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123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右心房、左心室的功能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小时收缩压在夜间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室舒张功能明显减弱,而收缩压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其左房助力泵功能,左房储存器功能较杓型组明显增强,管道功能较杓型组减弱。结论非杓型组血压节律的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组血压节律者更易导致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房管道功能减退,左房助力泵功能、储存器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123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右心房、左心室的功能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小时收缩压在夜间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室舒张功能明显减弱。而收缩压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其左房助力泵功能,左房储存器功能较杓型组明显增强,管道功能较杓型组减弱。结论非杓型组血压节律的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组血压节律者更易导致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房管道功能减退.左房助力泵功能、储存器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比较血压昼夜变化与室间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等指标。结果:非杓型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较杓型组显著增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杜湘云  陈党柱 《吉林医学》2007,28(9):1110-1111
目的:观察杓型高血压与非杓型高血压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昼夜变化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将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3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特点。结论: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川芎天麻汤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伴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伴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川芎天麻汤治疗,疗程8周.记录2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晨峰现象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ABPM参数(24h MDBP、24h MSBP、dMDBP、dMSBP、nMDBP和nMSB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参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夜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下降率均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血压下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恢复为杓型血压比率(70.00%,28/40)明显高于对照组(55.00%,22/40)(P<0.05);2组治疗后血压晨峰值、血压晨峰检出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ei指数和E/e′显著降低,E/A、e′显著提高(P<0.05);LVEF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4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川芎天麻汤联合替米沙坦可显著改善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降压平稳,降低血压晨峰现象发生率,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性与大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 根据日间及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将124例年龄≥7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非杓型组和杓型组,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和动脉功能测定仪观察并比较不同血压昼夜节律类型、动态血压节律以及动脉弹性功能的特点。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杓型组;非杓型组患者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均较杓型组降低。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减退发生率高于杓型血压节律患者(P<O.0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评价血压昼夜节律变异对高血压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i103例经规律治疗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5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分为48例杓型组和55例非杓型组,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二维超声及SRI检查。结果:两组24h及白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两组LVEF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左室心肌收缩应变率(S-Sr)显著低于杓型组(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尚未改变时就已出现左室局部收缩功能降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下降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80例年龄≥6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非杓型组46例和杓型组34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杓型组夜间SBP和夜间DBP均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非杓型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7.31±7.54)umol/L,明显高于勺型组(18.11±4.56)umol/L(P〈0.01)。结论血压节律的异常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受损状况评估的一项指标,对于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病的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昼夜节律异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更明显,更易导致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肌声学密度(AD)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异的关系.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例,根据动态血压分为杓型组30例及非杓型组3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用AD技术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后壁的平均背向散射积分(AⅡ)及背向散射积分心动周期变化幅度(PPI).结果:非杓型组24 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P<0.05,P<0.01).非杓型组室间隔、左室后壁的AⅡ高于杓型组及对照组(P<0.01).非杓型组室间隔、左室后壁的PPI测值低于杓型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高血压患者心肌病变有密切的关系.AD技术可作为评价高血压患者心肌损害及其病变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对17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夜间平均血压较日间平均血压下降的幅度,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杓型和非杓型两个组。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比较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收缩压下降率(13.29±4.21)%、(4.05±3.64)%,舒张压下降率(14.50±3.56)%、(2.63±3.61)%;24 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87.97±12.96)mg/24 h和(110.10±27.21)mg/24 h;血压夜间下降率与尿蛋白的分泌呈负相关;血肌酐、血尿素氮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晓薇 《重庆医学》2006,35(7):643-645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计算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勺型)较之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勺型)24h平均收缩压和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非勺型血压组较之勺型血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高血压波动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将90例血压正常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非杓型组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组(均P< 0.01);非杓型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杓型组(均P<0.05).结论 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可能促进了左心室重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和非杓型血压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右心室结构及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对4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病例特点分为代谢综合征组(n=242)和非代谢综合征组(n=200),完善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间患者非杓型血压、杓型血压与超声心动图右心室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m/Am)和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关系。结果:伴有代谢综合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无代谢综合征的患者24 h平均血压及夜间平均血压均较高(P<0.05)。伴有代谢综合征的非杓型血压患者右心房舒张长径、横径及Tei指数均升高(P<0.05),而右心室Em/Am较杓型血压组降低(P<0.05)。代谢综合征及血压昼夜节律在右心室重构中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非杓型血压及二者相互作用可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右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4.
杨瑞华  钱俊如  赵爱婷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964-1965,1980,2065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为高血压预防筛查高危人群,更为临床降压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美国Suntech公司产的OscAr-2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ABP)记录仪,分别监测年龄相匹配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A组)、血压正常孕妇(B组)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组)的血压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与C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夜间平均收缩压(125.91±4.35,119.93±7.01)、平均舒张压(81.93±1.36,75.91±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夜间负荷有所下降(收缩压负荷54.05±15.53,舒张压负荷53.94±15.57),夜间C组血压负荷明显下降(收缩压负荷37.57±17.89,舒张压负荷29.44±14.34),A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昼夜节律消失,呈“非杓型”曲线;C组与B组血压夜间下降率>10%,昼夜节律存在,曲线呈“杓型”。A、C两组各指标与B组相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波动规律不同于原发性高血压,依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降压治疗可提供更好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脉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对1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脉压(PP)水平分为≤7.98kPa、8.113~11.837kPa、≥11.97kPa三组,测量患者颈动脉斑块。对入选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昼夜血压下降率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随着PP增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均<0.01),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杓型组,同时非杓型组的IMT明显高于杓型组(P均<0.01)。结论脉压增大以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痛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和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各40例,均口服卡托普利6个月,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治疗前后的动态血压和心脏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结果 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相比较,治疗前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明显增加,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A/E比值增大。均P〈0.05;口服卡托普利6个月后,40例非杓型组患者恢复为杓型血压节律者22例(55%),未恢复为杓型血压节律者18例(45%),与杓型组相比较,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左室心肌重量指数、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A/E比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较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导致左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下降,而卡托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使部分非杓型高血压恢复为杓型高血压,从而使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10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54例,非杓型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情况以及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指标。[结果]非杓型组的24h SBP、24h DBP、昼间SBP、夜间SBP均明显高于杓型组,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非杓型组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重量(LVM )、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杓型组有着显著的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对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显著影响左心室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8例年龄≥60岁的EH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SBP)、24h脉压(PP)、夜间SBP、夜间PP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组LVMI和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老年EH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容易出现异常,且非杓型血压节律者的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李妍妍 《中外医疗》2008,27(27):1-3
目的 撂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忘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收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 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TO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对13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监测,分为TOD组77例和非TOD组53例,以24h、白天、夜间血压均值,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值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TOD组24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较非TOD组升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TOD组以非杓型血压为主,非TOD组以杓型血压为主,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7.52,P<0.01);(3)日间及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大,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意义(P<0.01),两组舒张压变异性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血压均值、昼夜节律及其变异性与TOD密切相关,ABPM对诊断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