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ans  Van  Brabandt  李崇剑 《英国医学杂志》2007,10(2):125-125
Gershlick和Richardson指出(见本期第73页),过早中断氯吡格雷治疗是药物洗脱支架血栓形成的最大危险因素。在Iakovou的研究中,17例过早中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患中5例(29%)发生了血栓形成。其中一例患只中断了氯吡格雷治疗,剩下的其他患同时中断了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或抵克力得)。我们不知道是否仅仅坚持阿司匹林治疗就可能足够预防与药物洗脱支架相关的血栓形成。另外,仅仅小部分(29例中的5例,17%)患中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似乎与支架血栓形成有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临床观察中发现部分已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近年来。有学者采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来描述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这一现象(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AR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AR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淑萍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1):74-75,77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血浆CD40 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CD40L的影响。方法对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别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血浆CD40L的影响。结果两组均显著降低血浆CD40L水平(P〈0.05),而且氯吡格雷组比阿司匹林组更能降低CD40L水平(P〈0.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减少CD40L的释放。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更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可能是大大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药治疗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德嘉 《西部医学》2008,20(1):1-2,6
对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病人,联合阿司匹林和噻吩吡啶类药(噻氯匹啶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减少心脏事件十分重要。但是不少病人或医生过早地停用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使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性显著增加。面对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病人,应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12个月,过早停用有害。如果在此期间,病人需要行择期外科手术,应尽可能推迟到一年之后实施。对不能推迟并具有支架内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病人,在围手术期,应尽可能继续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微颗粒(PMP)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抗血小板约物、降糖药物和调脂药对PMP水平均有影响。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降低PMP的机制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合酶有关,也可能与服药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常指在发病72h内的新发病人。由于缺血周边区侧支循环的存在,防止微血栓的进一步形成,保持有效的微循环灌注,阻止病情的进展就显得非常重要。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虽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而造成了单药应用的局限性,合理的治疗措施就是联合应用机制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我院选用肠阿司匹林联合丹奥(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阿司匹林作为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已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已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仍然会发生心血管事件,因此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R),我们观察了冠心病患者中的AR现象,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疾病谱发生着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逐渐上升。近年来,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抗血小板药物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有一定益处。因此,目前小剂量阿司匹林(75~325mg)被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尤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患者更加强调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氟吡格雷)。但在抗血小板的同时,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使消化道黏膜产生损伤,导致消化道溃疡的形成和出血,严重时甚至致死。因此,临床医生应重视阿司匹林相关消化道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出血风险。本文以我院诊治的阿司匹林相关消化道出血病例为侧,讨论阿司匹林消化道不良反应及相关处理。  相似文献   

10.
信息窗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14):19-19
2006年5月美国卒中学会(ASA)发布了最新的脑梗死一级预防指南,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脑梗死一级预防进行了总结和规范。指南中指出,在脑梗死的一级预防药物治疗中,阿司匹林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目前唯一具有脑梗死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的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1.
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大量临床证据支持阿司匹林对于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均有效,但是,临床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325m1)的患者人仍会发生血栓事件(2年大约为8%~18%),于是“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并给临床医生使用阿司匹林带来困惑或质疑。因此,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按推荐剂量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时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现象。阿司匹林治疗失败和其他任何一种药物失败是一样的包括他汀类药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抗炎作用已达成共识,但是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是否兼具抗炎作用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单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治疗前后对比,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变化,探讨氯吡格雷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为临床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提供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氯吡格雷和他汀药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京敏  葛均波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70-2872
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是冠心病PCI术后的常规治疗。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氯吡格雷本身不具有抗血小板活性,它需经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氧化才能成为有活性的抗血小板物质。在人类氯吡格雷主要通过CYP3A4和3A5活化。CYP3A4是多种药物,包括几种他汀药物代谢的关键酶(表1)。理论上,这些药物合用会产生CYP3A4的竞争性抑制而影响药物的代谢。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可影响CYP对氯吡格雷的活化作用,损害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Gershlick和Richardson认为(见本期第73页),药物洗脱支架较金属裸支架的血栓形成风险增高是因为药物洗脱支架暴露时间延长所致。我们认为支架血栓形成部分是由于患对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低反应性,而且在介入治疗术前就要确定这部分患并给予替代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汉族冠心病(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血栓药物。方法:对于入选的CAD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测定用药7天后血小板聚集力和血栓烷素(TXB2)的含量;测定60例正常对照组的相应指标作为基础值,之后综合判断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外观察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的178例CAD患者,68例有心肌梗死病史,11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药7天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程度均大于80%;TXB2含量明显降低。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汉族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可以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20年里,抗血小板药物在ACS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证实.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三类,分别为阿司匹林、噻吩吡啶类和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心脑血管病病人血栓弹力图(TEG)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人249例,根据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AA组,n=141)、氯吡格雷组(ADP组,n=20)、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组(双联组,n=88),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病人血小板抑制率,分析3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双联组的AA途径和ADP受体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8.47±19.69)%和(68.08±28.12)%,均高于AA组的(77.71±29.7)%和ADP组的(52.57±26.97)%(P<0.01和P<0.05)。双联组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别为6.82%和11.36%,均低于AA组的21.99%和ADP组的30%(P<0.01和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心脑血管病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接受标准剂量抗血小板治疗的心脑血管病病人存在抗血小板抵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抗血小板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临床效果的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7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治疗时间在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选取患者以随机均分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35例)和实验组(35例),前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后者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满意度对比发现,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提高治疗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使各种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下降了25%。各种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防治指南均把阿司匹林作为I级预防的推荐,而氯吡格雷的出现,更进一步完善了冠脉介入(PCI)治疗,显著地降低了介入的并发症和病死率。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