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甘草黄酮的某些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东 《国医论坛》2005,20(3):53-54
中药甘草中含有大量的三萜皂甙成分,其中主含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近年来,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甘草叶中黄酮的药理作用研究也有报道,但有关甘草黄酮药理作用的综述尚不全面,现就其某些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甘草查耳酮A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虹  蒋江涛  郑秋生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3814-3818
甘草查耳酮A(licochalcone A)为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近年来其药理活性倍受关注。研究表明甘草查耳酮A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寄生虫,成骨活性等多种药理作用。文章对甘草查耳酮A各种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 综述。  相似文献   

3.
甘草中黄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常用中药甘草中的总黄酮及其单体成分和甘草叶中富黄酮组分的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甘草及其地上部分中的黄酮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和查阅了近10年有关甘草总黄酮及其单体的药理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了甘草黄酮成为新的有效成分的可能性。结果:甘草黄酮对肿瘤、胃溃疡和肝损害、病原微生物以及对酶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取得了新进展。但还不深入和不全面。结论:甘草及其地上部分中黄酮类成分是甘草中重要的有效成分,是很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甘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4  
查阅近年有关文献,对甘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综述。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查尔酮类、双氢黄酮类、双氢查尔酮类等;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抑菌、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甘草为临床常用配伍药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甘草化学成分多样,至今已发现黄酮、三萜、香豆素、二苯乙烯等化合物共400余种。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神经保护、肝脏保护等药理作用。对甘草中新发现的化学成分、人工合成化学成分、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以及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综述甘草药理作用及其药对配伍比例研究进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免疫、抗溃疡、解毒抗癌、抗肝纤维化等药理作用。甘草不仅单味药有治疗效果,甘草-桔梗、甘草-芍药、甘草-桂枝、甘草-大黄等药对不同比例配伍,也可产生不同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属植物的根及根茎,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有"国老"之称。《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具有主五脏六腑寒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之功效。因此,甘草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且在现代临床治疗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以下就对甘草的药理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总结和阐述,以期为甘草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甘草苷的提取纯化方法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甘草中甘草苷的提取纯化方法、药理作用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甘草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甘草与西药配伍有宜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思菡 《河北中医》2006,28(9):675-676
甘草在药物配伍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古今方剂中应用极为广泛,随着对其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含甘草的中成药或汤剂与西药联合应用的现象与日俱增.甘草与西药联用,配伍得当,可相得益彰.但若联用不当,药物之间在物理化学或药理作用方面就会发生互相干扰,不但降效、失效,而且会引起多种副作用,严重的还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这与甘草的药理作用和主要成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甘草在医药等方面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胡金锋  沈凤嘉 《中草药》1995,26(1):39-44
介绍甘草的分布、种类、组成、人工栽培、商品生产、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内容。着重阐述甘草甜素类、甘草次酸类、甘草葡萄糖醛酸类、甘草黄酮类、甘草中其它提取物、甘草汤剂与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并介绍了甘草甜素类药物的改良方法,为甘草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obtain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of 181 domestic and foreign licorice samples by determining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 2 (ITS2) in order to clarify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differentiate the medicinal licorice species from the non-medicinal ones. METHODS Genomic DNA was first extracted from licorice samples of different origins and habitats. Then, the ITS2 sequences were amplified using PCR technique. Next, the ITS2 sequences were subjected to sequence analyses and neighbor-joining(NJ) tree analysis. Finally, the analytical method based on ITS2 DNA barcodes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licorice species discrimination. The method was then applied to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among the suspected domestic mutants, foreign licorice samples and domestic medicinal licorices, in addition to the discriminations of the medicinal and non-medicinal licorices. RESULTS The medicinal licorice could be explicitly separated from the two commonly encountered non-medicinal licorice species either by using ITS2 sequence analysis or NJ tree analysis; and the suspected domestic mutants and foreign licorice samples converged with the medicinal licorice to form one monophyletic branch in the NJ tree analysis, which indicated unambiguously conspecifics. CONCLUSION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method for discrimination of medicinal and non-medicinal licorices based on ITS2 barcodes; and by the advantage of this method, the conspecif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uspected domestic mutants, foreign licorice samples and Chinese medicinal licorice are clarified. Thu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the expansion of medicinal licorice resources and assurance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clinical licorice medications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12.
李成华  薛长松 《中国药学杂志》2022,57(19):1596-1600
总结人参药性成因及单味药药性研究的意义,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本草学研究,考证历代中医药古籍文献对于中药人参药理药性与功效应用的论述,从“单味药药性成因假说”角度,辨析单味药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总结单味药人参药性成因。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是中医学具体理论流派指导下的不同流派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过程,是中药临床功效与临床用药倾向影响中药单味药药性形成过程的具体实例。单味药人参的复杂药性成因体现了中药单味药药性理论与药性实践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不同"印迹模板"中药成分群对甘草超分子增助溶能力的影响,为解释中药成分群间的增助溶现象奠定理论基础。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用分子连接性指数(MCI)、油水分配系数(log P)表征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的亲水亲油能力,以浸膏得率表征甘草对单味中药或复方的增助溶作用,经MCI,log P,浸膏得率分析得出甘草对不同分子社会增助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味中药材加甘草前后的MCI与log 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0.916;加甘草后,大部分中药的浸膏得率增大,且单味中药材加甘草前后浸膏得率的变化值与log P的变化值、MCI的变化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0.405;8个复方的MCI与log P相关系数为0.937,且甘草对除防己黄芪汤外的其他7个复方中药均具有增助溶作用。这说明甘草的增助溶作用主要是通过"印迹模板"自主作用形成超分子而改变被增助溶成分的亲水亲油能力;中药成分的MCI与log P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可作为表征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特征的重要参数,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来探究中药增助溶作用切实可行,这将为单味药剂型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顾浩  张燕玲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00-2403
目的:药性是中药的基本属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组方配伍的核心理论依据。该文通过药性组合探讨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目的在于将药性配伍规律引入到复方药的设计与优化过程,发挥药性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指导作用。方法:以代表性归经"肺经"为例,收集整理2010年版药典中归肺经中药药性组合。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收集198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上述中药的全部药理研究文献,并参考《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对其药理信息进行补充。利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和药理作用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不同性味的归肺经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平甘肺能降血糖、抗缺氧、免疫促进;平苦肺能够抗菌、降血压、抗氧化;温甘肺能够镇咳、抗菌;温苦肺能祛痰、抗炎等。同时,归肺经中药也具有相似的药理特征,例如抗菌、抗炎,与肺为门户易感外邪的特点相一致。结论:该研究发现了不同性味归肺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连通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为建立符合中医药思想的中药药性组方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甘草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芳  李羽涵  杨志刚 《中草药》2018,49(19):4662-4669
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作为临床常用大宗药材之一,不仅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而且在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与甘草有关的科学研究被大量开展。代谢组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总结代谢组学在甘草的基原鉴定、炮制、药理作用及生态因子等方面的应用,将有助于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甘草,并揭示其药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药材、机体、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方剂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因素,为药理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并提示人们科学评价方剂的作用,使其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影响方剂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药材、机体、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方剂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因素,为药理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并提示人们科学评价方剂的作用,使其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文本挖掘和生物信息法探讨高催乳素血症(HPRL)的中医组方用药规律,提取核心组方,初步探寻相关作用机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关于HPRL治疗的中医验案及临床研究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HPRL中医证候分布、药物性...  相似文献   

19.
中药发酵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发酵对中药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效、中药资源及发酵工艺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发挥强大的分解转化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药炮制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具有一般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应用现代发酵技术,定向发酵中药,应成为中药发酵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铁皮石斛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基地.方法:(1)观察与描述原植物形态特征;(2)以优良植株的茎段为外植体,运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建立铁皮石斛无性快繁体系,并研究探讨纳米材料TiO2、SiO2及TiO2-SiO2组合对铁皮石斛离体再生培养的影响;(3)研究探讨移栽基质与移栽方法对铁皮石斛试管苗移栽的影响.结果:(1)初步将铁皮石斛归为软脚与硬脚,矮杆种与高杆种;(2)建立了铁皮石斛离体再生系统;纳米TiO2及SiO2对铁皮石斛侧芽及丛芽的诱导有较明显促进作用,但不同浓度对离体培养的作用不同.低浓度的纳米TiO2(5g·L-1)和纳米SiO2(5g·L-1)组合可显著提高侧芽及丛芽的发芽数,促进芽的生长,较适宜侧芽及丛芽诱导阶段,不同浓度组合均对试管苗壮苗生根有抑制作用,不适于壮苗生根阶段使用;(3)组培苗出瓶第2d直接移栽定植,成活率达95%以上;移栽45d分蘖长新芽率达到90%以上,18个月长度达到采收规格.结论:为铁皮石斛优质、高产栽培及产业化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