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毛盛芳  张洁 《中草药》2019,50(15):3654-3659
目的考察去滓再煎法、不去滓煎法、2次煎法3种煎煮方法对半夏泻心汤(BXD)中9种成分黄芩苷、黄芩素、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甘草酸单铵盐、甘草苷、6-姜辣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及总黄酮质量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进行9种指标成分测定,Welch Ultimate X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28℃,体积流量0.9 mL/min,检测波长203、252、280、355 nm。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结果检测的9种成分及总黄酮在BXD3种不同的煎煮法中都能测到。去滓再煎法中黄芩苷、黄芩素、人参皂苷Rb1、甘草酸单铵盐、甘草苷比不去滓煎法分别提高了10.01%、12.88%、29.09%、16.75%、15.02%,比2次煎法分别降低了5.54%、4.15%、14.49%、7.85%、9.18%;人参皂苷Re、6-姜辣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比不去滓煎法分别提高了37.90%、3.78%、5.33%、5.99%,比2次煎法分别提高了1.07%、11.57%、3.41%、1.93%;总黄酮比不去滓煎法提高了22.61%,比2次煎法提高了6.54%。结论在3种煎法中,去滓再煎的方法明显提高了各成分在水煎液中的含量,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BXD的临床功效,为张仲景《伤寒论》中对BXD采用去滓再煎的方法及质量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药煎药之法有着深刻含义,药之效与不效很大程度关乎于此。通过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7方“去滓再煎”原因的探讨,认为7方“去滓再煎”的原因不尽相同,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了再煎减毒,防止中毒;二是药量多、质地松、易吸附药汁,为减少药汁被吸附而降低疗效,故“去滓再煎”;三是为浓缩药汁减轻呕吐患者胃肠负担,以免加重呕吐。“去滓再煎”等煎药古法,蕴含了古代医者的智慧,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通过归纳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所有要求去滓再煎的方证的异同,结合临床实际认为去滓再煎的目的意义有三。其一调和药性:通过去滓再煎可使药性寒热、阴阳和调,以达和解之功;其二增强药效:去滓再煎可使方中各药物发挥其最大功效,增加临床疗效;其三浓缩药液:减少患者每次服药量、减轻服药痛苦,发挥较强的治疗作用。文章列举四川省名老中医张晓云教授临床运用小柴胡汤开郁结治郁证、和枢机治顽固性失眠的案例过程,说明去滓再煎在临床疗效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不同煎煮方式对小柴胡汤中黄岑有效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柴胡汤用去滓再煎法与不去滓煎法2种煎煮后的黄岑有效化学成分(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的含量。对照品溶液包括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检测开始前先进行对照品溶液的线性关系考察及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回收率试验。结果: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对照品溶液的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Y=4 345 730.98X-8 888.11(r=0.999 8)、Y=2 478 268.68X911.05(r=0.999 5)、Y=771 988 9.74X2 449.03(r=0.999 9)。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对照品溶液的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与回收率试验的RSD均低于2%,平均回收率均高于95%。供试品溶液A中所测得的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含量分别为(0.364 2±0.027 1)g/L、(10.192 3±0.387 5)g/L、(18.082 2±0.746 5)μg/m L,高于供试品溶液B的(0.282 4±0.047 8)g/L、(8.215 0±0.354 1)g/L、(12.698 2±0.642 9)μg/m L(P0.05)。结论:去滓再煎法较之传统不去滓煎法更利于小柴胡汤中黄岑有效化学成分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的溶出。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在中药的临床合理使用中辨证精细,详述了汤剂煎煮及服用方法,其中运用去滓再煎方法的有7首方剂。通过对7首去滓再煎方剂的药味、组方配伍、临床应用及煎煮服用等方面分析,了解7首方剂的特点,进一步探究去滓再煎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运涛 《天津中医药》2021,38(10):1278-1281
《伤寒论》中“去滓再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剂煎煮方法,对于其内涵的探讨研究须结合原文及临床实际操作,分为“柴胡汤类方”与“泻心汤类方”分别分析。“柴胡汤类方”由于柴胡用量为“半斤”,体积较大,需加大量水方可有效煎煮,去滓再煎意为浓缩药液;“泻心汤类方”去滓再煎目的在于减轻生半夏之毒性,去其毒性,而存其效用。对于张仲景学说的研究要从原文及临床实际出发,不可臆度揣测,方可了解张仲景原意,提高临床使用经方之疗效。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仲景方药煎煮法寓有深意,其中有七首方使用"去滓再煎"法,体现"和法"之意,但后世医家多不遵其原说。临床观察小柴胡汤有较好的退热作用,目前在药效学实验中比较常用脂多糖诱导大鼠发热模型。本实验一方面通过观察小柴胡汤现代煎法与仲景"去滓再煎"对脂多糖致热大鼠模型的影响,证明药液经过浓缩,可减少服用量,从而减轻胃肠的负担,并可提高疗效;另一方面以加强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为目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邵金鑫  林龙飞  刘宇灵  王春民  李慧  杨宇杰 《中草药》2018,49(12):2873-2877
目的采用一测多评法对临床常用药对人参-柴胡及其制剂中的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进行测定。方法以人参皂苷Rg1为参照,建立该成分与其他4种皂苷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并以此计算其他4种皂苷成分的含量;同时采用外标法实测5种成分的含量进行对比。使用不同色谱柱确定相对保留时间,评价一测多评法在人参-柴胡药对中测定皂苷成分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建立了5种皂苷成分的定量控制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采用一测多评法及外标法测定人参-柴胡药对、小柴胡汤、开心解郁方中5种皂苷成分,采用t检验分析,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测多评法适用于常用药对人参-柴胡中皂苷成分的含量测定,可为复方中人参-柴胡药对有效成分的测定提供借鉴,以及为复方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历代医家的论述、方证分析、临床案例、实验研究等方面对《伤寒论》中明确要求"去滓再煎"的7首方剂进行论述,探讨中药特殊煎煮方法的重要性,提出中药煎煮方法应该"将规范化与特殊化紧密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小柴胡汤之煎法,原书强调去滓再煎,但后世医家多不遵其原说,包括现行全国高中等《方剂学》教材,亦明确指出,小柴胡汤的现代用法为:水煎二次,分二次温服。此与仲景本意相悖,致使方药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临床疗效。 方药的制遣及煎服法是由病证而决定的。《伤寒论》98条谓:“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煎药方法对药效的影响。方法:选取黄连解毒汤、四物汤、四逆散、保和丸等4个传统方剂分别采用现代煎药机与传统煎药方法进行煎药,对比两种方法的煎出率。结果:现代煎药机煎药法操作规范的,可从多方面进行质量控制,药物煎出率高,且煎出的药剂有效成分含量高,各方面指标均优于传统煎药法。结论:现代煎药机煎药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生化汤单煎液与共煎液中阿魏酸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InertsilODS-3C18柱(250mm×4.6mm,5μm);甲醇-水(含1%乙酸)(45∶55,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321nm;外标法定量。结果阿魏酸在0.6~180.0m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平均回收率为102.65%。结论共煎液中阿魏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单煎液(P<0.01)。  相似文献   

13.
中药汤剂中包煎药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汤剂中需要包煎的药物以煎出物干重为指标,采用不同装量的方法,进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装量不同,煎出效果也不同。并对传统认为包煎的必要性,作了详细观察,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葛根芩连汤为研究对象,对影响煎煮质量的加水量、煎煮时间等相关参数与主要成分溶出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得出葛根芩连汤的最佳煎煮工艺。方法:煎煮时间20,35,50,65,80 min;加水量6,9,12,15,18倍;煎煮次1次;用全面实验法,对以上参数进行排列组合确定煎煮工艺。每种工艺取选定葛根芩连汤加味方1剂煎煮3次。用HPLC测定煎煮液中主要成分含量,比较不同煎煮工艺对溶出量的影响。结果:①在相同煎煮时间、相同煎煮次数的条件下,主要成分的溶出量随着加水量的增多而呈现上升趋势。明显改变的点为9倍水时。②相同加水量、相同煎煮次数、不同煎煮时间,主要成分的溶出量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上升趋势。明显改变的点为50 min时。结论:确定葛根芩连汤煎煮最低加水量为9倍量,煎煮时间50 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分析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药饮片辨识课程的情况.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25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药饮片辨识课程情况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全国大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支持开设中药饮片辨识课程.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大多在中医、针推、中西医结合等非药学专业开设.结论针对本门课程,相应的教材、教参、教学大纲都有待进一步规划完善.  相似文献   

16.
从药性、物理、化学等性质来分析探讨经方汤剂中芒硝煎煮法的意义。下后更上火微沸的原因可能与芒硝溶解吸热而降低溶液温度的化学性质,以及形状较大时溶解较慢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中药汤剂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发挥中医药特色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科专业化、规范化的时代要求,专业化是大势所趋,中医学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然而目前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中药汤剂煎煮法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本研究以中药汤剂煎煮法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药汤剂煎煮法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归纳了中药汤剂煎煮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中药汤剂煎煮法的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和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就时珍治疗崩漏时使用炭剂、酒剂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葛根等混煎液中葛根主要成份——葛根素的含量为指标,探讨葛根最佳煎煮条件。结果表明:葛根以切片0.4~0.7cm长、加水量12~15倍,煎煮时间30分钟为宜,浸泡与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手工与机器煎煮对八珍汤中化学成分的影响,寻找这2种不同煎药方式之间的差异性化学成分。方法:以规范化手工煎药与机器煎药2种方式对八珍汤进行煎煮,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及t检验分析2种煎药方式对该复方中化学成分的影响。通过UPLC-LTQ-Orbitrap MS对差异性化合物进行分析,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3 min,5%A; 3~7 min,5%~8%A; 7~9 min,8%~15%A; 9~17 min,15%~25%A; 17~27 min,25%~35%A; 27~29 min,35%~40%A; 29~35 min,40%~95%A),柱温30℃,流速0.4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和正、负离子模式,扫描范围m/z 50~1 500。结果:在正、负离子监测模式下,共发现87个差异性成分,通过质谱数据结合文献报道,共识别并鉴定了其中的40个成分,包括洋川芎内酯A,甘草素,阿魏酸等。结论:手工与机器煎药获得的八珍汤煎煮液在色泽及化学成分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若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在保持手工煎药优势的基础上,借鉴机器煎药包装药液的方式,建立规范的煎药流程,将使中药汤剂的药效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