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纯静脉全麻、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和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对开胸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免疫功能和远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左开胸食管癌切除术患者120例,男74例,女46例,年龄40~75岁,BMI 20~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单纯静脉麻醉组(G组)、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E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PG组),每组40例。EG组于T_(6-7)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每50分钟注射0.5%罗哌卡因5 ml。PG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术侧胸椎旁神经阻滞,于T_4和T_7两点各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三组均常规行全麻静脉诱导及维持,术后采用PCIA。记录术中麻醉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于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24、48 h收集中心静脉血液10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量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浓度。随访患者术后治疗及复发情况,记录生存率和术后复发率。结果与G组比较,术毕时PG组、EG组瑞芬太尼用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24 h时EG组和PG组CD3~+、CD4~+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PG组生存率明显高于EG组、G组(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静脉全麻及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全麻可维持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并改善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及远期转归。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18岁,ASA分级Ⅰ~Ⅲ级,性别不限。根据患者术前是否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分为2组:全身麻醉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GP组)。GP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3/T4及T6/T7双点胸椎旁神经阻滞。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术中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和右美托咪定进行维持。按切皮前是否追加舒芬太尼将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患者分为2个亚组:追加舒芬太尼组和未追加舒芬太尼组,对2组行1∶1倾向得分匹配。记录术中升压药物使用情况、阿片类药物用量、输液量、尿量、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与G组比较,GP组术中尿量、输液量和切皮后升压药物使用率升高,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 。匹配前,与未追加舒芬太尼组比较,追加舒芬太尼组诱导时舒芬太尼用量、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和尿量升高,手术时间延长(P<0.05);匹配后,与未追加舒芬太尼组比较,追加舒芬太尼组切皮后升压药使用率升高(P<0.05)。综上所述,胸椎旁神经阻滞可增加全麻胸...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5~63岁,体重65~81 kg,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七氟烷-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TG组于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胸橫肌平面阻滞,于双侧肋间内肌与胸橫肌之间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共20 ml。术后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PCIA,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补救镇痛,维持术后VAS评分≤4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皮肤瘙痒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TG组术中瑞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发生率降低(P<0.05)。未见皮肤瘙痒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脑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 年龄≥65岁, BMI 20~24 kg/m2, 性别不限, ASA分级Ⅱ或Ⅲ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全身麻醉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TG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2组患者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依托咪酯、罗库溴铵和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 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 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肌松, 术毕连接镇痛泵行PCIA。于入室后5 min(T1)、术后24 h(T2)及72 h(T3)时检测血浆S100β、NSE、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及IL-6的浓度;于术前1 d(T0)、T2及T3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认知功能, 记录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采用数字评定量表评估患者术前1 d、手术当日和术后第3天的夜间睡眠质量;记录术后72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围术期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均未见恶心呕吐发生, 均未使用补...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 年龄30~64岁, 体重指数18~30 kg/m2, ASA分级Ⅱ或Ⅲ级,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 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7和T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 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 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 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耳大神经阻滞(great auricular nerve block, GANB)联合耳颞神经阻滞(auriculo-temporal nerve block, ATNB)用于中耳显微手术低阿片化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中耳显微手术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耳大神经阻滞+耳颞神经阻滞组(G+B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最终每组各纳入30例。G+B组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GANB和ATNB, G组行单纯全身麻醉。两组麻醉诱导方案和麻醉维持方案相同。术后使用舒芬太尼补救镇痛以维持疼痛评分<4分,用甲氧氯普胺止吐以维持恶心呕吐(PONV)评分<5分。监测麻醉诱导后1 min(T1)、手术切皮后1 min(T2)血流动力学参数(MAP、HR)变化;记录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及持续输注时间、全麻时间;进行PACU(转入后10 min)和术后4 h、12 h、24 h、48 h疼痛VAS评分、PONV评分;统计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率和止吐率。结果 组间比较,G+B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切皮后1 min(T2)MAP降低,PACU及术后4 h、12 h...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 ESP)阻滞对慢性脓胸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的慢性脓胸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30~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ESP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E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两组均行全身麻醉,E组全身麻醉前实施超声引导下ESP阻滞,术毕均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E组超声下胸椎旁间隙显示情况,ESP阻滞20 min后在锁中线处感觉阻滞范围;记录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后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1、4、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结果 E组有24例胸椎旁间隙显示不清,ESP阻滞20 min后感觉阻滞节段为4.9±1.0。E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G组(P0.05),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5),术后1、4、12、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对慢性脓胸患者是一种安全的镇痛方法,能够提供有效的术中及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侧胸椎旁阻滞(bilateral 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s,bTPVB)复合全身麻醉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TLE)中的应用及其对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拟行TLE的食管癌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和bTPVB复合全身麻醉(B组),每组35例;5例患者因术中输血、改为传统开放手术等原因而排除,最终G组和B组分别纳入32例和33例患者。两组均采用标准的全身麻醉,B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行右侧T7‐T8、左侧T8‐T9的两点椎旁阻滞。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麻醉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记录PACU舒芬太尼和胸科ICU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药物的应用,记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转入和转出PACU时镇静躁动评分、PACU停留时间、术后谵妄和术后48 h时肺功能,记录术后0、4、8、12、24、36、48 h静息和咳嗽时疼痛VAS评分和舒芬太尼累积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组比较,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中硝酸甘油使用率、PACU舒芬太尼补救镇痛率、胸科ICU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时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降低(P<0.05),且G组低于B组(P<0.05)。G组术后0、4、8、12 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均高于B组,且术后24 h时点咳嗽VAS评分亦高于B组(P<0.05)。B组术后4、8、12、24、36、48 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均低于G组(P<0.05)。结论bTPVB复合全身麻醉用于TLE可减少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用量,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改善术后肺功能,从而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椎旁神经阻滞(PVNB)联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70例, 性别不限, 年龄60~85岁, BMI 18~25 kg/m2, 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5):全身麻醉组(G组)和PVNB联合全身麻醉组(PG组)。PG组于麻醉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下患侧T4和T6两点PVNB, 各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麻醉诱导后, 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维持, 术毕连接PCIA。记录rScO2最大值、最小值和累积低于基础值时间。于麻醉前(T0)、单肺通气前5 min(T1)、单肺通气后5 min(T2)和气管拔管(T3)时记录rScO2;记录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30 d内有关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 PG组患者术中rScO2最小值、T2和T3时rScO2升高,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P<0.05), 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NB联合全身麻醉可改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中rScO2, 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80例,年龄66~78岁,性别不限,体重46~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全麻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组(TSG组)。2组均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静脉注射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维持BIS 45~60。麻醉诱导后,TSG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待胸腔操作结束转平卧位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肋缘下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每侧均注入0.3%罗哌卡因20 ml。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G组背景输注速率0.05 μg·kg-1·h-1,PCA剂量0.04 μg/kg,锁定时间为10 min;TSG组背景输注速率0.03 μg·kg-1·h-1,PCA剂量0.025 μg/kg,锁定时间为10 min。2组均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VAS评分≤3分;若VAS评分≥4分,静脉注射曲马多100 mg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T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膝关节置换术的优化效应。方法择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IA组)和常规麻醉组(C组):股神经阻滞-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前,超声或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IA组行IPACK、收肌管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5、25 ml;C组行股神经和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确认神经阻滞效果后,实施全凭静脉麻醉,维持BIS值40~60。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维持术后VAS评分≤3分。记录术后出PACU、24、48和72 h时股四头肌肌力评分;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术后患者清醒时足下垂、补救镇痛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对术后恢复满意度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IA组术后股四头肌肌力和术后恢复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足下垂发生率降低,术后住院时间和首次下地活动时间缩短(P<0.05)。结论 IPA...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接受单孔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组(GT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各40例。GT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胸椎旁神经阻滞,给予0.5%罗哌卡因20ml,采用七氟烷、丙泊酚复合麻醉。G组患者采用七氟烷、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评价术后拔管时间、静止和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恢复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GT组患者镇痛效果好,术中不需要泵注瑞芬太尼镇痛;GT组术后拔管时间、苏醒室停留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和进食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5),术后1、24、48小时静止和运动VAS评分低于G组(P0.05),术后24和48小时QoR-40评分分别为(152±21)分和(175±17)分,G组分别为(134±25)分和(162±2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组患者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7.5%和5%,G组分别为25%和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组与G组比较,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有利于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对开胸患者术后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开胸手术的成年患者8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自控静脉镇痛组(I组)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组(P组)。I组患者不给予胸椎旁神经阻滞, 术毕时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组患者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切口肋间水平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 注入0.3%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10 mg共20 ml, 术毕时也给予自控静脉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24、48、72 h静息和咳嗽时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 术后l、3、6、1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询问是否存在静息时伤口疼痛以及NRS疼痛评分。结果 P组术后6、24、48、72 h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低于I组(P<0.05)。P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静息时NRS疼痛评分低于I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静息时NR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l、3、6、12个月静息时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羟考酮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羟考酮组(O组)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羟考酮组(DO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行静脉全麻,静脉泵注异丙酚4~6 mg·kg-1·h-1,靶控输注瑞芬太尼3~4 μg/L,术毕前30 min静脉注射羟考酮0.04 mg/kg;DO组诱导后以0.5 μg·kg-1·min-1的速度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至术毕前30 min。术毕采用经静脉自控镇痛。于术前(T0)、术毕(T1)、术后4 h(T2)和8 h(T3)时抽取静脉血标本,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CD16+/CD56+水平,计算CD4+/CD8+比值。记录术后镇痛VAS评分、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T1、T2时CD3+、CD4+、CD4+/CD8+比值、NK细胞CD16+/CD56+水平降低,CD8+水平升高(P<0.01)。与O组比较,DO组T1、T2时CD3+、CD4+、CD4+/CD8+比值和NK细胞CD16+/CD56+水平升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羟考酮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抑制程度较单纯羟考酮减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82例, 性别不限, 年龄40~64岁, BMI 18~24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1):全身麻醉组(G组)和SAPB联合全身麻醉组(SG组)。SG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罗哌卡因行SAPB。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行全麻诱导, 采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 当VAS评分≥4分时, 静脉注射舒芬太尼2.5 μ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七氟烷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舒芬太尼用量、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 SG组术中瑞芬太尼和七氟烷的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补救率、术后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的使用率、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尿潴留的发生率降低, 气管拔管时间缩短, 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 SAP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时, 不仅对术中全身麻醉用药及术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腺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分别采用单纯全麻(G组)或全麻复合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GP组),全麻用药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记录术中麻醉用药量、停药-苏醒时间、停药-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躁动评分。结果 GP组麻醉用药量明显少于G组(P0.01),停药-苏醒时间、停药-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G组(P0.01),术后躁动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行胸腺切除术,可减轻手术及疼痛等应激因素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并减少全麻用药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应用的效果。方法择期拟行OPCABG患者60例,年龄50~75岁,体重56~85kg,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P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经T3~4间隙行双侧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两侧分别注射试验剂量0.375%罗哌卡因5ml,5min后分别给予首次量0.375%罗哌卡因15ml,然后分别持续泵入0.375%罗哌卡因5ml/h。P组测定阻滞平面后,两组患者均置入漂浮导管后行全麻诱导。记录芬太尼用量、P组患者痛觉阻滞平面;记录置入漂浮导管后(Ta)、开胸骨后(Tb)、血管桥吻合完毕(Tc)和术毕(Td)的HR、MAP、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脏指数(CI)、肺动脉阻塞压(PAOP)、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和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记录术中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低血压和高血压的发生率以评价循环的稳定性;记录患者术后ICU滞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P组患者痛觉阻滞平面T(5.2±0.8)节段,P组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G组(P0.05);Tc、Td时P组患者CVP、SVRI和PVRI明显低于G组,Td时CI明显高于G组(P0.05);P组患者窦性心动过速和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P0.05);P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和ICU滞留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胸椎旁阻滞复合全麻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OPCABG,镇痛完善,循环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联合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血流动力学及对病人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病人76例,根据入院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食管癌根治术;观察组38例,采取全身麻醉联合连续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前(T_0),插管即刻(T_1),切皮时(T_2),术中1小时(T_3),手术结束即刻(T_4),拔管即刻(T_5)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并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NK细胞及CD4/CD8免疫指标,比较两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2、T3时刻MAP均降低,且T2时刻HR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结束即刻T淋巴细胞、NK细胞及CD4/CD8水平均更高(P0.05);观察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62.9±9.8)vs(88.6±10.3)μg/kg·min;(0.10±0.04)vs(0.15±0.03)μg/kg·min](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血流动力学平稳,且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抑制免疫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采用PCIA。S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T组则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两组均使用0.4%罗哌卡因30ml,阻滞完成后30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h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哌替啶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S组术后12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S组PCI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S组PCIA 48h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气胸、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或胸椎旁阻滞均可为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锯肌平面阻滞较胸椎旁阻滞作用更持久、操作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手术患者50例,男42例,女8例,年龄78~91岁,BMI 18~25 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阻滞组(T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5例。T组患者在实施全身麻醉前20 min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于患侧腹股沟韧带上确定好髂筋膜位置,采用平面内操作技术于髂筋膜下给予0.25%罗哌卡因+0.67%利多卡因共30 ml,10~15 min后测定阻滞平面。G组仅接受全身麻醉。术后两组均行PCIA,配方:舒芬太尼150 μg+昂丹司琼24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剂量2 ml/h,单次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采用VAS评分法评估疼痛程度,VAS疼痛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行补救镇痛。记录麻醉诱导前(T0)、髓内针固定时(T1)、手术结束即刻(T2)、术后6 h(T3)动脉血乳酸(Lac)和血糖(Glu)浓度。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晶体液输入量、胶体液输入量、输液总量、出血量、尿量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例数。记录术后6、8、12、24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及羟考酮使用例数。记录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肺部炎症、阻滞部位感染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与G组比较,T1—T3时T组动脉血Lac、Glu浓度明显降低(P<0.05);T组术中去甲肾上腺素使用率明显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羟考酮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6、8、12 h T组静息及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T组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晶体液输入量、胶体液输入量、输液总量、出血量和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皮肤瘙痒、肺部炎症、穿刺部位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单独全身麻醉比较,联合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降低应激水平,镇痛效果好,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