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总结胸骨正中切口心脏大血管术后纵隔感染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胸骨正中切口心脏大血管手术后发生的6例纵隔感染病例的诊治经过,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结果胸骨正中切口心脏大血管手术714例,术后发生纵隔感染6例(0.8%),表现为发热及伤口、胸管引流脓性分泌物,均采用纵隔清创引流+灌洗治疗,并辅以全身抗感染及营养支持,5例Ⅱ期愈合,1例死亡。结论积极有效的纵隔清创引流及全身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是治疗心脏大血管术后纵隔感染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胸骨正中切口作为心脏外科、胸外科常用的手术入路切口可直视下更好的进入纵隔,从而进行纵隔及心脏的手术[1].然而,随着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的增多,切口感染、愈合不良及胸骨骨髓炎等并发症逐步增多,虽经积极的预防治疗,胸部正中切口感染的发病率仍有0.4%~5.1%[2].胸骨骨髓炎导致的胸骨坏死、胸骨深部伤口感染或纵膈炎成为致命...  相似文献   

3.
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大血管手术后胸骨及胸骨后感染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甚至心脏破裂,或发展成纵隔炎导致败血症.胸骨及胸骨后感染的发生率为1% ~ 5%[1],而纵隔炎的病死率为25.7%~52.0% [2-4].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我们收治76例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大血管手术后发生胸骨及胸骨后感染患者,外科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全组中男62例,女14例;年龄6 ~78岁,平均(60.2±18.4)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4例,瓣膜置换术18例,主动脉置换术1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3例.胸骨全部裂开9例,部分裂开16例,病灶形成窦道51例.胸骨感染31例,胸骨合并肋骨感染20例,胸骨合并纵隔感染25例.术前合并糖尿病20例,低蛋白血症20例,心功能衰竭8例,Ⅱ型呼吸衰竭6例.其中60例为清创缝合术后未愈由外院转入.  相似文献   

4.
心脏外科手术后纵隔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手术后发生纵隔感染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65例胸骨正中切口心脏术后纵隔感染病人进行切口分泌物和动脉血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同时经静脉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6例感染出现较晚、感染局限者,仅行局部开放引流、冲洗;余59例均行纵隔清创、胸骨固定后行纵隔冲洗,其中5例行转移胸大肌瓣或腹直肌瓣修复.结果 63例于术后2周内发生纵隔感染,另2例分别发生于术后第18 d和22d,最短者发生于术后第3 d,平均(7.4±4.3)d.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3.1%.死亡12例(18.5%).随访1-12年,无远期死亡,感染复发3例.结论 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手术后纵隔感染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早期清创、冲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钛板内固定,增强胸骨稳定性,提高心脏手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6例应用钛板内固定,治疗胸骨切口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钛板内固定治疗26例,均为慢性感染患者,感染持续时间均超过3个月.3例深部感染患者采用伤口持续负压吸引(VAC)的方法辅助创面准备.26例患者均行胸大肌肌瓣转移,无一例发生钛板感染需再次手术取出,且无一例因胸骨再次感染而需二次手术.结论 应用钛板内固定可以加强胸骨稳定性,减少局部组织渗出,提高心脏手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心内直视手术后纵隔感染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隔感染是心内直视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纵隔感染,若不及时有效处理,会导致病人死亡。我科自92年1月至98年1月共行心内直视手术480例,发生纵隔感染6例,发生率高达1.2%。本组病例发生纵隔感染的原因有全身营养不良,胸骨对合不良,剧烈呛咳引起胸骨裂开。发生纵隔感染后多表现有高热、胸痛、乏力,白细胞总数增高,并且皮肤软组织裂开,红肿、化脓。一旦纵隔感染诊断明确,应及时处理,因为纵隔感染多合并胸骨裂开,一定要及时再次固定胸骨,持续引流冲洗,静滴足量敏感抗菌素,并注意全身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7.
纵劈胸骨切口感染伴胸骨后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病。其发生率为0.8~1.8%。如处理不当,死亡率可高达24~43.8%。本院从1981年3月~1987年3月共发生正中胸骨切口感染伴胸骨后感染11例,占同期手术的1.6%(11/670)。经治疗均痊愈。兹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创左胸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缺点。方法从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对66例冠心病经左胸微创小切口实施非体外循环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时42例冠心病经传统正中切口实施非体外循环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比较术前基本情况及手术切口长度、切口感染情况与住院时间,术后第1、2、3周及1、2、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左胸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均无手术死亡,无术后出血,无心绞痛症状,仅胸骨正中切口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其余无切口感染裂开。左胸小切口组较胸骨正中切口组手术切口小,住院时间短。随访半年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左胸微创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靠,近期临床效果显著。适用于单支血管病变或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重症冠心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纵隔畸胎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7例纵隔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胸部前外侧切口径路手术切除纵隔畸胎瘤26例,后外侧切口径路手术23例,电视胸腔镜加辅助小切口手术8例,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5例,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5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畸胎瘤,其中62例为成熟畸胎瘤,4例为不成熟畸胎瘤(其中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3例,肺水肿1例,肺不张2例,上肢功能障碍1例。经相应的处理除1例患者上肢功能未恢复外,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1例,6例失访,随访时间1~12年,无肿瘤再发。结论 纵隔畸胎瘤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时应注意切口的选择,术中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等。  相似文献   

10.
正心内直视术后胸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不高,但皮下感染未得到有效治疗进而发展为胸骨感染和纵隔炎,并可能恶化导致败血症、心脏切口感染甚至心脏血管桥破裂,死亡率高达25.7%~52.0%~([1])。外科清创加肌瓣转移重建是治疗该类疾病的重要手段。深部胸骨感染常发生在心脏术后14d左右,病情发展很快,通常需要紧急手术~([2])。由于大多数患者刚经历心血管大手术打击,或处于严重败血症状态,或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根部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及技术难度高,现阶段仍以传统的胸骨正中开胸方式为主。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已广泛应用于主动脉瓣手术,但在主动脉根部疾病的手术较少应用。为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应用于主动脉根部大血管的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应用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  相似文献   

12.
右腋下小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自1999年2月至2003年6月对4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36例瓣膜替换、法乐氏四联症等手术,行胸骨下段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与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治疗对比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手术方式较多,以往常采用胸骨正中完全劈开径路,但创伤较大。随着外科手术微创化发展,各种微创小切口应用于临床。2007年9月~2009年5月,我们在纵隔解剖特点的基础上,探索采用胸骨上段部分劈开即"J"  相似文献   

14.
病人 男,26岁.胸痛,胸部CT扫描发现前上纵隔内巨大占位性病变(图1).2005年9月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开胸手术.术中见前上纵隔肿块约10 cm×10 cm×10 cm大小,包膜不完整.右侧第2肋间胸骨旁肿物向外生长至皮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5.
正中胸骨切口感染及裂开是心脏手术主要的并发症.近年来,用肌瓣或网膜修复,已成为解决这一难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材料及方法:1983年,18例病人行肌瓣或网膜修复正中胸骨切口手术.17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相似文献   

16.
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目的 回顾性总结 15例巨大纵隔肿瘤的临床经验 ,探讨其外科治疗及预后。 方法  15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中经右胸切口 7例 ,胸骨正中切口 5例 ,左胸切口 3例 ;其中 2例术中运用体外循环 ,2例行血管成形术。结果 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辅以放疗、化疗 ,预后良好。 结论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困难 ,手术切口、术中操作技术、肿瘤有无外侵对肿瘤切除起主要作用 ,体外循环的运用有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部小切口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12月~2008年1月,经胸部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810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660例,瓣膜病129例,心脏黏液瘤21例。经胸骨正中上段小切口手术36例,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59例,右胸骨旁小切口3例,右胸前外侧小切VI658例,右腋下小切口54例。其中382例在心脏跳动下手术。结果术后死亡12例,手术死亡率1.5%。术后呼吸机辅助(6.7±4.2)h,术后引流量(210±165)ml,术后住院时间(7.4±4.9)d,421例(52%)未输血。术后无胸骨裂开、纵隔感染。术后随访690例(85%),随访(48.2±25.3)月,无远期死亡。心功能Ⅰ级478例,Ⅱ-Ⅲ级212例,Ⅳ级0例,明显好于术前(310、438、62例,Z=-13.21,P=0.000);心胸比率0.51±0.11(0.37~0.75),明显低于术前(0.53.4-0.08,t=4.065,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0.63±0.11(0.36~0.75),明显高于术前(0.57±0.11,t=-10.529,P=0.000)。结论胸部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切口隐蔽美观、胸骨畸形及感染发生率低等优点,但必须选择适合的病例,应用必要措施改善显露,加上熟练的手术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手术及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心脏手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广州军区总医院70例心脏病(包括心瓣膜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行心脏手术后发生胸骨正中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按对感染切口的处理方法不同,将70例切口感染(切口长度>5 cm)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封闭负压引流组:35例,使用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技术治疗胸骨正中切口感染;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处理感染切口。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切口感染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治疗费用等。结果两组无死亡。封闭负压引流组大多数患者经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后,感染切口渗出物明显减少,肉芽填充良好;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3%vs.60.0%,P<0.05)。封闭负压引流组患者切口感染持续时间[(12.9±3.4)d vs.(14.8±4.1)d;t=-2.094,P=0.040)],抗生素使用时间[(7.0±1.5)d vs.(8.3±1.9)d;t=-2.920,P=0.005)]均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闭负压引流组术后随访15例(42.9%),随访时间3个月,伤口愈合良好;失访20例。结论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胸骨正中切口感染,效果好、治疗时间短、治疗费用与常规治疗方法接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最佳手术径路选择,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70年9月至200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538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径路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胸骨正中切口组:324例,男204例,女120例,年龄(44.5±10.0)岁;左胸前外侧切口组:214例,男130例,女84例,年龄(46.5±6.8)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胸骨正中切口组死亡1例,术后2 d死于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左胸前外侧切口组死亡9例,其中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呼吸衰竭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严重肺部感染3例;1例于第3次复发手术中发生左心室破裂死亡。胸骨正中切口组心功能较左胸前外侧切口组明显改善,中心静脉压较左胸前外侧切口组降低,胸腔积液、肺炎和脓胸发生率均低于左胸前外侧切口组(P<0.05)。随访385例(胸骨正中切口组231例、左胸前外侧切口组154例),随访时间3个月~15年,心功能明显改善,均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胸骨正中切口组缩窄性心包炎复发4例,左胸前外侧切口组复发17例,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或好转。结论心包剥脱术是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有效手段,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是外科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最佳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01—2018-01间收治的1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将采用右腋下小切口手术的50例患儿作为小切口组,将采用骨正中切口手术的70例患儿作为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2组术中输血量及术后辅助通气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小切口组术中输血量及术后辅助通气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胸骨正中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比较,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中输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辅助通气、监护及住院时间短,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