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收治的26例采用一期经多裂肌与最长肌肌间隙行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高度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评估Frankel分级、植骨融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3.4±0.5)h(3.1~4.2 h),术中平均出血量(380±25)mL(350~620 mL),术后平均引流量(275±31)mL(220~340 mL)。2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4±2.2)个月(13~22个月)。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体高度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Frankel分级亦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内固定牢固,植骨融合良好,无结核窦道或病情复发,后凸畸形无进展或加重。结论对于胸腰椎结核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一期椎旁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传统脊柱后路手术相仿,可明显恢复Cobb角和椎体高度,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植骨区融合效果佳,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伴窦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 12例(13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伴窦道形成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0(23~38)分,血沉平均54(38~74)mm/h。根据Fitizgerald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分期,2例为Ⅰ期感染,8例为Ⅱ期感染,2例为Ⅲ期感染。12例均行一期清创、假体取出、占位器植入手术,二期行翻修术10例,因经济原因放弃二期翻修2例。结果平均随访19(3~30)个月,10例翻修术前Harris评分平均74.6(69~89)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术后血沉平均10(6~17)mm/h,CRP降至正常范围,感染无复发。结论临时占位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伴窦道形成方法可靠,术后复发率低,能有效克服髋周组织的挛缩。  相似文献   

3.
荆志振  宋洁富  陈斌  胡伟 《中国骨伤》2012,25(11):906-909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8年11月,抗结核治疗2~3周后,采用经下腰椎侧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髂骨植骨及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结核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9~56岁,平均(44.45±8.50)岁;病程8~15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1例伴下肢放射痛,2例鞍区麻木,6例伴有结核中毒症状。术前摄X线片,并行CT或MR检查,诊断为脊柱结核。术前控制结核中毒症状,血沉降低到(37.2±9.6)mm/h(25~54mm/h)。术前、术后评估腰骶角、视觉模拟评分及血沉变化。结果:患者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核无复发,无窦道形成。随访时间平均(19.64±5.43)个月。腰骶角由术前的平均(12.9±5.0)°提高到术后的(21.5±6.1)°和末次随访时的(20.1±5.2)°(P<0.001)。视觉模拟评分和血沉由术前的(7.3±1.2)分和(37.2±9.6)mm/h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0.6±0.5)分和(10.5±2.3)mm/h(P<0.001)。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骨融合,平均(9.0±1.9)个月。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3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骶骨钉内固定是治疗腰骶区脊柱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脊柱结核术后复发与血沉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与血沉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结核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20~71岁,平均38.2岁。以术前血沉40mm/h为界线分组:A组42例,手术前血沉≥40mm/h;B组38例,手术前血沉〈40mm/h。2组患者手术前后抗结核治疗程序一致,对2组患者手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0例均获随访,A组平均随访36个月,5例术后局部复发;B组平均随访32个月,4例术后局部复发。两组间的复发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血沉不是脊柱结核手术时机选择的主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沈健  郑琦  汪翼凡  应小樟 《中国骨伤》2018,31(11):987-992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灌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和优势。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灌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32例老年腰椎结核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19例;年龄62~85岁,平均75岁;病变节段Cobb角13°~21°,平均(16.52±3.20)°。结核病灶累及节段:L_1-L_21例,L_2-L_34例,L_3-L_415例,L_4-L_510例,L_5-S_12例。比较手术前后的Cobb角、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ASIA分级,评价患者脊柱稳定性及结核复发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3例术前伴巨大椎旁腰大肌脓肿的患者,术后灌洗引流管口出现窦道,术后3个月内愈合。其余29例均为Ⅰ期痊愈,无窦道形成。术后2周~3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没有出现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并发症。VAS评分由术前的(6.77±1.23)分改善为术后1周的(4.71±0.69)分;Cobb角由术前的(16.52±3.20)°改善为术后1周的(4.24±1.22)°。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或结核复发。末次随访ESR、CRP正常,ASIA分级有明显改善。结论: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灌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是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简单、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353-1358
[目的]探讨椎体间多枚分网的异形钛网植骨技术应用于单纯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2008年7月2010年6月,采用单纯一期后路多枚分网的异形钛网植骨新技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共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162010年6月,采用单纯一期后路多枚分网的异形钛网植骨新技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共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1678岁,平均(41.2±7.8)岁;其中胸段21例,胸腰段14例,腰段9例,腰骶段4例。ASIA分级:A级1例,B级9例,C级17例,D级10例,E级11例。术前血沉1878岁,平均(41.2±7.8)岁;其中胸段21例,胸腰段14例,腰段9例,腰骶段4例。ASIA分级:A级1例,B级9例,C级17例,D级10例,E级11例。术前血沉18106 mm,平均(46.7±10.6)mm。胸腰椎结核后凸角度4°106 mm,平均(46.7±10.6)mm。胸腰椎结核后凸角度4°62°,平均(26.6±9.2)°,腰骶段结核的腰骶角15°62°,平均(26.6±9.2)°,腰骶段结核的腰骶角15°31°,平均(23.5±5.7)°。所有患者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231°,平均(23.5±5.7)°。所有患者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218个月。[结果]手术时间为9018个月。[结果]手术时间为90180 min,平均(128±24)min,术中失血量100180 min,平均(128±24)min,术中失血量100800 ml,平均(310±125)ml。术后随访18800 ml,平均(310±125)ml。术后随访1857个月,平均(37±8)个月。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3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无窦道形成,无感染性脑脊髓膜炎发生,无结核复发,无钛网沉降。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个月血沉均恢复正常;终末随访时胸腰椎后凸角度0°57个月,平均(37±8)个月。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3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无窦道形成,无感染性脑脊髓膜炎发生,无结核复发,无钛网沉降。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个月血沉均恢复正常;终末随访时胸腰椎后凸角度0°18°,平均(7.2±2.2)°,腰骶段结核的腰骶角为23.8°18°,平均(7.2±2.2)°,腰骶段结核的腰骶角为23.8°35.3°,平均(30.6±6.3)°,随访过程中无明显角度丢失;植骨融合时间为435.3°,平均(30.6±6.3)°,随访过程中无明显角度丢失;植骨融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6个月。[结论]对于病灶较局限的脊柱结核,采用单纯一期后路多枚分网异形钛网植骨技术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再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对再手术治疗效果观察随访。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27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21~65岁,平均36.5岁。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导致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作用强度,针对主要原因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再手术方式:单纯病灶清除术5例,病灶清除和窦道切除术7例,Ⅰ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8例,Ⅰ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2例,单纯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5例。术后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血沉、X线或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脊柱结核术后复发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根据作用强度大小排列为:术前术后未行正规化疗、术后积液未早期发现和处理、自身营养状况差、术中病灶清理不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差。再次手术术中无大血管、神经或输尿管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正常。术后8~12个月影像学复查提示椎间隙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结论:脊柱结核再手术原因复杂且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诊断和治疗难度大。术前应详细分析复发的主要原因,强调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个体化手术治疗,同时应加强营养和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8.
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结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小樟  石仕元  郑琦  朱博  金阳辉  郑铭锋 《中国骨伤》2018,31(11):1012-1016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结核Ⅰ期行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技术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支撑植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CBT螺钉技术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治疗的22例腰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73.3±7.1)岁。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6例,E级9例。对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SR)、Frankel分级进行分析,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7±4.6)个月。有2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现前路手术对侧腰大肌脓肿增大,行B超定位下置管引流后治愈。余20例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及脊柱结核复发。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E级14例。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17.68±3.86)°减少至(4.77±2.47)°;VAS评分由术前的(6.95±2.26)分减少至末次随访时的(2.18±1.59)分;ESR由术前的(47.14±20.85) mm/h降至末次随访的(16.77±11.42) mm/h。X线、CT检查均提示已骨性愈合,平均融合时间为(4.9±1.2)个月。结论:采用Ⅰ期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支撑植骨治疗老年腰椎结核是较为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胸腰椎结核复发患者资料,总结其病例特点,为临床早发现、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69例胸腰椎结核复发的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9例;年龄5~67岁,平均(37.5±14.5)岁。胸椎结核13例,胸腰段结核20例,腰椎结核32例,腰骶椎结核4例。统计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复发的患者中,55.1%(38例)的患者出现疼痛,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89.9%(62例)患者出现椎旁脓肿,为影像学最常见的表现。53例患者行结核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共有22例患者出现耐药,耐药结核占41.5%。28例患者合并肺结核,2例患者合并肺结核及泌尿系统结核,1例患者合并结核性腹膜炎。初次复发的时间:6个月以内32例,6~12个月9例,12~18个月8例,18~24个月4例,24~36个月3例,36~48个月5例,48~60个月3例,60个月以上5例,最长时间为84个月(7年)。43例患者只复发了1次,26例患者发生多次复发,复发的患者中再次出现复发的发生率为37.7%。结论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2年是复发最集中的时间节点,如出现疼痛、窦道、局部包块及神经症状,术后3个月血沉、C反应蛋白高于正常值,应警惕术后复发的可能。结合MRI、X线片及CT检查,若发现椎旁脓肿、内固定松动、骨质破坏等,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梯形切口一期前外侧经肋骨横突入路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3月我科收治的胸椎结核患者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19~67(42.2±14.8)岁。病变节段位于T5~T12,伴有后凸畸形12例,Cobb角23.5°~40.2°,平均28.8°±4.8°;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20例,E级2例。入院时血沉28.1±21.7mm/h。术前VAS评分6.4±1.1分。均采用梯形切口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前外侧肋骨横突切除胸膜外入路清除病灶植骨融合。术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持续9~24个月,平均15.6±5.5个月。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SR)、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后6个月采用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3d、术后3d与术后9个月Cobb角。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3~6.2(5.2±0.5)h;术中出血量440~650(552.2±62.7)ml。2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12~34(22.1±6.8)个月。术前血沉9.6±4.3mm/h,术后3个月血沉6.8±2.8mm/h,VAS评分3.5±1.1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12例伴有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后3d Cobb角为21.7°±5.6°,术后9个月Cobb角为22.4°±5.6°,平均角度丢失为0.6°±0.4°。术前与术后3d的Cobb角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植骨融合时间6~9(7.0±0.9)个月。随访患者中无内固定松动、脊柱失稳、脊髓损伤加重、结核复发等并发症。3例Frankel分级为C级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2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20例Frankel分级为D级的患者,术后3个月均恢复至E级。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分级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6%。结论:采用梯形切口一期前外侧经肋横突入路手术配合术后积极化学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矫正后凸畸形,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每3个月行X线复查,评估骨融合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评估综合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4±5)个月,骨融合时间为(6.3±2.3)个月,融合率为100%。ASIA分级术前B级1例、C级2例术后恢复至D级;术前D级14例,术后12例恢复至E级,2例仍为D级;术前E级13例,术后仍为E级。后凸Cobb角术前为40.1°±8.1°,术后即刻为12.0°±7.0°,末次随访时为15.1°±6.9°,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3.1°±1.4°,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综合疗效优22例、良6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3.33%。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并得到确切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病灶旷置术在上颈椎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7例上颈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寰枢椎椎体破坏程度,分别采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2例)、单纯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3例)、枕颈融合内固定融合术(2例)治疗,均未行结核病灶清除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上颈椎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评估结核控制情况。所有患者治疗后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18个月。结果 5例手术治疗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65±32)min,术中出血量(152±45)mL;术后随访18个月~10年,平均38.6个月。随访期间7例患者结核无复发,抗结核治疗18个月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末次随访时,上颈椎VAS评分由治疗前(5.3±1.8)分降至(1.6±1.3)分,JOA评分由治疗前(13.5±2.8)分升至(15.9±0.8)分,ESR由治疗前(65.0±12.6)mm/h降至(13.0±2.6)mm/h。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继发上颈椎骨性畸形。所有患者均无需二期前路清创治疗。结论一期前路上颈椎结核病灶旷置术通过稳定上颈椎并结合规范抗结核治疗,可控制结核病灶的发展,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Ⅰ期经椎弓根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椎弓根固定加RBK混合链霉素填充植骨治疗老年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7年7月采用Ⅰ期经椎弓根病灶清除后路固定和OSTEOSET~(R)RBK混合链霉素植骨术进行治疗的20例老年胸椎或腰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2~83(72.4±6.9)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 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根据X线观察病变节段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和病灶区骨生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60.9±23.8) min,术中出血量为(317.9±112.7) ml。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窦道及切口延迟愈合。脊柱结核完全治愈,Frankel分级有1个或多个等级的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7.50±1.15下降到术后12个月的1.70±1.39(P0.05)。ODI由术前的(92.50±1.17)%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2.80±0.89)%(P0.05)。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24.2±1.6)。下降到术后12个月的(8.3±0.7)。(P0.05),脊柱后凸畸形得到明显纠正。所有病例填充植骨区达到骨性融合,无骨不连和器械断裂并发症。结论:Ⅰ期经椎弓根病灶清除后路椎弓根固定加RBK混合链霉素填充治疗老年脊柱结核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椎体破坏较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下颈椎结核.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例下颈椎结核患者,所有患者术前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以上,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记录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of one-stag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horacic spinal tuberculosis with adjacent segments lesion by internal fixation, transpedicular debridement, and combined interbody and posterior fusion via a posterior-only approach.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one patients (thirteen males, eight females) with thoracic tuberculosis whose lesions were confined to two adjacent segments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one-stage surgical treatment by internal fixation, transpedicular debridement, and combined interbody and posterior fusion via a posterior-only approach. The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 impairment scale was used to assess neurological function. Thoracic Cobb angle was used to assess thoracic kyphosis. Operating time, blood loss, complications, neurological function, deformity correction and interbody fusion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Average mean operating time was 231.4 ± 31.9 min, and evaluated blood loss during operation was 880.2 ± 112.7 ml.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2–41 months postoperatively (average 29.8 ± 5.4 months). All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 postoperative improvement in ASIA classification scores. The thoracic kyphotic angl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o 9°–25° postoperatively (average 16.7° ± 4.4°), and at final follow-up were 10°–27°(average 17.7° ± 4.4°).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or spinal cord injury occurred. The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recovered to normal within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in all patients. All patients got bony fusion within 6–9 months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s

One-stage transpedicular debridement,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combined interbody and posterior fusion via a posterior-only approach can be an effective and feasible treatment method for thoracic spinal tuberculosis.  相似文献   

16.
腰骶部结核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Ⅰ期内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后入路行病灶清除并植骨治疗腰骶部多节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腰骶部多节段结核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47.0±13.9)岁。病变累及节段:L_4-S_112例,L_4-S_21例,L_3-S_12例。5例患者有神经根性症状,2例有马尾压迫症状。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手术入路行L_(4,5),L_5S_1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切口长度及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行腰椎CT及MRI检查观察植骨融合及病灶吸收情况,定期复查血沉、CRP评估结核治疗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0±2.73)个月。术后腰骶部疼痛症状均得到改善,钉棒系统无松动、断裂,植骨块无松动,前后路手术时间210~250 min,平均(231.0±12.1)min;出血量320~705 ml,平均(495.0±130.3)ml;手术切口15~21 cm,平均(16.4±3.4)cm,其中倒L形切口延长部分长度为6~9 cm,平均(7.1±2.6)cm。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4~40 h,平均(24.1±7.4)h。末次随访植骨均获得融合,脊髓症状得到恢复,血沉、CRP均正常,停药3个月后无反复。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部多节段结核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该术式较传统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解剖显露清楚、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可活动式外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肘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2例肘关节结核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可活动外固定架治疗组和融合固定组,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可活动外固定架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4~75(42.81±9.01)岁;病程2~9(3.96±1.45)个月。融合固定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23~77 (44.08±7.44)岁;病程2~7 (3.88±1.67)个月。两组患者均行病灶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2周及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术前、术后1、12个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抗结核3周及术后1周、6个月的血沉(en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变化。结果:5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0(13.50±4.85)个月。所有患者未见混合感染、结核复发。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活动外固定架组术后2周VAS评分(5.15±0.95)与融合固定组(4.04±0.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可活动外固定架组术后1、12个月Mayo评分分别为(78.15±7.83)分、(90.19±7.13)分;融合固定组Mayo评分分别为(70.40±7.61)分、(82.60±8.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活动式外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肘关节结核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结核炎症指标控制方面疗效相当;可活动外固定治疗术后需要早期功能锻炼,不利于早期疼痛减轻,但其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可能优于融合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例下腰椎结核并椎旁/椎管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病变节段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指标,术后定期随访相关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60(47.3±8.2)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SR、CRP、Cobb角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时术前ASIA分级C级8例恢复至D级、E级各4例,D级6例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均在术后9~18(13.2±2.1)个月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将42例老年腰椎结核患者分为CBT组和PS组,每组21例。CBT组男12例,女9例;年龄64~81(72.52±9.25)岁;骨密度T值(-2.69±0.17) g/cm~3;行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PS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63~85(71.42±9.81)岁;骨密度T值(-2.70±0.21) g/cm~3;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节段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1(15.00±3.57)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腰椎结核复发及螺钉松动情况。两组患者后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1、6个月,ESR、CRP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节段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术后3和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3、12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结核均取得满意疗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范围较长,创伤大,而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仅需固定病变相邻节段减少了固定范围,具有创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