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平  柳林 《急诊医学》1998,7(6):379-38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动态变化其与血管早期再通的关系,方法: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AMI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h,6h,12h分别取血测定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依溶栓前临床间接指标及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影结构,将患者分为再通组(27例)和未通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中GMP-140的动态变化,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AMI  相似文献   

2.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的改变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浆GMP - 14 0 (血小板а颗粒膜蛋白 - 14 0 )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6 0例起病在 2 4h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给予氯吡格雷及普通治疗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GMP - 14 0含量。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血浆GMP - 14 0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氯吡格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并评价该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象为AMI者,共41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①溶栓再通组21例;②常规治疗组20例。应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病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T离散度变化。结果溶栓再通组2周、1个月时的QTD、QTCD均较常规治疗者相应时间段小(P〈0.05或〈0.01),但3、6个月时的QTD、QTCD两组间无差异性(P〉0.05);同组内比较,患者3、6个月时的QTD、QTCD比2周时小(P〈0.05或〈0.01),1个月同2周时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周时溶栓再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Lown Ⅱ级或以上)低于常规组(P〈0.05),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相比,前者QTD、QTCD较大(P〈0.01或〈0.05)。结论溶栓后冠脉再通的AMI患者的QT离散度较小,说明冠脉再通改善心肌复极和传导的差异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血浆颗粒膜蛋白-140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血浆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大灶脑梗死组和小灶脑梗死组病人进行研究,于发病后 3d和2周采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血浆 GMP-140的浓度。结果发病3 d大灶脑梗死组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浓度较对照组非常显著升高(P<0.001),小灶脑梗死组血小板、血浆GMP-140浓度也较对照组升高(P<0.05),但较大灶脑梗死组低。于发病2周时,2组病人血小板、血浆GMP-140浓度均已明显下降,但仍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血浆GMP-140显著升高且与脑梗死病情轻重相关,血小板GMP-140与血浆GMP-140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发病6小时内的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用放免法测定患者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及1周血浆IL—8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中36例再通,12例未通。两组溶栓后血浆IL—8水平在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于48小时达峰值。结论:①IL—8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血浆IL—8浓度能反映心肌梗死区域的炎症与损伤程度。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后血浆IL—8浓度较未灌注者低,溶栓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反应程度足以抵消再灌注炎症损伤。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IL—8动态变化及峰值浓度不是判断溶栓再通情况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对临床确诊的34例AMI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对其中6名患者溶栓前、溶栓6 h及溶栓12 h血浆TAT进行动态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MI患者的TAT[(13.10±6.70) μg/L]较正常对照组[(6.96±3.60) μg/L]显著升高(P<0.01).6例患者TAT在溶栓治疗前[(11.60±5.10) μg/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溶栓治疗6 h后,TAT[(15.10±7.60) μg/L]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溶栓治疗12 h后,TAT[(13.75±5.80) μg/L]下降接近治疗前水平,但仍高于正常人.结论 AMI患者的凝血酶活力增加,溶栓治疗后,导致TAT短时间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硫酸镁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硫酸镁 (MS)在尿激酶 (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96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MS +UK组 (MU组 ,5 0例 )和UK组 (46例 )。MU组在静滴UK前后加用MS。结果  2组的再灌注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MU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 (RA)发生率、4周病死率显著低于UK组 (P <0 .0 1,P <0 .0 5 ) ;开始治疗后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 (SA)、心力衰竭 (HF)及梗死后心绞痛 (PIA)的发生率显著低于UK组 (P均 <0 .0 5 )。结论 硫酸镁对缺血 /再灌注心肌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可提高UK溶栓疗效 ,减少并发症 ,明显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刘志伟  詹定凤  管茶英  谢鑫友 《检验医学》2007,22(6):655-655,659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可伴有多种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其中血小板数量、活化状态对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通过检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瓣膜置换前后的血小板数量和活化指标的变化,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实验室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可伴有多种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其中血小板数量、活化状态对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通过检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瓣膜置换前后的血小板数量和活化指标的变化,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实验室参考数据。一、材料和方法1.主要试剂(1)用雅培公司提供的原装试剂测定血小板,用CELLDYN22质控作为血小板质控,批号0119;(2)用福建太阳生物技术公司试剂测定血浆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含量。2.设备(1)美国雅培公司的五分类血液分析仪Cell-Dyn3700;(2)希亚克ALISEI全自动酶标仪。3.实验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病,静脉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进展之一,溶栓的目的是尽早、尽快、充分而持久地使相关梗死血管相通。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梗死范围越少,病死率越低。详细的病情观察、心电监护、溶栓后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于1999年1月~2002年12月应用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切实可行的方法。方法 将院内溶栓延迟的4个时间段(4D’S)前移至院前开始,达到院前、院内一体化,对院前AMI病人施行急诊静脉溶栓。结果 ①AMI病人急诊溶栓延迟时间缩短至32.8min;②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65.22%;③应用简易试管法检测凝血时间(约20min)监控小剂量肝素的使用时不良反应少。结论 ①在完善的EMSS中开通.AMI急诊静脉溶栓的绿色通道可使AMI病人获得及时救治;②肝素的早期使用和适时监控,可减少再闭塞率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51例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三组,A组≤3h,B组3~6h,C组6—12h。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1.2%,75.9%,33.3%。前两组与后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无显著性。结论血管再通率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呈负相关,AMI发病3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3—6h次之,6—12h患者治疗效果不显著,但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及不稳定心绞痛 (UA)患者周围血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 (NO)、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0 (GMP 140 )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发病12h内入院的AMI患者 30例 ,于入院即刻取血。UA患者 30例 ,于UA疼痛发作时取血。分别测定周围血中ET、NO、GMP 140浓度。正常对照组 30例。结果 :AMI及UA患者血浆ET、GMP 140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变化依次为AMI组 >UA组 >正常组。NO的变化与之相反。AMI组与UA组ET与GMP 140呈正相关 (r =0 6 0 2 ,P<0 0 1,r=0 40 1,P <0 0 5 ) ;两组NO与GMP 140负相关 (r=- 0 6 0 6 ,P<0 0 1,r =- 0 5 0 4,0 0 1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缺血时 ,ET、NO的平衡失调与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 ,加速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与痉挛 ,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的发作  相似文献   

14.
静脉延迟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 6 3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后 6~ 12h的老年患者进行延迟溶栓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 ,探讨该时间段的治疗价值及存在问题。方法 将经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列为溶栓组 ,未经溶栓治疗者列为对照组 ;溶栓组又根据胸痛和ST段抬高情况再分为 3个亚组 :ST段仍抬高并伴有明显胸痛者 (A组 ) ;ST段抬高 ,不伴有明显胸痛者 (B组 ) ;无明显ST段抬高 ,但有明显胸痛者 (C组 ) ;观察溶栓组及亚组梗塞血管再通率 ,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及梗塞后 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  1.溶栓组总的梗塞血管再通率为 4 1 3% ,A组、B组和C组则分别为 4 6 4 %、 2 8 6 %和 4 2 9% ;2 .溶栓组 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有明显下降 (P <0 0 1) ,尤以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减少最为显著 (P <0 0 1) ,同时心功能状态有明显改善 (P <0 0 1) ;3.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对发病后 6~ 12hAMI患者应积极进行延迟溶栓治疗 ,尤其对于仍伴有明显胸痛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至2010年7月治疗的186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3例),其中行常规溶栓治疗的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常规溶栓方法加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适当的心理干预,定期复查。并对两组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不同的急救措施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疾病的恢复情况良好,病情稳定,心肌梗死复发率及危险因素的控制等多方面都有显著的疗效。结论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是保证患者生命的基础,而护理干预也是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35例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张燕  伍卫  张旭明  胡晖 《新医学》1998,29(1):18-20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Q篱散度的动态变化与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观察了溶栓、非溶栓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溶栓成功组(12例)溶栓后2小时QT离散度明显增加以逐渐缩短。溶栓失败组(8例)溶栓后2小时、2天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15例)治疗后7天-14的QT离散度较治前短,两组无明显差别。溶栓成功组7天-14天的QT离散度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结论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对血浆凝血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溶栓疗法对血浆凝血活性的影响。方法连续监测37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不管是否接受溶栓治疗,于确定诊断后定期从外周静脉采血,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凝血酶修饰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modified,ATM)和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结果溶栓开始2小时后,血浆ATM显著性增加(8580±2459μg/L比2322±1059μg/L,P<005),4小时达峰植(11698±3365μg/L),持续3日以上;血浆DD于2小时即达到峰值(675±241mg/L比259±127mg/L,P<005),维持8小时以上,24小时以后恢复正常。在溶栓组病人,不同采血时刻血浆ATM和DD的平均值呈明显正相关。未溶栓组病人血浆ATM和DD浓度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溶栓疗法激活凝血系统,与血栓溶解的标志物(DD)呈明显正相关。本研究应用的抗栓措施和抗栓剂不足以抑制凝血系统的激活,早期应用有效抗血栓药物可能抑制凝血系统的激活,减少血栓再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前后氧自由基 (OFR)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 38例AMI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 2、 6、 12、 2 4h分别取血测定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 (LPO)、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依间接指标及溶栓后 90min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将患者分为再通组 ( 2 7例 )和未通组( 11例 ) ,比较两组患者血中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 ,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血清LPO、SOD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溶栓后再通组LPO浓度较溶栓前明显升高 ,SOD则于溶栓早期显著降低 ,6h后逐渐回升至溶栓前水平 ,未通组于溶栓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AMI后OFR活性增高 ,早期溶栓再灌注加剧OFR代谢紊乱并导致心肌再灌注损伤 ,溶栓后LPO的异常增高可望成为临床判断血管再通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HRV)变化并对该变化的意义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4 1例AMI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溶栓再通组 2 1例 ,传统治疗组 2 0例。应用动态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患者起病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HRV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动态变化。结果 除 3个月时的SDANN(2 4h每 5min正常R -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外 ,溶栓再通组在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SDNN(2 4h正常R -R间期标准差 )、SDANN、r-MSSD(2 4h相邻正常R -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 )均高于传统治疗组相应时间段的数值 (P <0 0 5或 <0 0 1) ;同组内比较 ,3个月、6个月时的SDNN、SDANN、r-MSSD均高于 2周时的数值 (P <0 0 5或 <0 0 1) ,1个月时的HRV参数虽较 2周时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溶栓再通组LVEF在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均较传统治疗组相应时间段高 (P <0 0 5 )。 2周时动态心电图上记录的溶栓再通组的室性心律失常低于传统组 (33 3%vs 75 % ,P <0 0 5 ) ,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相比 ,前者的HRV参数 (SDNN)较低 (P <0 0 5 )。结论 溶栓后冠脉再通的急性心梗患者的HRV较高 ,说明冠脉再通使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得到纠正 ,改善心肌复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溶栓治疗对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方法:264例首次Q波AMI患者按有无接受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11例、非溶栓组145例;溶栓组根据溶栓治疗成功与否又分为溶栓成功组68例和溶栓失败组51例。264例均在起病14日后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和HRV分析。结果:(1)溶栓成功组HRV时域分析指标24小时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24小时内每5分钟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24小时内每5分钟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差值超过50ms的R-R间期在一定时间内的百分比及频域分析指标总能谱、低能谱、高能谱均大于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P<0.01),溶栓成功组频域分析指标低能谱/高能谱比值小于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P<0.01);(2)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所有HRV分析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I早期溶栓治疗成功能改善病人的HRV,提示AMI早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能提高心肌电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