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咸宁市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状况,探讨与口腔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门诊病人200人,湖北科技学院1~3年级大学生30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住址、刷牙习惯、使用牙膏类型、嚼口香糖习惯、口腔疾病史等。以消毒牙签取受检者口腔齿龈上或病灶表面附着物,生理盐水直接涂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500例受检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36.2%,其中男、女性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分别为37.4%和35.1%( P>0.05);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P<0.05);城市和农村人群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分别为30.4%和444.%(P<0.01);经常刷牙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低于不经常刷牙者(P<0.01);使用普通牙膏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低于使用药物牙膏者(P<0.05);经常嚼口香糖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低于不经常嚼口香糖者(P<0.05);有口腔疾病的患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高于健康者(P<0.01);其中牙周炎患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最高(P<0.05)。结论齿龈内阿米巴感染与口腔疾病和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205例口腔病人齿龈内阿米巴的感染情况,并研究其与口腔疾病的关系。发现齿龈内阿米巴的感染率为57.56%,其中牙周炎、冠周炎、牙髓炎和龋齿的齿龈内阿米巴的感染率分别为66.67%、79.31%、68.57%和37.18%。经用杀原虫的药物进行临床治疗观察,表明前三组疾病与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十堰市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情况,为防治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十堰地区大、中、小学学生1 411人,用无菌牙签取齿龈周围垢物或口腔病灶垢物,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光镜下检查齿龈内阿米巴,记录观察结果。结果:受检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20.84%,其中小学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感染率依次为28.57%、19.86%和1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乡学生的感染率分别为16.59%和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感染率分别为21.18%和2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经常刷牙者感染率高于经常刷牙者(P<0.01);使用药物牙膏者感染率高于使用普通牙膏者(P<0.01);有口腔疾病患者感染率高于健康者(P<0.01)。在各种口腔疾病中,牙周炎患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最高,为43.69%。结论:十堰市学生中齿龈内阿米巴感染较普遍,齿龈内阿米巴感染与口腔疾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齿龈内阿米巴感染己报导,我们对齿龈内阿米巴与牙周病关系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齿龈内阿米巴感染与微生物协同作用为牙周病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5.
口腔原虫感染与口腔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原虫感染与口腔疾病的的关系。方法:从口腔疾病患者牙周组织或龈隙挑取渗出物,生理盐水涂片后镜检。结果:病人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76%,齿龈内阿米巴与口腔毛滴虫混合感染率为6%,总计口腔原虫感染率为82%。疾病有龋齿、牙周炎、冠周炎及牙髓炎4组,4组疾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分别为59.52%、85.29%、100%及88.24%,总计口腔原虫感染率分别为61.90%、97.06%、100%及94.12%。经统计学处理龋齿与后3组疾病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后3组疾病之间差别不显著。结论:3组疾病与齿龈内阿米巴及口腔原虫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大学生齿龈内阿米巴的感染情况.[方法]选择1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口腔疾病、刷牙习惯、漱口情况、咀嚼口香糖、吸烟及近1个月使用抗生素情况等.采用一次性棉签从牙周组织或齿龈隙取垢物或渗出液进行涂片,行吉姆萨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受检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73.94%,其中男生和女生感染率分别为77.42%和71.84%.有口腔疾病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81.93%,明显高于无口腔疾病者的65.85%(P<0.05);每日刷牙1次和2次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分别为85.29%和6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常嚼口香糖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51.61%,显著低于不经常嚼口香糖者的75.22%(P<0.05);近1个月内使用抗生素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95.24%,明显高于未使用者的70.83%(P<0.05);吸烟者与不吸烟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分别为92.86%和6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在不同性别、刷牙前后及漱口习惯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口腔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较高,可能原因认为与口腔疾病和生活习惯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衡阳市居民381人口腔齿龈内阿米巴感染进行了调查。采用刮取齿龈软垢、生理盐水涂片镜检的方法。结果表明,人群平均感染率为33%,阳性人群中,大部分为口腔卫生不良或牙周炎及并发牙周脓肿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龈内阿米巴的致病作用人群调查及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齿龈内阿米巴(Entamoeba gingivalis,Eg)致病作用及其与牙周病的关系.方法 给大鼠免疫抑制剂(醋酸泼尼松龙),用细钢丝结扎下颌切牙的颈部,在Eg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用齿龈内阿米巴和生理盐水涂抹龈缘,观察大鼠发病和病理改变情况,调查人群感染齿龈内阿米巴情况.结果 Eg组大鼠牙周组织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1),Eg组大鼠牙龈上皮组织溃疡、炎症细胞浸润、牙龈沟内上皮增生、牙周脓肿形成、牙槽骨吸收和脓液查见活齿龈内阿米巴,对照组未见病理改变;牙周病患者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P<0.01).结论 齿龈内阿米巴是一种机会致病原虫,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时,可致牙周病.  相似文献   

9.
作者调查了187例口腔病患者及297例正常对照者口腔两种原虫惑染情况,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总检出率为65.70%。,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60.95%,口腔毛滴虫感染率为26.03%。两种原虫感染率以龋齿、牙周炎、口腔卫生差者以及在集体环境中生活的人群为高。间接或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0.
口腔毛滴虫和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调查了187例口腔病患者及297例正常对照者口腔两种原虫感染情况,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总检出率为65.70%,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60.95%,口腔毛滴虫感染率为26.03%,两种原虫感染率为龋齿、牙周炎、口腔卫生差者以及在集体环境中生活的人群为高。间接或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1.
213例口腔科门诊病人调查结果,发现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50.70%,其中以牙、根、冠周炎和口腔粘膜病四组最高,各为58.62%、66.67%、79.16%和57.14%。单纯龋齿组最低为25.75%。差异非常显著(P<0.005)。感染率与年龄、性别无密切关系。通过形态学观察,发现由前四组口腔病患者检出的齿龈内阿米巴,大多具有形态清晰、运动频繁、生活力强和个体普遍较大等特点。并对其致病性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中不同人群口腔原虫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有不同口腔疾病的大学生中口腔原虫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方法 调查大学生中不同口腔疾病患者中口腔原虫的感染比例.结果 口腔溃疡患者中齿龈内阿米巴阳性率可达66.67%,口腔健康组齿龈内阿米巴阳性率仅为7.00%,龋齿组齿龈内阿米巴阳性率仅为5.90%,口腔溃疡组齿龈内阿米巴阳性率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龋齿中口腔毛滴虫的阳性率可达25%,口腔健康组口腔毛滴虫的阳性率仅为5.00%,口腔溃疡组口腔毛滴虫的阳性率仅为0.00%,龋齿患者与其它组口腔毛滴虫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不同的口腔原虫与不同的口腔疾病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口腔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分析P. gingivalis的生长特性。方法 采集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临床龈下菌斑标本并行厌氧培养,采用PCR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P. gingivalis,分析检出率;观察P. gingivalis临床菌株的菌落特征和生长特点,分析生物学特征。结果 从35名采样对象的146个龈下菌斑标本中分离获得6株P. gingivalis临床菌株,分别命名为L2、L3、L4、L5、L11、和L12;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的检出率为27.4%,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健康部位的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86.7%,探诊深度为4~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95.6%,探诊深度>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96.0%。L2、L5、L11和L12在BHI平板上培养1周后均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而L3和L4在培养1周后形成灰色菌落,10 d后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L2、L4、L5和L12在传代30 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期,L3和L11则在传代60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结论 P. gingivalis是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优势致病菌之一,其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健康位点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且随着牙周探诊深度的加深,检出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 gingivalis各临床菌株的生长存在差异,提示其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肝 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实施ERCP手术治疗的12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取石 成功率、治疗前后患者的肝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其中1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取石手术,2例患者因合 并Mirizzi综合征,转开腹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8.36%。术后2周,120例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终末期肝病(MELD)评分较术前均显著 降低(P<0.05);术后7 d,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 、MCP-1、高迁移率簇蛋白-1(HMGB-1)水平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Child-pugh分级A级患者并发症发生 率为4.35%、B级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C级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67%,肝功能C级患者采用 ERCP治疗的并发症率较高(χ2=21.625,P<0.001)。结论: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取石效 果较好,成功率高,术后患者肝功能及炎症应激反应可较快恢复,但是对于肝功能C级患者手术并发症发 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前驱感染症状、病原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治疗情况,加强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的认识,为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17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一般资料、前驱感染情况、病原菌检测结果、基础疾病及易感因素)及抗菌药物治疗情况。 结果 17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9.13±3.19)岁,平均住院时间为(8.41±1.23)d。其中75例(43.35%)具有明显的前驱感染症状,以肺部感染为主(33.53%),且部分病例存在合并两处感染情况。共113例(65.32%)血培养阳性反应,共培养出118株病原菌,链球菌占比最高有60株(50.85%),葡萄球菌属共37株(31.36%),革兰氏阴性杆菌4株(3.39%),真菌8株(占比6.78%)。常用抗菌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类抗菌药物和头孢类抗菌药物,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下降(从82.71%下降到54.21%),万古霉素类抗菌药物和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上升,分别从53.66%和49.54%上升到89.15%和74.63%。 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前期感染症状以肺部感染为主,以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为主,还包括革兰氏阴性杆菌、真菌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下降,万古霉素类抗菌药物和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前尿培养及术中肾盂尿、结石培养结果,探讨围手术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 210例行经皮肾镜手术(PCNL)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留取中段尿培养,术中留取肾盂尿,采用标准化Stamey法留取结石标本,分别行细菌培养,对术后发生SIRS者依据结石培养结果选择抗生素。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IRS分为A组和B组。结果: 年龄、结石大小、手术时间、性别、体质量指数、结石取石成功率等在两组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尿培养、肾盂尿培养及结石培养在A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6.7%、46.7%、44.4%,其中3例发生感染性休克,3种培养均为阳性。在B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3.9%、6.1%、5.5%。结论: 术前尿培养、术中肾盂尿培养及结石培养对术后SIRS的发生起到很好地预测作用,术中肾盂尿及结石培养对术后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调查上海市区不同人群的口腔原虫的感染情况。从齿垢物取标本作新鲜涂片法检查。在450人中齿龈内阿米巴和口腔毛滴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1.78%和1.11%。口腔科门诊患者的齿龈内阿米巴的感染率高达28.37%,而正常人的感染率仅为10.71%,两组差异非常显著。提示这两种原虫的感染与年龄有关,其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有上升趋势,以及两种原虫感染与口腔疾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马成云  王彦 《吉林医学》2000,21(6):341-342
目的 :研究综合医院感染性病人体内菌群分布 ,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 1997年 6月至 1998年 10月的 6 5 1例感染性病人进行各种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 :共检出 6 6 5株细菌 ,革兰氏阴性菌 5 2 4株占 78% ,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为主 ,分别为 149例 (2 2 .4% )和 90例 (13.5 % ) ;革兰氏阳性菌 110株占 16 .5 %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5 6株占 8.4% ) ;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均对亚胺硫霉素敏感 ,而氨基苄青霉素的耐药菌株在 90 %左右。结论 :铜绿假单孢菌、大肠埃希氏菌已成为综合医院感染性病人的主要致病菌 ,切断这些细菌的感染途径 ,是降低院内感染、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