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可以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是引起 ICU患者死亡的常见病因。许多水溶性促炎及抗炎介质如 TNF、IL 6、IL 8和 IL 10在脓毒症发病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在治疗脓毒症患者过程中 ,阻断任何一种炎症介质并不能产生理想的治疗效果。“峰浓度假说”认为持续性血液透析能增加水溶性炎性介质的清除 ,防止可溶性介质出现高峰 ,减轻机体过度炎症反应。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作为一种连续性治疗方法能非选择性清除脓毒症和MODS时体内过度释放的促炎及抗炎介质 ,而采用高容量血液透析治疗脓毒症和 …  相似文献   

2.
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脓毒症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脓毒症 (sepsis)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是各种严重创伤、烧伤、缺氧、再灌注损伤及外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 ,SIRS的抢救成功率仍未达到满意水平 ,已成为临床危重患者的重要死因之一〔1 ,2〕。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白细胞介素 1(IL 1)等被认为是在脓毒症发病中的重要促炎介质。但是 ,过去 15年临床采取 TNF和IL 1拮抗剂并未取得满意结果。研究发现 ,TNF和 IL 1通常在病因作用后的几分钟至 2 h内释放 ;TNF和 IL 1拮抗剂治疗只是在菌血症早期有效 ;脓毒症后期 ,虽然患者病情持续加重直至死亡 ,但是 TN…  相似文献   

3.
异丙酚对前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炎性细胞因子 (proinflammatorycytokine)属于促炎症细胞因子类 ,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 1(IL - 1)、IL - 6 ,IL - 8等 ,主要介导免疫和炎性反应 ,使机体对创伤、应激产生全身适应性反应 ,由此触发的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可放大炎性反应 ,并成为机体防御反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 3 ] 。手术创伤、应激等因素引起前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和释放过多 ,则破坏了促炎症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平衡 ,将会导致术后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及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如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 (MODS)等[2 ] 。因此 …  相似文献   

4.
美国L oyola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和儿茶酚胺释放增加是脓毒症病理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理条件下,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后通过增加白细胞介素10 ( IL 10 )水平而降低促炎因子的水平。本研究旨在观察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是否能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 IL 6 )的水平。实验以B6 D2 F1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分假手术组( S)、剖腹手术组( L )和盲肠结扎穿孔组( CL P)。分离出的脾巨噬细胞在72 h后用内毒素( L PS)刺激,结果显示,CL P组比S组和L组TNFα和IL 6释放均减少,IL 10释放均增…  相似文献   

5.
炎性细胞因子和外科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江文  程南生 《华西医学》2003,18(2):274-275
细胞因子 (Cytokine,CK)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多肽。它能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 ,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参与炎症的发生和创伤的愈合等。机体的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效应机制大部分是通过CK介导的。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由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使得CK不断被克隆、重组、确认。从CK与炎症关系出发 ,可将CK分为两类 :促炎症CK和抗炎症CK。促炎症CK是具有免疫调控功能的效应介质 ,包括单核细胞为主产生的白细胞介素 1 ,8(IL 1 ,8)、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 ;由T、B淋巴细胞为主产生的IL 2 ,6以及…  相似文献   

6.
陈文彬 《新医学》2001,32(3):138-139
1 引 言 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首先引起炎症效应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被激活,并释放许多前炎症反应细胞因子PIC,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磷脂酶A2、白细胞介素IL及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等。这些PIC又激活了中性粒细胞(PMN),使其聚集于肺循环中,并附着在肺毛细血管内皮表面,促使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ELAM-1,并与PMN相互作用,通过产生和释放各种介质,如氧自由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包括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类 物质,与蛋…  相似文献   

7.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 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病理生理特征为机体免疫细胞释放过量炎症介质,引发瀑布效应形成的全身炎性反应而对远隔器官造成损害〔1〕。研究表明,血清脂蛋白对机体免疫炎症反应有调节功能〔2〕;而细胞因子介导的急症反应会影响机体脂质代谢〔3〕。本研究旨在探讨SIRS患者血清脂蛋白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L 6 )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本院ICU 2 0 0 1年10月—2 0 0 2年9月收治的5 2例确诊为SIR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SIRS诊…  相似文献   

8.
唐朝霞  曾勉 《新医学》2009,40(5):346-347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是新近发现的细胞膜受体,选择性地表达于中性粒细胞、成熟单核.巨噬细胞等髓样细胞表面,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主导作用。其通过特殊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促进促炎介质的产生、抑制抗炎介质的表达而激活和放大炎症级联反应。其释放的亚型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在众多感染性疾病中均升高,能够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后,多种机制参与神经损伤,其中炎症反应是梗死后损伤的重要环节,梗死早期、亚急性期、修复期均存有这一重要的病理过程。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梗死急性期被激活,产生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炎症因子作用于其他炎症细胞如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通过TLR4/核因子-κB、PI3K/Akt等炎症通路,诱导凋亡、加重钙超载、促毒性氨基酸释放、促自由基产生,炎症瀑布造成亚急性期不可逆的神经损害。随着巨噬细胞的激活、小胶质细胞形态功能转变,由产生释放促炎症因子状态转变为促吞噬、促神经保护作用的状态。同时一些促炎症因子如TNF-α、IL-6体现其多效性转为神经保护作用,同时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促神经细胞增殖修复的因子增多,促进修复。在脑梗死后不同阶段参与的炎症细胞或细胞状态、细胞因子水平及信号通路不同,引起的炎症效应也不相同。本文就脑梗死发生后不同阶段炎症反应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尽管对脓毒症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均有了明显的进展,但其病死率并无实质性改善.目前研究已证实,严重脓毒症发病的本质是机体过度释放的炎症介质引起免疫反应的失控,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因此,如何调节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认为大量释放的炎症介质介导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脓毒症发病的主要原因;且动物实验证实炎症介质的单克隆抗体能够改善脓毒症大鼠预后;但抗炎症治疗的临床实验均以失败而告终[1-2].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型,而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3-4].因此,只有正确地监测和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根据免疫状态的类型进行个体化的调节治疗,才能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免疫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当感染发生时,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启动炎症反应,以清除病原体。然而,免疫系统的强烈激活可能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和器官衰竭。其受损的宿主细胞释放损伤相关分子,并通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途径放大炎症反应形成细胞因子风暴。有趣的是,在脓毒症期间,中性粒细胞从强大的抗菌保护效应转变为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危险介质。而血液净化作为脓毒症的重要治疗策略,其清除目标也发展到了除炎症介质外的免疫细胞。这篇综述总结了脂多糖、细胞因子、DAMPs和中性粒细胞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详述了脓毒症时靶向内毒素、细胞因子、炎症级联反应上游(免疫细胞)的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及相应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2.
脓毒症免疫调理治疗的新思路   总被引:38,自引:12,他引:38  
脓毒症的免疫调理治疗曾经使人们对改善脓毒症的预后寄予极大希望。但鉴于对脓毒症发病机制中“过度炎症反应”及其促炎细胞因子的认识 ,在实施长达 1 0年之久 ,耗资近 1 0亿美元 ,多达 2 0 0余项抗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后 ,并没有在临床获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造成自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 ,免疫调理治疗的研究陷入了低谷。在对这一“失败”反省的过程中 ,美国学者 Bone提出了著名的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 ( compensatory anti inflammatoryresponse syndrome,CARS)假说〔1〕,指出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是机体促炎与抗炎机制失衡所致 ,在两者…  相似文献   

13.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感染性休克是导致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机制比较复杂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体内促炎症和抗炎症反应的失衡所致。因此 ,清除中大分子炎症介质是早期治疗SIRS的关键所在 ,最近资料报道 ,血液吸附疗法清除这些炎症介质能力强。本文就不同血液吸附疗法对炎症介质的影响做一综述。1 传统治疗方法的缺陷在 2 0世纪 90年代 ,人们主要集中研究抗炎症细胞和介质的有效药物 ,如抗TNF单克隆抗体 ,PAF受体的拮抗剂N5 2 0 2 1、TNF可溶性受体等 ,在动物试验中取得了成功 ,但在人体试验中却未能降低SIRS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正>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致病因子刺激所作出的免疫应答,其参与固有免疫反应和(或)适应性免疫反应,能够保护宿主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1])。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能够合成和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在固有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2])。机体抗炎反应不足或过度可能引起全身性炎症状态,出现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甚至脓毒症休克。此外,炎症持续状态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系统疾病~([3])。  相似文献   

15.
创伤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指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各种炎症介质过量释放和炎症细胞过度激活而产生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手术、麻醉可加重机体应激,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甚至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1].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发现为人类攻克脓毒症提供了新的方向[1].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达到了抑制各种炎症性疾病的作用,包括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外周激活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亚基(α7nAChR)或者中枢激活MI受体[2-6].此外,通过胆碱酯酶抑制剂也可以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达到抑制炎症介质合成和释放,改善实验性脓毒症动物的预后,对临床脓毒症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7].现对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相关实验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王瑞  李孟秦  蒋智  曹小平 《华西医学》2021,36(11):1591-1597
脓毒症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虽然经历许多相关研究及动物实验,其致死率仍旧居高不下.在脓毒症早期病原菌侵入机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促使一系列的细胞因子的合成与分泌,其中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促炎细胞因子,也有抑制炎症反应的抗炎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在错综复杂的细胞网格中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共同抵御和消灭入侵者后恢复机体稳态.抗炎细胞因子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于特定的免疫细胞或免疫调节受体,在消除入侵者后及时限制持续或过度的炎症反应,降低甚至阻断促炎细胞因子活性,促进愈合,以恢复机体正常的免疫生理水平.该文对抗炎细胞因子在脓毒症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刘青 《中国综合临床》2000,16(8):566-567
许多研究已证实 ,感染性休克与直接或间接的宿主组织损伤释放的细胞因子有关 [1 ] 。在败血症期间 ,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细胞因子 ,如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白细胞介素 - 1( IL - 1)、白细胞介素 - 6 ( IL - 6 )等 [2 ] 。足够剂量的 TNFα、IL - 1β注射可引起休克 [3 ]。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并可预示死亡。细胞因子 TNFα、IL - 1通过增加促进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物质的产生 ,包括上调环氧化酶、前列腺素、氮氧化合成酶等基因 ,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以及合成细胞粘附因子等 ,影响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失控性炎症反应是严重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控制烧(创)伤早期过度炎症反应已成为防止并发脓毒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此,对严重烧(创)伤后炎症因子及其受体过度表达进行负向调控,同时维持机体免疫反应平衡状态,已成为防治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是一种嗜盐性革兰阴性(G^-)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及海产品中,适应于热带、亚热带环境,可引起人体严重感染、脓毒症等。以往临床观察发现,脓毒症及其引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VV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量激活的炎性细胞所释放的多种内源性介质参与了脓毒症炎症反应过程,包括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