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elta-氨基乙酰丙酸(以下简称ALA)是机体合成血红蛋白的中间物质。过量的铅进入机体能阻碍ALA合成血红蛋白的中间体——卟胆原,以致血中ALA聚积,引起尿中ALA的排出增多。故测定尿中ALA含量,可以反映工人铅的吸收或中毒情况。1960年以来,有人报导ALA含量与铅中毒的关系,认为当铅接触者尿中粪卟啉增高时,尿ALA已有增高,因而推荐尿ALA作为铅吸收的诊断指标。近年来,又有报导用正丁醇抽提尿中干扰物质以代替离子交换树脂,从而使尿中ALA的测定方法大为简化。我们采用了这个方法,并在试剂配制和操作方面作了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发铅作为铅接触、吸收或中毒指标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比较肯定的意见是,认为发铅可以作为环境铅接触的指标,但对能否作为铅吸收或中毒的早期诊断依据,倾向于作进一步探讨。也有人认为发铅的含量虽然高,由于变动范围很大,故不能作为铅吸收的可靠指标。 本文的目的是试图了解茂名地区发铅正常值水平,以及发铅与环境接触和取发部位等的关系,对发样的前处理也作了一些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发铅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铅中毒是常见的职业病之一。主要是由于铅作业工人在工业生产中直接长期接触铅尘,铅烟,引起慢性铅中毒或铅吸收。现将我院收治65例慢性铅中毒或铅吸收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5例患者均是直接从事铅作业,长期接触铅尘,铅烟,经市职业病中毒诊断小组集体诊断,而收入院。其中铅中毒30例,铅吸收35例。男50  相似文献   

4.
红细胞ALAD活性是评价铅接触和吸收的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受铅抑制的ALAD活性,在体外可通过加热和加入锌离子及巯基化合物而恢复,其活性恢复程度与铅浓度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一种有  相似文献   

5.
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测定应用于铅中毒的诊断已有十余年历史。1960年以来,国外有人报导,铅接触者尿中粪卟啉增高时,尿中δ—ALA已有增高。因而推荐尿δ—ALA作为铅吸收的早期诊断指标。但是也有少数人根本反对以尿δ—ALA作为普查筛选指标。为了探讨尿δ—ALA在铅中毒早期诊断上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们对鞍钢钢绳厂147名铅作业工人进行了尿铅与尿δ—ALA的对照分  相似文献   

6.
铅、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迄今为止,尿铅、尿镉的浓度仍是环境评价、职业中毒的主要指标之一。以往尿铅、尿镉的测定多采用双硫腙比色法和火焰原子吸收法。其灵敏度都较低,操作繁杂费时。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具有方法简单、灵敏、快速、可靠的优点。但直接测定尿中铅和镉,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不少文献报导,测定全血δ-ALAD活力,有助早期确定大气铅污染与人体铅吸收。为此,我们对生活在某铅冶炼厂周围的居民进行了观察,通过对血铅、δ-ALAD等环境污染指标的监测,以期获得大气铅对人体血铅、δ-ALAD等生物指标的影响情况,以进一步了解大气铅污染与人体铅,δ-ALAD等指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前临床上用EDTA治疗铅吸收和铅中毒,用巯基络合剂治疗汞吸收和汞中毒已成为常规疗法,且疗效很好。但是,当同时伴有铅、汞吸收或中毒时,如何使用驱金属药物则少见报道,而同时接触这两种金属的作业在冶金系统中并不罕见。为了探讨此种情况下驱金属的效果,我们将几年来积累的15例同时伴有铅汞吸收的工人,经驱金属治疗后的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铅中毒,此“铅”非彼“铝” 铅是一种重金属元素,会作用于全身各器官,主要伤害血液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肾脏等,中毒途径可由呼吸道吸入其蒸气或粉尘,然后在呼吸道中吞噬细胞将其迅速带至血液;或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循环而发生中毒。铅在人体内没有任何生理作用,人体中理想的血铅水平应为零。  相似文献   

10.
在工业生产中,铅的广泛用途,接触铅而引起的人体危害比较多见。对一些非铅矿山开采、冶炼和加工、矿石中含或多或少的铅,因铅引起的中毒或机体损伤在国民生产中显得较突出,故有必要对铅接触工人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探讨。本次研究选取尿铅为主要观察指标,讨论其在铅接...  相似文献   

11.
铅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之一[1],血铅是接触铅者首选的检测指标[2].是判断铅吸收或铅中毒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由于血铅能直接反映近期机体吸收铅的量,与空气中铅浓度密切相关,所以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铅接触监测指标[3].建立快速、准确和简便的测定人体内血铅含量的方法,为铅吸收或铅中毒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就显得格外重要.由于血液里含有大量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类及蛋白质,复杂的背景吸收给铅测定带来严重干扰[4].本文通过采用硝酸酸化1% Triton X-100溶液为基体改进剂稀释血样,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液中铅含量的方法,达到了排除干扰、快速、准确和简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工业生产中铅及其化合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接铅作业的工人日益增多,铅及其化合物是目前最常见职业中毒的毒物之一。但是典型中毒病例的发生已不多见,往往症状体征不很明显。为了保护工人健康,从“预防为主”出发,早期发现铅吸收和轻度铅中毒患者,需要我们找出更多方法。尿铅测定经过多年广泛的使用,已经证明,仍是重要的诊断指标,它与血铅浓度及所接触的空气铅浓度有密切关系。但是尿铅排泄的波动幅度较大,可靠性常受很多因素的影  相似文献   

13.
对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简称ALA)在铅及其化合物中毒诊断上的价值的研究已有很多报导,但所报告的正常值有很大差别。作者把一些正常值资料列表介绍如下:由于农村环境中接触铅的可能性最  相似文献   

14.
铅可蓄积在骨骼和软组织中,因此,对接触工人的监护不能单靠空气监测,必须有生物监测。尿液检测的样品易取、无损健康、且较快速,有其优点。用血铅量监测铅的接触,不能区分近期铅的摄取、慢性接触的稳定期或脱离接触后存留体内的负荷量,而且方法误差可高达10%。已知铅可以降低血红素合成导致血中ALA水平增加,继而尿中δ-ALA(简称ALA-U)增加。ALA-U是铅中毒早期和特异的指标,取样简单,适于现场使用。  相似文献   

15.
体内骨铅含量测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研究铅与健康关系时 ,通常把血铅作为铅吸收和铅接触的主要生物监测指标 ,但血铅仅反映近期接触情况。事实上 ,铅进入体内后大部分沉积于骨中 ,骨组织是体内最大的铅储存池 ,儿童铅负荷中 75 %蓄积于骨中 ,成人则占 90 %以上。骨铅水平是反映铅负荷状况的理想指标 ,骨铅可以作为累积接触的生物标志物 ,能够预测与铅接触有关的生物效应[1] 。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骨铅含量与铅毒性关系的研究进展。一、骨铅的测量骨铅含量可用原子吸收法测定 ,但只能通过取活检或尸体解剖后取样进行分析。齿铅被认为可代表机体铅负荷情况 ,仅适于换牙期儿童铅…  相似文献   

16.
铅接触者全血锌原卟啉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常用血铅、尿铅作为诊断铅中毒或铅吸收的主要依据之一,但上述指标基本上是反映体内铅负荷,并非表明铅其毒性,且操作繁琐,易受污染,故有一定的缺点。为此,有人试图用测定机体受铅毒作用后的异常代谢产物来代替。锌原卟啉(ZnPP)是慢性铅吸收全血中出现的主要异常代谢产物,其操作方法简易、迅速,可作为职业铅接触的快速筛选指标。我们观察了铅接触者全血ZnPP量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在铅中毒防治工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职业病危害问题,尤其是重金属中毒日渐突出.铅中霉铅的健康影响有哪些?铅对人体无任何生理功能,反而会产生多种不良影响.铅对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均有毒性作用.铅及其无机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与胃肠道吸收,一般不经皮肤吸收,有机铅如醋酸铅可由少量经皮肤吸收,四乙基铅易经皮肤吸收.主要累积造血、神经、消化、肾脏系统;除此之外对生殖系统及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研究了22种金属离子对全血δALAD的影响。研究表明:铅、汞、硒、铋、银、镉和铜等七种金属离子都能降低酶的活力,但其它金属离子不能降低酶的活力。从而提示,在中毒诊断时要注意除铅中毒外还有其它金属中毒也能降低δ-ALAD活力。另外,加入锌能排除铅对酶的抑制作用,而加入锌不能排除其它金属离子(汞、硒、铋、银、镉和铜)对酶的抑制作用。可借此作为铅中毒与其它金属中毒的酶学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9.
铅中毒是常见的职业性化学毒物中毒 ,血中铅含量是极有价值的接触监测指标 ,目前主要的方法有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微分电位溶出法 ,氢化物发生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血中铅的含量的文献目前报道不多 ,采用 VA- 90气态原子装置与原子吸收光谱仪联用对氢化物发生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中铅含量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1 实验方法1.1 原理 血样经硝酸 -高氯酸消化后 ,铅以二价离子形式存在 ,在盐酸和铁氰化钾条件下 ,铅被氧化成四价 ,与硼氢化钠发生还原反应 ,生成铅化氢气体 ,由载气带入石英吸收管中 ,在火焰加温下解离出…  相似文献   

20.
四乙基铅是一种毒性大、挥发性较强的有机铅化合物,经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被人体吸收,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全国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3版)采用吸收管采样、萃取法处理样品、石黑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