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忠兵  雷金宝  兰峰 《疾病监测》2012,27(8):644-646
目的 了解浙江省龙游县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龙游县2007-2011年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用显微镜凝集实验,对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鸭、猪肾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采集鼠、蛙肾进行钩体聚合酶链反应(PCR)监测。 结果 龙游县2007-2011年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40/10万,患者以中年农民人群为主,女性高于男性,病例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农忙夏收季节是钩体病的高发期,全县多个乡(镇)有发病,以庙下乡发病最多;病原学监测检出钩体菌12株,以秋季热群为主,占83.33%;宿主动物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1%,以黄疸出血群及秋季热群为主,分别占51.22%和39.02%;宿主动物PCR监测阳性率为28.07%。 结论 农忙夏收季节为钩体病高发季节,中年农民为重点人群;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与所检出的患者血清抗体菌群不完全一致,应继续加强对宿主动物和人群的监测,注意菌群变动。  相似文献   

2.
王敏  余樟有  姜宪尘  张幸 《疾病监测》2013,28(9):726-729
目的 了解浙江省衢州市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衢州市2001-2012年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鸭、猪肾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采集鼠、蛙肾进行钩体聚合酶链反应监测。 结果 衢州市2001-2012年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27/10万,发病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以青壮年农民为主,男性高于女性,病例血清分型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宿主动物病原学监测阳性率为0.56%,以黄疸出血群和秋季热群为主;宿主动物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7.79%,以黄疸出血群及秋季热群为主,分别占50.00%和28.30%。 结论 衢州市钩体病防治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制重点,并继续加强对宿主动物和人群的监测,注意菌群变动。  相似文献   

3.
杨盛旭  林海江 《疾病监测》2009,24(10):766-767
目的了解浙江省三门县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动态及健康人群对钩体的免疫水平。方法用显微镜凝集实验,对临床确诊病例、健康人群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结果健康人群血清检测587份,阳性60份,血清抗体阳性率10.22%;鼠阳性率0.07%,为黄疸出血群;捕获青蛙1400只,牛中段尿140份,未检出阳性标本。结论夏秋季节为高发季节,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与宿主动物带菌率不一致,应继续加强对宿主动物和人群的监测,注意菌群变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孟连县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流行特征,为钩体病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定期采集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全血,鼠、蛙、猪肾和水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和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和分析. 结果 孟连县2005-2013年期间,全县6个乡镇共报告钩体病172例,年平均发病率14.88/10万,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病例以青壮年和农民为主(81.4%),男性高于女性(1.97 : 1).病例血清分型发现有12个血清群,其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37.63%).多种宿主动物病原学监测总阳性率为2.34%,其中鼠类带菌率最高(3.50%). 结论 孟连县近年钩体病疫情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呈现钩体菌群多样性高和鼠类带菌率较高的地区特征,提示孟连县存在钩体病暴发和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常山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91~2004年常山县钩体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人和宿主动物病原学、血清学监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1991~2004年常山县钩体病平均发病率为19.29/10万,以中青年农民为主,男性高于女性;7~9月为发病高峰,流行形式主要呈稻田型。病原学监测检出钩体菌株32株,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占59.38%(19/32)。血清学监测阳性率50.74%(171/337),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分别占50.29%和30.41%。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带菌率为4.32%,蛙、猪、牛等未检出带菌者。结论常山县钩端螺旋体的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采用相应的菌苗接种为主导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程均福 《疾病监测》1994,9(2):43-46
湖北省1990-199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该病流行地区分布广泛,病人以青壮年农民为主,以8-10月为流行高峰时间。宿主动物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并出现优势鼠种的变动。鼠、猪和牛的带菌率分别为14.10%,11.67%和5.00%,携带黄疸出血群,犬群和波摩那群钩体。流行前期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为38.74%。目前,我省钧体病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应防患于未燃,加强防制与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薛维军 《疾病监测》2005,20(6):285-288
目的研究洪涝灾害对钩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及有效防治策略。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洪涝对公安县人间钩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结果1990~2000年公安县钩体病年均发病率7.99/10万,发病时间以7~8月份为主。采集鼠肾53只、猪肾168只培养为阴性,用PCR法检测,鼠肾有6只阳性,阳性率为11.32%,猪肾有1只阳性,阳性率为0.59%,鼠带菌率比猪带菌率要高。健康人群血清黄疸出血群平均抗体与波摩那群一致,均为0.048μg/μl,流感伤寒群平均抗体为0.056μg/μl。开展钩体疫苗接种能有效预防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通过对1999~2000年公安县降雨量、气温、长江水位与钩体病发病率作单因素分析,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洪涝灾害可以影响钩体病的流行,但不是决定因素。钩体病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加强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体疫苗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2005年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建民  谢昀  丁晟  唐松  章承峰 《疾病监测》2007,22(2):98-100
目的 了解江西省钩体病流行状况,为钩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年钩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对宿主动物进行钩体病原分离培养同时用显微凝集试验检测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结果 2005年全省发病87例,发病率0.20/10万,7~8月份为发病高峰,职业以农民为主,年龄以30~49岁组最多,男女性别比约为3:1.全省鼠密度为4.61%,从鼠肾中培养出8株钩体菌株,阳性率7.55%,全部为致病性钩体菌株.猪肾、牛尿未培养出钩体菌株.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以黄疸出血群赖型最多,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次之.结论 江西省钩体病的传染源以野鼠为主要动物宿主,流行形式为稻田型.今后该省钩体病的防治重点:以灭鼠为主,搞好环境卫生,开展健康教育及接种钩体疫苗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陈忠妙  张宽深 《疾病监测》1999,14(4):137-138
我县自1987年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以来,每年都在6~9月开展宿主动物调查。为了解其它季节宿主动物的带菌情况,我县于1997年对鼠每月进行了钩体培养监测。根据以住调查掌握的各种鼠类带菌情况,本次我们选用黑线姬鼠作为调查对象。现将结果报...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震宇  姜理平  王臻 《疾病监测》2002,17(8):287-290
为了探讨钩体病流行规律 ,分析存在问题。用MAT法检测病人、水鸭和蛙血清抗体 ;同时分离培养病原体。用夹夜法捕鼠 ,采集鼠肾、猪肾、牛中段尿、蛙肾和水鸭肾分离培养病原体。结果表明 ,2 0 0 1年全省共发生钩体病 71例 ,死亡 1人 ,发病率为 0.15 7/10万 ,发病率比去年减少 8.46 %。病例主要分布在衢州、丽水和台州市 (地 )的江山、常山、三门、松阳、青田、莲都和龙游等县市。衢州、丽水、台州市的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总数的92.96 %。病例主要分布在 7- 10月 ,占 92.96 % ,但是季节分布有分散趋势。职业以农民为主 ,占 95.77% (68 /71)。年龄以 15 - 50岁为主 ,占74.6 6% (53/71)。男女之比为 2.5∶1(5 1/20 )。共检测病人血清44份 ,阳性 13份 ,阳性率为 29.54 % ,菌群主要为黄疸出血群。全省鼠密度为 2.97%。鼠种构成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 ,占 52.14 %。解剖培养鼠肾 4 91对 ,阳性 12对 ,鼠带菌率为 2.44 %。菌株分别为秋季热群和流感伤寒群。解剖蛙肾553对,阳性13对,阳性率为2.35%;测牛中段尿61份;检测猪肾84对,全部阴性。测定水鸭血清20份,阴性5份,阳性率为25%,菌株要主为秋季群;蛙血29份,阳性1份,阳性率为3.45%,菌株为秋季群。以此证明,钩体病防制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尤其在洪涝灾害后,必须加强钩体病监测。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浙江省人群莱姆病感染状况。方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体。结果2000~2004年调查浙西开化和浙中天台林场工人、经常上山作业的农民和可疑病人共1120人,男性616人,女性504人,血清抗体IgG阳性者1人,阳性率为0.1%。浙南丽水市检测人群血清516份,阳性者46人,阳性率8.99%。其中男性273人,阳性26人,阳性率9.5%;女性229人,阳性20人,阳性率8.7%。结论浙江省人群存在莱姆病感染,很可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  相似文献   

12.
1996-2005年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浙江省近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出血热疫情,开展宿主动物监测,检测鼠密度和带病毒率.结果 1996-2005年浙江省累计报告出血热17 640例,年均发病率为3.85/10万,死亡81例,病死率为0.46%.病例主要分布在沿钱塘江两岸的浙东和浙西丘陵区,其中杭州、宁波、绍兴、衢州、台州发病较多,占全省发病总数的76.57%.每年5~7月和11月至翌年1月为流行高峰,分别占全年发病总数的31.88%和30.66%.年龄以20~59岁人群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9.48%,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8.95%,男女性别比为2.61:1.室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带病毒率为2.98%,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85%;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带病毒率为4.08%,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61%.结论 浙江省出血热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一些县(市、区)发病率居高不下,仍需进行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经典的钩端螺旋体病MAT(显微镜凝集试验)方法进行标准化,以提高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便于今后不同实验室之间MAT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钩端螺旋体病协会(WHO/ILS)新近推荐的MAT操作步骤,对我国MAT实验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培养基制备、菌体浓度、抗原制备、血清灭活方法、抗原抗体作用时间与温度,以及结果判定标准等进行标准化。结果用标准化MAT方法检测WHO/ILS寄送的考核盲样(编号A、B、C、D、E),每份样本重复检测三次,获得的实验结果完全一致。检测结果报送WHO/ILS后,反馈结果表明:5份样本检测的血清群结果完全准确,抗体滴度与标准结果吻合。结论钩端螺旋体病MAT实验经标准化后,检测结果稳定可靠,在国际性评测中能准确地鉴定出钩端螺旋体血清抗体的血清群及滴度。标准化方法的应用可提高我国钩体病血清学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