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东霞  王永富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5):4169-4172
目的:探讨早产儿住院期间输注高剂量氨基酸对其营养状况改善的效果,并对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12月出生体重为1 000 ~2 000 g的早产儿11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静脉营养治疗的情况将其分为高剂量组(HP) 42例,并于患儿出生后24 h给予剂量为3g·kg-1·d-1高剂量氨基酸静脉注射,中剂量组(MP) 38例,患儿出生后24 h内给予剂量为2 g·kg-1·d-1,低剂量(LP)组38例,患者于出生后24 h内给予1g·kg-1·d-1的氨基酸静脉注射,对比分析3组患儿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血液学指标变化、静脉注射1周后营养状况.结果:与MP、LP相比,HP患儿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血液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HP组患儿静脉氨基酸摄入量、总蛋白质摄入量、平均液体摄取量显著高于其余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给予早期高剂量氨基酸静脉输注能有效改善患儿营养状况,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作为开奶喂养的早产儿相关营养状况。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首次以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开奶喂养的早产儿共157例,记录相关诊断、出生情况、营养摄入、生长发育等。根据有无喂养不耐受(不耐受组和耐受组)和出生体质量(<1 500 g、1 500~2 500 g和≥2 500 g组)进行分组,分析生长发育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共60例(38.2%)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出生体质量和胎龄越小,发生喂养不耐受越多,其中<1 500 g组喂养不耐受为71.1%。与耐受组比较,喂养不耐受组出生体质量[(1 620±440)g比(1 980±421)g,P=0.000]、胎龄[(31.3±2.6)周比(33.0±2.1)周,P=0.000]、出生头围[(28.9±2.2)cm比(30.4±1.9)cm,P=0.000]和出生身长[(41.1±3.9)cm比(43.2±3.4)cm,P=0.000]明显减小,转奶时间[(26.4±17.6)d比(7.9±5.3)d,P=0.000]和达到足量喂养时间[(21.5±10.0)d比(13.8±6.2)d,P=0.000]明显延长。同时,开奶时间[<1 500 g组(6.1±5.1)d,1 500~2 500 g组(3.8±2.5)d,≥2 500 g组(3.3±1.2)d,P=0.002]、转奶时间[<1 500 g组(28.7±18.3)d,1 500~2 500 g组(9.7±8.1)d,≥2 500 g组(7.0±3.8)d,P=0.000]和达到足量喂养时间[<1 500 g组(24.0±10.4)d,1 500~2 500 g组(14.3±6.0)d,≥2 500 g组(11.4±3.5)d,P=0.000]出生体质量越小组越晚。不耐受组和<1 500 g组有更多患儿接受肠外营养支持(93.3%;97.8%),且肠外营养提供热量[<1 500 g组(325.9±59.4)kJ/(kg·d),1 500~2 500 g组(281.2±64.8)kJ/(kg·d),≥2 500 g组(269.9±43.9)kJ/(kg·d),P=0.001]和持续时间[<1 500 g组(27.1±14.5)d,1 500~2 500 g组(13.0±7.0)d,≥2 500 g组(8.7±3.4)d,P=0.000]更多。生长发育方面不耐受组头围增长较快[不耐受组(0.7±0.6) cm/周,耐受组(0.6±0.5) cm/周,P=0.045]。<1 500 g 组体质量增长[(21.8±9.5) g/d]和头围增长[(0.8±0.4) cm/周]均明显高于其他出生体质量组[体质量增长:1 500~2 500 g组(14.2±7.6)g/d,≥2 500 g组(4.9±11.9)g/d,P=0.000;头围增长:1 500~2 500 g组(0.5±0.4)cm/周,≥2 500 g组(0.6±0.8)cm/周,P=0.005]。对是否有喂养不耐受作变量控制后,偏相关分析显示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与胎龄(r=-0.666,P=0.035)、出生体质量(r=-0.700,P=0.024)、头围(r=-0.846,P=0.002)以及恢复至出生体质量天数(r=-0.697,P=0.025)呈负相关,与头围增长(r=0.672,P=0.033)呈正相关,而与出生身长、开奶、转奶时间和达到足量喂养时间、肠外营养热量和持续天数,以及住院天数和一些并发症有无无相关性。结论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喂养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能获得类似于喂养耐受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与肠外营养的应用有关。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头围越低的早产儿更适于采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作为开奶喂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病原菌谱及其耐药性,为控制和预防早产儿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医院NICU 927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危险因素、病原菌,并检测其耐药性,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NICU 927例早产儿中医院感染79例,感染率8.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及消化道为主,分别占38.0%及35.4%;检出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2.8%、20.3%及19.0%;喂养不耐受、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疼痛评分>7分、留置静脉导管、住院时间>2周、体质量<1 500g是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足月儿,涉及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且耐药菌株多;应积极减少留院时间和侵入性操作、治疗喂养不耐受和疼痛,改善医院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本院NICU收治的早产儿在积极的护理干预下与其存活情况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了本院NICU在2004年1月至12月共收治的97例早产儿,在积极的护理干预下观察早产儿的存活情况,并对存活的早产儿进行半年的随访,了解其发育情况。结果 97例早产儿中存活89例,存活率91.7%,死亡8例。结论 早产儿收治在NICU内经精心的护理干预可提高存活率,并减少其以后的发育异常的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本院NICU收治的早产儿在积极的护理干预下与其存活情况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本院NICU在2004年1月至12月共收治的97例早产儿,在积极的护理干预下观察早产儿的存活情况,并对存活的早产儿进行半年的随访,了解其发育情况.结果97例早产儿中存活89例,存活率91.7%,死亡8例.结论早产儿收治在NICU内经精心的护理干预可提高存活率,并减少其以后的发育异常的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为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10月186例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对引发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6例早产患儿发生医院感染28例,感染率为15.05%;医院感染时间(15.5±10.8)d;早产儿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皮肤组织、胃肠道、泌尿道为主,分别占39.29%、21.43%、14.29%、10.71%;从血液、粪便和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株占53.58%、革兰阳性菌10株占35.71%、真菌3株占10.71%;早产儿体质量、胎龄、实施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用等与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早产儿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低体质量、胎龄小、实施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用是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液态奶与配方奶粉在临床应用中对早产儿营养及生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2周以上的体重低于2 000g的早产儿89例,对比观察患儿体重增加情况;静脉营养应用时间;达到口服喂养足量时间;住院时间;小于胎龄儿纠正情况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在住院时间、出院时小于胎龄儿比例,体重下降最低百分比、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期间体重增长百分比、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及两组的贫血、低血糖、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胆汁淤积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应用静脉营养时间(t=2.345)、达到足量喂养时间(t=2.742)、疾病治愈比例(t=3.919)、出院体重(t=2.192)、最低体重(t=2.798)方面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液态奶优于常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配方奶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早产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0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以及早产儿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季节、出生体重,母亲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体质指数、受孕方式、胎产次、妊娠期并发症(包括产前发热、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生长受限)及产前激素使用情况等潜在影响.纳入同期住院的97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病例.结果 早产儿组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36.81±16.64)nmol/L,足月儿组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40.49±12.75)nmol/L,早产儿组显著低于足月儿组(t=-2.45,P=0.02);早产儿组维生素D严重缺乏、缺乏、不足和充足的比例分别为26.00%、53.20%、16.40%、4.30%,足月儿分别为0、76.30%、21.60%和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8,P<0.01).维生素D缺乏组早产儿母亲的年龄大于偏低组(t=2.15,P=0.03),缺乏组的母亲体质指数小于偏低组(t=7.74,P<0.01),缺乏组的血钙含量低于偏低组(t=-2.31,P=0.02).夏秋季节出生早产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好于冬春季节(χ2=6.8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母亲年龄(OR=1.28,95%CI:1.19~1.37,P<0.01)、母亲BMI(OR=0.82,95%CI:0.75~0.89,P<0.01)、冬春季节出生(OR=0.57,95%CI:0.33~0.97,P=0.04)为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较高;母亲年龄、体质指数及冬春季节出生是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引起的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入住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败血症184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及真菌组,比较不同病原菌所致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结果(1)血培养阳性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118株,占64.13%;革兰阳性菌45株,占24.45%;真菌21株,占11.41%。(2)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真菌组三组间起病日龄和出生胎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8.120、6.046,P<0.05)。两两比较显示,革兰阳性菌组、革兰阴性菌组与真菌组出生胎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中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患儿起病日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真菌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Z值分别为3.465、22.748、11.496,P<0.05)。两两比较显示,革兰阳性菌组的血红蛋白高于真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菌组与革兰阴性菌组血小板计数比较(Z=4.406),革兰阳性菌组与真菌组血小板计数比较(Z=3.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和真菌组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3,P<0.05)。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中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患儿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真菌组三组间细菌性脑膜炎、休克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382、81.662,P<0.05)。两两比较显示,在细菌性脑膜炎方面:革兰阳性菌组与革兰阴性菌组(Z=6.511),革兰阴性菌组与真菌组比较(Z=3.9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方面:革兰阳性菌组与革兰阴性菌组(Z=72.482),革兰阳性菌组与真菌组比较(Z=38.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中早发型、晚发型败血症患儿,革兰阳性菌组中早发型、晚发型败血症患儿的细菌性脑膜炎、休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早产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阴性菌组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比例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组。另外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在临床特点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NICU早产儿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肺炎克雷伯菌的医院感染发生、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及其细菌耐药性,以降低医院感染率及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方法收集NICU自2008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早产儿87例,对发生医院感染早产儿的临床症状、治疗方式、细菌耐药性以及转归等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共收治早产儿患儿1 581例,其中87例早产儿发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感染率为5.5%;87例早产儿中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2例占48.3%,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率100.0%,静脉营养输注76例占87.4%;76例早产儿治疗好转出院,9例死亡,病死率为10.3%;共培养出105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痰液标本检出58株占55.2%,血液标本检出36株占34.3%;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均为100.0%;共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42株,检出率为40.0%。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是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耐药菌比例较高,容易造成重症感染,应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避免滥用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率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产儿生后不同的营养方式对其体重、摄入的能量、食奶量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68例早产儿生后6-12时开始喂养,24小时内食奶量,〉15ml/kg者,第2个24小时增量喂养,不足此量则加小儿氨基酸静脉营养;第3个24小时,奶量不足25ml/kg者或总热量不足55卡/kg,加脂肪乳静脉营养,同时参考胎龄、体重、及并发症选择营养方式。设定经肠道喂养者为A组,氨基酸静脉营养者为B组,氨基酸加脂肪乳静脉营养者为C组。结果:A组28例,B组23例,C组17例,其胎龄、体重依次递减;1周后,三组体重增长速度均大于宫内增长速度,出院时食奶量均达到了推荐的食奶量;住院时间C组最长。结论: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营养供给,对降低医疗成本,减少风险,保障早产儿的安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南京市某院NICU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状况,旨在为南京地区早产儿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5-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胎龄34周的早产儿2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早产儿出院时的体质量分为EUGR组与非EUGR组。早产儿出院时胎儿的体质量小于生长曲线的第10百分位为EUGR组,其余为非EUGR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早产儿的体质量状况、营养状况、相关合并症的发生率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非EUGR组早产儿的体质量状况、营养状况等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EUGR组(P0. 05)。EUGR组早产儿呼吸暂停、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围生期窒息、败血症、喂养不耐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合并症的发生率高于非EUGR组(P0. 05)。EUGR组早产儿胎龄明显小于非EUGR组(P0. 05),EUGR组早产儿多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母亲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高于非EUGR组(P0. 05)。结论该院EUGR早产儿体质量状况、营养状况等各项临床指标均较差,合并症的发生率较高,需要对其进行早期的防治及营养支持,以有效抑制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是指孕周满28周但不满37周,出生体质量在2 500 g以下的新生儿.早产儿出生越早,体质量越低,其生存能力越差.因此,如何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是儿科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试验通过对我科89例早产儿运用发展性照顾理念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熊晓萱 《药物与人》2014,(9):310-311
目的:探讨发晨性照顾理念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早产儿,通过环境要求、合适体位、非营养性吸允、抚舳、预防感染等方面进行发展性照顾。结果:120例早产儿中.119例痊愈好转,1例危重儿抢救无效死亡。结论:NICU早产儿护理中发展性照顾理念可以促进早产儿早日康复,提高早产患儿的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早产儿生后早期必需脂肪酸代谢的特点。 方法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了28例早产儿出血时脐静脉血和生后第3天静脉血必需脂肪酸水平。 结果 生后第3天静脉营养无脂肪乳剂组亚油酸水平低于奶方喂养加静脉营养组;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廿二碳六烯酸二组间无显著差异,但百分含量上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廿二碳六烯酸皆低于出生时水平。 结论 人工喂养和静脉营养无脂肪都是必需脂肪酸缺乏的因素。亚油酸是必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保健营养》2005,(8):11-11
美国儿科专家最近发现,奶粉中如果含有脂肪酸,尤其是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ARA(花生四烯酸),有助于早产儿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血清前白蛋白评价早产儿营养状况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早产儿血中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的测定,探讨其作为评价早产儿营养状况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和溴甲酚绿法检测53例早产儿和57例足月儿血中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结果】早产儿组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足月儿组(P<0.01),低胎龄组早产儿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高胎龄组早产儿(P<0.01)。【结论】前白蛋白是较白蛋白更为敏感的评估早产儿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贫血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健儿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2):1670-1671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发病的因素。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出生的早产儿274例,均于生后1、7、14、28天测末梢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以及出生7天时的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将发生贫血的早产儿与未发生贫血的早产儿比较。结果:贫血组早产儿出生平均胎龄及体重为32.8周、1496g,非贫血组为35.4周、1967g;贫血组出生7天时平均血清胆红素为193μmol/L,而非贫血组为96μmol/L;贫血组生后28天体重较出生时增长46.8%,非贫血组为28.2%。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溶血越重;生长越快,贫血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早产儿出生率增加,为降低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和神经发育落后,临床上应充分重视对早产儿出生后的营养支持方式。目前对早产儿的营养干预主要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其中,肠外营养的使用按照最新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应用指南中的推荐量,并给予早产儿个体化支持。肠内营养常用母乳及母乳强化剂、早产儿配方乳、深度水解蛋白乳及出院后配方乳。本文主要阐述早产儿营养干预的临床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营养干预策略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选择更好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5月1日-2016年6月30日随机抽取入住解放军451医院NICU的早产儿200例。并依据入院时间分成A、B两组。A组早产儿生后24 h后开始给予0.5 g/(kg·d)静脉氨基酸,每天增加0.5 g/kg,峰值3.5 g/(kg·d);生后24 h后开始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时禁食。B组早产儿,生后24 h内即开始给予1.5 g/(kg·d)静脉氨基酸,每天增加0.5 g/kg,峰值3.5 g/(kg·d);生后24 h内即开始肠内营养,微量喂养代替禁食。当肠内营养能量供应达到100~130 kCal/(kg·d),停用肠外营养。用《早产儿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出生时与出院时早产儿生长发育数据。结果 <32周的B 组早产儿在体重、头围、身长增长速率较A组早产儿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0、-3.078、-3.080,P均<0.05)。同时B 组早产儿较A组早产儿EUGR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0、5.874、15.490,P均<0.05);≥32周B 组早产儿体重、头围增长速率较A组早产儿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1、-1.857,P均<0.05)。结论 早期营养策略可以改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促进近期体格发育,降低 EUGR 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