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 p73、p6 3蛋白在喉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5 0例喉鳞癌组织中 p73、p6 3、p5 3的表达 ,另选 10例邻近肿瘤的正常粘膜及 10例邻近肿瘤的不典型增生粘膜作为对照。结果 (1) 3种基因蛋白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 (2 ) 5 0例喉癌组织中 p73、p6 3及 p5 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4 %、92 %和 84 %。 (3)所观察的 10例邻近正常组织中 ,p73、p5 3基因蛋白的表达率为 0 ,p6 3基因蛋白的表达率为 10 0 %。 (4 ) 10例不典型增生的组织中 ,p73、p6 3、p5 3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 80 %、10 0 %和 6 0 %。 (5 )在喉癌组织中 ,p6 3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 (P <0 0 5 ) ,p73与局部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1) ,p73表达与 p6 3表达之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无论是 p73表达还是 p6 3表达与p5 3表达之间的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p73高表达的肿瘤组织比 p73低表达或不表达的肿瘤组织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2 ) p6 3高表达的肿瘤恶性度相对较低。 (3) p6 3与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分化发展关系密切。 (4 )p6 3对鳞状细胞癌具有特异性标记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p53、p63、p73蛋白表达与大肠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炎症性肠病、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53、p63、p7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53、p63、p73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炎症性肠病、癌旁正常组织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3、p63、p73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细胞分化程度有关,与黏膜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结论 p53、p63、p73蛋白表达增加与大肠癌有关,p53、p63、p73蛋白表达增加与大肠癌的恶性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p53、p73和p21WAF1基因在胆囊癌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胆囊癌、32例癌旁组织、20例正常胆囊组织p53、p73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分析p73和p21WAF1相互关系.结果 48例胆囊癌中,p53、p73和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2%、52.1%和43.8%,均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1).胆囊癌中p73蛋白的表达与Nevin分期有关(P<0.05),p21WAF1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Nevin分期有关(P<0.05).结论 p53、p73和p21WAF1基因在胆囊癌高表达,提示三者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胆囊癌中p73与p21WAF1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73及突变型p53蛋白在人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进一步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检测102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p73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检验,综合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类型、病理分级以及预后等重要的相关因素来分析每种蛋白表达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①p73蛋白在良性肿瘤中无表达,而在交界性肿瘤和卵巢癌中均有表达,与组织分化有关,与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②p53蛋白在良性肿瘤中无表达,而在交界性肿瘤和卵巢癌中均有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有无腹水和淋巴结转移相关。③p73表达与p5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④p53蛋白累积与生存预后呈显著负相关,而p73表达与生存时间无关。结论:①p73基因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②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p73过表达与p53表达状况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7.
胃癌组织中p27、p53与PCNA的表达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P法同步检测p27、p53及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国福建地区大肠肿瘤p63、p73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浸润、淋巴结转移、解剖学位置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关联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63、p73在50例大肠腺瘤、50例大肠癌及5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合大肠癌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63、p73在大肠癌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4%、46%,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73基因在鼻咽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突变.方法 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5例鼻咽癌与癌旁组织中p73基因的表达;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检测鼻咽癌与癌旁组织中p7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1)定量RT-PCR检出p73基因在26例鼻咽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在2例癌旁组织中呈高表达.p73基因在鼻咽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2)等位基因表达分析示p73基因在14例杂合性鼻咽癌标本中检出10例存在G/C:A/T双等位基因表达,在癌旁组织中皆为G/C表达,未见A/T表达.(3)PCR-SSCP未检出p73基因突变.结论 p73基因mRNA的表达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周丽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5)
目的:探讨p53和Ki67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彭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68例作为胃癌组;另选取同期彭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胃炎患者66例作为胃炎组。观察两组患者p53和Ki67蛋白表达情况,按不同病理特征将胃癌患者分组并比较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患者p53蛋白和Ki67蛋白阳性率高于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p53和Ki67蛋白阳性率低于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浆膜下浸润患者p53和Ki67蛋白阳性率低于侵及浆膜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p53蛋白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Ki67蛋白阳性率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按分化程度情况分组,两组患者p53和Ki67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53和Ki67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survivin与突变型p53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相关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大肠癌组织、25例癌旁组织和39例正常黏膜组织中survivin和p53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与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4%(42/58)和63.8%(37/58).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与p53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P<0.05).survivin与p53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转移相关(P<0.05).在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与p53基因的表达显著相关(r=0.291,P=0.020).结论 survivin的过度表达和p53的突变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癌中ILK与p5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3例结肠癌中ILK与p53的表达情况,对染色结果进行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93例结肠腺癌中ILK的阳性表达率为57%(53/93),在93例结肠腺癌中p53的阳性表达率为43%(40/93),p53的表达在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K和p53的表达体现了结肠癌的生物学特性,ILK与p53可以作为结肠癌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3.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73基因异常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73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30例ALL患者及15例正常人骨髓样本,DNA和RNA抽提后用RT-PCR检测p73基因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p73基因第一外显子甲基化状态,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例(30%)ALL患者为p73基因阴性表达,且均存在甲基化,而ALL阳性表达者仅1例存在甲基化;正常对照骨髓均为阳性表达.p73基因的阴性表达与ALL患者的高年龄(≥60岁)、高白细胞数(≥30×109/L)及对治疗反应延迟(>4周取得完全缓解)有关.结论 p73基因异常表达可能在成人ALL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有一定的预后意义;其甲基化可能是p73基因在ALL中表达沉默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73蛋自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6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7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3例患者乳腺癌p7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5。6%,p73的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的表达有关(P〈0.05)。p73的阳性检出率与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类型、病理分级等无关(P〉0.05)。结论p73基因在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检测p73蛋白可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Fas-Ligand和p53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用S-P方法检测3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及8例正常视网膜组织中Fas、FasL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Fas-Ligand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和正常视网膜细胞中均为高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p53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较强,而在正常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极弱,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2)。结论 Fas-Ligand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和正常视网膜细胞中均为高表达,这与其在肿瘤细胞中免疫逃逸机制具有相关性,p53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视网膜组织,与其能够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肿瘤成长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 cyclinD1、p73和 p2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30例正常组织中 cyclinD1、p73和 p27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8.3℅(41/60)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23.3℅(7/30)( P ﹤0.05),其阳性率与侵润深度、淋巴转移和 dukes 分期相关( P ﹤0.01)。p7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8.3℅(35/60)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3.3℅(1/30)( P ﹤0.01),其阳性率与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和 dukes 分期相关( P ﹤0.05)。p27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为53.3℅(32/60),显著低于正常组织中的80.0℅(24/30)( P ﹤0.05),其阳性率与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和 dukes 分期相关( P ﹤0.01)。结论 cyclinD1、p73和 p27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对三者进行检测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虽然肠型早期胃癌的预后已显著改善,但部分患者仍然较差。在肠型早期胃癌中鉴别出生物学恶性度较高者对确定治疗方案和进一步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已证实突变型p53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不良作用〔1〕,且其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准确〔2〕。因此p53有可能用于鉴...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ER、PR、p53、c-erbB-2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乳腺癌ER、PR与p53、c-erbB-2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病理诊断为乳腺癌44例,检测乳腺癌中ER、PR、p53、c-erbB-2的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1)44例乳腺癌中,ER、PR、c—erbB-2、p53阳性表达分别为81.8%(36/44)、63.6%(28/44)、79.5%(35/44)和47.7%(21/44);ER阳性与p53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ER、PR、p53、c-erbB-2阳性表达与年龄有关;(3)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与ER、PR、p53、c.erbB-2之间的表达无差异;(4)乳腺癌同侧腋窝组淋巴结内有、无癌的转移与ER、PR、p53、c-erbB-2之间阳性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检测ER、PR是对激素内分泌治疗有价值的指标,特别是ER和p53两者之间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p53基因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精原细胞瘤恶变过程中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改变,为早期明确诊断和治疗精原细胞瘤提供分子生物学上的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检测VEGF、p53基因在38例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法,检测p53在精原细胞瘤中的突变及缺失情况。结果 VEGF在精原细胞瘤临床分期Ⅰ期的阳性表达率为33.33%,Ⅱ期和Ⅲ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1%和100%,p53在精原细胞瘤临床分期Ⅰ期的阳性表达率为93.33%,Ⅱ期与Ⅲ期的表达率分别为54.55%和50%,VEGF和p53基因在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53在精原细胞瘤中存在突变,突变率为45.45%。结论 VEGF在精原细胞瘤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53在精原细胞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基因表达的异常。p53在调控精原细胞瘤发生过程中,主要在临床发生的早期起重要作用;精原细胞瘤中,p53与VEGF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5 3基因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的表达及其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 2 0例多形怀腺瘤 (pleomorphicadenoma ,PA)、12例腺淋巴瘤 (adenolyphoma ,AL)、1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 (malignantpleomorphicadenoma ,MPA)和 2 5例腺样囊性癌 (adenoidcarcinoma ,ACC)中突变p5 3基因的表达产物p5 3蛋白。 结果 p5 3蛋白在两种恶性涎腺肿瘤中的检出率 (5 0 .0 % )显著高于在两种良性涎腺肿瘤中的检出率 (6 .3% ) (P <0 .0 5 ) ;在MPA中的检出率 (5 2 .6 % )显著高于在PA中的检出率 (10 .0 % ) (P <0 .0 5 ) ;晚期恶性涎腺肿瘤 (TNM分型为Ⅲ -Ⅳ期 )的p5 3检出率 (78.9% )显著高于早期恶性涎腺肿瘤 (TNM分期为 :Ⅰ -Ⅱ期 )的检出率 (2 8.0 % ) (P <0 .0 5 )。 结论 p5 3基因在PA恶变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p5 3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涎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和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