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17例行CT平扫,12例行MR检查,10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21例共发现24个病灶,其中单发19例(眼眶2例,斜坡2例,额骨9例,颞骨1例,顶骨4例,枕骨1例),多发2例。CT像上主要表现为颅骨板障的破坏,边界清楚,部分病灶内可见残留的小骨片以及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MR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CT和MRI有助于明确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12~65岁,平均44岁)经病理证实的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术前CT平扫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观察肿瘤的形状、密度、边界、MRI信号变化、增强表现及周围软组织情况,根据颅骨外板是否破坏,将肿瘤分两组,比较肿瘤最大径的组间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均表现为无痛性皮下肿物。7例(64%)位于额骨,顶骨和枕骨各2例。病变均表现为椭圆形,边界清晰,边缘无硬化。CT值自117~1048HU不等。7例(64%)外板破坏的肿瘤最大横径为(2.7±0.80)cm,与4例(37%)外板无破坏的肿瘤大小(2.33±0.88)cm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88)。MRI平扫均表现为高低信号混杂影,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强化幅度不一。周围软组织和脑实质信号正常。结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出一定的破坏颅骨外板向颅外生长倾向,综合CT和MRI检查有助于更好地显示该病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胡兴荣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7):684-684,688
颅骨板障内血肿(hematoma in diplo)是颅外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临床诊断困难。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诊断该病的病例数逐渐增多,诊断率不断提高。起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的认识,现就我院1998年1月~2004年5月经CT和MRI检查发现并经临床证实的7例,回顾性分析CT、MRI表现,提高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本组男性5例,女性2例,其中儿童6例,年龄2月~11岁。患均因发现头部包块就诊,且包块随患儿的生长而增大,并逐渐变硬。其中2例有右侧肢体无力,患儿自然分娩2例,行胎头吸引3例,产钳1例;体检:包块发生部位:顶部3例…  相似文献   

4.
胼胝体肿瘤性病变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胼胝体肿瘤的MRI影像表现,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67例侵犯胼胝体的肿瘤,均有CT和MRI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星形细胞瘤肿瘤53例、少支胶质瘤6例、室管膜瘤2例、转移瘤6例。回顾性分析上述肿瘤累及部位及其MRI平扫和增强特点。结果:4类累及胼胝体的肿瘤中,以星形细胞起源肿瘤中的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大脑胶质瘤病范围最大,常侵犯胼胝体大部,少支胶质瘤、室管膜瘤多侵犯胼胝体膝部及体前部,胼胝体转移瘤合并颅内其他部位多发病变。少支胶质瘤有特征性的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强化形式及程度不同。结论:胼胝体肿瘤性病变多为邻近肿瘤侵犯所致,星形细胞起源肿瘤最多见,MRI对这些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囊性脑转移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囊性脑转移瘤的CT、MR I表现特点。方法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转移瘤26例,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7岁。15例行CT平扫,13例行MR平扫,11例行增强CT和/或增强MR I扫描。结果26例共48个囊性脑转移灶,囊壁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MR T1W I和T2W I呈等或稍低信号,根据囊壁的形态将其分为3种类型:不均型、结节型、均匀型。MR T1W I囊液信号强度略高于、T2W I高于脑脊液信号强度,而CT密度与之相似或略高。增强扫描肿瘤呈环形强化,部分病灶可见强化壁结节。结论囊性脑转移瘤形态多样,需与脑脓肿及其他肿瘤性囊性病变相鉴别,MR I多方位增强扫描对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颅内感染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影像学表现,尤其是CT、MRI检查对于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治疗应答、预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分析等MRI新技术对于颅内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均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优越性.就颅内常见感染的CT、MRI表现和近几年这方面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临床证实脊柱转移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MRI检出55例脊柱转移瘤123个椎体受累,累及附件89个,累及椎管53处,椎旁软组织肿块65处,病理性骨折12处。CT表现为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三种骨质改变。MRI表现为多数椎体形态无改变,少数椎体楔形变,双凹变形或伴前后径增大。椎体信号呈三种类型改变:均匀或略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长T1短T2信号;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MRI增强后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结论 CT、MRI诊断脊柱转移瘤各有优势。CT显示脊柱转移瘤的骨质破坏改变优于MRI。MRI在鉴别诊断脊柱转移瘤病理性压缩骨折和诊断早期脊柱转移瘤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8.
影像诊断颅骨表皮样囊肿四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SEC)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骨表皮样囊肿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SEC的影像特征表现为:(1)CT显示颅骨火山口或扇贝样骨质缺损,周围骨质增生硬化,病灶内可出现脂性密度;(2)MRT1WI示肿瘤呈等、低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轻、中度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病灶呈等、低信号氢质子MR波谱(^1H—MRS)肿瘤区出现乳酸(Lac)、氨基酸(AA)等波;(3)CT、MR增强扫描,病灶实质无强化。结论SEC的CT及MR/表现具有特征性,影像检查有助于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研究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表现,成人组16例,儿童组7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与MR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6例成年患者CT表现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眼眶不规则肿块,9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可见扁平不规则肿块;16例MRI表现为骨质破坏区邻近的眼眶和颅内均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的不规则软组织影,增强后呈明显强化.7例儿童患者CT表现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眼眶不规则肿块,其中2例可见垂直针状高密度影,3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可见扁平不规则软组织肿块;MRI显示7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眼眶内和6例颅内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不规则的软组织影,其中1例为双侧,增强后呈明显强化;7例双侧眶骨、4例斜坡和双侧岩尖及1例双侧颞骨鳞部骨髓腔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影,增强后呈明显强化.结论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些特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SEC)的CT、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SE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与MRI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境界清楚的类圆形骨质破坏,无硬化边缘或见轻度硬化边缘;SEC多位于板障,内、外板膨胀,密度不均匀,CT值较低。MRI上多呈以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高信号。结论颅骨CT、MRI扫描发现有囊性膨胀生长及火山口样骨质缺损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DWI对SEC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丽  王振常  鲜军舫   《放射学实践》2009,24(8):888-891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经病理证实为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15例CT、和8例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中单骨型10例(占55.6%),多骨型8例(占44.4%);CT表现为“磨玻璃状”6例(占40%)。呈“丝瓜络状”9侧(占60%),病变累及视神经管u例、圆孔6例、卵圆孔2例、翼管5例、眶上裂5例、眶下裂5例;6例(占75%)MRI表现为T1WI、T2wI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2例(占25%)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1低信号,信号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结论: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MRI可帮助观察病灶周围骨髓腔和软组织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SEC)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SEC的CT及MRI表现。9例行CT平扫;8例行MRI检查,其中6例包含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8例MRI检查中2例行MRI平扫,4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2例只行MRI增强检查;其中7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病变均为单发,起自板障。9例CT平扫示颅骨呈膨胀性改变,7例密度不均,其中5例病变可见钙化;2例病变密度均匀。6例MRI平扫,4例呈以长T1、长T2为主混杂信号,1例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1例呈短T1、长T2信号。6例DWI序列中5例呈高信号,1例呈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重组后,1例呈稍高信号,1例呈高信号,4例呈稍低信号。6例MRI增强检查,2例病变无强化;4例病变内部和/或边缘强化,同时1例邻近硬膜明显强化。结论SEC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李金矿  严华  龚福林  黄璐   《放射学实践》2014,(4):441-443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患者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6例均行头颅CT平扫,其中2例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检查,6例中5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6例均为双侧颅面骨受累,主要CT表现为颅面骨骨质破坏、骨膜下垂直骨针和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中可见钙化;主要MRI表现为颅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其内有钙化灶,肿块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肿块和邻近脑膜有不均匀轻度强化。5例腹部CT显示腹膜后肿块并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1例MRI显示腹膜后肿块。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结合病理对照分析颅底软骨肉瘤与软骨瘤的CT与MRI征象.方法 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例软骨肉瘤及7例软骨瘤患者的完整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与MRI特点.13例中,7例同时行MRI、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颅底软骨肉瘤与软骨瘤好发部位相似,均位于颅底中线旁的硬膜外,具体定位:鞍旁7例(软骨肉瘤3例,软骨瘤4例),颈静脉孔区3例(软骨肉瘤1例,软骨瘤2例),前颅窝底2例(软骨肉瘤2例),后颅窝底1例(软骨瘤1例).颅底软骨肉瘤与软骨瘤有部分共性影像学征象: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均可见形态不一钙化;MRI信号多不均匀,T2WI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扫描有7例(软骨肉瘤2例,软骨瘤5例)延迟强化.部分征象有助于颅底软骨肉瘤与软骨瘤的鉴别:6例颅底软骨肉瘤均呈分叶状;5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瘤内钙化以稀疏分布为主,钙化边缘多较模糊.颅底软骨瘤以膨胀性骨质破坏为主;瘤内钙化边缘清晰,3例为瘤内大量钙化,2例为稀疏钙化.4例软骨瘤T2WI上边缘出现环状低信号包膜影.结论 颅底软骨肉瘤与软骨瘤好发于颅底中线旁,两者CT及MRI征象有一定的共性特点;肿瘤边界、周围骨质破坏程度及瘤内钙化形态等征象对两者鉴别有一定价值.CT及MRI联合应用可提高两者术前确诊率.  相似文献   

15.
宣浩波  金中高  祝跃明   《放射学实践》2010,25(2):143-145
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结果:病变位于左额部1例,左额颞部1例,右颞部2例。病变区颅骨内外板膨胀变薄,局部见圆形或卵圆形破坏区,边界清楚,未见明显分隔。均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结论:颅骨表皮样囊肿具备一定的MRI表现特征,DW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MRI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分期和在临床随访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和大小、累及范围、骨破坏、出血和坏死以及密度和信号改变等。CT平扫4例,增强扫描3例。MRI为SET1WI和T2WI,MRI平扫10例,Gd-DTPA增强扫描9例。3例有随访CT,7例有随访MRI。结果(1)肿瘤分期:按Kadish分期标准,A期0例,B期1例,C期11例,2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2)信号和密度改变:MRI平扫信号均匀者6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者4例,肿瘤内可见出血和坏死区。增强扫描9例,3例为中度不均匀强化,5例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为明显均匀强化。CT平扫示肿瘤密度较均匀,与肌肉接近,增强扫描2例呈中度均匀强化,1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沟通瘤:肿瘤同时累及颅内外者7例,双侧额叶同时受累2例,右侧额叶受累1例,左额叶受累1例,双侧额叶及左侧岛叶、基底核同时受累2例,仅累及硬脑膜者1例。脑组织水肿6例。(4)临床随访9例,影像学检查见肿物消失3例,缩小5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检查目的为界定肿瘤累及范围。定期影像学随访有助于及时检出复发和及时行补救治疗。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脑炎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作者报告18例病毒性脑炎,着重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5例乙型脑炎和3例腮腺炎病毒性脑炎均位于基底节丘脑区,均为双侧多发病灶。5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主要侵犯单侧或双侧颞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发生于额叶的病毒性脑炎病变范围大,占位效应显著,似胶质瘤表现。所有病例CT平均均为低密度。MRT2加权像呈高信号,多不表现强化,少数病灶内可见出血。对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骨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有病理学检查结果的8例颅骨LCH,8例均行CT扫描,其中3例行MRI检查,1例同时行增强MRI检查。结果8例共发现9个病灶,其中侵犯额骨3例,顶骨2例,颞骨1例,枕骨1例,同时累及蝶骨和颞骨1例。主要表现为起源于颅骨板障并侵犯颅骨内外板、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病灶内残留小骨片、脂质和软组织肿块,CT表现为不均匀密度。MRIT1WI呈低-中等信号,T2WI呈混杂中等-高信号,中度强化。结论CT和MRI是颅骨LCH的主要诊断方法,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