病亲属和一个10岁男孩(未发病)体内分别检出突变比例各不相同11778G→A点突变,而在家系的正常配偶、父系子女及40位正常对照组未检出该突变。结论 位点特异PCR是一种不受DNA序列有否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检测突变的方法,适用于LH0N等致病突变明确的遗传病的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基因第 7外显子 894位点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并高血压的相关性。②方法 随机选择单纯 2型糖尿病病人 (2DM组 )、单纯糖尿病肾病病人 (DN组 )和糖尿病肾病并高血压病人 (DN +HP组 )为研究对象 ,应用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 ,PCR产物以限制性内切酶BanⅡ进行酶切 ,2 0g/L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各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危险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③结果 DN病人组T等位基因和T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单纯 2DM组 (χ2 =8.32~ 1 0 .2 3,P <0 .0 5 ) ,DN +HP组T等位基因及TG基因型频率与DN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0 .4 4、0 .6 1 ,P >0 .0 5 )。Lo 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体质量指数、HbA1c、TC、TG、eNOS基因第 7外显子 894G→T点突变是DN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④结论 eNOS基因第 7外显子 894G→T点突变与糖尿病肾病并高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线粒体NADH脱氢酶1(ND1)基因nt3434A→G突变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运用PCR-RFLP技术在糖尿病组(216例)和正常对照组(203例)中筛查线粒体ND1基因nt3434A→G突变,并分析其家系的突变特点和临床特征。结果 在糖尿病组中发现1例nt3434A→G突变者,而正常对照组中未发现,两组间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携带nt3434A→G突变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水平稍低,体质量指数低,伴高乳酸血症,家系中其妹和女儿携带nt3434位点突变且伴高乳酸血症,但糖耐量正常。结论 线粒体ND1基因nt3434A→G突变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高是否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ULT1A1基因第7外显子G638A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结合PCR-DNA测序技术检测SULT1A1基因第7外显子G638A多态性在健康妇女(202例)及子宫肌瘤患者(120例)的分布,统计并推算SULT1A1基因第7外显子G638A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SULT1A1基因第7外显子G638A多态性的3个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健康妇女与子宫肌瘤患者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SULT1A1基因第7外显子G638A多态性与疾病的易感性具有相关性。结论:SULT1A1基因的第7外显子G638A多态性与子宫肌瘤具有相关性,可能是疾病发生的高度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2.
营养不良性大疱表皮松解症(DEB)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皮肤病,特征性表现为创伤诱发的水疱和瘢痕,全世界有数以千计的家庭受累。临床表现从轻度的甲营养不良到严重的、威胁生命的水疱,早期分子诊断和预测对这些受累家庭至关重要。DEB是由于皮肤中编码Ⅶ型胶原的COL7A1基因突变所致。由于基因结构特点、突变范围大、新突变发生率高、蛋白质结构和组装复杂以及表型的异质性,使得DEB的分子诊断和基因型-表型关系确定仍较复杂。本文报道使用自动化DNA直接测序和软件工具包可有效进行COL7A1突变检测,采用该方法,作者检测了41个DEB家庭的COL7A1基因突变。其中24个为新发突变,2个为再发突变。阐明突变的生物学后果有助于确定该病的发病机制,还可揭示一些少见的、影响诊断和预测的基因型和(或)表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另外,该研究还发现了1例隐性DEB的新发突变和2个新的COL7A1基因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3.
1989年Haliassos等首先报道用误配碱基引物PCR检测点突变。其基本原理是,一个引物3’末端紧邻突变点,3’末端或近3’末端引入一个错配碱基,介导突变产物在此产生某内切酶酶切序列,而正常模板的PCR产物无该酶切序列,另一引物不含错配碱基。问题是当内切酶用量太少或失活时,  相似文献   

14.
1989年Haliassos等首先报道用误配碱基引物PCR检测点突变。其基本原理是,一个引物3′末端紧邻突变点,3′末端或近3′末端引入一个错配碱基,介导突变产物在此产生某内切酶酶切序列,而正常模板的PCR产物无该酶切序列;另一引物不含错配碱基。问题是当内切酶用量太少或失活时,突变模板PCR产物不能彻底酶解或完全不被酶解,易造成判一断错误。为避免上述情况,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作者研究设计了用一对错配引物检测点突变方案,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Graves病伴眼病与不伴眼病患者CTLA-4基因外显子1第17密码子49位点A/G多态性进行研究,以期探讨Graves病患者伴发眼病的原因.方法:应用PCR技术并采用限制性内切酶BbvI来测定107例Graves病患者(其中伴突眼的50例,不伴眼病的57例)及57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TLA-4基因外显子1第17密码子49位点A/G多态性.分析其基因表型、基因频率与眼病的关系.结果:无眼病GD组GG基因型的频率及等位基因G的频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而伴眼病GD组其GG基因型的频率及等位基因G的频率明显高于无眼病GD组及健康对照组.结论:CTLA-4外显子1第17密码子49位点A/G二态性GG基因表型可能是GD患者伴发突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解线粒体tRNALeu(UUR) nt32 4 3A G突变和ND 1基因nt3316GA突变在中国人 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精确发病率及该基因突变所导致的II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我们采用PCR RFLP技术对 716例随机抽取的无亲缘关系的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突变的筛查。结果 在 2型糖尿病组中发现 3例 (0 4 % )该基因突变携带者 ,并在先证者一级亲属中又发现 4例携带该突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mt32 4 3A G突变阳性的 2型糖尿病患者与mt32 4 3A G突变阴性的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后发现mt32 4 3A G突变阳性的 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以下特征 :1) 发病早 (38 0± 10 1vs 5 3 4± 10 0岁 ,P <0 0 0 1) ;2 ) 体重减轻 (BMI,19 5± 2 0vs 2 4 9± 10 9kg/m2 ,P <0 0 0 0 1) ;3) 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OGTT试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 ,2 94 6± 16 47 2vs74 6 9± 6 6 47 7,P <0 0 1)。在 2型糖尿病组中发现ND1基因nt3316G A突变16例 (2 2 % ) ,在 181例正常对照组中发现 5例突变携带者 (2 7% ) ,突变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携带mt3316位点G A突变的 2型糖尿病组与无该突变的 2型糖尿病组之间的临床特点亦无显著差异。结论 线粒体tRNALeu(UUR) nt32 4 3A G突变在中国人 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0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