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40例喉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平分为颈丛加全麻(Ⅰ组)和全麻组(Ⅱ组)。Ⅰ组手术期间血压、心率均在正常水平。芬太尼用量比Ⅱ组明显减少(P〈0.05),安氟醚吸入浓度明显比Ⅱ组低。Ⅱ组在进喉后血压明显升高(P〈0.05)。认为颈丛加全麻能使喉癌手术患者血压、心率稳定,减少镇痛药、吸入麻醉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40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15例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比较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苏醒延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呼吸再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3.
颅内或颅外脑动脉 (A)阻塞引起脑血供障碍、脑梗塞常威胁中老年患者的生命 ,死亡占据第 3位 ,仅次于心肌梗死 [1 ] 。目前常用颈 A内膜剥脱术治疗颅脑 A阻塞 ,可改善大脑循环 ,并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我科 2 0 0 1年 11月在颈丛麻醉下行颈 A内膜剥脱术治疗 1例右侧颈 A粥样硬化狭窄闭塞的患者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6 3岁 ,高血压、糖尿病 型 ,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血栓形成 ,收入内科保守治疗。经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图像显示 :右侧颈 A粥样硬化狭窄及闭塞 ,转外科手术治疗。颈丛麻醉下经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斜行切口 ,…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究与分析颈丛阻滞与全麻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颈丛阻滞组与全身麻醉组,每组30例,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波动性。结果全身麻醉组与颈丛阻滞组夹闭前、解除夹闭后、术后24h血流动力学波动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夹闭后血流动力学波动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实施颈丛阻滞有利于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优势。方法锁骨骨折36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全身麻醉组(A组),臂丛阻滞麻醉组(B组),臂丛复合颈丛麻醉组(C组),每组1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切皮时(T1)、手术10min(T2)、上钢板时(T3)、缝合时(T4),记录血流动力学情况,观察患者术中不适次数和追加基础麻醉次数,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结果①B组追加基础麻醉次数和术中不适次数与A、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在T1、T2、T3、T4时与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C组患者情况相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手术中,麻醉效果接近全身麻醉,但操作简单,麻醉管理方便,更适合此类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中颈浅丛阻滞改良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甲状腺肿块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颈浅丛神经阻滞法(即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药阻滞颈浅丛).对照组:采用C4横突一针阻滞法.局部麻醉药均为0.25%罗哌卡因.由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共同评价阻滞效果,监测抬头肌力,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等.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切皮时(T2)、分离瘤体时(T3)、手术结束时(T4 )5个时间点的血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同组T0时间点比较,对照组T2、T3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T1、T2、T3时间点的HR均显著增快(P值均<0.05);实验组T3时间点的SBP,DBP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T2、T3时间点的HR显著增快(P值均<0.05).实验组T2、T3时间点的SBP,DB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实验组的阻滞有效率为95%(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2/40,P<0.05).两组各时间点的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神经阻滞后,两组患者头颈活动均自如,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改良颈浅丛神经阻滞法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甲状腺腺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A组患者用0.447%的罗哌卡因20ml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每侧10ml,待效果确定后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诱导用药相同,咪达唑仑0.05μg/kg,芬太尼2μg/kg,异丙酚1.5μg/kg及维库溴铵0.1mg/kg,插入适合的气管导管,然后行机械控制呼吸。监测记录麻醉前、切皮、分离甲状腺及拔管时血压及心率。记录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是否需要镇痛。结果 B组切皮、分离甲状腺及拔管时血压及心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而A组各时段无明显变化(P〉0.05)。A组麻醉复苏时间比B组短(P〈0.05),B组术后需要镇痛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甲状腺腺瘤手术,在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术毕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疼痛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基于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的超声引导下颈浅神经丛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锁骨手术患者,经超声和经皮电刺激确认耳大神经后,共1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超声引导组和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每组50例。采用1%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进行局部麻醉。常规超声引导组经常规穿刺点即胸锁乳突肌后缘(从锁骨头附着点至乳突最突出点)中点穿刺行神经阻滞;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穿刺前测量相关形态学数据,超声引导下经耳大神经穿刺点穿刺行神经阻滞。采用针刺法评估阻滞效果,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患者引出耳大神经阳性反应的平均电刺激电流强度为(1.1±0.3)mA,从开始扫查至完成耳大神经穿刺点标记的平均时间为(30.5±8.2)s。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中有94.0%(47/50)的患者穿刺点与常规穿刺点重合或位于其尾侧,仅3例位于常规穿刺点头侧,两点平均相距(1.27±0.84)cm。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阻滞成功率高于常规超声引导组[98.0%(49/50)vs 78.0%(39/50),P<0.05],且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组起效更快。两组患者术后均观察24 h,各有1例患者在阻滞后出现声音嘶哑,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 基于耳大神经辅助定位的超声引导下颈浅神经丛阻滞具有起效快、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对甲状腺术后躁动和术中甲状腺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随机将行甲状腺手术患者84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1 min(T1)、切开皮肤时(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测定血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水平。 结果观察组T2、T3、T4点MAP、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甲状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T3、T4点FT3、T3、TSH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2、T3、T4点FT4、T4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6、12、24h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157,P=0.017)。 结论全身麻醉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下甲状腺术中甲状腺素水平比较稳定,且抑制术后躁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颈丛阻滞复合全麻用于甲亢病人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丛阻滞复合全麻对甲亢病人血流动力学、术毕清醒时间及术后镇痛剂使用率的影响。方法:甲亢患者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4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A、B两组,每组各20例,A组:0.25%布比卡因行双侧颈浅神经阻滞,每侧10ml,然后缓慢依次静注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琥珀胆碱全麻诱导,插管成功后麻醉机控制呼吸,术中静注芬太尼、吸入1%~1.5%异氟醚维持麻醉,万可松维持肌松;B组,直接进行全麻诱导。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插管、术中切甲状腺及拔管时的SBP、DBP、HR变化,术毕清醒时间,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压和心率无显著差异。插管、术中切甲状腺及拔管时B组SBP、DBP、HR比术前明显升高(P<0.01);而A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B组术毕拔管时间(13±5.6)min,A组术毕拔管时间(6±3.3)min,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A组术后镇痛剂使用率5%(1/20),B组术后镇痛剂使用率85%(17/20),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甲亢病人手术中,颈丛阻滞复合全麻比单纯全麻更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中静脉用药,缩短患者术毕拔管时间,减少术后镇痛剂的使用率。从而提高了甲亢患者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术中单纯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与全麻联合颈丛阻滞两种麻醉方式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等相关合并症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基本特征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全麻芬太尼组(Ⅰa组)、全麻舒芬太尼组(Ⅰb组)、全麻芬太尼+颈丛阻滞组(Ⅱa组)、全麻舒芬太尼+颈丛阻滞组(Ⅱb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拔管时间、苏醒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术后2、6 h 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IIb组明显低于Ia、IIa组(P<0.05),但Ia组与IIa组间比较、Ib组与II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4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拔管时间、苏醒质量、术后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手术单纯全麻和全麻联合颈丛阻滞两种麻醉方式对该类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别,但选用舒芬太尼作为全麻镇痛组分较芬太尼能明显减轻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术后VAS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行择期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76例,ASA为Ⅰ~Ⅱ级,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n=38)和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CA组,n=38).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咪唑安定0.05 mg/kg和盐酸戊乙奎醚0.02 mg/kg.C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以0.5%罗哌卡因加1%利多卡因进行右侧颈深浅丛神经阻滞及左侧颈浅丛神经阻滞.两组患者给予3 μg/kg芬太尼、1.5 mg/kg异丙酚和0.15 mg/kg维库溴铵静脉诱导,加固型螺纹气管导管经鼻行气管插管,并以芬太尼、异丙酚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记录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1~5 min、手术切皮、分离颈椎骨膜及术毕清醒时患者无创血压、心率以及心电图ST段变化;并观察记录芬太尼用量、异丙酚用量、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结果 CA组在插管后1 min、手术切皮、分离骨膜及术毕清醒时,血压、心率及心电图ST段变化均明显低于A组.CA组异丙酚及芬太尼用量均低于A组,CA组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结论 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是颈椎前路手术较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丛阻滞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效果.方法 28名ASAⅡ~Ⅲ级患者行32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采用深浅丛联合阻滞,观察围术期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分流管放置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麻醉后血压和心率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时点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颈动脉夹闭前后收缩压和心率的波动性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50.0%,低血压6.25%,心动过速28.1%,心动过缓6.25%,分流管放置率6.25%.患者满意率84.4%.无1例改用全麻,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结论颈丛阻滞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低浓度的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应用于改良颈浅丛阻滞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80例,随机分为0.25%罗哌卡因组(R组)和0.25%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40例;2组均采用改良颈浅丛阻滞法(即将局麻药注射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皮下)阻滞双侧颈浅丛。观察2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对抬头肌力的影响及并发症。结果: 阻滞起效时间R组为(6.33 ±0.92) min,B组为(4.75 ±0.9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阻滞麻醉有效率R组为95.0%,B组为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同组T0时间点比较,B组在T2、T3时间点HR均增快(P < 0.05和P < 0.01)。2组在T2、T3和T4时间点的DBP、SpO2均较T0升高(P < 0.05~P < 0.01),2组不同时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有4例发生抬头肌力减弱,但头颈仍能自主活动;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罗哌卡因应用于改良颈浅丛阻滞,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6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为该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臂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期间,观察组患者MAP、HR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P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颈动脉窦和迷走神经的影响,探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引起心血管副反应的原因。方法杂种犬20只,通过对犬实施一点法颈深丛神经阻滞麻醉,解剖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部迷走神经,观察该麻醉下颈动脉窦和颈部迷走神经被麻醉药物浸润情况;观察麻醉前后颈动脉窦按摩,及麻醉后刺激颈部迷走神经对犬血压及心率的影响。结果颈内动脉起始部距离第4颈椎(C4)横突1.0-1.4cm,而一点法颈深丛阻滞麻醉后距离C4横突约4.0cm范围内组织均明显被麻醉药物浸润。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起始部血管壁和迷走神经均明显被麻醉药物浸润。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前按摩颈动脉窦可引起明显的减压反射,而阻滞后按摩颈动脉窦或刺激迷走神经均未引起明显的血压及心率变化。结论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致颈动脉窦和迷走神经阻滞是引起心血管副反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