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赫坎按蚊种团中5种4株的数值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应用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赫坎按蚊种团中的中华按蚊4个地理株以及嗜人按蚊、贵阳按蚊、昆明按蚊和凉山按蚊进行分析的结果。并对分析的具体步骤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内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主要繁殖率指标以及雄蚊、未吸血雌蚊和饱血蚊体重等进行实验研究,在温度26±1℃,温度80±10%的实验室内,中华按蚊的产卵率、平均每蚊首次产卵数、孵化率、化蛹率、成成蚊率分别为79.31%、127.29±47.50、86.56%、87.61%、95.89%、89.93%:而嗜人按蚊则分别为75%、114.71±47.37、75.06%、82.42%、94.44%、95.55%:中华按蚊雄蚊、未吸血蚊、饱血蚊体重、平均吸血量分别为1.12±0.24、1.44±0.32、3.94±0.892.50mg:而嗜人按蚊则分别为0.93±0.24、1.06±0.25、2.93±0.55、1.847mg。经统计学分析,它们的产卵率、平均产卵数和羽化率没有显著性差别,而孵化率、化蛹率、成成蚊率、蚊体重(包括雄蚊、未吸血蚊和饱血蚊)等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别。中华按蚊羽化为成虫的数量与工龄幼虫之比(S值)为0.7562:而嗜人按蚊的S值则为0.7434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原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广西环江县在消除当地疟疾后的传疟按蚊种类及密度监测结果。方法 收集整理该县历年人房和牛房传疟按蚊资料及近2年按蚊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03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 该县历史上存在按蚊种类20种,传疟按蚊种群密度依次为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嗜人按蚊的人房密度高于其它传疟按蚊,季节消长与当地疟疾发病高峰密切相关,嗜人按蚊的唾液腺子孢子自然感染率为0.3%(5/1 585)。1982—1983年采用通宵人工捕蚊的方法观察结果显示,人房嗜人按蚊密度占55.68%,中华按蚊占21.77%,日月潭按蚊占19.81%,微小按蚊占0.05%。牛房嗜人按蚊密度占6.21%,中华按蚊占67.55%,日月潭按蚊占13.89%,微小按蚊占0.07%。2015—2016年在该县大安乡采用通宵灯诱方法捕蚊观察,2015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604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35.43%,室外占34.27%,人房占30.30%。2016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811只,经鉴定99.63%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54.25%,室外占36.37%,人房占9.00%,在5月份的牛房和室外分别捕获嵌斑按蚊1只和日月潭按蚊2只。结论 该县目前的传疟媒介是以单一的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西省基本消除疟疾后媒介按蚊地理分布、种群密度及叮人率,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西省东、西、南、北、中历史上发现较多、按蚊种类疟疾流行较严重的居民点作为调查重点,应用人舍、牛棚通宵全诱捕法、帐内捕蚊法、人工诱捕法3种方法对传疟媒介进行调查,每县至少调查2~3个点。结果在广西省14个县进行按蚊种群调查,共捕获按蚊7种3610只,其中在牛棚共捕获按蚊3025只,构成比为中华按蚊占98.84%、嗜人按蚊占0.50%、日月潭按蚊占0.03%,多斑、嵌斑、可赫、美彩按蚊分别占0.21%、0.17%、0.13%、0.10%;在人舍共捕获按蚊585只,仅捕获中华按蚊一种蚊种。在全州、上思、天峨县开展室外人诱按蚊密度调查,中华按蚊密度为54.37只/顶,嵌斑按蚊密度为0.03只/顶;开展叮人率调查,7月中华按蚊叮人率最高,为49.75只/(人。夜)。所有市县均未捕获微小按蚊。结论中华按蚊为目前广西省主要传疟蚊种,嗜人、日月潭按蚊数量大幅减少,微小按蚊不再是广西省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海南省海口市、文昌市、定安县、屯昌县及临高县按蚊的分布现状。方法采用牛帐法于2011年4~5月在这5市县的山区、丘陵及平原三类环境中选取15个村庄进行调查。结果共捕获按蚊13种2 939只,其中嵌斑按蚊所占比例最高,达58.9%(1 731/2 939),其次为中华按蚊,达26.0%(761/2 939)。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仅在屯昌2个调查点捕获;另外在海口演丰镇捕获嗜人按蚊。结论中华按蚊及嵌斑按蚊是我省主要按蚊种类;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可能处于较低水平,分布点也可能在减少;但嗜人按蚊的分布点可能在扩大。  相似文献   

6.
豫南罗索线虫感染按蚊和脉毛蚊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毛蚊属的银带脉毛蚊对豫南罗索线虫很敏感,在蚊幼虫与寄生前期线幼虫之比为1:1时,感染率高达94.9%。受试的8种按蚊对豫南罗索线虫敏感度有很大差异,在蚊幼虫与线幼虫之比为1:5时,大劣按蚊的感染率高达89.7%,斯氏按蚊和多斑按蚊的感染率分别为44.4%和31.3%,但线幼虫在大劣按蚊体内有88.8%发生黑化死亡,在多斑按蚊体内有发育迟缓现象。其余5种按蚊对此线虫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内陆嗜人按蚊与海岛嗜人按蚊对盐水的耐受能力有无差异。方法将四川、辽宁嗜人按蚊和珠海横琴岛嗜人按蚊幼虫分别放入6个不同浓度的盐水中孵化,观测不同浓度盐水中蚊卵孵化率及幼虫发育情况。结果3种嗜人按蚊在不同浓度盐水中均可孵化;随着盐浓度的增高,幼虫死亡率上升,蛹化率下降;1%以下盐浓度3种嗜人按蚊幼虫均可发育至蛹期,并能正常羽化为成蚊;按蚊在1.5%盐浓度水体中均不能由卵发育至成蚊。结论海岛嗜人按蚊与内陆嗜人按蚊幼虫对盐的耐受性无差别,都能适应一定盐度和对盐的耐受程度,其幼虫均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机制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克隆、原核表达中华按蚊的防御素基因,并对其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评价。方法 根据已发表的埃及伊蚊和冈比亚按蚊防御素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对引物,以中华按蚊成蚊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预期片段克隆测序并进行分析;根据表达质粒pET32a(+)上的克隆位点及测序结果设计PCR引物,将截短的基因片段重组入质粒pET32a(+)中进行表达,纯化表达产物并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PCR扩增产物大小约270bp,目的基因的序列与冈比亚按蚊防御素基因同源性为85%;截取其保守功能区域序列(162bp),构建成功重组表达质粒pET32a(+)-tDEF,含重组质粒的转化菌用IPTG诱导表达后,于Mr26000处可见一预期的特异表达带,该蛋白与抗6-His抗体有特异性的反应;琼脂扩散法显示,纯化的重组防御素融合蛋白未出现抑菌环。结论 首次克隆了中华按蚊防御素基因,其截短片段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可溶性表达,但重组融合蛋白不具备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用RAPD-PCR技术鉴别中国不同纬度地区嗜人按蚊,特别是海南岛嗜人按蚊与大陆嗜人按蚊间有无种型差异的新方法。方法:收集海南,四川,江苏三地嗜人按蚊标本并传代培养,优化蚊基因组的DNA的提取纯化及RAPD-PCR扩增和产物检测的条件,筛选5条RAPD引物,结果:筛选出1条适合三地嗜人按蚊的引物并制定出了稳定的RAPD图谱,建立了RAPD-PCR分析嗜人按蚊种型的方法。结论:不同纬度三地嗜人按蚊大部分谱带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谱带数不一定相同,且少数谱带是完全不同的,初步表明我国嗜人按蚊存在一定的种型差异,从而为解释海南嗜人按蚊在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面为何与大陆嗜人按蚊不同从分子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苏省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季节消长与夜间活动规律,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选择江苏省13个直辖市各1个乡(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通宵室外帐内人饵诱捕法,观察各监测点中华按蚊的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并按照监测点的地理位置,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江苏省13个疟疾媒介监测点共捕获2044只按蚊,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江苏省中华按蚊季节消长密度高峰为7月下半月,对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的中华按蚊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69,P=0.19)。江苏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19:00至22:00间的3h,共捕获中华按蚊1388只,占全部12个时间段所捕获中华按蚊数的的67.91%;中华按蚊在清晨时分又出现一个小高峰,5:00至6:00时间段共捕获中华按蚊184只,占全部12个时间段的9.00%。对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的中华按蚊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88,P=0.000)。结论应做好傍晚和清晨的个人防护措施,避免蚊虫叮咬,降低疟疾的传播机会。仍应继续加强媒介的监测与控制,为消除疟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中华按蚊现场样本的宏基因组,分析代谢解毒酶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方法 在山东济宁曹县和北湖区用人帐诱捕采集按蚊,基于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确认蚊种,进行宏基因组Illumina测序。从NCBI数据库下载属于CYP450s、GSTs和Coe基因家族的中华按蚊8个代谢解毒酶基因序列。应用DNASTAR将宏基因组测序结果与代谢解毒酶相关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在SeqMan Pro软件上分别进行读取和SNP分析,根据开放阅读框确定SNP的位置,并判别其为同义突变SNP或非同义突变SNP。结果 分子鉴定的山东济宁曹县和北湖区中华按蚊样本分别为31只和12只,分为2组进行宏基因组测序。Illumina测序每组样本产生的reads数近200 Mb,平均长度101 bp,GC含量平均为41%(曹县)和42%(北湖区),mapping到8个代谢解毒酶基因序列上的reads数为391~2 810条,每个位点的平均覆盖度的范围为23.72~144.93。本研究中华按蚊8个代谢抗性基因共有135个SNP位点,其中109个导致同义突变,占80.74%,26个非同义突变SNP位点(19.26%);每Kb的SNPs位点数为8.73~29.94;非同义突变SNPs在密码子的位置主要是第1位,占50.00%(13/26),第2位和第3位分别占26.92%(7/26)和23.08%(6/26)。结论 Illumina测序获得中华按蚊宏基因组序列中代谢抗性相关基因具有相当程度的多态性,可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按蚊的抗性分子机制提供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海南省文昌市南北沟地区嗜人按蚊的现状。方法采用幼虫勺捕法调查孳生地;以人诱和牛帐诱捕观察其吸血趋性;用牛帐诱捕观察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结果在渗出水、畜迹水体和废弃养殖池中捕获嗜人按蚊幼虫。南北沟地区嗜人按蚊吸入牛血比例分别为5.66%和94.34%;该地区嗜人按蚊全年均有活动,主要集中在3~8月份,11月有个小峰,夜间活动高峰在19:00—20:00。结论该地区嗜人按蚊主要孳生在水质较清有植物的渗出水、畜迹水体中。其偏吸牛血;无明显的季节高峰,吸血活动主要在傍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残存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和自然消长,探讨种群扩散的可能性。方法:以通宵人饵帐诱法计算叮人率,以清晨人房搜捕法长期观察嗜人按蚊种群变化及其自然消长。结果:1986~1996年观察期间,残存嗜人按蚊自然种群从未见明显增加,长期维持较低密度,平均叮人率为1.08只/m.n,人房搜捕法每次仅捕获2.2只,当地嗜人按蚊活动高峰期出现于6~7月。茶场、四公里林场和下洪元观察点的残存嗜人按蚊分别于1992和1997年相继自然消失,此后未再捕及,三都自然村和周围村落观察期间从未发现嗜人按蚊。结论:嗜人按蚊未发现扩散,水稻田实行轮灌和冬季烤田是影响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并导致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海口市当前的按蚊的种类、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评估疟疾再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灯光诱捕法(诱蚊灯法)、动物诱捕法(动物帐诱法)、人诱捕法(人诱停落法),从海口市4个区中随机抽取13个乡镇所辖自然村进行按蚊种类及分布调查;并选取1个自然村为固定监测点,研究媒介按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在13个调查点共捕获按蚊9种1 684只。棋斑按蚊占61.82%,中华按蚊占34.80%,迷走按蚊占2.61%,乌头按蚊均占0.24%,须喙按蚊占0.18%,美彩按蚊占0.12%,带足按蚊占0.12%,嗜人按蚊占0.06%,多斑按蚊占0.06%;在固定监测点1~12月共捕获按蚊7种1 421只。其中中华按蚊、棋斑按蚊、迷走按蚊所占比例分别为44.76%、39.55%、15.20%。按蚊数量从4月份开始增多,9月达到高峰,4—11月捕获数占全年93.31%;中华按蚊全年都有活动。结论 海口市当前主要按蚊种类为棋斑按蚊、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分布广、密度高,全年均有活动;嗜人按蚊仅在局部地区发现,且密度较低,未发现历史上主要的传疟媒介微小按蚊。海口市属于高再传播风险地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然界内郑州中华按蚊种群的繁衍动力学。方法采用自然调查和数学生态学的方法。结果求出自然界郑州中华按蚊1998年第6代的净增殖率Ro为3.522O,平均世代周期T为22.9420d,增长能力rc为O.0549,有限增殖速率λ为1.0564,种群增长1倍的时间t为12.6256d,雌蚊预期寿命ex为5.5加3d,瞬时出生率b为0.0620,瞬时死亡率d为0.0071,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占98.2988%,成蚊占1.7012%。结论该研究为自然界中华按蚊种群的预测预报及防蚊灭疟策略的制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九种按蚊乳酸脱氢酶酶谱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天麻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分析提供可靠、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条件.方法:选择ITS序列通用引物对天麻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对一系列PCR条件参数进行摸索,同时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天麻ITS序列PCR扩增产物约为750 bp,不同来源样本存在有一定的差异.经测序后与Genebank中相关序列比对,天麻ITS序列总长度为598 bp,其中ITS1为235 bp,ITS2为209 bp,5.8S为154 bp,G C(%)为52%.结论:扩增天麻ITS序列的PCR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可靠、特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比较研究了中华按蚊初羽化和吸血后的涎腺及血淋巴中蛋白质的 PAGE 分析。结果表明,初羽化的两种蚊虫涎腺及血淋巴蛋白质区带分别为9和15条,8和22条。吸血第12d 涎腺蛋白区带分别为9和8条。吸血第5d 血淋巴蛋白区带分别是15条和26条。初羽化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血淋巴脂蛋白区带分别有2条和4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克隆、原核表达中华按蚊的防御素基因,并对其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评价。方法 根据已发表的埃及伊蚊和冈比亚按蚊防御素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对引物.以中华按蚊成蚊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预期片段克隆测序并进行分析;根据表达质粒pET32a( )上的克隆位点及测序结果设计PCR引物.将截短的基因片段重组入质粒pET32a( )中进行表达.纯化表达产物并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PCR扩增产物大小约270bp.目的基因的序列与冈比亚按蚊防御素基因同源性为85%;截取其保守功能区域序列(162bp).构建成功重组表达质粒pET32a( )-tDEF,含重组质粒的转化菌用IPTG诱导表达后,于Mf26000处可见一预期的特异表达带,该蛋白与抗6-His抗体有特异性的反应;琼脂扩散法显示,纯化的重组防御素融合蛋白未出现抑菌环。结论首次克隆了中华按蚊防御素基冈.其截短片段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可溶性表达,但重组融合蛋白不具备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克隆大劣按蚊卵黄蛋白原c DNA,进行序列分析,并研究该基因在不同蚊期的转录水平变化。方法首先提取大劣按蚊总RNA,反转录成c DNA;然后设计昆虫卵黄蛋白原简并引物,以该c 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对所获取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卵黄蛋白原基因在蚊卵、幼虫、蛹和成蚊各时期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 PCR成功扩增出了清晰的单一目的条带,经测序为一段1 071 bp的序列,BLAST比对分析显示该序列与浅色按蚊、库态按蚊和斯氏按蚊的卵黄蛋白基因同源性高达90%,与冈比亚按蚊、微小按蚊和美彩按蚊的同源性达89%。对大劣按蚊各时期卵黄蛋白原转录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4 d龄按蚊卵黄蛋白原m RNA水平是3 d龄按蚊的15.2倍,而吸血后卵黄蛋白原m RNA水平高效上调,是未吸血组的955.7倍(P0.01);吸血组6 d龄按蚊卵黄蛋白原m RNA表达较吸血组4 d龄按蚊骤降(下降近1 870倍),而与未吸血组6 d龄按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克隆了大劣按蚊卵黄蛋白原基因的c DNA;大劣按蚊血餐后24 h卵黄蛋白原基因高效表达,提示卵黄蛋白原基因可能参与了大劣按蚊蚊卵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