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未梢血网织红细胞吖啶橙活体染色微核检查法及常规骨髓染色体畸变检查,分析了大鼠被动吸烟10个月后染色体损伤情况,结果显示:被动吸烟组骨髓染色体畸变率为3.35%,显著高于对照组(1.73%),被动吸烟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为1.41%。也显著高于对照组(0.72%),说明被动吸烟可引起染色体损伤。  相似文献   

2.
被动吸烟对母婴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孕妇被动吸烟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调查,回顾分析的方法了解2005年1~10月期间在产检的236例每日被动吸烟超过10支的妊娠妇女,追踪妊娠分娩全过程胎儿发育,新生儿出生时阿氏(Apgars)评分,产后出血等母婴状态,并与无被动吸烟孕妇208例作对照比较。结果妊娠期被动吸烟者,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胎儿窘迫,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增加,妊娠并发症,妊高征明显增加(P〈0.01)。结论妊娠期被动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对胚胎发育母婴健康有不利影响。为了保障母婴健康,避免妊娠期被动吸烟是孕期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28(6):747-747
最新一期《国际癌症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发表的研究报告称,长期在吸烟环境中被动吸烟的儿童,长大后患膀胱癌的危险明显增加。研究结果显示,每推迟5年开始吸烟,患膀胱癌的概率就降低19%。换言之,接受香烟刺激的年龄越小,患膀胱癌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吸烟有害健康,被动吸烟(亦称吸二手烟)的危害亦不容小视。笔者从被动吸烟防治工作的进程,到防治行动模型,提出了被动吸烟防治行动模型的应用策略,旨在试图从健康传播学视角,就被动吸烟防治提出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被动吸烟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被动吸烟对母体及胎儿的危害。方法:利用妊娠小鼠被动吸烟模型及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小鼠整个孕期被动吸烟,每窝胎仔数较孕中期后被动吸烟及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1),被动吸烟孕鼠骨髓细胞及胎鼠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高于母鼠。被动吸烟孕产妇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及早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无被动吸烟孕产妇,差异显著(P<001)。10例被动吸烟孕产妇外周血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被动吸烟对母体及胎儿的遗传物质均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汉龙 《右江医学》1995,23(1):26-28
被动吸烟危害健康的研究进展广西健康教育所周汉龙被动吸烟,或称非自主吸烟、二手吸烟、强迫吸烟、间接吸烟,是指个体暴露于环境香烟烟雾(ETS)中,我国现有被动吸烟者逾四亿。自1986年美国卫生总监关于“非自主吸烟对健康的影响”最详细的综合论文发表后,吸烟...  相似文献   

7.
研究证实,被动吸烟(暴露于二手烟)是引发冠心病、肺癌和过早死亡的原因之一。日益增多的证据也表明,被动吸烟与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功能损伤的气道疾病相关联24。基于以上信息和其他对健康的严重影响,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已推行无烟立法。然而,世界上仍有很多地方的数以百万人在公共场所被动吸烟。从全世界范围来讲,被动吸烟是造成疾病实质负担、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在这种背景下,Llewellyn和同事们进行了被动吸烟的关联研究(doi:10.1136/bmj.b462,见本刊第211页),并将认知障碍添加到被动吸烟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清单中。  相似文献   

8.
近十几年来,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影响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环境香烟烟雾(ETS)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ETS污染水平、ETS对非吸烟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对处于ETS中的被动吸烟人群患肺癌等疾病风险评价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9.
新西兰研究人员最近报道:非吸烟者或长期戒了烟的人暴露于吸烟环境(被动吸烟)可明显地增加急性卒中的危险性。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 Ruth Bonita 及其合作者们最终认为,“这种独立的卒中危险性增加与暴露于吸烟环境有关”的研究结果为当前努力减少被动吸烟趋势和加强抵制吸烟的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人员对父母患有肺癌的孩子做了调查,发现儿童期被动吸烟可能增加患鼻癌的危险,患膀胱癌和肾癌的发生率也有升高,可能是由于在母体子宫和哺乳时接触到了烟草中的致癌物。该结果已发表在《国际癌症杂志》的网络版上(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doi:10.1002/ije.21387)。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L Tushnet 《JAMA》1970,212(1):137-138
  相似文献   

19.
20.
The evidentiary exam following sexual assault provides crucial evidence that can be used by the prosecuting attorney to obtain a conviction in sexual assault cases. Evidence is collected for three purposes: to corroborate the use of force; to corroborate that recent sexual contact occurred; and to identify the perpetrator. Relatively few assailants (4%) go to jail for rape. To a great extent this is because of a lack of corroborating evidence and misinterpretation of this lack of evidence by police, courts, and juror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to determine the likelihood of obtaining corroborating evidence of recent coitus along with an explanation of what negative results mean. Based on the results, recommendations are presented for sexual assault evidence collection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