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中与翼上颌连接相关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Le Fort I型截骨术与其周围结构的关系。方法:对30例干燥人头颅标本及5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直接测量分析研究。结果:翼上颌骨性融合占10%;翼腭管内侧骨壁部分缺失占40%;上颌在Le Fort I型截骨水平上颌窦内侧壁从梨状边孔缘至翼腭管的平均距离是35.25mm;翼腭管及梨状孔边缘至中线的距离分别是16.68mm、12.87mm;梨骨缘至翼上颌缝的距离是40.72mm,鼻泪管开口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LeFortⅠ型截骨术与其周围结构的关系。方法 :对 30例干燥人头颅标本及 5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直接测量分析研究。结果 :翼上颌骨性融合占 10 % ;翼腭管内侧骨壁部分缺失占40 % ;上颌在LeFortⅠ型截骨水平上颌窦内侧壁从梨状孔边缘至翼腭管的平均距离是 35 .2 5mm ;翼腭管及梨状孔边缘至中线的距离分别是 16 .6 8mm、12 .87mm ;犁骨缘至翼上颌缝的距离为 40 .72mm ;鼻泪管开口至鼻底的距离 15 .98mm ;翼腭管长度为 17.34mm ;翼腭管从后向前下与腭平面的角度为 5 8°47′。骨性鼻中隔长度是 46 .2 7mm ;梨状孔边缘至翼腭管连线与矢状面所成的夹角为 6°14′ ;颌内动脉距牙龈缘的距离是 32 .2 5mm。结论 :本文结果可为临床医师行LeFortⅠ型截骨术避免损伤颌内动脉及分支腭降动脉提供安全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LeFortⅠ截骨入路切除斜坡区病变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随机选取经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头 1 5具 ,用显微解剖技术对LeFortⅠ截骨入路从显露范围、安全程度、美容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斜坡区与脑桥、延髓腹侧及第Ⅴ~Ⅻ对脑神经关系密切 ,两侧毗邻破裂孔、颈内动脉、内耳门及颈静脉孔。颈内动脉管外口、破裂孔、颈静脉孔距中线最小间距分别为 2 2 9、8 4和 1 9 5mm。LeFortⅠ截骨入路与前方、侧方入路相比 ,具有手术野开阔、手术操作安全性高、对斜坡区显露良好 ,面部无瘢痕的优点。结论 了解斜破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 ,可提高该区相关手术时的安全度和成功率 ,LeFortⅠ截骨入路可作为斜坡及其周围区域病变手术的一种良好选择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锥体楔形截骨术治疗创伤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解剖研究中将16具新鲜胸腰段脊柱标本按不同脊柱截骨术分为3组,A组:脊柱开放一闭合截骨术,B组:经椎弓根锥体楔形截骨术,C组:改良经椎弓根锥体楔形截骨术(截骨包括上位椎间盘后半部分)。测量截骨前后Cobb角的变化、锥体高度和锥体前缘高度的变化。临床研究中共26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36岁。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3个月~11年,平均25个月。入院前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9例,手术治疗17例。神经损伤程度按照Frankel分级:A级10例,B级2例,C级10例,D级2例,E级2例。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平均4.5分(2.5~6.0分)。后凸角20°~75°,平均35°。根据后凸角大小选择行后路经椎弓根锥体楔形截骨术或改良锥体楔形截骨术。结果 解剖研究胸腰段标本中A组平均纠正(38.0±2.5)°,B组(36.0±3.6)°,C组(49.0±2.0)°。A组锥体高度平均增加(13.8±1.4)mm,锥体前缘增加(30.2±2.5)mm,而B、C组锥体高度平均短缩(2.8±0.8)mm和(3.8±0.7)mm,前缘增加(25.0±1.2)mm和(2.2±0.9)mm。临床研究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6年,平均12.5个月,患者获得满意减压和后凸畸形矫正,术后后凸角度平均为10.8°(0°~40°),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4°。50%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恢复,全瘫患者恢复率为30%,主要时感觉恢复,而不全瘫患者的恢复率为64.3%,感觉和运动功能均有恢复。腰背部疼痛有不同程度的好转,VAS评分平均2.3(1.0~3.5分)。结论 创伤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可以选择经椎弓根锥体楔形截骨术或改良经椎弓根锥体楔形截骨术。术后可或得满意的减压效果和后凸畸形纠正,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腰背部疼痛有不同程度好转。图5参10。  相似文献   

6.
目的 针对个体化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设计一种新型内固定板,并研究几何参数和材料选择对其生物力学固定性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个体化OWHTO 解剖型固定板设计建模,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参数化研究固定板厚度、宽度和长度设计参数以及不锈钢、钛合金、镁合金和聚醚醚酮(PEEK )4种不同材料选取对OWHTO 固定系统生物力学的影响,对比了解剖型固定板与TomoFix 固定板的生物力学差异。结果 相比于固定板的长度与宽度,厚度对截骨间隙微位移的影响最大。与不锈钢和PEEK 材料相比,钛合金或镁合金固定板更有利于同时获得合理的稳定性和力学传递。与TomoFix 固定板相比,解剖型固定板最大von Mises应力降低了13.5%,螺钉和胫骨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别增大了9.8%与18.4%,最大截骨间隙cc处微位移增大了49.3%。结论 解剖型固定板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对减轻应力屏蔽效应以及提高生物力学性能有更积极的影响。研究结果为OWHTO 解剖型固定板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数字化技术为Salter截骨术设计一种导航模板,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12年4月~2015年6月,收集21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Salter截骨术患儿的术前骨盆CT原始数据,应用数字化技术,模拟Salter截骨术,设计并生产辅助截取三角形髂骨植骨块的导航模板,辅助术中截骨。分析双侧髋关节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髋臼指数(AI),采用Mckay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和Severin X线评定标准评定手术疗效。 结果 双侧髋关节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髋臼指数进行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不同测量时间之间(F= 357.72,P=0.00)、部位之间(F= 221.05,P=0.00)存在显著的主效应。时间与部位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F= 1984.82,P=0.00)。所有时间水平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患侧髋臼指数术后改善的角度与导航模板的角度或三角形髂骨植骨块顶角的角度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1,P=0.00)及(r=0.96,P=0.00)。改良Severin 影像学分类为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48%。改良Mckay功能评价为优1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5.24%。 结论 数字化导航模板可辅助Salter截骨术快速、精确截取三角形髂骨植骨块,提高手术精确度和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盆截骨术治疗髋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骨盆-髋-股骨头完整新鲜尸标本4具,应用实验方法测定骨盆-髋-股骨头上压应力、剪应力、髂部应力以及不同髋臼指数下股骨头的下沉位移与髋臼接触应力。结果:表明不同髋臼指数下,在30°以下测试组股骨上应力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30°以上应力增加较快,两者应力相差15%,满足手术要求,股骨头位移里相似规律性,髋部接触应力集中有所改善。结论:骨盆截骨术治疗够脱位是一种既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又安全可靠的造盖术,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Salter及Pemberton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治疗的58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alter组和Pemberton组,各29例。Salter组采用Salter截骨术治疗,Pemberton组采用Pemberton截骨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优良率、AI 角、CE 角、髋臼深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Salter组临床治疗优良率(89.65%)与Pemberton组优良率(9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E角、髋臼深度均大于术前,AI角均小于术前(P<0.05);Pembert组CE角、髋臼深度与Salte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mberton组术前AI角大于Salter组(P<0.05);随访1年,Pemberton组并发症发生率(6.89%)与Salter组(10.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lter及Pemberton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均具有确切的疗效,且并发症少,应用安全性良好,但Pemberton截骨术应用范围更广,可作为临床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颧骨缩小术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为更好地开展颧骨缩小术并减少其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巨微解剖的方法观察 13例防腐成人头部和 9例新鲜成人头部标本 ;用断面解剖的方法观察 2例防腐成人头部标本。结果 :①面神经颞支在颧弓下缘出腮腺后斜向前上方行走 ,相对集中在颧弓中部越过颧弓并逐渐分支 ,达颞部已分支成网。②颧支出腮腺后分为深、浅两支 ;深支平行于颧弓下缘前行 ,在距颧大肌起点 (1.2± 0 .3 )cm处进入颧大肌的深面 ;浅支斜向前上方行走 ,在距颧大肌起点 (0 .6± 0 .2 )cm处跨过颧大肌的浅面。③冠突与颧骨间的距离为 (12 .3± 3 .6)mm及该处颧骨的厚度为 (8.8± 2 .3 )mm ,冠突与颧弓间的距离为 (6.5± 1.2 )mm及该处颧弓的厚度为 (3 .3± 0 .4)mm。结论 :在骨膜下操作 ,可减少面神经损伤 ;在上颌骨外侧壁与颧骨眶外侧凸的连线之外部位行颧骨磨削或截骨 ,可避免破坏上颌窦和眼眶。  相似文献   

11.
掌浅弓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ObjectiveTo provide anatomical basis for repair of the superficial palmar arch with transplanted superficial vein when the operations of vessel repair and replantation of severed palm are performed.MethodsThe origin and branches of ulnar of superficial palmar arch were observed and measured on 30 cases of hand specimens.ResultsThere were 4 types of branches arising from the ulnar side of superficial palmar arch.If the center of pisiform bone was regarded as point O,the origin of the proper palmar digital artery of little finger as point A,the origin of common palmar digital arteries of the 3rd2nd1st fingers were regarded as point B,C,D respectively;then the distance was as followO-A 30.1±5.6 mm;A-B 8.1±4.7 mm;B-C 9.2±6.0 mm;C-D 6.2±3.9 mm.The diameters of the origins of branches followedA1.24±0.34 mm;B1.50±0.34 mm;C1.78±0.42 mm;D1.54±0.38 mm.ConclusionsThe branches of superficial palmar arch on ulnar side are constant.The anatomical data will benefit the repair the repair of superficial palmar arch.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睾丸神经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成年男性尸体标本上对精索腹股沟管腹环至皮下环段进行了解部学观测。结果:输精管位于精索后内方,睾丸动脉位于中央,被蔓状静脉丛包绕,输精管动脉位于精索内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与输精管静脉之间稍后方,髂腹股沟神经位于精索的外侧、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位于精索的内侧,与精索伴行。结论:在显微外科睾丸神经切除术中应注意寻找保护睾丸动脉和输精管动脉,切断睾丸神经,根除交感神经的支配,即可阻断睾丸神经的痛觉传导。  相似文献   

13.
以面动脉为蒂逆行下颌缘皮瓣修复鼻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为以面动脉为蒂逆行下颌缘皮瓣修复鼻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6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头面部及 8侧铸型标本 ,详细解剖观测下颌缘皮瓣血供、下颌下缘平面至口角平面动静脉长度、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面动脉交点处距下颌下缘距离。结果 :下颌缘皮瓣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及其分支 ,同时亦接受枕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的分支营养 ,并互相吻合。平下颌骨下缘平面 ,面动脉距下颌角距离为 2 .8± 0 .3 ( 2 .4~ 3 .5 )cm ,动脉前壁与静脉后壁距离 0 .7± 0 .2 ( 0 .4~ 1.2 )cm ,动脉后壁与静脉前壁距离 0 .4± 0 .2 ( 0~ 0 .9)cm。口角平面 ,动脉前壁与静脉后壁距离 1.4± 0 .4( 0 .5~ 1.9)cm ,动脉后壁与静脉前壁距离 0 .9± 0 .4( 0 .3~ 1.5 )cm ,两平面间面动静脉长 4.5± 0 .3 ( 4.1~ 5 .4)cm。面神经下颌缘支多为 1~ 2支 ,与面动脉的关系恒定 ,多走行于动脉的浅面 ( 83 .3 % )。另有 8%的下颌缘支弓状行于下颌骨下缘下方 1cm范围内。结论 :以面动脉为蒂的下颌缘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全鼻缺损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成人头部正中矢状剖面标本上,观测了泪囊的形态、毗邻、在鼻腔外侧壁上的投影及泪囊窝内侧壁骨质厚度。以鼻小柱基部为基准,鼻腔底为平面,对泪囊进行了定位。结果:泪囊的长度为13.3±2.2mm,内侧壁宽为6.0±1.1mm,横径为4.9±0.9mm,容积为0.33±0.07ml。从鼻小柱基部至泪囊下部和顶部的距离分别为32.8±3.7mm和43.4±4.3mm,两者与鼻腔底的夹角分别为47.5°±3.6°和65.6°±5.1°。结论:提出了泪囊鼻腔造口术时内窥镜进入深度和角度的安全范围,造口位置的选择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鼻中隔严重出血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 2 0侧成人鼻中隔的动脉。结果 :鼻中隔血供属多源性 ,主要来自鼻后中隔动脉上支、下支 ,筛前、筛后动脉 ,它们入鼻中隔处外径分别为 (0 .9± 0 .2 )、(0 .7± 0 .1)、(0 .4± 0 .1)、(0 .3± 0 .1)mm ,筛前、筛后动脉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前缘距离分别为 (5 .1± 0 .3 )cm和 (6.3± 0 .3 )cm ,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基底连线和鼻腔底壁的夹角分别为 (5 5 .5°± 4.4°)和 (4 5 .0°± 3 .5°) ,鼻中隔段主干长分别为 (1.3± 0 .4)、(1.0± 0 .2 )cm。筛前、筛后动脉主要分布于鼻中隔上部。结论 :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测肝门静脉的形态特征和分支分布规律,为诊断和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方法 50例肉眼观察无病变的成人肝标本,对肝门静脉分支分型等形态特征进行解剖观察,测量肝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静脉主干54.0%在肝实质外分叉,其分叉点距肝实质的垂直距离为(8.94±3.17)mm;34.0%紧贴肝实质分叉。左支主干长(47.44±7.23)mm;左支横部长(23.90±5.29)mm,外径为(7.43±1.09)mm,矢部长(24.02±4.97)mm,外径为(7.07±1.36)mm,角部角度为(114.18±22.59)°;右支主干长(20.63±6.59)mm,外径为(9.26±1.77)mm。依据肝门静脉的分支情况可将其分为8型。结论肝门静脉变异情况并不少见,其分叉点距肝实质的垂直距离及左、右支主干径值与分支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化,在肝外科手术实施时,对肝门静脉主干分支各型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拇指背尺侧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报道拇指背尺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和手术方法。方法:21例新鲜尸体手标本分别血管灌注染料解剖及动脉铸型标本对照观察7个拇指背尺侧皮肤组织学切片检查。结果:(1)拇指背尺侧动脉在甲襞近侧与甲襞动脉弓相吻合,又在拇指近节指骨颈水平通过穿支与拇指掌侧动脉吻合,并与拇指背尺侧皮神经呈节段伴行;拇指背尺侧动脉又通过“微小血管吻合”连接第1掌骨背处尺侧皮神经旁血管。(2)拇指背尺侧动脉无紧密伴行的静脉。结论:Bertelli的“拇指背尺侧(带)皮神经岛状皮瓣”和Brunelli的“拇指背尺侧皮瓣”均以拇指背尺侧动脉逆向供血,静脉回流速以拇指背浅静脉及指深静脉逆向返流,但前者是后者的拓展。  相似文献   

18.
胸腔镜下切取膈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对胸段膈神经的解剖关系进行了研究。为电视胸腔镜下切取全长膈神经进行移位治疗臂丛损伤奠定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新鲜尸体6具12侧,对膈神经及其周围器官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胸腔内覆盖膈神经的胸膜较疏松,易于分离;膈神经从锁骨下缘到入肌点的长度为右侧(16.50±2.17)cm,左侧(23.00±2.50)cm;膈神经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心包膈动脉,心包膈动脉的直径为(1.30±0.15)mm;在胸廓入口处膈神经、心包膈动脉及胸廓内动脉之间的解剖关系不恒定。结论膈神经在胸腔内的解剖特点适合进行电视胸腔镜下的全长游离。但在胸廓入口处,膈神经、胸廓内动脉及由胸廓内动脉发出的心包膈动脉解剖位置不恒定。在临床操作时,该区域的处理是整个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桡神经在臂部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桡神经在臂部的走行关系 ,为X线下肱骨骨折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30具 6 0侧成年人上肢防腐标本 ,观察、测量桡神经与肱骨的有关距离。结果 各主要结构的平均距离及其所占肱骨最大长的百分比分别为 :肱骨最近端到肱骨肌管入口处 (118 4 9± 6 6 1)mm和 38 6 4 % ;肱骨最近端到外侧肌间隔 (177 75± 11 86 )mm和 5 7 5 9% ;肱骨最大长 (30 6 6 5± 17 4 8)mm。结论 桡神经在肱骨中 1/ 5段为危险区域 ,从术前和术中的影像 ,能测量和计算出神经的大概位置 ,从而决定进针位置和固定方法的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20.
脑神经海绵窦段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为海绵窦手术避免脑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7例成年头部标本的海绵窦内脑神经的位置、走行、毗邻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动眼神经入窦点在后床突的前外侧 7.8± 2 .1mm ,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方 5 .0± 2 .0mm处。滑车神经窦内段长度为 10 .1± 3 .9mm ,其走行可分为窦内直行、中份凸向眼神经、“S”型双弯曲、前 1/2段凸向眼神经 4种类型。眼神经在窦内的长度为 15 .8±6.2mm。展神经在窦内为单干者占 5 2 .9% ( 18侧 ) ;2干者占 2 9.4% ( 10侧 ) ;3干者占 17.7% ( 6侧 )。结论 :滑车神经的走行变化较大 ,经Pakinson三角行海绵窦手术时 ,应注意保护滑车神经。切开海绵窦上壁分离窦腔时 ,应注意保护经上壁入窦的动眼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