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作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编码的BCR-ABL融合基因,现已成为治疗Ph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一线药物。同时,Ph染色体亦可见于20%~30%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阳性ALL),而且是这类疾病重要的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此类病例多为难治性病例。为此,我们将复发或难治性Ph阳性ALL按治疗方法分组,回顾性分析STI571对复发或难治性Ph阳性ALL的治疗效果,并对此治疗方法的可行性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伊马替尼(IM)耐药细胞株SUP-B15/RI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RT-PCR技术检测敏感细胞株SUP-B15和IM耐药细胞株SUP-B15/RI MDR1mRNA表达,改良MTT法测定IM、柔红霉素(DNR)、长春新碱(VCR)、依托泊甙(VP-16)单药及联合维拉帕米作用于SUP-B15细胞和SUP-B15/RI细胞72h后增殖活性的改变,计算抑制率为50%时的药物浓度(IC50),DNR药物外排实验检测MDR1表达产物P-gp功能。结果 MDR1基因在SUP-B15/RI中的表达是敏感细胞SUP-B15的(2.02±0.04)倍(P<0.05)。IM、DNR、VCR、VP-16单药作用于SUP-B15/RI细胞的IC50值较SUP-B15细胞增高(P<0.05),相对耐药倍数(RF)分别为(20.52±2.34)、(10.33±1.88)、(9.78±1.27)、(3.84±0.69)倍。IM、DNR、VCR、VP-16与维拉帕米联合作用于SUP-B15/RI细胞后IC50值较单药时降低(P<0.05),耐药逆转倍数分别为(1.44±0.43)、(3.20±0.17)、(1.44±0.12)、(1.33±0.14)。P-gp蛋白功能在SUP-B15/RI细胞强于SUP-B15细胞,DNR泵出率分别为10.27%、3.43%。结论 MDR1基因在SUP-B15/RI细胞中表达增加,其表达产物P-gp功能增强,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可以部分逆转IM耐药。说明MDR1参与SUP-B15/RI细胞IM耐药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74岁,因乏力、体重下降6个月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予抑酸、护胃、抗炎等治疗效果不佳,多次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进行性升高,血红蛋白及血小板降低,后行骨穿检查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于2009年3月8日收住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对20例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方案,其中9例接受同胞间HLA全相合移植,6例接受同胞间HLA单倍型移植,3例接受非血缘关系HLA全相合移植,2例接受非血缘关系HLA半全相合移植.20例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开始予化疗联合伊马替尼治疗,移植前2周至移植造血重建前停用伊马替尼,造血功能稳定后继续予伊马替尼维持治疗,移植后应用RT-PCR和FISH方法监测BCR/ABL表达水平.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均未出现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前20例患者接受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均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BCR/ABL均转为阴性.随访至2012年3月,20例患者中15例骨髓持续CR,BCR/ABL持续阴性,5例复发.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是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C1/2(mTORC1/2)抑制剂PP242与伊马替尼(IM)联用对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株SUP-B15的抗白血病作用及机理。方法 以SUP-B15细胞为研究模型,MTT法检测IM与PP242联合处理SUP-B15细胞72 h后的半数抑制浓度(IC 50 )及联合作用指数(CI );Western blot法检测PP242处理SUP-B15细胞后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mTOR通路的影响,以及IM与PP242联合处理SUP-B15细胞后对PI3K/Akt/mTOR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 IM单用于SUP-B15细胞的IC 50 值为(1.50±0.09) μmol/L。而IM与20、30、50 nmol/L PP242联用于SUP-B15细胞,其IC 50 分别下降为(0.81±0.030) μmol/L、(0.36±0.140) μmol/L、(0.02±0.002) μmol/L, CI 值分别为0.764、0.545、0.507,提示两药有较高的协同作用。PP242单独作用于SUP-B15细胞后,磷酸化Akt(p-Akt)、p-4EBP1、p-elF4E、p-ABL、p-mTOR、p-P70等 PI3K/Akt/mTOR通路上的关键磷酸化蛋白表达下调,且这种变化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P242与IM联合用于SUP-B15细胞时,SUP-B15细胞PI3K/Akt/mTOR通路的各关键蛋白下调较PP242或IM单用时更明显,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上调也较两药单用时更明显。结论 PP242与IM联合使用时可增强对于PI3K/Akt/mTOR通路的抑制,增加由Bax、Caspase-3所介导的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长期疗效. 方法"回顾12例Ph+成人急淋的临床特点、疗效和预后,与同期40例Ph-成人急淋患者进行比较.治疗均采用经典的VDP/VDLP方案,并以VDP/VDLP和蒽环类+阿糖胞苷二组方案交替巩固化疗. 结果"Ph+成人急淋初次诱导完全缓解率为66.7%,略低于Ph-成人急淋病例;12和24个月总生存率为27.8%±15.8%和0,明显低于Ph-病例的69.8%±9.4%和14.9%±12.0%. 结论"Ph+可作为独立的预后不良指标;Ph+成人急淋的生存率明显低于Ph-病例,应采用更强的巩固化疗或引入骨髓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总结维吾尔族 Ph 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临床特征、治疗转归。方法对36例维吾尔族 Ph +-ALL 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1.9~452.0)×109?L-1,中位数105.8×109? L-1,其中<30×109? L-111例,≥30×109? L-125例;免疫分型 B -ALL 35例,T -ALL 1例,在 B -ALL 中,Pro -B 1例,Common -B 27例,Pre -B 7例。外周血白细胞<30×109? L -1和≥30×109? L-1患者的治疗完全缓解(CR)率分别是63.6%、28.0%(P =0.043)。正常核型、单纯 t (9;22)、伴附加染色体异常的治疗 CR 率分别是66.7%、53.8%和15.4%(P =0.048),2年总生存率(OS)分别是33.3%、35.9%和10.3%(P =0.011)。联合伊马替尼与非联合伊马替尼治疗的 CR 率分别为88.9%、22.2%(P =0.001),2年 OS分别是59.3%、10.9%(P =0.007)。治疗随访期间是否合并败血症的2年 OS 分别是0.0、38.8%(P =0.035)。结论维吾尔族 Ph+-ALL 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外周血白细胞高、Common -B 分型多见;初诊时伴外周血白细胞≥-1或附加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负性影响,伴附加染色体异常或治疗期间合并败血症30×109? L的患者预后差,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 CR 率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在甲磺酸伊马替尼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临床治疗十年,显示其作为单一药物对CML所有病期均取得令人关注的疗效,成为目前CML的标准治疗药物。现收集我院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4例CML患者,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鬼臼苦素(picropodophyllin,PPP)对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细胞Sup-B15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为将PPP开发成为治疗Ph+ ALL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MTS法检测PPP和格列卫(IM)对Sup-B15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PPP和IM对Sup-B15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PPP对细胞增殖和周期相关蛋白表达,以及对IGF1R蛋白磷酸化和表达的影响.结果 PPP和IM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关系抑制Sup-B15细胞的增殖,且相同剂量下PPP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均强于IM;PPP处理细胞12 h和24 h后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而S期细胞比例则相应减少;PPP能够上调p53和cyclinB1蛋白的表达以及抑制p21和c-myc蛋白的表达,但对IGF1R总蛋白表达水平和磷酸化水平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PPP能有效抑制Sup-B15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发生G2/M期阻滞,其机制与上调p53和cyclin B1蛋白表达以及抑制p21和c-myc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长期疗效. 方法"回顾12例Ph+成人急淋的临床特点、疗效和预后,与同期40例Ph-成人急淋患者进行比较.治疗均采用经典的VDP/VDLP方案,并以VDP/VDLP和蒽环类+阿糖胞苷二组方案交替巩固化疗. 结果"Ph+成人急淋初次诱导完全缓解率为66.7%,略低于Ph-成人急淋病例;12和24个月总生存率为27.8%±15.8%和0,明显低于Ph-病例的69.8%±9.4%和14.9%±12.0%. 结论"Ph+可作为独立的预后不良指标;Ph+成人急淋的生存率明显低于Ph-病例,应采用更强的巩固化疗或引入骨髓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用10种识别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对33例经形态学诊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免疫分型,比较和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某些免疫表型之间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结果显示免疫分型与形态学分型基本一致,而且比形态学分型更完善。提示细胞表面标记分析具有临床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对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形态学基础上进行免疫分型及基因重排检测,结果表明:(1)分型可控白血病细胞的不同分化阶段进行标记,使ALL及各亚型有了明确的划分,对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2)多聚酶链反应(PCR)分析白血病具灵敏、快速的特点,在作骨髓移植(BMT)病例选择上具有优质,尤对缺细胞分化抗原表达者的诊断具有补充作用;(3)不是所有ALL都能依赖PCR检测,认为必须在形态学  相似文献   

15.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跨系表达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跨系表达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对135例ALL(111例B-ALL,24例T-ALL)患者幼稚细胞表面及胞质内分化抗原进行分析。结果 在ALL中,髓系抗原(M)表达64%,T和B亚型中髓系抗原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CD13表达最为常见(40%),其次是CD33(37%)、CD11b(20%)和CD15(16%),CD13和CD33在CD34^+病例中的表达均高于CD34^-病例。B-ALL中,T系抗原CD4、CD2和CD7分别在19例、2例和2例中表达,CD4^+和CD7^+病例通常共表达CD13和(或)CD33;T-ALL中2例CD19表达者均伴CD13/CD33表达。结论 ALL伴髓系表达的频率较高(B^+M^+,T^+M^+),偶尔出现B系,T系和髓系共表达的表型(B^+T^+M^+),B系T系共表达但不伴髓系表达的表型(B^+T^+M^-)极少,跨系表达多存在各未成熟的阶段,髓系抗原表达与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可移植于裸鼠的、潜伏期短、高致瘤性的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MOL T- 4细胞株。 方法 初代移植后 ,通过单纯体内传代法进行皮下埋块和体内、体外交叉传代法进行体外传代培养后移植 ,并对移植瘤的生长、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染色体核型等进行观察和检测。 结果 体内、体外交叉传代法进行体外传代培养 2 0代后的 MOL T- 4细胞裸鼠移植瘤平均潜伏期为 (2 1 .2 0± 1 .1 0 ) d,致瘤率 1 0 0 %。移植瘤的生长曲线呈“S”型 ;组织形态、超微结构和表面抗原表达特点符合 MOL T- 4细胞特点 ,染色体核型属人类染色体。 结论 通过体内、体外交叉传代法进行体外传代培养 2 0代后的 MOL T- 4细胞能成为潜伏期短、高致瘤性的细胞株 ,此法较单纯体内传代法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和探讨45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强化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1998年3月收治的45例ALL,其中坚持治疗者39例,标危型ALL(SR-ALL)32例,高危型ALL(HR-ALL)7例;22例按新华(XH)88方案治疗,5例早期治疗按荷兰改良方案治疗,12例按中山医科大学97方案。【结果】45例4周内完全缓解(CR)率SR-ALL组为97.14%,HR-ALL组为80.00%;6周内CR率SR-ALL组为100%,HR-ALL组为90.00%。HR-ALL组1年持续完全缓解(CCR)率和3年CCR率分别为85.71%(6/7)和71.43%(5/7);SR-ALL组1年和3年CCR率分别为96.88%(31/32)和85.00%(17/20)。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寿命表统计预期5年CCR率和生存百分率分别为80.30%和83.21%。【结论】早期联合强烈化疗缩小了HR-ALL与SR-ALLCCR无病生存(EFS)的差距;白细胞数的高低不能完全决定其预后;如何更准确地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髓系抗原表达与临床特征及疗效的相关性,比较不同诱导方案治疗MyAg+ALL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159例初治ALL患者资料,中位年龄26 (14 ~ 76) 岁?根据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分为髓系抗原阳性表达MyAg+ALL 73例和阴性表达MyAg- ALL 86例?分析髓系抗原表达与临床特征?近期疗效及5年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159例ALL患者中,髓系抗原表达占45.9%,以CD13?CD33为主,分别为34.2%和21.4%;CD34在MyAg+ALL中表达阳性率高于MyAg-ALL组(75.3% vs 60.5%,P = 0.046);T-ALL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高于B-ALL(66.7% vs 42.8%,P = 0.04);MyAg+ALL患者形态学分型与免疫学分型不相符率(12.3%)明显高于MyAg-ALL(0%)?VDLP?VDCP?MA不同诱导方案治疗MyAg+ALL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84.2%?75%及62.5%,三组间CR率无显著差别?MyAg+ALL组CR率低于MyAg-ALL组 (74.5% vs 88%,P = 0.047),但两组5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8% vs 25.8%,P = 0.803)?【结论】 成人ALL髓系抗原表达与大多数临床特征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采用米托蒽醌联合阿糖胞苷(MA)诱导方案治疗MyAg+ALL的CR率并不高于VDLP?VDCP方案?  相似文献   

19.
吴德沛  钟立业 《循证医学》2009,9(5):270-273
1文献来源 Ottmann OG, Wassmann B, Pfeifer H, et al. Imatinib compared with chemotherapy as front-lin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h+ALL) [J]. Cancer, 2007,109(10):2068-2076.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CD4+CD25+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液中的变化,探讨该细胞亚群在RA免疫耐受失衡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动期RA患者关节液、外周血和健康对照外周血CD4+CD25+FoxP3+ Treg细胞比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外周血和关节液单个核细胞FoxP3基因的表达。分析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期RA患者关节液CD4+CD25+FoxP3+ Treg细胞比例(7.56%±2.89%)高于外周血(1.84%±0.97%)和健康对照外周血(2.19%±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A患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ACPA)阴性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2.85%±0.87%)高于ACPA阳性组(1.40%±0.63%,P<0.01)。活动期RA患者关节液单个核细胞FoxP3基因表达水平高于RA患者外周血和健康对照外周血(P<0.01);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 Treg细胞比例与疾病活动指标无相关性(P>0. 05)。结论 RA患者关节液CD4+CD25+FoxP3+ Treg细胞的变化更能反映RA炎症部位免疫耐受失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