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针刺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FD症状。本研究从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参与FD的发病机制、针刺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行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患病率高达20%-40%,其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障碍以及胃肠激素异常、内脏感觉过敏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西医对FD的治疗尚无特异的手段,多使用促胃动力药[1]对症处理,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针灸治疗FD近年来报道较多,且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就该病的发病机理及针灸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FD的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倾向于认为其不是明确的单一疾病,而是包括多种不同机制和多因素所致的综合征[1]。  相似文献   

4.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其主要是排除器质性病变,以胃肠功能紊乱为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及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加,该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目前FD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与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动力异常、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其中精神心理因素与FD的发病关系密切。近年来,  相似文献   

5.
罗马Ⅲ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FD)分为上腹痛综合征、餐后不适综合征以及混合型三种,学者们对此存在争议。从FD不同症状及其生理病理关系上寻找更科学的分型,方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F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基因易感性、脑肠轴功能失调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西医采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促进胃动力、抑酸等治疗,中医药从整体出发,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对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等进行调节,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医药对FD病因病机、流行病学、临床诊疗等方面研究都取得可喜成绩,从整体出发,单味药、成方复方、针灸可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地对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等进行调节。未来期待进一步强化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及基础研究,临床观察注重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槟榔对胃肠激素的影响与其促胃肠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槟榔有拟胆碱作用,通过兴奋胆碱能神经是槟榔促胃肠运动的机制之一.胃肠肽类激素是调节胃肠运动的重要物质,槟榔对胃肠肽类激素的分泌、分布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胃动素(MTL)和血管活性肽(VIP)是两种重要的胃肠肽,在胃肠道有广泛的分布.目的:观察槟榔对正常大鼠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以探索其促胃肠运动的机制.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正常槟榔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组和模型槟榔组.分别给大鼠灌服槟榔水提液和生理盐水1h后处死动物,取胃窦和空肠组织,放免分析法测定胃动素(MTL)和血管活性肽(VIP)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D模型大鼠胃肠组织中MTL,VIP均升高,其中以VIP升高幅度较大.灌服槟榔后两组大鼠胃肠组织中的MTL含量明显升高,VIP含量明显降低.结论:FD大鼠胃肠组织中MTL,VIP含量改变可能与FD模型大鼠胃肠运动减弱有关,槟榔能调节正常大鼠和FD模型大鼠胃肠激素的分泌,与其促进胃肠运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病症,目前西药治疗无特效药,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疗效,且优于胃肠动力药.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表明,针灸具有调节胃肠动力、胃肠激素以及保护胃肠屏障完整性等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检索近5年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有关针灸治疗FD的相关文献,整理并探索其规律,发现其中自主神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探讨胃肠激素与FD的关系。方法治疗组选择3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患者,给予疏肝健脾方治疗4周,另设置对照组为20名健康志愿者,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疗效、单项症状疗效及胃肠激素(胃动素、生长抑素、胆囊收缩素)情况,结合心理评估报告,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动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生长抑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患者抑郁症状减轻。结论疏肝健脾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型疗效确切,可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失常,胃肠激素分泌失调在FD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epepsia,FD)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现代研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病并没有实质器官上的病变,更加增大了对本病研究的难度系数。西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HP感染及胃酸分泌异常等,西医治疗以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胃酸分泌、抗焦虑抑郁、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保护胃黏膜等措施为主。治疗多采用对症治疗等方式,不良反应与易复发等问题较为突出,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相关,其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以辨证论治与中医理法方药理论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共同调节。同时中医在西医传统治疗的方法上,更好的沿袭了西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之处,逐步的形成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今天的中医治疗新模式、新篇章,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前景,从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靶点、全方位调节,疗效显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今天的治疗中往往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兼顾,共同达到最有效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人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觉敏感性升高、胃肠激素的改变、精神社会心理因素、幽门螺杆  相似文献   

11.
槟榔对胃肠激素的影响与其促胃肠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槟榔有拟胆碱作用,通过兴奋胆碱能神经是摈榔促胃肠运动的机制之一。胃肠肽类激素是调节胃肠运动的重要物质,摈榔对胃肠肽类激素的分泌、分布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胃动素(MTL)和血管活性肽(vIP)是两种重要的胃肠肽,在胃肠道有广泛的分布。目的:观察槟榔对正常大鼠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以探索其促胃肠运动的机制。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正常摈榔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组和模型摈榔组。分别给大鼠灌服摈榔水提液和生理盐水1h后处死动物。取胃窦和空肠组织,放免分析法测定胃动素(MTL)和血管活性肽(VIP)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D模型大鼠胃肠组织中MTL,VIP均升高,其中以VIP升高幅度较大。灌服摈榔后两组大鼠胃肠组织中的MTL含量明显升高。VIP含量明显降低。结论:FD大鼠胃肠组织中MTL,VIP含量改变可能与FD模型大鼠胃肠运动减弱有关。槟榔能调节正常大鼠和FD模型大鼠胃肠激素的分泌,与其促进胃肠运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感,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症状群。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现代医学研究多认为其与胃高敏感、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精神社会因素等有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FD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现就中医药治疗FD获效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调中饮是否具有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儿童胃动力障碍的作用。方法: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调中饮口服治疗,对照组予吗丁啉糖浆口服。以临床主要症状,胃电图,血胃泌素、生长抑素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多存在胃电节律紊乱。调中饮能改善大部分FD患儿的胃电节律紊乱,改善临床症状,干预胃肠激素的分泌。结论:胃动力异常在儿童FD的发病机制中起有重要作用。调中饮具有改善儿童胃动力异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早饱、嗳气、烧心等。其病因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胃酸的分泌、胃肠动力异常、HP感染、腹腔内脏敏感性改变、脑-肠轴及胃肠激素异常以及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治疗疗效亦欠理想。而中医中药在认识及治疗本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则有明显的优势。现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FD的临床研究进展情况总结归纳,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胃肠道疾病,其发病多与胃酸分泌异常、胃运动功能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心理障碍等有关~[1]。目前,临床多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欠佳,且长期服药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疗效也不稳定~[2]。本文笔者应用自拟助运方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在国内消化科门诊中其患病率高达30%以上,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高达20%~40%。许多学者认为部分FD患者与精神状态(焦虑或抑郁)及心理因素有关,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常规采用吗丁林片、雷尼替丁胶囊治疗,疗效不满意。笔者采用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44例FD患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中药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子钰  刘素香  陈常青 《中草药》2017,48(4):803-80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该病发病率高,并有逐年增加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西医治疗小儿FD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但目前尚未得到满意的疗效,且有诸多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化学药,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中药治疗FD疗效确切,且能有效改善病人的机体状态,同时副作用也较少,在治疗该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中药单体、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西医结合治疗FD进行综述,并分析探讨治疗小儿FD的中药开发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系统阐明,多以增进胃肠运动,内脏感觉调节剂,抗焦虑等药物治疗。FD病机错综复杂,常以外邪侵犯、情志失和、饮食不节、机体虚弱等导致木失条达,肝脾不和,气机失调,中焦痞满不通。电针治疗已广泛应用,在辨证论治同时加电针激发经气,可有效促进中药吸收,包括单一电针、联合方药、联合西药等,可影响胃动力学、胃肠激素、调节神经体液系统、调节内脏敏感性、改善心理情绪,远期疗效更为恒定,且复发率低。未来当注重科学、经济、有效的大样本实验研究,深层次探讨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针灸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证实了针刺对胃肠运动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文章从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这方面就针刺对胃运动作用的机制和调节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繁杂,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医学模式向"自然(环境)-生物-心理-社会"的进一步演变,特别是"神经胃肠病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社会及心理学因素在FD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医者的重视。目前西医药对于FD的治疗主要有改善胃肠动力、抑酸、抗焦虑等对症治疗,但疗效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有不良反应,而中医治疗FD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好,且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因此探索FD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FD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发现临床上运用逍遥散治疗FD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