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归纳衢州雷氏医学著作编撰特点,并浅要探讨其形成原因。[方法] 以雷氏医学著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代表性著作进行重点挖掘,对其内容、体例进行系统分析梳理,总结流派著作在编撰方面的共性和特点,同时联系雷氏医学的学术特色、当地特定的地域文化及历史背景,总结规律,探讨成因。 [结果] 雷氏医学诞生于清代晚期,地域文化底蕴深厚,以著述立学传家是衢州雷氏医学主要传承方式之一,通过对其医著著作形式、编排方式的梳理,发现雷氏医著具备编排体例独特、源流考证清明、要言不烦、切于实用、利于传承等共性特色,其成因或与清代学界思潮和雷氏医家医儒相济的学术背景有关。[结论] 对衢州雷氏医著的编撰特点及成因进行浅要阐析,能够为探索衢州雷氏医学流派发展脉络提供新的思路和尝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挖掘衢州雷氏医学对新安医学的传承创新。[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和现代数据库挖掘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从新安医学在衢州地区传承的源流以及雷氏医学对新安医学的传承创新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徽州、衢州地缘相近,文脉相通。明清时期,新安医家和衢州医家的传承和交流十分密切,促进了两地医学的互动融合。新安医学在学术思想上崇尚中医四大经典,对诸子百家学说也研究颇深,雷氏医学在此基础上勇于发展创新,将瘟疫与温病进行区分,并创造全新的时病辨治体系。新安医学以辨脏腑经络为纲,辨阴阳、病程、病位及病性为目,雷氏医学辨治以脏腑辨证为主,并有机结合审因论治、分层论治、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等多种辨治方法。新安医学临证遣方常经方、时方并蓄,并自创新方、新法,注意酌盈济虚,雷氏医学也强调有法才有方有药,更加明确提倡用法而不用方,“以法代方”。新安医学用药精简轻灵、主次分明,雷氏医学其用药也具有“轻、灵、精、专”的特点。新安医学调摄养生注重固本培元、治调结合,雷氏医学更注重调理脾胃,防治并重,认为不能仅靠治疗,平时在三因制宜的指导下进行养护更为重要。[结论]雷氏医学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新安医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提出独特见解,丰富了中医理论,值得深入研究和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挖掘雷氏医学与丹溪学派之间的渊源以及雷氏医学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发挥。[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和现代数据库挖掘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雷氏医学与丹溪学派之间的渊源以及雷氏医学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发挥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位于金华义乌的丹溪学派和与之邻近的衢州雷氏医学多有交融互鉴,雷氏医学深受丹溪学说的影响,在融通提高中泛化,促进了雷氏医学兼收并蓄且独具特色的学术特色及体系形成。丹溪学派与雷氏医学均源远流长,两者地域邻近、环境相似、文化融合、交流频繁,而且学派传人均素养精良。雷氏医学充分地继承发挥了丹溪学说,对中医经典提倡继承与创新并重,辨证论治以“气、血、痰、郁”为纲,临证处方注意审因制宜,用药主张养阴调胃扶正气,将治未病思想贯穿治疗始终。[结论]丹溪学派促进了雷氏医学学术思想的形成,而雷氏医学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新,扩大了丹溪学派的影响,促进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创新及临床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挖掘衢州雷氏医学的学术特色。[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从时病、内科、儿科、女科、老年病、杂病、针灸等方面对雷氏医学的学术特色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衢州作为“丹溪医派”“新安医学”“杨继洲针灸”之融汇处、涵养地,在诊治疾病方面独具特色。雷氏医学认为时医应正确掌握四时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全新的以四时六气为纲目“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的时病辨治体系,立法处方提倡用法而不用方。内科广泛运用脏腑辨证,同时还结合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及病因辨证,临证依据病邪特点而治。儿科强调四诊合参,首重望诊,临证当明辨体质差异,治疗因人而异;小儿脾胃易伤,治疗时重视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女科注意圆机活法,通权达变,善于抓住妇人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辨证用药。老年病大多本虚标实,治疗首先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并且扶正多从先、后天之本着眼。杂病需提纲挈领,以常见病因病机为纲,又注意区分常证变证、兼证夹证,临证不忘多法并用以提高临床疗效。针灸融合了新安针灸名家和杨继洲针灸的学术思想和理论,选穴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论]衢州雷氏医学在传承中医精华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挖掘衢州雷氏医学的形成背景、源流及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和现代数据库挖掘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雷氏医学的形成背景、源流及学术思想特色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结果]衢州地理环境优越、地区经济繁荣、历史文化深厚、社会环境独特等各种因素为雷氏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新安名医程芝田至衢...  相似文献   

6.
《时病论》成书于1882年,由清代医家雷丰所著,他是衢州雷氏医学学术思想的主要构建者。衢州雷氏医学发源于新安医学,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衢州地区主要的医学流派。林钦甫,衢州市雷氏医学第五代传承人,行医60余年,其医疗事迹及名录收录于《浙江当代中医名人志》和《中医名医列传·当代卷》[1]。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地域医学视野下分析岭南医学与闽南医学的异同、发展之路。岭南医学与闽南医学皆以中原医学文化为主导,同具阳燠气泄、中虚湿盛、水火失济的区域生态医学特征,二者具有凉茶及食治医药文化及月子餐习俗等民俗医学的差异。邓铁涛教授的"伤寒与温病统一辨证论治"等创见,既符合中原医学"阴阳水火气化"的生命认识,又对岭南、闽南等华南医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认为从民俗医学的表象切入学术理论核心,尝试探讨岭南医学与闽南医学的异同点,可为挖掘地域医学流派理论特色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岭南医学史教研由3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关于岭南地域“博古约今”的概念。“博古”,古代岭南地域较今广阔,明清以前岭南医学史取材范围较为广博;“约今”,自明清以降,岭南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取材范围相对约定。二是关于岭南医学史教研内容。首先要记述岭南医学史实,但不等于单纯的资料堆积,而是凝练学术观点,旨在通过源头梳理看清根本。三是关于岭南中医学术传承,岭南医学史研究积累了几代人的心血,今天已经形成共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及《岭南中医药文库》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新安医学是指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的徽州区域综合性医学。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安医学伴随着徽学的兴旺发达而有过辉煌的历史。新安医学不仅有庞大的医家群体,宏富的医学著述,其一些学说学派更曾主导着全国中医学术发展的主潮流。总结新安医学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三方面:文化的交融性、学术的传承性、流派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0.
悠邈浙江,文化繁盛,学术华荣。为彰显传统学养地域特征,研索前贤名哲经验智慧,挖掘吴越浙江中医流派,《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特设"浙医研究"专栏。凡系新中国成立之前浙江中医名家名著、医方医案、传承  相似文献   

11.
新安医学是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成就主要表现为:医家辈出,医著宏富;学术创新,影响深远;名医世家,经久不衰;学术交流,引领时尚;海外传播,广受关注;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微学文化这6个"有机统一与结合"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医辨证向来重视地域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原则在各地的深化可以成为地域医学流派的基础。历代有阴阳地域、五行地域、九宫地域的不同划分法,现代中医地域医学则可以进一步结合地理、气候以及地方风俗等差异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丰富中医临床学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秦汉之际医学流派的传承发展、相互交融的情况,探究其对于《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影响。方法通过梳理秦汉之际医学流派的的概况,了解本时期医学流派间的割据情况、传承方式以及之后学派间的交流情况,探讨这种交流对《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影响。结果秦汉时期医学流派大概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派,经历了固守家学的学术壁垒期,逐渐进步为各家积极相互学习交流的发展时期,这种交流为总结先贤学术经验及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而正是这种交流发展催生了《伤寒杂病论》。结论秦汉之际医学流派间经历了从保守到交融的过程,这种交融是《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出土医学文献的整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土医学文献包括涉医甲骨、金石、简牍、缣帛、敦煌西域医学卷子、黑水城医学册叶等。这些文献具有时间跨度长,载体种类多,内容涉及广,学术价值大,阅读研究难等特点。对其进行系统地整理研究,可探寻传世古医籍源头,梳理中医经典脉络;发掘古代医学的成就,充实、改写中国医学史;可据以校勘传世古医籍,匡正千年之讹,破释千古之谜。这项工作应成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出土医学文献整理研究历史、现状及原因作简要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明了浙医学术流派蒋文照医学渊源于晚清御医陈莲舫、嘉兴名医李子牧和徐松全,且后继有人,后继有才,薪火相传,并重点论述了蒋文照医学所呈现的享有盛誉的名医作为代表人物、拥有独特的学识医术自成体系和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一脉相传等学术流派特点。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 11月 2 2日下午 ,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刘保延研究员应邀到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作“循证医学的初步学习体会”的专题报告。报告介绍了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代表人物、循证医学的涵义及特点、主要内容、有关组织机构 ,阐述了有关见解 ,并提出“古代文献变成医学决策有力支撑的初步设想” ,即制定文献质量评定标准、建立文献临床最佳证据的产生的技术方法、建立规范、建立机制、形成组织、生产产品、应用并指导医学决策。报告会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朱建平研究员主持。他指出 ,这次报告会是有关循证医学与中医古文献研究的学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新安医学促进古今中医教育发展的特征.方法:以〈新安医籍考〉收载的新安医家医著为依据,分析新安医学促进古今中医教育发展的影响因子及其特征.结果:新安医学促进古代中医教育发展的特征表现在"医德"、"医链"、"著书"、"刻书"4个方面;促进现代中医教育发展的特征表现,在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教材建设中,大量收载了新安医学的学术成就.结论:新安医学对古今中医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查阅相关文献,从新安医派、岭南医派、吴中医派、孟河医派、海派医派、齐鲁医派6个方面对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以期对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的交流与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悠邈浙江,文化繁盛,学术华荣。为彰显传统学养地域特征,研索前贤名哲经验智慧,挖掘吴越浙江中医流派,《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特设"浙医研究"专栏。凡系新中国成立之前浙江中医名家名著、医方医案、传承发展之研究论文,均在本刊长期征稿之列,并将优先录用发表。诚邀广大作者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20.
滇南医学流派始于庄礄入滇,成形于明清时期,追溯其源可发现早在青铜器时代,白族土著居民便掌握了简单外科工具的制造技术,用于治疗简单的外科疾病。在中央集权制度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大量移民入滇及官办医学的推行,中原医药文化与技术自秦朝之始不断涌入滇南地区,并与本地医药文化冲撞融合、兼容并蓄,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滇南医学"。如今的滇南医学流派容纳着云南地区的各新兴医学流派,融地域性、民族性、兼容性、实用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具有源远流长、学派纷呈、守正创新、兼容并蓄等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