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除了弥散加权成像(DW I)病损体积和弥散-灌注失匹配外,有关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的神经放射学预测因素方面的信息还很有限。本研究旨在确定有助于预测以下3个不同终点早期预后的特定DW I病损形式:不稳定的住院过程、卒中复发和缺血性卒中后90d的神经病学预后不良。方法:对42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DW I资料,患者被分成6组(整个区域的、其他皮质的、小而表浅的、内侧边缘带、小而深的和其他深部梗死),并且记录所有卒中的复发以及90d后的预后情况。结果:DW I病损形式是比DW I病损体积更强和更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应用于诊断发病12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90例患者行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检查,记录就诊时上述联合检查结果并与发病30d后患者CT复查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0例发病12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与发病30 d后患者CT复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96.67%、100.00%)。结论: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诊断发病12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背景:卒中人群发病1周时出现M RI新病灶的比例明显高于预期。小卒中和TIA患者具有临床事件复发的高风险,更易出现新的临床症状,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卒中和TIA患者的重复M RI扫描是否具有较高的无症状性病灶发生率。方法:发病12h内有小卒中和TIA表现,并且NIH卒中量表评分<6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并对患者进行基线M RI检查和1个月的随访。随访过程中对患者病灶进行新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与基线研究进行对比。检测病灶复发的临床或M RI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3例患者,14例(9.8%;95%CI5.4%~15.9%)患者在30d时出现M R新病灶,其中6…  相似文献   

4.
由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测出多发性急性大脑梗死(MACIs)提示有血栓的易变性来源存在。作者纳入连续的119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发作患者,发病24h内进行DWI成像研究。20例患者(16.8%)出现MACIs。随后,其中15例再次发生卒中,3例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死亡。MACI是心血管事件、死亡(OR4.34,P=0.001)和中风复发(OR5.93,P=0.001)的唯一有意义的独立预测因子。弥散加权成像示多发性急性大脑梗死与卒中复发的风险@Wen H.M. @Lam W.W.M. @Rainer T. @K.S. Wong$Dept. of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弥散-加权磁共振(M R)成像(DW I)和三维(3D)飞行时间(TOF)M R血管造影术(M RA)对早期检测卒中和动脉闭塞高度敏感。然而只有少数研究评价了作为影像学诊断常规方法的传统M R序列成像的敏感性。本研究旨在评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成像早期诊断脑缺血和动脉闭塞时不同观察者和不同技术之间的重复性。方法:在30个月内,对34例卒中患者在发病12h内实施脑部M R检查,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FLAIR序列、DW I及3D TOF M RA。10位观察者包括放射科医师及神经科医师,他们分别对FLAIR影像中表现为动脉高信号的脑缺血…  相似文献   

6.
背景和目的:通过动力敏感性对比(D SC)磁共振血流成像测定大脑血流量的不均一性(FH)目前被认为是预测急性卒中患者最终脑梗死容积的有效途经。本研究描述了发病第1周FH的进展过程及其与患者临床状况的关系。方法:在症状发作后的超急性期(<6h)、24h和1周,对1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用DSC M R I和弥散加权成像进行分析。除体素内FH之外,大脑血容量(CBV)、大脑血流量(CBF)和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 TT)均由DSC NR I测定。影像学检查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卒中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病学评估。结果:弥散加权成像显示,FH、CBV…  相似文献   

7.
背景和目的:大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到达医院时已超过在发病3h内应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的时间窗。去氨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D IA S)是一项随机、量效关系试验,目的是评估静脉给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去氨普酶是一种高度纤维蛋白特异性和无神经毒性的溶栓剂,在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后3~9h内给药,这些患者的M R I表现为灌注和弥散障碍。方法:D IA S是一项安慰剂对照、双盲、随机、量效关系的II期试验研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 IH SS)得分为4~20分并且M R I显示灌注和弥散障碍的患者纳入…  相似文献   

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T早期诊断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CT对急性颅内出血非常敏感,还能鉴别类似卒中的其他脑疾病,已成为缺血性卒中首选的检查方法。大型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后3~6h内溶栓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CT早期缺血性改变可作为溶栓疗法的排除标准。因此,熟悉和掌握缺血性卒中的CT早期征象,开发应用新的  相似文献   

9.
CT对急性颅内出血非常敏感,还能鉴别类似卒中的其他脑疾病.已成为缺血性卒中首选的检查方法。大型临床实验已经证实,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后3~6h内溶栓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CT早期缺血性改变可作为溶栓疗法排除标准。因此,熟悉和掌握缺血性卒中的CT早期征象,开发应用新的CT技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T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卒中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发展,本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而且,一旦发生卒中后,复发的危险会大大提高。据报道,初次卒中后2年的复发率是15%,高于普通人群发病率15倍,而5年后卒中复发的危险可达30%。值得注意的是,TIA后90d内发生卒中的危险大于10%,且其中有50%发生于TIA后2d内。更重要的是,卒中复发后的死亡率是初发的2倍,并且有报道说早期复发(30d内)的死亡率是20%~30%。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相对于白色血栓中富含血小板,心源性红色血栓中则富含纤维蛋白和破碎的红细胞。红色血栓中去氧血红蛋白的磁化易感效应使其在T2加权梯度回波成像(G RE)中表现为低信号。本研究旨在验证“GR E对血管征易感(SVS)是心源性卒中的特异表现”这一假说。方法:本项回顾性研究旨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资料进行检测,包括在卒中发病24h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GR E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 R A)检查的患者与脑内大血管W illis环的症状性阻塞患者。G R E中与症状性血管阻塞相符的血管内低强度信号被定义为“GR E SV S”。在发病7h内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轻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中,验证同时存在症状性大动脉狭窄和新发梗死病灶预测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效能。方法 分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医院前瞻性入组的发病24h内的轻型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3分]或TIA 患者。患者均在发病后3天内完成磁共振检查(必须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主要终点事件为90天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事件。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症状性大动脉狭窄和出现急性新发梗死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2018年2月~2020年1月,连续性入组392例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其中38例(9.7%)患者在90天内脑卒中复发。与非症状性大动脉狭窄且不伴新发梗死病灶的患者比较,同时存在症状性大动脉狭窄和新发梗死病灶患者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复发风险显著升高 (16.7% vs 1.8%, HR=8.70,95%CI:1.31~57.78)。结论 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中,同时存在症状性大动脉狭窄和新发梗死病灶与早期脑卒中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急性卒中成像中更关注对“半影区”轮廓的确定。应用灌注加权成像(PW I)和弥散加权成像(D W I)的“不匹配概念”判断组织潜在的电生理状况似乎过于简单。反映受侵犯脑组织代谢状态的其他参数将会改善对半影区的描述。一个候选参数是作为氧摄取指数标记的去氧血红蛋白(deoxy-H b),可在T23加权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成像上显影。方法:对来自32例急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支配区的资料进行分析。M R I检查包括液体衰减反转恢复、D W I、PW I、飞行时间血管造影和定量T2和T23成像(qT2、qT23)。在第1天和第5~8天进行随访。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7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入院24 h内测定血清白细胞计数,分为白细胞正常组(I组)及白细胞异常组(Ⅱ组),并于入院后24~48 h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为急性脑梗死。入院时、治疗后14 d以NI 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90 d随访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入院及治疗14 d时,Ⅱ组NI HSS评分明显高于I组(P<0.05~0.01),BI评分明显低于Ⅰ组(P<0.05~0.01);治疗后14 dⅠ组NI HSS评分降低趋势明显优于Ⅱ组,治疗后90 dⅠ组mRS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Ⅱ组(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用于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儿童期水痘后动脉病(PV A)的血管变化过程及其与动脉缺血性卒中或短暂缺血性发作(AIS/TIA)的关系。方法:水痘后1年内即发生AIS/TIA的患儿纳入本研究,缺血部位与颈内动脉或近端前侧中脑动脉的单侧发病相一致,并且除PV A外无其他明确的A IS/TIA病因。采用图表、脑M R I和连续脑血管成像[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或M R血管造影(SCA/M RA)]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3例在1.0~10.4岁发生水痘的患儿,在4~47周后发生单次或多次A IS/TIA s。发病后1个月内进行初次SCA/M R A,此后在4~87个月内每例患儿再进行1~5次SCA/M RA …  相似文献   

16.
背景:CT平扫是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评估的常规脑成像方法。曾有人提议用多模M RI替代CT作为诊断急性脑卒中的设备,然而相对于CT,M R I检出超急性脑出血的精确度尚不清楚。目的:比较M RI和CT在急性局部卒中患者中检出脑出血的精确度。设计、机构和患者:2000年10月至2003年2月,在两个卒中治疗中心(U CLA医学中心和马里兰州Bethesda郊区医院)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局部脑卒中的患者在发病6h内行脑CT平扫后进行M R I检查。主要观察指标:4位单盲阅片者通过梯度回波(G RE)M R I和CT扫描结果,同时诊断为急性脑出血以及颅内任…  相似文献   

17.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ve,SIP)的定义在不同文献上有所不同,国外文献一般指发病7 d内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的缺血性卒中;国内认为是发病后48h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的缺血性卒中[1]。导致脑梗死进展的因素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皮质下血管病变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一个可能机制是缺血性病灶破坏胆碱能神经纤维,如出现重要部位的白质高信号(W M H)。作者采用一种新的M R I视觉等级量表来评估阿尔茨海默病(A D)和皮质下缺血性微血管病变患者胆碱能通路上的W M H。方法:受试者包括60例伴有或无W  相似文献   

19.
目的:磁共振成像(M RI)上的大脑白质高信号(W M H s)是卒中后痴呆的已知危险因素,但其与认知功能损伤之间的特定关系仍未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卒中患者在有其他脑损伤的情况下,W M H s的严重程度和部位如何来预测神经心理学测试成绩。方法:在赫尔辛基卒中衰老记忆研究中,323例年龄为55~85岁的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完成一系列详细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和M RI检查,采用序列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认知功能的人口统计学和M RI预测因素。结果:控制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总的梗死体积后,W M H s整体的严重程度预测心理速度、执行功能、记忆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皮质脊髓束(CST)损伤评分,探讨CST损伤评分与患者临床预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50例进行常规头颅MRI扫描及全脑DTI数据采集,应用FiberTrak工具进行双侧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判断CST受损程度及损伤评分,分析CST损伤评分与患者首次检查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后30 d及90 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相关关系。结果:CST损伤评分0分3例,1分17例,2分8例,3分8例,4分14例;患者发病后30 d与90 d 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7,P>0.05),而CST损伤评分与患者检查前NIHSS评分、发病后30 d及90 d ADL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537,0.716,0.777, P<0.05)。结论:DTT能够无创性的显示脑梗死病灶与CST的空间位置关系,CST损伤评分可以作为早期判断患者临床预后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