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IL-1β,IL-6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抑制兔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IL-1β、IL-6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双眼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均设左眼为实验眼,术后前房立即注射IL-1β、IL-6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右眼为对照眼,术后前房注射单纯脂质体。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3d、1周、2周、1月、2月和3月抽取房水,用ELISA双抗体免疫夹心法检测IL-1β、IL-6的含量,定期裂隙灯检眼镜观察后囊混浊情况,术后3月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术后3月实验眼与对照眼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眼数分别为16眼及20眼,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2<0.01);(2)实验眼和对照眼房水中IL-1β的浓度均值分别为(8.570±1.686)×10-9g·L-1、(11.900±3.873)×10-9g·L-1,有显著性差异(P=0.002<0.01),IL-6的浓度均值分别为(12.530±4.068)×10-9g·L-1、(16·600±6·636)×10-9g·L-1,亦有显著性差异(P=0.033<0.05);(3)光镜和电镜下实验眼晶状体后囊膜细胞增生不活跃,未发现眼内毒性反应。结论前房注射IL-1β、IL-6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对后发性白内障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房水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28只兔均行白内障晶状体囊外手术,分别于术后1、3、7、14、30d和90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和眼底检查,并抽取房水于-80℃中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术后兔房水中的IL-1β和IL-6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兔房水IL-1β和IL-6含量于术后3、7、14d和30d明显升高,术后7~14d达最高值,且与后囊混浊程度呈正相关。结论:IL-1β和IL-6可能参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 antagonist,IL-1ra)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性和其缓释系统的可行性.方法 将30只(30眼)行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后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术中囊袋内植入空白缓释系统)和C组(术中囊袋内植入IL-1ra缓释系统).术后8周对3组免眼进行裂隙灯显微镜、角膜内皮镜和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并检测房水IL-1的浓度.结果 术后12周,A、B及C组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眼数分别为10眼、10眼及3眼,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术后1个月,各组兔眼角膜内皮细胞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及术后C组与A组和B组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7 d、14d、28 d、56 d,C组房水中IL-1的含量与A组和B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第1、3、7、14、28、56天,A组和B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和电镜下C组兔眼晶状体后囊表面几乎无或只有散在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及纤维蛋白黏附未发现眼内毒性反应.结论 后房内植入IL-1ra缓释系统,可明显抑制房水中的IL-1浓度,有效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该方法毒副作用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4.
IL-1ra-壳聚糖缓释剂对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IL-1ra-壳聚糖缓释剂对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房水中炎性细胞因子IL-1含量及后囊膜混浊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A,B,C3组,对右眼30只均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除术,术中囊袋内分别注入缓冲液0.1mL(A组),注入5g/LIL-1ra0.1mL(B组),置入IL-1ra-壳聚糖缓释剂一粒(C组)。分别于术后1,3,7,14,28,56,84d抽取房水0.1~0.2mL,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IL-1的含量。定期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前房及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情况,术后84d处死白兔,做病理标本,行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术后84dA,B,C组之间后囊膜混浊情况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房水中IL-1含量测定表明B组较A组IL-1峰值明显降低;C组与A组IL-1含量差异显著,且C组呈持续下降趋势。光镜观察A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并有多层皮质纤维出现,B组偶见晶状体上皮细胞,C组晶状体后囊膜增生不活跃,囊膜光滑,后囊表面几乎无细胞及纤维蛋白粘附。结论:IL-1ra-壳聚糖缓释剂具有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作用,较单纯用IL-1ra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IL-1受体拮抗剂缓释系统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L-1受体拮抗剂(IL-1ra)缓释系统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3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30眼)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后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囊袋内植入空白缓释系统)及C组(囊袋内植入IL-1ra缓释系统).术后8周对3组兔眼进行裂隙灯显微镜、角膜内皮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电镜观察,并检测房水中IL-1的质量浓度.结果 术后12周A、B、C组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分别为10、10、3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及术后C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14、28、56 d,C组IL-1质量浓度与A组和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7、14、28、56 d,A组和B组比较IL-1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和电镜下C组兔眼晶状体后囊膜细胞增生不活跃,未发现眼内毒性反应.结论 后房内植入IL-1ra缓释系统,可明显抑制房水中的IL-1质量浓度,可有效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Song Z  Hui Y  Qu J  Wang Y  Ma J  Si Y  Kang J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4):228-231,T004
目的 观察人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igmentepithelium ,RPE)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e 6 ,IL 6 )和IL 6反义寡核苷酸 (antisenseoligonucleotide ,ASON)从基因水平阻断RPE细胞表达IL 6的效应 ,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寻找新的药物。方法 将培养的人RPE细胞以IL 1β刺激后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等方法 ,观察RPE细胞表达IL 6蛋白质和mRNA的情况。结果 在IL 1β介导下 ,RPE细胞对IL 6蛋白质的表达呈时间和剂量反应关系。用IL 1β刺激 8h ,对照组RPE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 6蛋白质含量为 2 0 0× 10 6g/L ;IL 6ASON (浓度为 2 0 0× 10 5mol/L)组的IL 6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为 5 5 0×10 7g/L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t=4 5 18,P <0 0 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 ,对照组RPE细胞胞浆中IL 6蛋白质的表达呈深浅不一的棕黄色 ,IL 6ASON组染色则较浅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 32 5 ,P <0 0 5 )。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对照组RPE细胞胞浆中IL 6mRNA的表达呈紫蓝色 ,而IL 6ASON组染色较淡 ;图像分析结果显示 ,两组灰度值差异有显著意义 (t=3 74 6 ,P <0 0 1)。结论在IL 1β刺激下 ,人RPE细胞可明显表达IL 6蛋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房水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28只兔均行白内障晶状体囊外手术,分别于术后1、3、7、14、30 d和90 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和眼底检查,并抽取房水于-80 ℃中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术后兔房水中的IL-1β和IL-6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兔房水IL-1β和IL-6含量于术后3、7、14 d和30 d明显升高,术后7~14 d达最高值,且与后囊混浊程度呈正相关.结论:IL-1β和IL-6可能参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毕雪  李轩 《眼科新进展》2020,(7):686-690
Sirt1是sirtuin家族中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成员。Sirt1如交通枢纽一般,连接上游microRNA及下游各种转录因子,在抗衰老、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DNA损伤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外研究尚未有Sirt1对PCO的发生发展的体内、外相关研究。本文综述了Sirt1生物学作用的主要路径以及Sirt1在后发性白内障治疗中的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myc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半乳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半乳糖组和半乳糖+c-myc ASODN组,每组36只。半乳糖组及半乳糖+c—mycASODN组每日球后注射O.2mL20%半乳糖,制作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模型,半乳糖+c—mycASODN组球后注射半乳糖4h后加注Lipo—mycASODN复合液0.2mL,隔日1次。分别于给药后7、14、24d处死动物,取出晶状体,检测LECs的凋亡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c—mycASODN对半乳糖诱导LECs凋亡的影响,透射电镜下观察LECs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各组在7、14、24d的LECs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 days=3418.495,P〈0.01;F14 days=1137.555,P〈0.01;F14 days=2198.871,P〈0.01);24d时半乳糖组LECs的凋亡率为56.57±3.20,生理盐水组为0.37±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乳糖+c.mycASODN组细胞凋亡率为29.35±1.63,较半乳糖组明显降低(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半乳糖组可见LECs呈凋亡细胞的早期改变;随着高糖诱导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增多;生理盐水组几乎未见到凋亡细胞;半乳糖+c—mycASODN组凋亡细胞数量较同期半乳糖组少。结论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半乳糖能诱导LECs凋亡,c.mycASODN能够抑制半乳糖诱导的LECs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白内障手术方式对兔眼房水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影响。方法 18只日本大耳白兔均分3组,I组空白对照组;II组超声乳化摘除术组;Ⅲ组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4、28 d对术眼进行临床检查,并抽取房水于-30℃中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术后兔房水中的TNF-、IL-1β和IL-6含量进行测定。结果Ⅲ组后囊混浊程度较II组轻;兔房水TNF-α、IL-1β和IL-6含量于术后3、7、14 d和28 d明显升高,术后7~14 d达最高值;Ⅲ组房水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较II组的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效果优于单纯的超声乳化摘除术,在一定程度阻止后发障的发生。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后的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较单纯的超声乳化摘除术的低,TNF-α、IL-1β和IL-6可能参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曾莉  常以力  邵毅 《眼科新进展》2012,32(10):905-908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联合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1,Ang-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及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5只和糖尿病组55只,糖尿病组通过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成功后再饲养3个月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定DR大鼠模型且视网膜病变程度相仿的大鼠,随机抽取45只分为DR对照组(B组,5只)、PBS缓冲液对照组(C组,10只)、VEGF ASODN干预组(D组,10只)、Ang-1干预组(E组,10只)、联合干预组(F组,10只).C组玻璃体内注射PBS缓冲液5μL;D组玻璃体内注射浓度为100 μmol·L-1 VEGF ASODN 5 μL;E组玻璃体内注射浓度为160 mg·L-1Ang-1 5 μL;F组玻璃体内注射100 μmol·L-1 VEGF ASODN及160 mg·L-1 Ang-1各5μL;3 d后再次行上述操作.各组大鼠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比观察不同组别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情况,病理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突破内界膜的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结果 A、B、C、D、E和F组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分别为0、( 20.98±1.14) mm2、(21.47±1.65) mm2、(14.60±1.55) mm2、(13.80 ±1.19) mm2、( 10.81±1.35) mm2;D、E、F组新生血管渗漏面积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99,P <0.05);F组渗漏面积低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94,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2,P>0.05).A、B、C、D、E和F组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分别为(1.13±0.31)个、(80.31±5.21)个、(81.08 ±2.57)个、(37.37±3.41)个、(41.07±2.09)个、(14.41±1.23)个;D、E、F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芽细胞核数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9.41,P<0.05);F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芽细胞核数低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14.91,P <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05).结论 VEGFASODN联合Ang-1玻璃体内注射能明显抑DR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减少视网膜血管渗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合成CTGF与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测定CTGF反义寡核苷酸对体外培养HLECs的转染率;应用CTGF反义寡核苷酸直接转染第3代HLECs进行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细胞CTGF和α-SMAmRNA水平。结果:直接导入法反义寡核苷酸进入较慢,但72h未出现细胞毒性。CTGF-ASON直接导入法培养细胞72h后可见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直接导入法处理48h后,TGF-β1刺激能显著增加CTGF以及α-SMAmRNA的表达,但却可被CTGF-ASON直接导入法所抑制,而错义寡核苷酸却没有这种作用。结论:CTGF反义寡核苷酸直接转染HLECs能抑制TGF-β1诱导的CTGF与α-SMA表达上调,提示阻断CTGF可能是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房水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与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7例65眼行回顾性研究,术前获得房水样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房水中IL-6质量浓度,同时对可能影响DME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5眼房水中IL-6浓度为12.17-327.99 μg· L^-1(平均为62.44 μg· L^-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房水中IL-6浓度增高,糖尿病患者并发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可能性增大。回归方程为Y=EXP(5.49—4.16×X6),P〈0.01。房水中IL-6浓度与DME严重程度显著相关(r=0.63,P〈0.01),并且随着房水中IL-6浓度增加。DME严重程度增加。结论房水中IL-6的浓度与DME的严重程度有关,并且随着IL-6浓度的增加。DME的严重程度也增加。[眼科新进展2007;27(3):198-200]  相似文献   

14.
邱庆华  张皙  王方  顾青 《眼科研究》2001,19(4):330-331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反义寡核苷酸(ASO)转染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F)后的分布。方法 将荧光素标记的硫代修饰型及修饰型EGFRASO直接或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入RPE,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的分布。结果 非修饰型ASO在直接转染或脂质体介导下均发现荧光在4h后消失。修饰型直接转染8h后消失。脂质体介导下,细胞内荧光数目明显增加,细胞核内荧光强度增强,14-16h后细胞荧光消失。结论 脂质体增加修饰型ASO与RPE结合的数量,延长在细胞内停留时间,同时使其在细胞核内分布聚积明显;硫代修饰ASO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不同术式的后发障发生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减少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手术方法。方法15岁以下的先天性白内障117例(158眼)。分为3组:A组进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及后囊抛光术,共79眼;B组进行超声乳化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共32眼;C组进行超声乳化、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共47眼。≥3岁者一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后发障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有71眼在术后25天~3年期间出现后发障,占89.87%,平均出现时间为11月。B组有24眼在术后45天~2年半期间出现后发障,占75.00%,平均出现时间为1年5月。C组有6眼在术后50天~2年期间出现后发障,占12.77%,平均出现时间为1年3月。结论3岁以下婴幼儿进行白内障吸出、后囊环形撕囊术并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3~15岁的患儿进行白内障吸出、后囊环形撕囊术并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并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可有效预防后发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DN)对人视网膜神经胶质(retinal glial,RG)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人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用脂质体(Li-pofectin)作为载体将修饰型EGFR ASODN转染RG细胞后,采用Murphy细胞计数方法评价反义寡核苷酸对人RPE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结果:脂质体介导EGFR反义寡核苷酸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迁移活性受到明显抑制(P<0.05),转染24h后抑制率63.27%。结论:EGFR ASODN能够抑制人RG细胞迁移。  相似文献   

17.
EGFR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DN)对人视网膜神经胶质(retinal glial,RG)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人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用脂质体(Lipofectin)作为载体将修饰型EGFR ASODN转染RG细胞后,MTT法测细胞增生活性(吸光度A值)的变化。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EGFRASODN转染RG细胞后,细胞的增生活性降低,对RG细胞生长增生的抑制率约为46.5%,进入S期的细胞减少。结论 EGFRA-SODN能够抑制人RG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