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胸腔镜诊治肺部微小结节2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肺微小结节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2000年5月~2005年6月对29例肺微小结节行VATS,术中明确结节所在位置、大小、性状以及与胸膜关系;对于肺实质内微小结节的探查全部依赖于手指的触诊定位,一般用食指即可,若定位有困难,可将切口适当延长至4cm左右,以2根手指协助定位。根据探查结果行结节所在肺组织的楔形切除,术中切除标本送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如为良性,则术毕;如为恶性,进一步行VATS辅助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食指触诊定位微小结节,无一例延长切口。恶性病变11例(11/29,37.9%),良性病变18例(18/29,62.1%)。8例(57.1%)术前拟诊为恶性病变及3例术前拟诊为良性病变最终确诊为恶性病变。11例具有分叶、毛刺及胸膜皱缩等“恶性”影像学表现中仅6例(54.5%)确诊为恶性病变。21例单发结节恶性7例;8例多发结节良性和恶性各4例。18例良性行VATS肺楔形切除;11例肺癌中6例行根治性肺叶切除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术,5例行姑息性肺楔形切除术。结论肺部微小结节诊断困难;VATS手术诊治肺部微小结节,技术成熟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伴肺外恶性肿瘤史的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胸腔镜手术对该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1月~2011年8月,胸腔镜手术治疗伴肺外恶性肿瘤史的孤立性肺结节54例,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症状、肺内外病灶的诊断间隔时间、肺内结节的影像学表现、手术情况、术后病理等因素,探讨该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价值。结果全组手术过程顺利,肺叶及肺段切除18例,楔形切除36例。中转开胸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全组手术确诊率100%,其中转移瘤、原发肺癌、良性病变分别为36例(66.7%)、11例(20.4%)、7例(13.0%)。原发肺癌Ⅰ期63.6%(7/11),Ⅱ期18.2%(2/11),Ⅲ期18.2%(2/11)。肺内结节为原发肺癌者肺外肿瘤与肺内病灶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为84个月(13~276个月),转移瘤为18.5月(0.8~26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8,P=0.001)。转移瘤者胸部CT出现毛刺者27.8%(10/36),分叶者38.9%(14/36),胸膜牵拉者11.1%(4/36)。原发肺癌呈现界限清楚者18.2%(2/11)。既往有结直肠癌或骨软组织肿瘤史者,肺内新发结节为转移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其他肿瘤史组[90.9%(30/33)vs.28.6%(6/21),χ2=22.442,P=0.000]。肺内结节为原发肺癌的比例较大者分别为头颈部肿瘤史(3/4)、肾癌(2/4)和乳腺癌史(2/4)。结论伴肺外恶性肿瘤史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接近30%易被影像学检查误诊,且有1/3为原发肺癌或良性病变。胸腔镜手术是此类患者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诊治肺周围型结节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诊断和治疗肺周围型结节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诊治肺周围型结节55例,其中单发结节54例,多发结节1例。肺楔形切除术23例;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治疗原发性肺癌32例,采用常规开胸手术器械及胸腔镜用器械切除肺叶,自制淋巴结摘除钳完成淋巴结清扫。结果55例均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180min,平均109min,术中出血量50~400ml,平均122min。均未输血,1例术后漏气术后32d出院,1例切口延迟愈合,术后19d出院,余53例术后住院4~11d,平均8.3d。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良性病变15例,原发性肺癌38例,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1例,转移性肺癌1例。良性病变行肺楔形切除术,32例原发性肺癌行解剖学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4例肺癌胸膜广泛播散未手术处理,2例肺癌因肺功能差行姑息性肺楔形切除。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有助于明确诊断肺周围型结节病变,治疗临床早期原发性肺癌的长期疗效有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良性肺结节(直径≤2 cm)的临床特点,提高肺结节诊断的精确性。 方法收集和分析2013—2018年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良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手术的恶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对比。 结果共有良性肺结节患者104例(良性率占22.7%)。病理诊断机化性肺炎43例、肉芽肿17例、错构瘤和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各14例、淋巴结增生7例、炎性假瘤6例、硬化性肺细胞瘤2例、结核性肉芽肿合并AAH 1例。无症状就诊患者39例,主诉胸痛者33例、咳嗽13例、咳嗽咳痰11例、胸闷7例、发热1例;术前观察时间平均7个月(1周~6年),17个结节有增大或密度增加;26例患者肿瘤标志物轻度增高。CT影像表现:结节形态不规则者19例,具有毛刺征者20例、分叶征11例、胸膜凹陷16例、钙化11例、血管集束征9例、空泡征9例、胸膜增厚8例、支气管通气征7例。与同期手术的354例恶性结节(原发性肺癌)比较发现,良性结节多为实性(P ≤ 0.001)、直径≤10 mm(P = 0.003);同时胸膜凹陷及血管集束征的发生率较低(P ≤ 0.001;P = 0.013);良恶性结节均好发于上叶肺。 结论手术切除的良恶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特点有相似之处,胸膜凹陷和血管集束征更具鉴别意义。对直径≤1 cm的实性肺结节,应给予更大耐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总结5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价。结果全组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治疗,其中肺叶楔形切除20例,单肺叶切除23例,右中、上肺叶切除5例,右中、下肺叶切除3例,肺支气管袖式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肺癌29例,依据国际TNM分期,Ⅱ期以上占26例,随访37例,肺癌随访21例,5年内肿瘤广泛转移死亡6例。结论本组孤立性肺结节恶性病变是全组病变的55%,肺癌术后死亡占随访的不足30%,因此强调孤立性肺结节的及时手术切除、术中活检在早期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病人,男,62岁。2019年1月11日因颈部不适行甲状腺彩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弥漫性回声不均,实质性占位(可疑),双侧颈部异常淋巴结肿大。3日后入院。术前全胸片检查提示两肺多发小结节;气管颈7水平变窄。甲状腺CT检查提示:多发甲状腺癌,并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图1)。术前诊断:(1)甲状腺肿瘤;(2)肺结节。1月16日在全麻下行双侧甲状腺癌根治术、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双侧喉返神经探查术。术后病理检查:甲状腺双侧叶中均可见恶性肿  相似文献   

7.
T1a期肺腺癌影像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T1a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6月217例表现为外周型小结节直径<2 cm的T1a肺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05例,女性112例;年龄32 ~ 85岁,平均(61±11)岁.记录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症状、肿瘤大小、影像学表现、胸膜受侵、空气支气管征、癌胚抗原、手术方式、病理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部分患者曾行PET-CT者则记录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 表现为纯磨玻璃影的35例患者中,有11例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有24例为原位腺癌,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表现为混合型磨玻璃影的89例患者中84例(94.4%)无淋巴结转移,只有5例(6.0%)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而表现为实性结节的93例患者中共有28例(30.1%)发生淋巴结转移;三者间淋巴结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41,P<0.001).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1 cm(x2 =9.021,P<0.003)、影像学表现为混合性结节或实性结节(x2 =23.41,P<0.000)、癌胚抗原>5 μg/L(x2 =15.541,P<0.000)及SUVmax>5(x2=0.644,P<0.000)是影响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像学表现为混合性结节或实性结节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临床因素(OR=166.116,95% CI:18.161~25.19,P<0.001).结论 高分辨CT表现为纯毛玻璃影的患者一般没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1 cm、影像学表现为混合性结节或实性结节、癌胚抗原>5 μg/L、SUVmax>5的肺腺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影像学表现为混合性结节或实性结节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120例SPN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胸部CT扫描,肺周围结节82例,近肺门结节38例.术式包括单纯病变切除或剔除术22例,肺楔形切除术57例,肺段切除术9例,肺叶切除术32例.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恶性结节78例(65.0%),包括肺原发恶性肿瘤51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39例(病理分期ⅠA期T1N0M0 19例,ⅡA期T1N1M09例,ⅢA期T1N2M0 11例);转移瘤27例.良性结节42例(35.0%).CT诊断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为71.8% (56/78),特异性为33.3% (14/42);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分别为93.4%(57/61)和76.0%(19/25);经皮肺穿刺活检分别为92.8%(64/69)和100%(13/13).结论 SPN的影像学静态特征在临床医生的分析判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有危险因素、直径> 10 mm的SPN,应积极采取对应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接受EBUS-TBNA检查,其评价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在肺癌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128例肺癌患者中男102例,女26例,年龄37 -85岁,平均60.1岁.胸部CT或PET/CT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肺癌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未除外转移.回顾分析其临床影像学与内镜超声的表现及穿刺活检的结果.结果 128例内镜超声均可见肺门或纵隔多组肿大的淋巴结,短径6~16 mm,平均12.3 mm.成功穿刺189组淋巴结,过程顺利,无并发症发生.EBUS-TBNA准确率98.53%,灵敏度98.50%,特异度100%.结论EBUS-TBNA作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活检的一种新手段,创伤小,并发症少,准确性高,在肺癌分期的应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在胸腔镜孤立性肺小结节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4月,对21例单发肺部小结节病灶经术前定位后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结节直径7~21(10.3±8.0)mm,距离脏层胸膜深度5~23(10.2±4.3)mm。术前1日在CT引导下行"拖尾法"微弹簧圈术前定位,胸腔镜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送冰冻病理,如为恶性继续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21例肺小结节均成功经皮肺穿刺置入微弹簧圈。定位并发症为无症状气胸3例,均无需处理。胸腔镜术中发现微弹簧圈脱位3例,定位成功率85.7%(18/21)。21例均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病理确诊原位癌5例,腺癌11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1例,炎症2例,炎性假瘤1例,肺内转移瘤1例。结论 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用于肺内小结节术前定位是一种简单、直观、有效、精确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