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的“胃痞”、“胃脘痛”、“嘈杂”、“反酸”范畴。临床以胃脘疼痛、痞满、嘈杂、纳呆、嗳气、泛酸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浅表性胃炎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伴有渗出、糜烂或出血。萎缩性胃炎可见胃黏膜呈暗灰色,黏膜变薄,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以应激性溃疡大鼠为模型,以电针足阳明经“四白”、“梁门”、“足三里”为实验组,并设电针足少阳经“阳白”、“日月”、“阳陵泉”为对照组,观察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黏膜损伤指数、胃黏膜形态学的改变情况,从而探讨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和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性,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胃黏膜损伤疾患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白及、三七粉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均予奥美拉唑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白及、三七粉剂口服;7d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之83.33%;对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亦高于对照组之60.00%。结论 白及、三七粉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能显著提高疗效,尤其是对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饶晶  吴耀南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8):1591-1592,1594
目的:观察“胃萎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子“胃萎方”治疗,对照组30例子中成药“胃复春”治疗,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胃镜、胃黏膜病理组织学、Hp感染的变化。结果:“胃萎方”对胃镜征象、胃黏膜病理组织学、HP感染的疗效优于“胃复春”(P〈0.05);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相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胃萎方”可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②“胃萎方”对患者胃黏膜镜下改变,病理改变有明显逆转作用。③“胃萎方”有明显抗Hp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拟“参蒲益胃汤”配合西药内服对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对88例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观察和参蒲益胃汤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设采用纯西药内服治疗4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愈率为80.68%,显效率为10.23%,有效率为7.95%,总有效率为98.8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上常见的急症,其中以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多见。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外的各种病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见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其发病率约为36/10万,病死率高达8.0~13.7%。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大量止血药物的应用,上消化道出血可以得到满意的控制,病死率逐渐下降。近年来其临床治疗药物应用报道颇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长期喂养0 .0 2 %的氨水诱发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动物模型,选取“足三里”“中脘”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与口服胃苏冲剂进行对照,观察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一般状态及体重、胃黏膜血流量、胃黏膜前列腺素E2 的影响。结果:穴位贴敷可以改善大鼠一般状态及体重,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及胃黏膜前列腺素E2 ,其作用优于药物对照组。结论:穴位贴敷对胃黏膜确有保护作用,是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活血愈疡散治疗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急性应激性胃黏膜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与对照组34例,均给予常规处理及甲氰咪胍静滴,治疗组加用活血愈疡散口服;比较两组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出血时间。结果 两组MOF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出血时间、死亡率差异明显。结论 活血愈疡散对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萎缩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长期慢性的非可控炎症使得胃黏膜长时间处于高炎性反应状态,或可诱导胃恶性肿瘤的发生,该过程为胃“炎癌转化”。目前中医药治疗CAG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延缓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本文从中医药改善胃黏膜萎缩和改善肿瘤形成前微环境两方面来探讨其治疗CAG的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AG、干预“炎癌转化”、逆转癌前病变提供证据支持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酗酒、服用药物和疾病是急性胃黏膜病变主要病因,分别占41.67%、37.5%和20.83%。临床表现为黑便、呕血和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头昏乏力;内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或浅溃疡。结论:急性胃黏膜病变的病因主要是患者服用了损害胃黏膜药物,以及患有严重的内、外科疾病;治疗胃黏膜病变的有效药物为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  相似文献   

11.
电针“足三里”对胃黏膜损伤大鼠SOD、MDA影响的时效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溃疡(GU)是临床常见的胃肠疾患,关于针刺治疗GU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有不少献报道,疗效肯定。就所查阅资料来看,关于时效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对于电针后观测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的研究还很少,而这对于确立针刺时间很有意义。基于以前的研究,本实验进一步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探讨电针“足三里”治疗胃黏膜损伤的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血小板破坏增多为发病特点的一种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常表现为皮肤与黏膜的自发性出血,可并发严重出血症状如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本病属于中医“虚劳”、“血汗”、“肌衄”、“血证”和“发斑”等范畴。近年来,关于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多的报道,并取得了一定疗效,临床上治疗本病的方剂中其药物的选择具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5—2010年收治的39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黑便或呕血、便血,及贫血体征,辅助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下降。出血原因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85%),胃癌(8%),急性胃黏膜病变(5%),胃黏膜下血管畸形(2%)。其中,保守治疗31例,治愈31例,转上级医院8例。结论及时准确的诊断及病因分析判断,是良好的治疗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老年与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诱因、伴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8年3月本院100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及100例中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差异。结果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由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黏膜病变引起;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为多。青年上消化道出血以急性胃黏膜病变多见。结论2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性别构成、并发症、诱因、临床表现及出血原因等方面均有不同的临床特征。老年人消化道大出血病情凶险,并常合并其他疾病,如保守治疗无效,应积极手术治疗,并注意防治各种并发症,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急性胃黏膜出血 (应激性溃疡 )是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并发症 ,常见于休克、颅内出血、败血症、新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危重症 ,病死率高。我院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应用云南白药鼻饲治疗 2 0例新生儿急性胃黏膜出血 ,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自 1 996— 2 0 0 0年我院共收治新生儿胃黏膜出血患儿 3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0例 ,对照组 1 8例。治疗组 2 0例中男 1 3例 ,女 7例 ;胎龄 32~ 37周 8例 ,~ 4 0周 1 0例 ,>4 0周 2例 ;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 1 0例 ,颅内出血 5例 ,化…  相似文献   

16.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临床消化科常见病之一,属中医的“胃脘痛”、“痞满”范畴。笔者近2a用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损害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疾病,临床以上腹不适疼痛、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主要表现。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笔者根据“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的理论,采用自拟和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1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2023,(10):2583-2594
黄土汤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为先便后血的“远血”而设,主治脾阳亏虚,不能统血证。“远血”内涵较为广泛,不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消化道肿瘤、胃黏膜病变、血管发育异常、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胰胆道损伤等上消化道出血,而且包括部分结肠及直肠癌肿或息肉、痔疮与肛裂等肛肠科疾病、鼻衄、血小板减少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不明原因尿血等其他部位的出血,也包括部分虚寒性津液不能内守疾病,如夜尿多、遗尿、清涕如注、自汗、冷泪、白带多等,还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药物过量导致的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的便常规潜血试验阳性等临床面临的新问题。黄土汤指征不仅涵盖下血、先便后血、远血、吐血、衄血等传统中医疾病,还包括出血、虚证与郁热。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抗血小板聚集与抗凝血药物过量导致的出血事件、不明原因的便常规潜血持续阳性、消化道肿瘤伴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等急危重症。黄土汤中灶心土、生地黄与阿胶的药物剂量是该方止血关键。  相似文献   

19.
小儿危重症应激性溃疡出血56例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激性溃疡是机体在应激状况下胃的黏膜组织学出现一种以胃黏膜糜烂或浅表溃疡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并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危重患儿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诱因,故及早发现并采取综合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笔者现将2001年2月—2003年2月诊疗的危重症并应激性溃疡出血5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马惠芬  井巧玲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759-1759
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近年来用西药抑酸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胃黏膜保护剂对消化性溃疡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其不足之处为见效慢、疗程长,相对治疗费用过高。为探索短疗程、高疗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