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力军 《临床医学》2009,29(12):42-43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MRA表现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I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危险因素,按不同病变部位比较临床特点j结果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61例(89.71%)。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59例,吸烟45例,饮酒40例,糖尿病29例,既往有脑卒中史21例。临床表现依次为眩晕56例(82.35%),运动障碍46例(67.65%),其他偏身感觉障碍、复视、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按病变部位分类,依次为丘脑、枕叶、桥脑、小脑。按病变血管主要为椎动脉、大脑后动脉。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脑梗死的最常见病因。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最主要危险因素。眩晕、运动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复视、共济失调是其常见临床表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检测后循环脑梗死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外研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有一定的关系,但结果并不一致。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脑梗死复发的关系。设计:以急性脑梗死患者和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的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对象:选择2000-01/2001—1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及有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住院病例共214例,年龄50~80岁。急性脑梗死组(发病在1周之内)78例,脑梗死危险因素组,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6个月以上)患者56例,28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联合组包括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和脑梗死危险因素组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者3l例,共109例。方法:测定过夜空腹12h以上血白蛋白、血肌酐、血糖、总胆固醇、总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早晨第1次尿中自蛋白。主要观察指标:①终点结局指标:随访2年新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复发、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②危险性指标: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③替代指标:各组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者占35%,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5%)和对照组(3.5%)(P均&;lt;0.01)。急性脑梗死组和联合组中存在6个独立预测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分别是糖尿病、血白蛋白水平、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lt;0.05或P&;lt;0.01)。随访(1.5&;#177;0.9)年,急性脑梗死组23%再发血管意外,显著高于脑梗死危险因素组(12%)和对照组(0%)(P均&;lt;0.01)。急性脑梗死组微量白蛋白尿者36%再发血管意外,与大量白蛋白尿者(41%)和正常白蛋白尿者(10%)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危险因素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卒中复发独立的预测指标,危险率分别是3.8(95%CI,1.2~13.5;P&;lt;0.05)、4.7(95%CI,1.4-16.7;P&;lt;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较常见。在调整脑卒中基本危险因素后,微量白蛋白尿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各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03/1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连续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6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将所有患者分为4个亚型,完全前循环梗死型、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腔隙性梗死型及后循环梗死型分别为55,30,107和64例。将各亚型患者分别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为起病6h后虽经常规治疗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加拿大脑卒中量表评分下降1分或更多,并行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后出血;发病后神经功能稳定或好转的患者进入非进展组)。比较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选择发病率最高的亚型,分析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与15个可能的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纳入脑卒中患者25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比较:完全前循环梗死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腔隙性梗死型及后循环梗死型患者[38,2%,13.3%,20.6%,18,8%(爿2=9,074,〈0.05)]。②完全前循环梗死型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各危险因素的比较:进展组患者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和入院时随机血糖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48%,15%;(8.6&;#177;2.2)mmol/L,(6.6&;#177;2.8)mmol/L(X^2=7.090,t=-2.866,P〈0.01)]。结论: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不同,完全前循环梗死型最高。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人院时高血糖是完全前循环梗死型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脑血管病人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75例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卒中患急性者245例,其中急性脑出血96例,急性脑梗死14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比较相似的85名正常健康体检者,空腹抽血均以免疫速率散射测浊法测定其Hs—CRP的水平。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阳性率为75.64%:其中急性脑梗塞阳性率为75.17%,急性脑出血阳性率81.2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阳性率60.00%。脑卒中患者Hs—CRP的水平为(8.91±7.31)μg/L,与正常对照组[(1.09±0.12)m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血清Hs—CRP分别为(8.53±7.41)mg/L、(10.63±7.91)mg/L,脑出血组显著高于脑梗死组(P〈0.01)。大梗死患者的Hs—CRP比小梗死升高明显(P〈0.01),分别为(11.39±2.51)mg/L、(7.38±2.70)mg/L。部分病例10天后复捡Hs—CRP结果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病情的康复相一致。结论Hs—CRP可能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有关,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测定Hs—CRP浓度可以为临床评价病情的变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指标,Hs—CRP水平增高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s—CRP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脑卒中转归的评价指标,临床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炎症反应这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西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696-3696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或眩晕96例,偏身肢体无力61例,构音障碍57例;主要危险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126例,高血压病112例,高脂血症92例;主要发病机制为栓塞94例(70%,心脏来源41例,动脉来源53例).结论 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应针对病因尽早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以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的各亚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03/1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连续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6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将所有患者分为4个亚型,完全前循环梗死型、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腔隙性梗死型及后循环梗死型分别为55,30,107和64例。将各亚型患者分别分为进展组: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为起病6h后虽经常规治疗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加拿大脑卒中量表评分下降1分或更多,并行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后出血;非进展组:发病后神经功能稳定或好转的患者。比较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选择发病率最高的亚型,分析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与15个可能的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纳入脑卒中患者25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比较:完全前循环梗死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腔隙性梗死型及后循环梗死型患者[38.2%,13.3%,20.6%,18.8%(r=9.074,P〈0.05)]。②完全前循环梗死型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入院时血糖两因素进入方程(P〈0.05)。结论: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不同,完全前循环梗死型最高。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入院时高血糖是完全前循环梗死型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事件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206例发生急性后循环缺血性事件患者病后1年的预后情况,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全年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6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例,随访患者病后1年情况,筛选引起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病后1年患者病死率12.1%,严重残障率5.3%,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颅脑近中远段同时受累(OR=5.445,P〈0.05)、颅内病变个数〉1个(OR=3.682,P〈0.05)、基底动脉急性闭塞(OR=10.409,P〈0.01)、颅外段椎动脉病变(OR=6.767,P〈0.01)。病初NIHSS≥15分者提示预后不良。结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患者大部分预后良好,危险因素的评估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卒中患者971例基线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971例基线资料分析,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996-04/2002—03收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71例,均经临床诊断并作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脑缺血发作;272例对照组人员系本院常规体检的上海地区居民。对97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532例脑梗死、439例脑出血)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心电图、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复发、高血压病家族史、脑卒中家族史、肥胖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进行分析。结果:971例脑卒中患者和272例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脑出血组高血压病史(69.5%,72.9%),高血压病家族史(44.7%,49%),脑卒中家族史(27.1%,29.6%);明显高于其他危险因素(冠心病史20.6%,19.5%,糖尿病史11.5%,12.5%,脑卒中复发23.5%,18.2%,肥胖家族史15.8%,15-3%,冠心病家族史7.5%,11.4%,糖尿病家族史8.2%,9.1%)。②脑梗死组、脑出血组血压、血糖高于对照组[收舒压:(183.0&;#177;26.9)mmHg,(188.0&;#177;25.2)mmHg,(132.0&;#177;22.3)mmHg;舒张压:(108&;#177;16.3)mmHg,(111&;#177;15.2)mmHg,(85.0&;#177;13.6)mmHg;空腹血糖:(6.39&;#177;2.18)mmol/L,(6.61&;#177;2.73)mmol/L,(5.12&;#177;1.12)mmoL/L]。结论: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家族史、糖尿病、冠心病史是急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实质上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脑缺血两大类。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更多见(约占80%),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较早,中年即可起病。由于脑血管闭塞、缺血,导致脑梗死,细胞肿胀、坏死、软化,脑功能受损,由此造成瘫痪、失语。若不及时救治,容易致残,大块坏死肿胀病灶也可致死。  相似文献   

10.
青壮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壮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比较青壮年(103例)与老年(238例)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青壮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家族史、代谢综合征的比例分别为78.6% vs 55%、22.3% vs 39.1%、63.1% vs 38.7%、12.6% vs 4.6%、19.4% vs 8%(P〈0.001),高血压比例为55.3% vs 47.5%(P〉0.05);既往心绞痛发作史、发病时呈典型临床表现和发生急性左心衰竭(Kill ip分级)的比例分别为49.6% vs 61.8%、78.6% vs 61.8%、14.5% vs 42.9%(P〈0.05);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63.06±13.64和45.39±14.54(P〈0.05);心律失常、梗死部位、室壁运动异常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别为6.7%vs 37.8%(P〈0.05)。结论:青壮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有明确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家族史和代谢综合征,其临床特征包括既往多无心绞痛发作史、发病时多有典型临床症状、急性左心衰发生率低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依达拉奉组)3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0例。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3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14d为一疗程,在治疗前、治疗第1,2,3,4周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第1周,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6.7%和23.3%(P〈0.05);第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33.3%;第3周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和50%;第4周,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3.3%(P〈0.01),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第1周(P〈0.05)及治疗后第3周(P〈0.01),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安全。  相似文献   

12.
农民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报道较少。作者对本院自1995年以来资料较完整的60岁以上ACVD农民患者252例,与同期住院的ACVD非农民老年患者200例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252例老年农民患者男150例,女102例;60~69岁134例,70~79岁86例,80岁以上32例。出血性ACVDI15例(456%)中脑出血92例(365%),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9.l%)。脑梗塞124例(49.2%);脑栓塞8例(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1.98%)。老年非农民组(对照组)200例男132例,女68例,60~69岁95例,70~79岁67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水平,分析其诊断价值和发病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组120例,入院次日晨空腹采血,透射比浊法测定花生四烯酸诱导MAR(MARAA)和二磷酸腺苷诱导MAR(MARAADP)。结果脑梗死组MARAA62.9%±17.6%、MARADP66.8%±14.2%,健康对照组为56.6%±14.1%、60.1%±13.5%,组间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RAA与MARADP以及不同性别间MA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病年龄与MAR以及MARAA与MARADP均无直线性关联(r≤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Cut off,MARAA为57%,AUC为0.61,诊断正确率为88%;MARADP分别为60%、0.62、58%。65.4%患者MAR〉Cut off,10%超出正常参考值上限,12.5%低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MARAA OR值为3.026,有统计学意义(P=0.017)。MARADP为1.058,无统计学意义(P=0.906)。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MAR水平上调,无性别差异,与年龄无关。MAR诊断价值低,高水平MARAA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预防和治疗脑卒中,ASA与氯吡格雷应同时给药,但应监测MAR,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脑卒中合并P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本组PV并发脑梗死14例(14/19,73.4%),其中多发性脑梗死12例(12/14,85.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2/15,13.3%);脑出血2例(2/19,10.5%);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1/19,5.3%)。均符合PV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及血象、骨髓象的改变;②影像学检查显示脑梗死以多发小梗死灶多见(13/19,68.4%),常见于脑叶、基底节、内囊;脑出血的出血灶内密度不均匀,周边水肿明显;③本组采用静脉放血加小剂量化疗治疗,脑卒中痊愈7例,显著进步11例,无效1例。结论脑卒中合并PV以脑梗死多见,其中又以多发性梗死为主,并发脑出血和SAH较少,采用静脉放血加小剂量化疗治疗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多发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取《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Banthel指数计分法,Hachinski缺血性积分评分法和Zung抑郁量表等标准来评估患的预后。结果:轻度神经功能缺损29例,治愈20例(34%),好转9例(16%);中度神经功能缺损14例,治愈10例(17%),好转4例(7%);重度神经功能缺损15例;治愈2例(3%),好转5例(9%),无改善4例(7%),死亡4例(7%)。日常生活能力重度依赖15例;血管性痴呆20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13例。结论:急性多发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与预后呈正相关,两间有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老年(≥80岁)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严重程度和梗死部位的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2例,根据年龄分为≥80岁老年组88例和中青年(〈60岁)组74例。对其危险因素、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0岁老年组患者伴冠心病(25.0%,22/88)、心房颤动(13.6%,12/88)高于中青年组[12.2%(9/47)与4.1%(3/7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81、4.393,P均〈0.05);≥80岁老年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7.740±4.986)分]高于中青年组[(5.040±4.30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高血脂、入院NIHSS评分高和性别(男)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851、3.609、1.100、2.670,P均〈0.05);≥80岁老年组中腔隙性梗死分型比率(40.9%,36/88)低于中青年组(60.8%,45/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9,P〈0.05)。结论与中青年相比,≥80岁老年人发生急性脑梗死时病情更加严重,其危险因素和脑梗死部位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应及时干预〉180岁老年患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正确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对≥80岁老年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BAEP转颈试验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转颈试验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意义。方法:对6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间歇期患者分别作BAEP常规检测和转颈试验,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后循环缺血组BAEP常规检测阳性率26.7%,转颈试验阳性率91.7%,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结论:转颈试验可提高BAEP的阳性率,对后循环缺血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78例(>60岁)资料完整的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82.5%),舒张压<70mmHg45例(57.6%),脉压>45mmHg41例(52.56%),临床表现复杂,46例在发病24小时内行CT检查,15例未发现异常,3天后复查CT方发现病灶。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加速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种,早期防治及降低危险因素才能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瘦素动态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瘦索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梗死病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24h内入院,分别在入院后第1、3、7天抽取空腹静脉血3mL,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动态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及瘦素的水平,采用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同时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作正常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白细胞介素-8和瘦素水平在发病后第1、3、7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ESS评分与血清IL-8水平呈正相关(r=0.286,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8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急性脑梗死存在高瘦素血症和瘦素抵抗,瘦素水平增高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标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椎动脉发育不良的磁共振血管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的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分型,分析不同分型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椎动脉发育不良根据磁共振血管造影表现分为Ⅳ型,其中Ⅰ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为81.8%、脑梗死发生率为9.1%,Ⅱ型分别为75.0%、17.9%,Ⅲ型分别为62.5%、29.2%,Ⅳ型分别为35.3%、58.8%;不同分型患者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χ2=33.57、11.21,P<0.05或0.01)。结论根据磁共振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可将椎动脉发育不良分为Ⅳ型;椎动脉发育不良分型越高,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