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患者男,72岁.因发作性胸闷、气短1个月于2010年6月10日入院.1个月前患者开始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无胸痛,偶有干咳,经休息后症状可缓解,并自觉活动耐量逐渐下降,行走5 m即出现呼吸困难.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0年,脑梗死病史9年,肺结核病史40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肺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治及误诊情况,减少误诊率.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月55例肺栓塞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患者中临床治愈或好转52例,无好转2例,死亡1例.结论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及时而规范的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急性肺栓塞(APE)是指栓塞物嵌塞肺动脉或其分支,阻碍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疾病.由于肺栓塞(PE)未受到足够重视,并且发病及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和复杂性,以致漏诊、误诊率高,在死前被正确诊断的病例仅为39%~50%,抗凝、溶栓治疗不到位现象普遍.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尤其是螺旋CT造影最为重要.由于诊断技术和设备要求高,及早诊断有一定难度,而早期治疗效果明显,因此,早期诊治极其重要.其病死率高,国内病死率1997年为25%,2008年降至8%左右[1].为了提高认识,笔者就该病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肺栓塞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枝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是急性肺部疾病主要致死原因之了.  相似文献   

5.
阮丽波  陈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57-58,61
目的 探讨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对急性肺栓塞(APE)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95例确诊的资料完整的AP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低血压(或休克)分为高危组及非高危组,根据年龄、性别、心率、呼吸、体温、神智、血氧饱和度等计算出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比较不同组间PESI,评估PESI对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①高危组PESI(164.32±26.94)较非高危组(74.23±12.67)明显增加(P < 0.01);②PESIⅠ~Ⅱ级对低危患者有较高的敏感度(100%);③PESIⅠ~Ⅱ级对死亡预测敏感性为97.92%,PESI Ⅲ级对死亡的敏感性94.12%,PESI对死亡的预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PESI为可靠的识别非高危肺栓塞患者的指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72岁.因发作性胸闷、气短1个月于2010年6月10日入院.1个月前患者开始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无胸痛,偶有干咳,经休息后症状可缓解,并自觉活动耐量逐渐下降,行走5 m即出现呼吸困难.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0年,脑梗死病史9年,肺结核病史40年.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72岁.因发作性胸闷、气短1个月于2010年6月10日入院.1个月前患者开始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无胸痛,偶有干咳,经休息后症状可缓解,并自觉活动耐量逐渐下降,行走5 m即出现呼吸困难.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0年,脑梗死病史9年,肺结核病史40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肺栓塞 ( PE)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6例 PE患者的病因、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预防方法。结果 :2 6例均接受内科治疗 ,其中 4例给予滤器置入。治愈或改善 2 1例 ( 80 .8% ) ,未愈 3例 ( 1 1 .5 % ) ,死亡 2例( 7.7% )。结论 :PE主要由体循环深静脉内血栓引起 ,尤其下腔静脉系统 ;PE无特异性表现 ,易出现误诊、误治。要重视病因、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的分析。对确诊病例应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 -抗凝、溶栓、肺动脉介入和外科手术等。抗凝是防止血栓再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54例急性PT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老年组(≥60岁,209例)和非老年组(<60岁,245例),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结果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糖尿病(20.6%vs.9.0%)、高血压(53.6% vs.22.9%)、慢性心脏疾病(30.6%vs.8.6%)、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11.0% vs.5.7%)、静脉曲张(12.9% vs.6.3%)、>1个月长期卧床者(13.4%vs.6.5%)、妇科手术(0.0% vs.5.3%)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胸痛(23.9% vs.32.9%)、咯血(10.0% vs.20.4%)、影像学提示的大面积肺栓塞(29.2% vs.38.8%)的比例明显更低(P均<0.05);而休克(18.2%vs.10.2%)、低血压(20.1%vs.10.6%)的发生比例及院内死亡率(16.7%vs.6.5%)明显更高(P均<0.05);D-二.聚体升高患者(96.2% vs.91.0%)比例更高(P<0.05).结论 老年急性PTE患者合并慢性疾病比例更高,长期卧床者更多;老年组患者病情往往更重,院内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的急性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发病率高、病死率及误诊率高的急诊常见病.肺栓塞虽属常见病.但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居大多数.误、漏诊时有发生.尤其在基层医院,情况更为严重,主要是由于临床医师对肺栓塞认识不足,极易误诊、漏诊,首诊误诊为冠心病急性心梗的病例最为多见.要想明确诊断一种疾病,必须要充分的掌握疾病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及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70岁,因"胸闷、气短1个月,加重伴喘憋10 d"于2008年10月16日入院.该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胸闷、气短,活动后症状加重,无胸痛及咯血,无大汗、恶心及呕吐,无晕厥及黑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肺栓塞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对高度疑诊或确诊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应进行严密监护.对有低氧血症的患者,予吸氧.  相似文献   

13.
肺栓塞是肺动脉床阻塞的一种疾患,团块——例如流动的血栓——聚集在肺动脉分支处,进而部分或全部堵塞肺动脉分支.这会致使通气与血流的比例失调,造成低氧血症和肺内分流.目的讨论肺栓塞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遵医嘱给予肝素,静脉推注或者持续性静脉滴注.经常性监测血凝状况.有效的肝素治疗会将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提高至正常水平的2~2.5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方法 对26例误诊的肺栓塞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栓塞误诊率高达52%,易误诊的疾病有:慢性心肺疾患、肺炎、肾病综合征、肺癌、妊高症等.结论 肺栓塞是一个临床各科见病,易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5.
尹梅  张锦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7):612-613
目的 提高对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的认识.方法 对48例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48例中有2例为先发生肺栓塞后发现恶性肿瘤,46例为确诊恶性肿瘤后出现肺栓塞.16例在治疗前出现肺栓塞,7例在肿瘤化疗后出现肺栓塞,25例为肿瘤手术后出现肺栓塞.结论 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最重要的原因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化疗、放疗、手术及长期卧床增加了肺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肺栓塞患者的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及时观察有无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7.
肺栓塞并不少见,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规检查手段又难以和其他疾病区别开来.能正确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者不及发病总人数的三分之一[1].由于肺栓塞与心衰临床症状相似,故心衰合并肺栓塞者更容易漏诊与误诊.心衰合并肺栓塞是心衰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心衰难以控制,有的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及时正确的对心衰合并肺栓塞进行诊断,可以改善心衰的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肺癌合并肺栓塞的认识.方法 对该院2002~2007年住院患者中确诊的9例肺癌合并肺栓塞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例在确诊后放弃治疗,4例经抗凝治疗病情好转,1例溶栓后病情好转,2例抗凝后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肺癌合并肺栓塞最重要的原因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化疗、放疗、手术及长期卧床增加了肺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肺栓塞误诊病例的临床特别分析,探讨肺栓塞的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减少肺栓塞的误诊率.方法:对20例肺栓塞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初诊的肺栓塞患者全部误诊,误诊的时间6天~8个月,其中2例死亡.结论:PE是涉及多学科的疾病且患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及体征,应强化对PE的诊断意识,同时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探讨社区医院肺栓塞的诊治情况.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18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栓塞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18例肺栓塞患者中发病早期有14例误诊,误诊率77.8%,经积极治疗,14例缓解,4例死亡.结论 社区医院肺栓塞误诊率高,应引起重视,尽早发现尽早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提高临床就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