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螺旋CT征象与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HCC瘤内MVD及VEGF的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征象与MVD、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1)瘤体边缘模糊组和清晰组的HCCMVD分别为50.3±16.2和38.7±13.4,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19/21)和54.1%(13/24),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瘤内有坏死不强化组和无坏死组的HCCMVD分别为65.3±17.6和38.2±13.0,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7/9)和69.4%(25/36),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3)有扩散转移组和无扩散转移组的HCCMVD分别为73.9±20.4和40.6±17.1,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8/18)和51.8%(14/27),组间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4)瘤体直径>5cm和直径≤5cm的HCC...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边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与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探讨癌灶边缘强化程度与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经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HCC患者48例,术前进行全肝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观察肿块边缘CT表现与病理特征,分析包膜有无、包膜完整性及肿瘤的强化程度与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采用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手术标本肿瘤边缘区不同方位点VEGF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 CT显示包膜的有无及完整性与手术病理一致,包膜完整、境界清楚10例(10/48,20.83%),肿块无明确包膜17例(17/48,35.42%),境界均显示不清,包膜不完整、境界部分不清楚21例(21/48,43.75%);肿块周边不同方位点VEGF表达阳性率完全一致14例(14/48,29.2%),平均阳性率为(53.09±11.72)%,动脉期肿块周边组织CT强化程度(28.13±10.20) Hu;肿块周边不同方位点VEGF表达阳性率不一致34例(34/48,70.8%),平均阳性率为(78.24±14.73)%,动脉期肿块周边组织CT强化程度(57.25±12.83) Hu.结论 CT扫描能较好的反映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肿瘤边缘区有包膜与无包膜其VEGF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肿块边缘强化程度与肿瘤边缘区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1).HCC肿瘤边缘区VEGF表达水平与HCC的边缘CT表现有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的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及胆管细胞癌(CCC)螺旋CT(SCT)增强表现特征与它们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SCT增强检查的50例HCC(共54个病灶)和24例CCC(共28个病灶),观察其SCT增强表现类型及二者动脉期增强程度,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VEGF组织的表达水平,用CD34标记微血管染色,进行MVD计数。对二者的SCT增强表现类型与VEGF表达、MVD进行统计学对照分析。结果(1)HCC和CCC肿瘤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及MVD方面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2χ=5.50,t=2.03,P<0.05);(2)HCC中动脉期强化类型与VEGF和MVD未显示出相关性(2χ=1.95,t=1.80,P>0.05);CCC中不同延迟强化类型病灶的MVD值差异具有显著性(t=2.09,P<0.05);(3)HCC和CCC病灶动脉期增强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2χ=46.6,P<0.01)。结论HCC和CCC的VEGF蛋白表达率及MVD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者SCT图像增强表现情况。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TACE前后血清VEGF与CT灌注参数间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TACE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和CT灌注参数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对17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天及术后7~10天测量血清VEGF水平,同时行CT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 结果 原发性肝癌TACE前后HBF、H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VEGF与HBF、HAF、HAP呈正相关. 结论 血清VEGF水平及CT灌注可帮助评价肝癌TACE疗效.  相似文献   

5.
夏兆云  马秦岭  曹士兵  蒋华平 《武警医学》2006,17(7):500-504,F000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关系,从影像学角度评价VEGF在HCC表达的意义与特点.方法 50例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HCC患者,术前均作肝脏的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依据肿瘤的强化方式分为四型:动脉期强化型、门静脉期强化型、双期强化型及双期不强化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手术标本肿瘤边缘区、肿瘤中央区及肿瘤临界区的VEGF表达水平.结果 ①HCC肿块边缘区VEGF的表达水平高于肿瘤中央区和临界区(P<0.01).②VEGF的表达水平与HCC分级存在正相关性(P<0.01).③HCC分型与VEGF表达水平相关(P<0.05).4、HCC动脉期肿块强化CT值与VEGF表达水平正相关(P<0.01).5、HCC肿块的大小与VEGF表达水平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及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病例其VEGF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无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病例.(P<0.01,P<0.05).结论 HCC肿瘤动脉期强化值与VEGF表达水平均值呈线性相关(r=0.713),且VEGF表达水平与HCC分型、分级、肿瘤的强化方式及肿瘤是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与螺旋CT增强特征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表达及其与螺旋CT(SCT)增强表现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9例共4 1个HCC病灶 ,观察其SCT表现和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CC中VEGF、VEGFR 1/Flt 1和VEGFR 2 /KDR/Flk 1蛋白的表达 ,并与SCT增强表现和特征对照。结果 VEGF、Flt 1、KDR/Flk 1阳性率分别为 6 1.0 %、6 8.3%和 70 .7% ;在侵袭高危组、包膜欠完整和 /或无包膜组、小肝癌组中VEGF和KDR/Flk 1的表达均高于侵袭低危组、包膜完整组和大肝癌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VEGF和KDR/Flk 1的表达与动脉期强化类型之间无相关性。Flt 1的表达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 检验提示VEGF表达与KDR/Flk 1表达相关 (P <0 .0 0 1) ,而未显示VEGF表达与Flt 1表达、KDR/Flk 1表达与Flt 1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VEGF通过结合其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KDR/Flk 1促进HCC肿瘤血管生成因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且可通过SCT增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推测VEGF及其受体KDR/Flk 1和Flt 1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HCC的CT增强征象与病理特征及VEGF、PLGF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期加深对HCC影像改变的认识。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39例HCC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统计各CT征象与VEGF、PLGF及MVD表达的关系。结果肝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少血供型分别占64.10%、23.08%、12.82%;VEGF、PLGF及MVD阳性表达率在动脉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双重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CC假包膜的显示与VEGF阳性表达相关(P<0.05);其浸润转移组的PLGF、MVD高于无转移组(P均<0.05);HCC大小与MVD相关(P<0.05)。结论通过CT影像与病理的对比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HCC的生物学特性、侵袭转移及血供特点。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HCC 61例,其中手术切除18例,穿刺活检证实10例,手术探查13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23例.所有病例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CTP)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根据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CT灌注扫描测量的血供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HPP)、总肝灌流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VI).结果 HCC上述各值分别为0.784 ml·min-1·ml-1、0.441 ml·min-1·ml-1、1.225 ml·min-1·ml-1、0.64、0.36;癌旁肝为0.378 ml·min-1·ml-1、1.112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5、0.75;对照组为0.399 ml·min-1·ml-1、1.143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6、0.74.肝细胞癌与癌旁肝、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癌旁肝与对照组之间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的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升高,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减少.CT灌注能定量反映HCC的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表现特征,以利于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材料与方法: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因肝细胞癌行肝脏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的连续性病例245例,随机选择其中门静脉左支、右支或/和主干癌栓的病例共36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36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平扫、动脉期、门脉期非癌变肝组织、癌灶、门静脉的密度变化。结果:门静脉癌栓发生部位:右支16例,左支4例,右支及主干10列,左、右支及主干6例。动脉期扫描非癌变肝组织高灌注15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均匀性高密度区,门脉期扫描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非癌变肝组织密度一致或略低。门脉期扫描发现异常灌注9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低密度区。结论:门静脉癌栓是引发肝实质灌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较少引起肝实质局灶性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 CT 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75例 HCC 患者资料,术前行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对病理标本进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常规 HE 染色,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P 法,检测其 VEGF 蛋白的表达。将 HCC 的 CT 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并统计分析 CT 所见与 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①75例 HCC 患者,术前 CT 所表现的肝硬化和淋巴结肿大与手术病理所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HCC 的肿瘤长径、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的 CT 表现与手术病理所见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HCC 的假包膜、肿瘤长径、病理血管、瘤内坏死与 VEGF 表达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CC 的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肝硬化、肝内病灶(单发或多发)、淋巴结肿大与 VEGF 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CC 的 CT 表现与 VEGF 表达密切相关,CT 征象虽然可以大部分反映 HCC 的病理及生物学特性,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50例食管癌患者行多排螺旋CT灌注扫描,分析食管癌CT灌注成像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与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50例食管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2%(31/50),阴性表达率为38%(19/50),MVD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值与MVD呈正相关(P<0.05),BV及PS值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MTT值与MVD无相关性(P>0.05);PS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BF、BV及MTT与VEGF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食管癌CT灌注成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术前、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组织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PLC患者TACE术前1d,术后6~8d、32~40d行血清VEGF检测及CT灌注扫描成像(CTPI),得到血清VEGF、肿瘤组织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TACE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部分缓解及无变化(PR+SD)组。术前两组血清VEGF及ALP、PVP、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d两组血清VEGF及PVP较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P、HP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2~40d,CR组血清VEGF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R+SD组则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呈正相关。结论血清VEGF能间接反映TACE术后肿瘤组织微血管及侧支循环生成情况 CTPI能直观和定量反映肿瘤组织TACE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呈正相关。故联合应用血清VEGF及CTPI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对进一步治疗时间、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在灌注参数图像上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特征以及在各种灌注参数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对2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的CT灌注表现基本一致,其时间-密度曲线(TDC)多数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少数呈速升缓升型。各病变的全肝总灌注量(TLP)基本与周围肝实质一致,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约在79%~99%之间,PPI明显降低,约在1%~21%之间。在HAP图像上,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各病变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各部位表现分别类似HAP、PVP。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灌注参数图像更直观显示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肝癌患者血清VE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0例肝癌、30例肝硬化和20例正常对照血清标本,采用定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记录肝癌组临床病理特征,与肝癌组血清VEGF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癌组血清VEGF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01)。肝癌患者血清VEGF与肿块大小成正相关(P<0.05);出现液化坏死病变、伴有远处转移,及肝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P<0.05),TNMⅢ、Ⅳ期患者血清VEGF浓度也明显高于TNMⅠ、Ⅱ期患者(P<0.05)。结论:血清VEGF水平可作为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双期螺旋CT(SCT)增强表现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50例共5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情况,将SCT表现特征与上述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CC中VEGF和bF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5%(44/54)和75.9%(41/5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SCT显示的包膜类型有关的因素是病理分级;与强化类型有关的因素有病灶的大小和瘤内有无坏死;与SCT显示侵袭转移性有关的因素是病灶的大小;与SCT显示的病灶大小有关的因素有AFP水平、VEGF和病理分级。结论 HCC的SCT表现特征受多种不同因素的共同影响,SCT表现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VEGF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7.
肝癌肝灌注异常相关因素的CT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癌肝灌注异常螺旋CT动脉期增强表现特征 ,分析研究肝灌注异常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19 98-10~ 2 0 0 1-0 2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的病例共 51例作为研究组 ,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癌 51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 ,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 2 0s行全肝动脉期扫描。观察动脉期CT表现 ,并分析肝灌注异常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动脉期扫描肝脏灌注异常共 2 8例 ,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区。肝灌注异常的形成与癌灶的部位、有无门静脉癌栓及门静脉癌栓的位置有相关性。结论 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描 ,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及侵犯情况 ,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