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Cy)联合足叶乙苷(VP-1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干细胞动员效果及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方法:8例MM患者给予Cy联合VP-16化疗加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Cy 1 000-1 200 mg/(m2·d)×2 d,VP-16 500 mg/d×2 d,白细胞(WBC)<1.0×109/L后给G-CSF 300μg/d×6-9 d。当WBC>4.0×109/L,血小板>50×109/L后采集APBSC。采用2种预处理方案,马法兰200 mg/m2或140 mg/m2联合VP-16 1 000 mg及司莫司汀200 mg。结果:动员后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为6.23(4.27-12.78)×108/kg;CD34 细胞为4.75(1.69-23.15)×106/k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集落为84.5(5.4-300.4)个/104细胞。APBSCT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中位时间 9.5 d。在8例患者中,6例获得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中位生存期46(23-54)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期12(0-39)个月。结论:Cy联合VP-16加G-CSF作为动员方案,能够采集足够量的APBSC;APBCST治疗M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1].烷化剂、蒽环类、激素、免疫调节剂等传统抗骨髓瘤药物的疗效有限,硼替佐米、沙利度胺等新型抗骨髓瘤药物与传统药物的结合,显著提高了MM一线治疗及复发后治疗的疗效.但MM目前仍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新型药物的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MM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我们对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MM的现状及研究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21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21例MM患者中有2例患者复发后行2次APBSCT,因此共行APBSCT 23例次.5例患者在诱导治疗时采用硼替佐米(万坷)联合方案,其他患者多数采用长春新碱、阿霉素加地塞米松(VAD)方案诱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观察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1例42岁MM患者,供者为其胞姐,HLA配型完全相合.动员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 μg·kg-1·d-1×5 d.预处理方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8 mg·kg-1·d-1×3 d,马法兰(MEL)120 mg/m2×1 d.移植单个核细胞数(MNC) 6.5×108/kg;CD34+细胞 4.4×106/kg.环胞菌素A(CsA)和短程甲氨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后分别于+41 d、+76 d和+112 d进行3次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结果移植后15 d中性粒细胞计数> 0.5×109/L,21 d血小板计数>50×109/L,24 d性染色体和微卫星法DNA指纹图监测显示为混合嵌合体,随着DLI的进行,逐渐转为供者型完全嵌合体,骨髓瘤细胞和血清M蛋白均逐渐消失,移植后8个月达完全缓解.在+180 d(第三次DLI后68 d)发生II度急性GVHD,经甲泼尼龙和CsA治疗得以控制.现随访36个月,患者情况良好,仍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结论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加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MM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MM患者4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行单纯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ASCT治疗,比较两组化疗后和观察组移植后的临床缓解率和完全缓解率(CRR),记录观察组造血重建情况,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化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移植后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观察组化疗后(P<0.05)。观察组均造血重建成功。其中中性粒细胞造血重建的中位时间为10(8~17)d,血小板造血重建造血重建的中位时间为10(8~18)d,中位住院时间为29(23~35)d。两组心脏毒性、周围神经病变、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腔黏膜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疗联合ASCT比单用化疗治疗MM患者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多,但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发病时年龄50—70岁,40岁以下患者少见,中位发病年龄约55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年龄上限为55岁(不包括减低预处理剂量移植)。因此,MM能够进行ALLO—HSCT的患者较少。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具有年龄限制较宽,移植相关病死率低等优点,对MM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MM的治疗AHSCT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80℃低温保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0例MM患者进行APBSCT治疗。采用环磷酰胺(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干细胞,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保存于-80℃冰箱;用马法兰200 mg/m2方案预处理后,解冻回输冻存的干细胞。结果 (1)动员后获得单个核细胞数(MNC)中位数为4.54(2.31~9.80)×108/kg;CD34+细胞数中位数为4.17(2.03~7.76)×106/kg。(2)移植后10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血小板计数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是13.3(9~16)d、15(11~19)d。(3)移植后3个月完全缓解(CR)8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例。中位随访54.6(3~111)月,生存8例(CR5例,VGPR 3例),其中无进展生存6例。复发4例中再次治疗维持CR 2例,多次复发死亡2例。(4)移植的并发症是感染,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 -80℃低温保存APBSCT治疗MM安全有效,近期疗效好,移植后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SPMS)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01—2009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36例SPMS患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μg/kg皮下注射4~6 d动员造血干细胞,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28例患者分选CD34+细胞。预处理方案为BEAM(卡氮芥、马法兰、替尼泊甙及阿糖胞苷)。结果15例临床缓解,5例疾病稳定,14例移植后复发,2例失访。88个月预期无复发存活率55%。发病时有视神经损伤是移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auto-HSCT是SPMS患者获得长期疾病缓解的有效方法,视神经损伤是移植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9.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克降性疾病,临床上以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通常为IgG或IgA)或Ig轻链(K链或入链)为特征~([1]).  相似文献   

10.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耐药,复发及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16例,其中霍奇金病患者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4例,移植时第1次完全缓解6例,第2次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8例;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均经动员剂动员,其中采用硫酸葡聚糖(DS)动员2例,惠尔血(G-CSF)动员9例,惠尔血加生白能(G-CSF加GM-CSF)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治并接受ASCT治疗的37例MM患者,记录移植后6个月内的感染类型、时间、病原体以及疗效和转归.结果 在ASCT后6个月内有33例(89.2%)患者在观察期间出现59例次感染,其中30例患者在观察期间出现34例次(57.6%)细菌感染,12例患者在观察期间出现15例次(25.4%)真菌感染.既往曾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在移植后发生真菌感染比例高于没有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P=0.040).观察期间分别出现4例(6.8%)巨细胞病毒(CMV)、3例(5.1%)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及3例(5.1%)HBV再激活.移植后早期感染中细菌感染占62.8%,真菌感染28.6%,病毒感染8.6%,其中病毒感染均为CMV感染,移植后早期未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HBV感染.移植后中期感染中细菌感染占50.0%、真菌感染20.8%、病毒感染29.3%,移植后早期与中期感染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38例次(64.4%)感染在应用首选抗感染治疗即得到控制.3例(8.1%)由于感染相关死亡.结论 MM患者ASCT后感染发生率高,各种病原体均易感,需要尽早合理抗感染治疗,降低感染相关病死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infection in multiple myeloma (MM)undergoing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CT). Methods Thirty-seven patients with MM undergoing ASC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or type and time of infection, pathogen, and outcome. Results Fifty-nine cases of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33 patients (89. 2% ) after ASCT, with 34 cases (57.6%)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30 patients, 15 cases (25.4%)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12 patients, 4 cases (6. 8% ) of cytomegalovirus (CMV) infection, 3 cases (5. 1% ) of herpes zoster virus infection and 3 cases (5. 1% ) of HBV reactivation. The proportion of bacterial infection, fungal infection and virus infection were 62. 8%, 28.6% and 8. 6% respectively in the early stage after ASCT, and 50. 0%, 20. 8% and 29. 3% respectively in the median stage. Response to first-line antibiotic therapy was seen in 38 cases (64. 4% ). Infection-related mortality was 8. 1% (3 cases). 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in MM patients undergoing ASCT is high and they are susceptible to all pathogens. It is important to choose the right antifungal agent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o reduce infection-relate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硬化(MS)的发病机理、病因学等方面一直争议颇多,但MS的免疫调节障碍是肯定的,目前普遍认为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病,具有广泛的免疫病理学基础,有数种发病类型,80%的病人起病呈复发一缓解型,其中80%在发病7~10年后呈进展型,且病情会发展到较严重程度,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3.
徐健  李颖 《山东医药》2001,41(22):56-57
近年来 ,临床开展了在大剂量强烈化疗或 (和 )放疗的基础上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并取得一定疗效。1 异基因造血干细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优点为移植物中无骨髓瘤细胞污染 ;在移植过程中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同时可发生移植物抗骨髓瘤细胞效应 (GVM) ,即利用移植物抗骨髓瘤细胞的特性 ,杀灭患者体内残留的骨髓瘤细胞 ,提高临床效果 ,减少复发 ,达到治愈。缺点为 :1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多数年龄偏大 ,心、肺、肾功能不全 ,又缺乏 HL A相匹配的同胞供者 ,故移植机会较少 ;2危险性大 ,特别是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认为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彻底治愈多发性骨髓瘤的唯一方法。在无HLA相合的异体造血干细胞供者情况下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较佳治疗方案。我们尝试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混合HLA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以期能提高疗效。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35岁。以鼻塞、鼻咽部疼痛半年 ,加重伴两肋及颈腰部疼痛 3个月入院。入院后鼻咽部病理活检示 :呼吸道粘膜浆细胞瘤。查IgD3.43g/L ,Kap >2 64g/L。骨髓象示 :浆细胞 >30 % ,血象正常。骨扫描示 :头颅、颈胸腰椎及肋骨锁骨多处骨…  相似文献   

15.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NS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了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均采用以氟达拉宾为基础的非清髓预处理方案。回输CD+ 3 4 细胞分别为 9.78× 10 6/Kg、16.5 6× 10 6/Kg、2 .5 6×10 6/Kg和 2 .0 6× 10 6/Kg。结果  4例均顺利渡过造血抑制期。 4例患者移植后WBC >1.0× 10 9/L ,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 ,时间分别为 +19天、+16天、+13天和 +14天 ;血小板 >2 0× 10 9/L时间分别为 +8天、+12天、+18天和 +2 2天。 2例骨髓细胞混合嵌合体形成 +15~ +2 3天 ,完全嵌合体形成 +2 3~ +4 3天 ;另 2例均于 +17天形成完全嵌合体。 4例均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例 1于第 5次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发生皮肤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例 3于第 7次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3例于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6~ 12个月出现移植物抗白血病。 4例均未发生肝静脉阻塞病、出血性膀胱炎及间质性肺炎。随诊 2~ 2 4个月 ,仍全部存活。结论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便、安全、并发症及支持治疗少、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17.
<正>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是血液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3%,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1]。目前中国尚无确切的MM流行病学资料,估计发病率为(1~2.5)×10-5/年[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作为适合移植MM患者的标准治疗手段,随着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ASCT的地位受到挑战,最新的研究显示:ASCT可明显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但总体生存期(OS)并无明显获益[3]。尽管如此,无论是传统药物时代还是新药时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NST)治疗不能耐受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例CML患者中的4例以全身放疗加氟达拉宾,1例以马利兰、氟达拉宾加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为预处理方案,联合环孢霉素A、霉酚酸酯和(或)短程氨甲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5例均造血重建,3例完全供者型植入,2例混合型植入,其中1例植入率持续低于50%,经2次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达到完全供者型植入。2例发生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发生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中位随访时间5(3~37)个月,无病生存3例,死亡2例。结论:对不能耐受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CML患者,NST是可行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瘤肾脏累及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首诊为多发性骨髓瘤(MM)肾病的男性患者4例,年龄35~53岁,进行常规血生化,血、尿免疫蛋白电泳和骨髓穿刺检查,3例行肾脏活组织检查(活检),常规化学治疗(化疗)后均行大剂量化疗(HDT)联合APBSCT。结果:4例患者中IgG型2例,IgD及无分泌型各1例;ⅡA期2例,ⅢA期1例,ⅢB期1例;确诊时均有蛋白尿(1.51~5.70 g),急性肾损伤(AKI)2例,慢性肾脏病(CKD)Ⅱ期、CKDⅤ期各1例。肾穿刺3例中1例弥漫间质炎细胞浸润,1例为轻链沉淀肾病(LCDD),另1例为管型肾病;1例未肾活检,临床推测MM管型肾病可能。移植前常规化疗4~6疗程。3例轻、中度肾功能受累者APBSCT治疗后1例再次发生AKI,但短时间恢复,长期随访尿蛋白基本转阴性,肾功能稳定无进展;1例移植后1年转变为浆细胞白血病死亡,2例MM完全缓解(CR)。1例严重肾功能受累(CKDⅤ期)者移植后因感染性休克死亡。结论:HDT联合APBSCT是治疗MM的有效方法。APBSCT治疗对轻、中度肾功能受累MM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疗效满意。严重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进行该治疗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例难治性SLE患者接受APBSCT治疗,应用环磷酰胺(CTX)2~4 g/m2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1·d-1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预处理包括CTX(50 mg·kg-1·-1,-6~-3 d)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15~20 mg·kg-1·d-1,-2 d、-1 d、1 d、2 d).患者输注的CD34+细胞>2×106/kg.评估治疗前后临床表现、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和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 APBSCT后10例SLE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SLEDAI评分降低,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数时间为9.5 d,血小板>20×109/L中位数时间是11 d;尿蛋白减少或消失,抗核抗体滴度减低或转阴,补体水平升高;移植相关的并发症有:2例败血症,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出现肾毒性,3例急性左心衰竭,3例心律失常,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 APBSCT能够改善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和免疫学指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难治性SLE的方法,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