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1722位点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166例MG患者和233名健康对照者CTLA-4基因启动子区域-1722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G患者中CTLA-4基因-1722位点CC基因型频率明显增高(P<0.01),C等位基因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患者不同性别、合并胸腺瘤否、临床分型、发病年龄等不同组之间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LA-4基因-1722位点CC基因型与MG明显相关,有必要对CTLA-4基因位点多态性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族性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特点及其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对15例家族性、36例散发性MG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并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 SSP)对HLA DQA1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结果与散发性MG相比,家族性MG患者发病年龄较早(两者分别为18 7、34 4岁,P=0 006),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与散发MG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家族性MG患者的DQA1 0301基因频率增高(三者分别为40 0%、19 4%和20 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这种差异在眼肌型的患者中同样存在,但未发现患者性别与DQA1相关。结论家族性MG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DQA1 0301是家族性尤其是眼肌型MG的易患基因,提示家族性MG与散发MG可能有着不同的免疫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观察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MG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29例散发性MG和9例家族性MG患者的VDR型基因的多态性,观察其与MG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 未发现VDR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MG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Osserman分型以及并发症有关,家族性MG患者无aa基因型,且其a等位基因频率低于散发性MG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尚未发现散发性MG患者的VDR基因多态性与临床特点有关。家族性MG患者的VDR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MG患者不同。MG患者的VDR基因多态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细胞活化因子(BAFF)基因rs9514828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68例MG患者和14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MG患者与健康人群中及各MG亚组的分布,并观察与激素短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rs9514828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MG患者及健康人群及各MG亚组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9514828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发病后1年内临床分型是否由眼肌型进展为全身型无关(P>0.05).不同激素短期疗效的MG患者rs9514828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FF基因rs9514828位点多态性与MG疾病的易感性及激素短期疗效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基因rs2230926位点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PCR-RFLP)技术分析125例MG患者与143名健康对照者rs2230926位点基因型。结果在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中TNFAIP3 rs2230926位点仅有T/T和T/G两个基因型。发病年龄≥40岁的MG患者中T/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出现频率较发病年龄40岁的MG患者高(P0.05)。结论 TNFAIP3 rs2230926位点与中国北方地区晚发型MG患者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IRE基因rs3761389和rs1800520位点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的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i MLDR技术对AIRE基因rs3761389和rs1800520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等位基因频率在480例MG患者(MG组)、487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以及MG各亚组的分布。在共显性、加性和过显性遗传模型下比较基因型频率。结果 rs3761389位点G等位基因MG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基因型频率在加性模型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rs1800520位点M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RE基因rs3761389位点可能与MG的易感性相关,未发现其与MG严重程度相关;未发现rs1800520位点与MG的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FcγRⅢB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患者中的分布特征与其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70例MG患者和40例中青年卒中患者的全血,提取DNA后运用基因序列特异性PCR扩增技术(PCRSSP)测定FcγRⅢB基因多态性的表达,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不同临床特点亚组以及不同疗效亚组的分布。结果MG患者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I型MG患者NA1纯合子的分布频率较高(P=00617)。MG患者激素治疗有效组基因型和激素治疗无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G患者激素治疗有效组基因型和对照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MG患者激素治疗有效组的NA1纯合子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MG患者NA1纯合子与激素疗效较好相关,且该基因型在轻型MG患者中表达高可能是其疗效较好的原因,亦可能是MG的一个保护性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启动子区域-30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技术检测289例MG患者与304名健康对照者TNF-α-308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进一步根据MG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型等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TNF-α-308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 MG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均未发现A/A基因型;MG患者TNF-α启动子-308位点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A出现的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性别间比较,男性MG组G/A基因型(P=0.025,OR=2.673,95%CI:1.105~6.467)及A等位基因(P=0.029,OR=2.533,95%CI:1.071~5.991)出现的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发病年龄<40岁的MG组,全身型G/A基因型(P=0.004,OR=4.760,95%CI:1.533~14.778)及A等位基因(P=0.005,OR=4.298,95%CI:1.450~12.740)出现的频率高于眼肌型。结论 TNF-α-308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地区男性MG患者及早发全身型MG患者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位基因α-308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发病的关系。方法MG患者100例及健康对照100名,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全血基因组TNFα启动子-328~-98片段(210bp),Nco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308位点,检测等位基因频率。结果MG患者TNFα-308A等位基因频率(0.32)高于健康对照组(0.21,P<0.05)。在发病年龄≥40岁患者组,该基因频率(0.34)较此年龄健康对照组(0.10)高(P<0.05),但此等位基因与患者性别分布无关。在疾病的类型中,等位基因A与Osserman分型以及是否合并胸腺病变无关。结论MG的发病可能与此基因相关,尤其是发病年龄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HLA-DQ基因多态性对重症肌无力遗传易患性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HLA-DQ基因多态性与重症无力(MG)易患性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FLP)法对60例MG病人进行HLA-DQA1、DQB1基因分型。结果:DQA1位点:病人按不同胸腺组织,不同发病年龄及性别分组,与对照组比较,都有DQA1*0301频率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DQB1位点;MG病人组(包括亚组)与对照组比较,都有DQB1*0303频率明显增高,DQB1*0601和DQB1*0602频率明显降低,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结论:DQA1*0301与胸腺增生型和≤30岁发病的男性MG病人易患者有关,DQB1*0303与MG的易患性有关,而DQB1*0601和DQB1*0602是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凋亡基因Bcl-2和Fa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43例MG和11例心脏病(对照组)患者胸腺单个核细胞Bcl-2、Fas的表达水平,并与有关临床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G胸腺增生组Bcl-2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G胸腺瘤组Bcl-2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G组与对照组Fas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胸腺Bcl-2与Fas阳性细胞数之间,以及与伴或不伴胸腺异常(增生或胸腺瘤)患者的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滴度、疾病分型、年龄和性别均无相关性。结论胸腺增生MG患者胸腺凋亡基因Bcl-2表达异常增高,胸腺Bcl-2和Fas的表达之间及与临床有关因素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IL-17A基因rs8193037及rs1974226位点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的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80例MG患者及487例健康对照组,采用SNPscanTM多重SNP分型技术对IL-17A基因rs8193037及rs197422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等位基因频率在MG组及各亚组(发病年龄、胸腺情况、AChR抗体、首发受累范围、发病后2 y间最严重时受累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分布。在共显性及加性遗传模型下比较基因型频率。结果 IL-17A基因rs8193037和rs1974226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MG整组、各亚组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未发现IL-17A基因rs8193037及rs1974226位点多态性与MG的易感性和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补体C3基因rs7951位点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C)的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475例MG患者和487例健康对照组,采用SNPscanTM多重SNP分型技术对C3基因rs795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MG组及各亚组(性别、发病年龄、胸腺情况、首发受累范围以及最严重时的Osserman分型和Osterhuis评分)间的分布.结果 rs7951位点检测到CC、CT、TT3种基因型,MG组T等位基因(118/950,12.4%)高于对照组(92/97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OR=1.360,95% CI 1.019~1.815).分别在共显性、隐性、显性和加性模型下分析MG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发现基因型差异(与CC相比)在显性模型(P =0.044,OR=1.38,95%CI1.01 ~1.89)和加性模型(P=0.037,OR =1.36,95%CI 1.02 ~ 1.82)下有统计学意义.除了在15 ~50岁MG亚组与对照组之间,rs7951位点的基因型在其他各MG亚组分布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补体C3基因rs7951T等位基因可能与MG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TLR9基因rs352140位点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LR9基因rs352140位点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MG患者TLR9基因rs352140位点的多态性,比较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MG患者不同性别、发病年龄、胸腺瘤伴发情况、Osserman分型、最大严重程度等亚组中的分布并观察其与MG严重程度和糖皮质激素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MG组和对照组间以及MG各亚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皮质激素近期疗效差的患者中全身型比例高于眼肌型(OR=3.592,P=0.03),伴胸腺瘤者比例高于不伴胸腺瘤者(OR=4.350,P=0.016);糖皮质激素疗效差者治疗前平均定量MG评分(QMG)高于疗效好者(P=0.026);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QMG评分越高激素疗效越差(OR=1.154,P=0.043)。结论 TLR9基因rs352140位点多态性与MG易感性无相关性,也与激素近期疗效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LA-DQB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人群重症肌无力(MG)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对120例新疆地区MG患者及1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DQB1等位基因的检测,并比较MG组与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型频率的差异。结果共检测出14种HLA-DQB1等位基因片段,其中DQB1*05:03等位基因频率MG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OR=2.818,P=0.002),而DQB1*02:01:01、DQB1*06:02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R=0.179,P=0.006;OR=0.511,P0.001)。DQB1*04:01:01、DQB1*05:03等位基因频率在MG汉族组显著高于对照汉族组(OR=4.000,P=0.009;OR=3.077,P=0.006),DQB1*02:01:01、DQB1*06:02等位基因频率MG汉族组显著低于对照汉族组(OR=0.358,P=0.002;OR=0.207,P0.001)。MG维吾尔族组与对照维吾尔族组相比DQB1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MG患者可能和HLA-DQB1*05等位基因有关,DQB1*04:01:01可能与汉族人群MG相关。MG患者中缺乏DQB1*06:02、DQB1*02:01:01,可能在新疆人群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基因16位、27位密码子遗传多态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方法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88例MG患者组和9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的β2-AR基因16位点和27位点多态分布特征.结果 β2-AR基因16位点Arg/Arg、Arg/Gly和Gly/Gly基因型频率在MG组依次为44.4%、38.6%和17.0%,HC组依次为29.7%、58.2%和1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98,P=0.032).Arg和Gly的等位基因频率在MG组分别为63.6%和36.4%,HC组为58.8%和41.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2-AR基因27位点Gln/Gln、Gln/Glu和Glu/Glu基因型频率在MG组依次为77.3%、20.4%和2.3%,HC组依次为78.0%、18.7%和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ln和Glu等位基因频率在MG组为87.5%和12.5%,HC组为87.4%和12.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基因型多态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结论 β2-AR 16位点基因多态可能是MG发病的独立危险凶素,27位点基因多态与MG发病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IL-4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MG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NPscan~(TM)技术对480例MG患者和487例健康对照的6个SNP(rs2107356、rs1805010、rs1805011、rs1805015、rs1801275和rs8832)进行分型,比较MG与对照组、MG亚组与对照组及亚组间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结果 rs2107356和rs1805010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伴胸腺瘤的成人亚组高于对照组和不伴胸腺瘤的成人亚组,但不伴胸腺瘤的成人亚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MG患者rs1801275 G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AChR抗体阳性不伴胸腺瘤的成人亚组。rs1801275的基因型是MG患者AChR抗体阳性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rs2107356、rs1805010和rs1801275与MG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伴癫(EP)的发生率、机制与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至2010年250例MG患者中EP的发生率。将8例MG伴发EP患者设为MG+EP组,242例不伴发EP的MG患者设为MG-EP组和200名正常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分析8例MG+EP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实验检查结果。结果:250例MG患者中有8例(3.2%)有EP发作,其中MGⅡa型2例,MGⅡb型4例,MGⅢ型1例,MGⅣ型1例。癫发作类型: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4例,复杂部分性发作4例,单纯部分性发作1例。脑脊液中IgG,MG+EP组明显高于MG-EP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后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血清中I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EP脑脊液检出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患者出现EP,单用抗癫药物(AEDs)治疗效果欠佳,EP发作在MG症状加重时频率增加,减轻时发作缓解,死亡2例。结论:①EP发作与MG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MG全身型可能相关;②MG+EP发作与脑脊液中IgG增高可能有关;③MG与EP相关的机制可能与脑内存在AChR-Ab有关。单用AEDs治疗效果欠佳,应同时加强MG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核胞浆转运蛋白α-5(karyopherin alpha-5,KPNA 5)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胸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分别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MG组20例患者与对照组10名受试者胸腺组织中KPNA 5 mRNA和蛋白分子的表达.结果 MG组和对照组胸腺组织中,KPNA 5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1±0.08)和(0.57±0.02),两者之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PNA 5蛋白阳性细胞均数分别为(8.99±0.49)和(5.88±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PNA 5分子在MG胸腺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MG的发生,是MG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肺功能改变,探讨其呼吸肌力变化与临床肌无力严重度、肺功能改变的关系. 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MG治疗中心自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Ⅰ型MG患者16例,Ⅱ型50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做为对照,检测并比较呼吸肌力[最大吸气压(PIM)、最大呼气压(PEM)、0.1s口腔闭合压(P0.1)]、和肺功能[肺活量(VC)、最大自主通气量(MVV)、峰流速(PF)、总气道阻力(R5)、中心气道阻力(R20]改变,并对Ⅱ型MG患者的呼吸肌力变化与临床肌无力严重度、MG患者呼吸肌力与肺功能的改变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Ⅰ型MG患者MVV、PM降低,R20、R5增高,Ⅱ型MG患者VC、MVV、PF、PIM、PEM降低,R5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型MG患者比较,Ⅱ型MG患者PIM、PEM蹦减少,R5、R20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MG患者的PIM、PEM、MVV、VC与肌无力严重度绝对分数均呈正相关关系(r=0.550,P=0.002;r=0.653,P=0.000;r=0.511,P=0.000;r=0.353,P=0.010);MG患者的PIM、PEM分别与VC、MVV、PF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且PEM与PIM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r=0.650,P=0.000). 结论 Ⅰ型MG患者在疾病早期无明显呼吸肌无力表现时可有呼吸肌力减退和呼吸肌耐受力降低,故MVV、PIM、R20、R5可作为早期诊断MG的敏感指标;Ⅱ型MG患者呼吸阻力的增高和呼吸肌力的受损比Ⅰ型MG更严重.且这种损害伴有肌无力严重度绝对分数的增高;呼吸肌力的减退与肺功能的减退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