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目的观察肺局灶性磨玻璃影(GGo)病变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以探讨肺局灶性GGO的临床最佳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胸外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表现为肺局灶性GGO病变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方式、病理、及术后复发转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均没发生并发症及死亡,其中13例进行局部肺切除,17例进行肺叶切除,所有病理均未见淋巴结的转移,恶性病变率为70%(21/30).小于2个月手术及大于2个月手术的恶性病变的发生率为52.2%(12/23)和100%(7/7), P<0.05,两者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经随诊6个月到5年,没发现有复发或转移.结论单纯型癌性GGO可行肺局部切除或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探查,及混合型GGO需考虑行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经手术后其复发率及转移率低.  相似文献   

2.
程鹏  梁涛  谢琳琳 《安徽医学》2018,39(4):423-424
目的 分析胸腔镜手术切除肺磨玻璃结节(GGO)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手术切除的16例肺GGO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特点及手术切除方式及范围.结果 16例患者术后病理呈恶性病变者14例(浸润性腺癌11例,微浸润腺癌1例,原位腺癌1例,转移性腺癌1例),炎性病变2例.手术方式:楔形切除3例,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9例,肺段切除和选择性淋巴结采样4例.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肺GGO恶性病变比例高,早期行胸腔镜微创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邓俊  仲宁  陈文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46(9):680-682,68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Hook-wire术前定位肺磨玻璃样结节(GGO)在胸腔镜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25例肺GGO患者均术前行Hook-wire定位,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式。结果:肺GGO直径为(11.48±3.50)mm,距离壁层胸膜(16.52±5.98)mm。CT引导肺GGO Hook-wire定位均成功,定位时间(15.04±3.38)min,出现微量气胸5例(占20%),均不需放置引流管,1例出现少许肺实质出血(占4.00%),无一例出现定位针脱落,实施胸腔镜肺楔形切除100%,其中12例单纯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手术时间为(21.67±3.94)min,13例为浸润性腺癌,行胸腔镜肺叶或是肺段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时间为(58.84±12.01)min。结论: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是一种安全可靠且容易掌握的临床技术,降低了手术时间,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李雪松 《中外医疗》2014,(36):167-168
目的对电视胸腔镜在肺叶切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把该院2010年—2013年行肺叶切除的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60人和实验组60人,对照组行常规肺叶切除术,实验组在电视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实时记录手术情况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手术完成后,实验组中临床症状稍有改善的患者4例,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11例,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且基本痊愈的患者有40例,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中临床症状稍有改善的患者1例,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10例,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且基本痊愈的患者有35例,总有效率为76.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实验组患者疼痛评分为(2.5±0.3)、镇痛物用量为(75.1±7.9)mg、引流量为(164.8±22.4)m L、手术后患者的卧床时间为(26.1±3.7)h以及手术后引流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使用电视胸腔镜进行肺良性病变局部切除或是肺叶切除,均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手术切口长度,降低术中出血量,使患者手术切口更为美观并降低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安全性高,对于合适的患者可作为首要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GGO)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9月于我院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的58例GG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检查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良性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及恶性病变三者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58例GGO中单纯型GGO者23例(良性12例,AAH6例,恶性5例),混合型GGO者35例(良性5例,恶性30例);良性GGO、AAH、恶性GGO的发病年龄及病灶大小比较,良性GGO年龄AAH恶性GGO,恶性GGO病灶大小良性GGOAA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GGO、AAH、恶性GGO患者的MSCT影像学征象中病灶形状、边界清晰度、边缘形态及病灶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GO含多种疾病,不同类型GGO的MSCT征象表现不同,MSCT对GGO的良恶性鉴别具较高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推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叶切除术和亚肺叶切除术对早期肺腺癌女性的预后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中2010年—2015年的Ⅰ、Ⅱ期女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使用倾向评分匹配均衡基线资料。匹配后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肺叶切除术(肺叶切除组)和亚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组)总体生存率(OS)和肺癌特异性生存率(LCSS)的差异及相关因素的亚组生存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基于向前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OS及LCSS的预后因素。结果 共纳入6721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肺叶切除组5513例,亚肺叶切除组1208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获得基线资料均衡的两组患者各1208例。K-M生存分析显示肺叶切除组的OS和LCSS均优于亚肺叶切除组(P<0.001)。Cox单因素分析发现,肺叶切除组的OS(HR=1.637,95%CI:1.419~1.890)和LCSS(HR=1.648,95%CI: 1.367~1.988)优于亚肺叶切除组(P<0.001)。年龄、婚姻状态为离异或丧偶、肿瘤大小、区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和临床分期均是影响LCSS和OS的危险因素(P<0.01);肺下叶是患者LCSS的保护因素(P=0.028);化疗是影响LCSS的危险因素(P<0.001)。向前逐步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除手术方式对预后有影响外,年龄较大、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更大的患者,其OS较差(P<0.001);仅临床分期与LCSS相关(P<0.001)。结论Ⅰ、Ⅱ期女性肺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较亚肺叶切除的预后好,推荐早期肺腺癌女性患者采用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单孔胸腔镜治疗老年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GG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结果。方法对笔者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年龄>60岁的老年GGO患者28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8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00±5.30岁,其中男性患者83例(29.5%),女性患者198例(70.5%)。190例(67.6%)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COPD等。胸部CT扫描发现,GGO最大径均值为13.31±7.50mm。平均观察时间为13.48±23.30个月。术式为肺叶切除术88例(31.3%)、亚肺叶切除术193例(68.7%)。手术平均用时为162.61±63.5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3.68±29.60ml。51例(17.6%)术后出现心脑血管、肝功能损害等术后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报告:30例(10.7%)为良性GGO病变、75例(26.7%)为浸润前期病变、65例(23.1%)为微浸润腺癌、111例(39.5%)为浸润期肺腺癌。平均住院日为10.93±3.60天。男性患者(P=0.024)、肺叶切除术式(P=0.000)、影像学表现为Ⅲ~Ⅳ型GGO的患者(P=0.036)、浸润期病变患者(P=0.009)是超过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结论 具备Ⅱ型GGO以上特征或最大径10mm以上的GGO是预判老年早期肺癌的重要影像学特征。单孔胸腔镜下的亚肺叶切除是治疗以GGO为影像学表现的老年早期肺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利用小切口胸腔镜解剖肺叶及全肺切除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肺叶及全肺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全身麻醉下应用胸腔镜辅助6~8 cm的小切口,用胸腔镜器械及常规开胸腔器械在电视监视下及辅助小切口直视下对27例肺部病变的患者进行解剖肺叶或全肺切除,并观察其效果。结果全组27例,其中肺癌18例,肺良性病变9例。行肺叶切除24例,全肺切除3例,除1例中转传统开胸手术、另1例老年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第8天并发双肺感染因呼吸衰竭死亡外,其余均顺利康复。结论对单纯肺部病变,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基础上利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解剖肺叶及全肺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肺结节术前薄层CT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总结薄层CT征象及定量参数与病变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100例,术前均行薄层CT扫描,术后取得病理结果。比较恶性SPN患者与良性SPN患者一般临床特点、薄层CT征象及定量参数,并分析人工智能(AI)辅助薄层CT对SPN的定性诊断价值。结果 100例SPN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恶性59例为恶性组,良性41例为良性组;恶性组吸烟史比例(45.76%)高于良性组(24.39%),年龄大于良性SPN患者(P<0.05);征象中,恶性组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位于肺上叶比例在恶性组中的发生率较良性组高,空洞征比例低于良性组(P<0.05),量化参数中,恶性组分叶征象>3比例、毛刺数>3比例、结节直径8 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良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胸腔镜微创治疗的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方法 对32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右肺上叶切除9例,右肺下叶切除3例,右肺中叶切除2例.左肺上叶切除10例,左肺下叶切除8例.结果 32例患者31例在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手术,1例患者采取经肋间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无围术期死亡,未出现术后支气管胸膜瘘、脓胸、肺不张等并发症.结论 全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能让更多肺良性疾病患者接受外科治疗,达到肺良性疾病治疗的微创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联合骶髂螺钉与闭口万向螺钉(closed multiaxial screws,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的腰椎骨盆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7例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28侧)采用USS联合骶髂螺钉(A组),25例(39侧)采用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的复位MATTA评分、术后1年的MAJEED功能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合并有骶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前术后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情况。结果 A、B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1.4±5.1) min、(110.6±4.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18±45) mL、(570±4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分别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了伤口感染,通过清创术及抗生素治疗后治愈。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A组优良率92.9%,B组优良率为97.5%,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时根据MAJJEED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A组优良率为86.4%,B组优良率为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时,术前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按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示A、B两组神经功能较术前均获得显著改善( P<0.05),但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MAS骶髂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疗效优于USS联合骶髂螺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恶性局灶性磨玻璃样肺结节(fGGON)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手术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3年内连续手术切除的96例恶性fGGON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和病理学特征。根据术前影像学显示的磨玻璃样成分(GGO)所占病灶比例分为纯、高、低GGO组,比较各组术后预后。结果 本组病例中大多恶性fGGON为早期肺腺癌。术前影像学显示,GGO所占病灶中比例越高,术后病理呈现单纯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成分越多,两者存在相关性(P<0.05)。在纯、高和低GGO病例中,病理检查出现侵袭性表型者分别占0%、28.1%和44.4% (P<0.01)。全组术后3年生存率为100%,纯、高和低GGO组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90.6%和69.4% (P<0.01)。结论 手术治疗恶性fGGON预后良好,术前病灶中GGO成分比例有助于判断恶性fGGON的病理类型、侵袭性和术后预后。局限性肺切除可能是纯GGO型肺癌更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离子缔合反应,建立溶剂去乳化分散液相微萃取联合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水中铊的方法。方法 采用溴水为氧化剂,样品中的铊被氧化为铊(Ⅲ),与Cl-反应生成配阴离子TlCl4-,加入三辛胺作为萃取剂, TlCl4-与三辛胺形成离子缔合物的同时被萃取,在乙醇分散剂的作用下,实现铊的分散液相微萃取,萃取完成后,加入去乳化剂进行相分离,取有机萃取相进行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采用胶体钯作为基体改进剂,两步干燥和两步灰化的升温程序,提高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的精密度和灵敏度。结果 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在铊0.05~2.0 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11 μg/L,精密度为9.9%,加标回收率在94.0%~103.0%之间。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简单灵敏,适合水样中铊的批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了解成都地区孕中、晚期妇女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MVPA)水平,并探讨MVPA水平与孕期增重及增重速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362例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24~28周单胎健康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孕前体质量及生活方式等基本信息。分别于孕24~28周和32~36周测量孕妇体质量,计算孕中期、孕晚期增重及增重速率;同时,采用丹麦自填式体力活动量表收集孕中、晚期体力活动强度及持续时间。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孕中、晚期MVPA水平与孕期增重及增重速率的关系。结果 孕中、晚期每日平均MVPA时间分别为(1.61±1.61) h和(0.76±0.93)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56, P<0.001)。孕中、晚期MVPA达标率分别为74.6%和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7, P<0.001)。孕早中期和孕晚期平均增重为(7.36±3.78) kg和(5.80±2.57) kg,平均增重速率为(0.30±0.15) kg/周和(0.51±0.22) kg/周。体力活动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5.34±2.91) kg低于不活跃组(6.26±2.54)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速率(0.48±0.26) kg/周也低于不活跃组(0.56±0.20) kg/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周、民族、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是否患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前吸烟习惯、孕前是否就业是孕早中期、晚期增重及增重速率的潜在影响因素(P<0.05)。控制孕妇年龄、膳食能量摄入量、孕前BMI等混杂因素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与不活跃组孕晚期增重相比,低活跃组孕晚期增重减少,β(95%CI)值为-0.358(-0.691~-0.026);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减少,β(95%CI)值为-0.762(-1.486~-0.037);与不活跃组孕晚期增重速率相比,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速率降低,β(95%CI)值为-0.071(-0.133~-0.008)。结论 成都地区孕中、晚期妇女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不足问题突出,适量的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可降低孕晚期增重及增重速率。  相似文献   

15.
胸腔镜手术1264例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Qu JQ  Gao X  Hou WP  Teng H  Tong XD  Wang SM  Xu SG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3):2309-2311
目的回顾性总结12年胸腔镜手术,探讨胸腔镜手术适应证选择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993年12月至2005年12月行胸腔镜微创外科手术1264例,包括肺大疱切除622例、纵隔肿瘤及囊肿切除119例、食管疾病手术107例、肺叶切除或肺楔形切除215例、肺气肿减容手术17例、胸外伤手术28例、其他胸部疾病手术72例、胸腔疾病活检术84例。其中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食管癌切除经右胸游离食管和淋巴结清扫,上腹正中切口游离胃、胃经食管床拉至颈部行食管、胃吻合。结果1230例经VATS或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完成手术,34例因胸腔粘连或恶性肿瘤为达到根治目的而术中转传统开胸手术。主要并发症45例,占3.56%。包括肺泡漏97d30例;术后出血4例,其中3例再次VATS手术止血,1例开胸止血;3例术后胸腔积液或积气,再次置闭式引流管;4例贲门失弛缓症肌层切开和1例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中发生食管黏膜破裂,当即进行了修补;1例食管憩室术后胸腔感染,食管胸膜瘘;1例肺气肿减容术后肺内感染;1例自发性气胸呼吸衰竭患者,肺大疱切除术后第5天死于呼吸衰竭;10例自发性气胸肺大疱切除术后2~26个月复发,其中3例再次VATS手术,并胸膜腔粘连术。结论(1)自发性气胸肺大泡切除、某些胸部良性疾病是VATS主要适应证,胸部恶性肿瘤VATS手术应当持慎重的态度;(2)注重对胸外科医生VATS手术培训和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3)胸腔镜或胸腔镜辅助的微创外科手术方法选择应当依据患者病情倡导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6.
探讨内皮素(E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 分析法检测36例SAH患者血浆ET浓度。结果①SAH组ET含量为(127.45±11.30)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5±7.23)ng/L(P<0.001);②血浆ET浓度动态变化规律发病24h内开始升高,半月内持续偏高(4~7d达高峰),之后下降,发病1月后恢复正常,与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时程相一致;③有症状性血管痉挛者ET含量为(166.42±12.12)ng/L明显高于无症状性血管痉挛者的(96.86±10.08)ng/L(P<0.001);④血浆ET浓度与病情轻重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害有关重型为(161.63±12.80)ng/L,明显高于轻型的(99.96±6.08)ng/L(P<0.001);合并其他脏器损害者为(155.33±11.15)ng/L明显高于单纯SAH的(103.05±12.53)ng/L(P<0.001)。结论内皮素在SAH的发生发展尤其是在SAH后的CVS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测定其浓度有助于判断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7.
背景准确预测癌症晚期患者的生存期,不仅能为安宁疗护中心规范收治患者、提供规范化服务奠定基础,还有助于减少安宁疗护过程中"无意义"的过度治疗。目前,国内关于常见生存期预测量表对癌症晚期患者生存期预测效果的比较研究较少。目的比较临终患者病情评估表与其他常见生存期预测量表〔卡氏评分(KPS)、姑息功能评价量表(PPS)、姑息预后指数(PPI)〕在预测癌症晚期患者生存期中的准确性,旨在为癌症晚期患者生存期预测工具的遴选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4月1日至2020年2月1日入住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房的癌症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入院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临终患者病情评估表、KPS、PPS、PPI对其进行评估,并观察、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入院时间至死亡时间,除死亡外的其他生存结局归类为删失)。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全体患者的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各量表不同组别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各量表不同组别患者生存期的差异,并绘制生存曲线。最终,通过比较患者的实际生存时间与临终患者病情评估表、PPI、PPS、KPS预测的生存时间,来判断上述4种量表在不同组别患者及全体患者生存期预测中的准确性。结果共纳入315例癌症晚期患者,其中266例(84.4%)于住院期间死亡,49例(15.6%)删失(右删失,Ⅲ型删失)。31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0.00〔95%CI(8.10,11.90)〕d。临终患者病情评估表20.0~35.0、35.5~45.0、45.5~50.0、50.5~60.0、60.5~100.0分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0〔95%CI(0.79,1.22)〕、5.00〔95%CI(3.92,6.08)〕、10.00〔95%CI(7.83,12.17)〕、22.00〔95%CI(18.42,25.58)〕、45.00〔95%CI(26.23,63.77)〕d(χ2=360.561,P<0.001);KPS 10~20、30~40、50~100分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0〔95%CI(0.66,1.34)〕、7.00〔95%CI(5.23,8.77)〕、30.00〔95%CI(20.87,39.13)〕d(χ2=137.280,P<0.001);PPS 60%~100%、30%~50%、10%~20%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5.00〔95%CI(25.90,44.10)〕、12.00〔95%CI(9.66,14.34)〕、2.00〔95%CI(0.85,3.15)〕d(χ2=139.311,P<0.001);PPI 0~3.5、4.0~5.5、6.0~7.5、8.0~10.0、10.5~15.0分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3.00〔95%CI(25.39,40.61)〕、12.00〔95%CI(8.15,15.85)〕、6.00〔95%CI(4.72,7.28)〕、3.00〔95%CI(1.76,4.24)〕、1.00〔95%CI(0.89,1.11)〕d(χ2=289.831,P<0.001)。临终患者病情评估表、KPS、PPS、PPI在全体患者生存期预测中的准确率分别为81.27%(256/315)、57.78%(182/315)、57.46%(181/315)、73.65%(232/315)。结论临终患者病情评估表、PPI、KPS、PPS均可用于预测癌症晚期患者生存期,但临终患者病情评估表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PPI、KPS、PPS。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既往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激活成骨细胞、促进骨合成代谢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社区老年人中,他汀类药物是否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对低骨量者,他汀类药物是否可延缓骨量丢失速度,国内较少文献报道。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胆固醇血症合并低骨量患者骨量和肌力的作用效果。方法 2014年7—9月将上海市周家桥社区管理的401例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TC)>6.99 mmol/L〕合并低骨量〔-2.50.05),骨转换指标、除TC外的生化指标、肌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年后,试验组BMDL1~4、BMD股骨颈及BMD髋部的变化量分别为(0.029±0.002)、0.024(0.012,0.040)、(0.026±0.017)g/cm2,均大于对照组的(0.007±0.001)、0.009(0.003,0.015)、(0.007±0.006)g/cm2(P<0.001);试验组β-CTX、PINP变化量分别为(-0.151±0.087)、(-17.57±16.89)μg/L,均小于对照组的(-0.020±0.017)、(-3.48±6.29)μg/L(P<0.001);试验组CK变化量为0.17(0.11,0.18)U/L,大于对照组的-0.01(-0.02,0.01)U/L(P<0.001);试验组AST变化量为(1.20±0.31)U/L,大于对照组的(1.07±0.31)U/L(P<0.001);试验组TC变化量为(-2.68±0.10) mmol/L,大于对照组的(-0.25±0.00)mmol/L(P<0.001);试验组左、右握力变化量分别为(-1.99±1.34)、(-2.28±1.26)kg,大于对照组的(1.18±1.77)、(1.10±1.80)kg(P<0.001)。他汀类药物干预后,试验组左、右手握力与CK之间无直线相关性(r=0.050,P=0.480;r=-0.105,P=0.141);左、右手握力与TC之间呈正相关(r=0.302,P<0.001;r=0.462,P<0.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减缓增龄性骨丢失,提高BMD,抑制骨转换;但使上肢肌力明显降低。建议服用阿托伐他汀的老年人应加强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19.
背景2020年发布的《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简称C-TIRADS)提出了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风险分层方法,但目前关于其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C-TIRADS与2015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TA)发布的《成人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简称ATA指南)中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风险分层方法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和超声检查的甲状腺结节患者336例为研究对象。选取4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超声科医师并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名;A组、B组超声科医师分别依据C-TIRADS、ATA指南中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风险分层方法对所有患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评估。以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分析C-TIRADS、ATA指南中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风险分层方法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本组33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经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共发现367个甲状腺结节,其中良性结节253个、恶性结节114个。A组超声科医师将良性结节评估为5类2个、4c类23个、4b类30个、4a类80个、3类103个、2类15个,将恶性结节评估为5类24个、4c类59个、4b类22个、4a类6个、3类3个、2类0个;B组超声科医师将良性结节评估为高度可疑恶性13个、中度可疑恶性53个、低度可疑恶性47个、极低度可疑恶性118个、良性结节22个,将恶性结节评估为高度可疑恶性76个、中度可疑恶性24个、低度可疑恶性8个、极低度可疑恶性6个、良性结节0个。C-TIRADS、ATA指南中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风险分层方法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95%CI(0.815,0.918)〕、0.780〔95%CI(0.750,0.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62,P<0.05)。依据C-TIRADS中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风险分层方法,4b类、4a类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分别为92.11%、97.37%,特异度分别为78.26%、46.64%,准确度分别为82.56%、62.40%,约登指数分别为0.70、0.44;依据ATA指南中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风险分层方法,中度可疑恶性、低度可疑恶性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分别为87.72%、94.74%,特异度分别为67.98%、44.66%,准确度分别为74.11%、60.22%,约登指数分别为0.56、0.39。结论C-TIRADS中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风险分层方法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高于ATA指南中的方法,且最佳截断值为4b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口服糖皮质激素对大面积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预防效果。方法 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因早期食管癌行ESTD治疗的患者(单一病灶占据食管管腔≥3/4周), 并根据入组时间分为试验组(ESTD+口服强的松)及对照组(单纯ESTD),分析两组食管狭窄发生率、顽固性食管狭窄发生率、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率及食管狭窄发生时间。结果 共10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试验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62.98±7.52)岁;对照组53例,男28例,女25例,平均年龄(62.67±8.04)岁。试验组顽固性食管狭窄率低于对照组(6.25% vs. 20.75%,P<0.05);试验组非顽固性狭窄患者的平均内镜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1.85±0.27)次 vs. (3.24±0.49)次,P<0.05〕;且试验组发生食管狭窄的平均时间为术后51.06 d,晚于对照组(29.12 d,P<0.05)。结论 口服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减轻大面积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程度,明显减低术后顽固性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减少非顽固性食管狭窄患者内镜治疗的次数,可作为预防ESTD术后狭窄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