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后路椎间碎骨植骨与自体髂骨块植骨两种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患者,男41例,女34例;年龄27~68岁,平均55.6岁.临床表现:下腰痛72例,间歇性跛行47例;75例患者均有下肢痛,其中单侧下肢痛37例,双侧下肢痛23例,交替性双下肢痛15例;直腿抬高受限57例,感觉障碍66例,运动障碍58例,膝、跟腱反射异常45例,伴马尾损害23例.退变节段:L4、5 32例,L5S1 26例,L3、4 6例,2个间隙11例.将病例随机分为髂骨组和碎骨组,髂骨组行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自体髂骨椎间融合(pedical screw fixation+ iliac crest grafting)治疗,碎骨组行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碎骨椎间融合(pedical screw fixation+granular bone grafting).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测定JOA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腰背痛手术评分和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并对术后融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各组术前、术后JOA、ODI评分有显著差异,而两组之间评分无明显差异;(2)各组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有显著差异,术后两组之间比较碎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相对较多,有统计学差异;(3)各组术前、术后椎间隙活动度有显著差异,两组之间比较椎间隙活动度无明显差异;(4)两组巾植骨块与上下终板交界处无透亮区:随访影像学榆查示椎间植骨融全良好,螺钉无折断和松动,未发现植骨块脱入椎管.[结论]两组在术后融合时间、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上无显著差异.但碎骨植骨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优于髂骨组,而且无取髂骨处遗留痛等并发症.碎骨植骨椎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LIF)内固定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方法]81例临床病人,男38例,女43例;年龄47~71岁,平均62岁;病变部位:L2、3间隙2例,L3、4间隙63例,L4、5间隙33例,L5S1间隙5例;2节段椎间融合21例,3节段椎间融合15例,4节段椎间融合2例;伴椎体Ⅰ度滑脱26例,伴有>15°侧凸的4例.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双斜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经腰椎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开窗椎管减压、自体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中行撑开、提拉,将减压的自体椎板骨质修整,颗粒状碎骨填充于Cage,块状较大的骨块植入椎间隙,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本组随访时间2~4年,术后均行X线片复查,随访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椎体复位无丢失,螺钉无折断和松动.手术前、后椎体滑移距离和ODI指数两项参数的配对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开窗椎管彻底减压、自体骨混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疗效。方法 162例退行性脊柱疾病患者中,86例行PLIF术,76例行TLIF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术前术后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使用ODI、VAS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影像学Brantigan和Steffee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记录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与PLIF组比较,TLIF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少(P<0.05),而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ODI、VAS评分、ODI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PLIF与TLIF均为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有效方法,而TLIF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人路椎问融合治疗腰椎退变伴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方法31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融合33个椎间隙,其中L4-515例,LsS114例,L4-5和L。s。双节段为2例。26例伴有腰椎滑脱,5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随访16-34个月,平均2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问120rain,出血约700mL。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神经根痛加剧,1年后所有病例均达到椎间隙骨性融合。根据JOA评分,术前(15.1士3.1)分,末期随访时(26.0±2.O)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2%。结论经椎间孔人路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等优点,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安全及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椎管狭窄的特点及疗效。方法采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椎管狭窄23例。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56个月,平均13个月。按JOA疗效评分标准和SUK等植骨融合标准进行评价,本组优19例,良3例,差1例。结论经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椎管狭窄是值得推荐的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在腰椎不稳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经后外侧小切口单侧椎弓根固定加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73例腰椎不稳患者。采用JOA评分、观测影像学改变及植骨融合率评价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6~38个月。JOA评分:术前为(10.24±3.68)分,术后3个月为(20.18±3.89)分、术后2年为(20.83±4.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29例,良22例,中17例,差5例,优良率为69.9%。椎间隙高度:术前为(5.83±1.71)mm,术后3个月为(9.45±1.36)mm、术后2年为(8.96±1.28)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个月、2年的节段活动度、矢状滑移距离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率为87%。结论单侧椎弓根固定加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能够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重建腰椎生理前凸,并能改善腰椎生物力学环境及恢复椎间隙高度。年龄<60岁、病程<24个月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微创B-Twin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B-Twin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13例13间隙,其中L4、5节段不稳11例,L5S1节段不稳2例.患者均行后路小切口开放手术B-Twin椎间融合术,疗效评价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感染、神经功能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并发症.随访时间 12~23个月(平均16.2 个月),13例患者术前JOA 评分平均4.2分, 随访结束时JOA 评分平均14.4分,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优11例, 良1例, 可1例, 差0 例, 优良率92.3%.13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获得融合,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19.8 周.随访过程B-twin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椎间隙高度除有2例丢失外(<10%),其余的无明显改变.[结论]对于合并有轻度退行性腰椎不稳的腰椎间盘源性疾病患者使用后路小切口B-Twin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联合大量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植骨融合率高,且临床疗效可靠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单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间孔后路腰椎间融合与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采用单侧经椎间孔后路椎间融合与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32例,49个节段,其中腰椎退行性滑脱7例,节段不稳伴椎管狭窄16例,节段不稳伴椎间盘突出9例。结果经6~22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2个月融合节段可见模糊骨痂生长,4~6个月达骨性愈合,术后症状消失25例,显著改善5例,优良率为93%。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无椎间高度及复位丢失情况,钛网融合器除1例放置偏后并有2 mm下沉外,其余均正常。结论单侧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是新近发展应用的技术,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应用,可使腰椎获得即刻稳定,恢复脊柱序列及椎间高度,维持腰椎生理弧度,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腰椎间孔入路行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2年2月~2005年3月,对腰椎不稳56例行腰椎后正中入路,经单侧腰椎间孔行椎体间植骨融合,腰椎后方上下椎板间、棘突间、关节突间植骨,以及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果56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52例经6~37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未发生内置物断裂、松动移位和椎间隙高度丧失,骨融合率为90·38%。依据日本JOA疗效评定标准,优29例,良16例,可3例,差4例,总优良率为86·5%。结论经腰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不稳症,不但技术操作可行,而且能明显降低因侵入椎管而带来的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患者经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及植骨融合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术后随访8~30个月椎间骨性融合率1年85%,2年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3%。结论: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横突间植骨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切除上、下关节突的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PLIF和TLIF治疗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本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78例,其中PLIF31例,TLIF4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按Suk标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7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5年,平均3.5年。所有患者均获椎间骨性融合。对两组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同时间点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TLIF和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效果良好;与PLIF相比,TLIF操作简单,出血量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两种椎间融合法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碳纤维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共101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cage椎间融合)和B组(椎间植骨融合).A组男18例,女25例,平均年龄53.3岁;B组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2岁.按照0~9分法评估临床疗效,应用X线片评价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椎间高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优良率为93.0%,B组为77.6%.A组融合率为95.35%,B组为81.04%,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A组椎间高度平均为11.3±1.4mm.B组为11.2±1.6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时A组为11.1±1.5mm,B组为9.2±1.4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定的基础上,采用碳纤维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均优于椎间单纯植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08年12月共收治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48例,患者均有持续性腰痛,伴有双侧臀部、双侧或一侧下肢疼痛、麻木,均有间歇性跛行、腰部屈伸活动受限。腰椎动力位X线片示均为单节段失稳,椎间水平移位≥4mm或椎间角度变化≥11°,但滑移不超过Ⅰ度。均采用显微内窥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椎管减压、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自体骨粒、椎间融合器置入椎体间融合术。术后2周(出院时)拍腰椎正侧位X线片,术后每3个月复查X线片。按照Macnab标准评价疗效,随访观察近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70~150min,平均95min;出血量110~210ml,平均150ml。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中、术后均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照Macnab标准,优24例,良20例,可4例。X线检查未见cage移位、下沉,37例随访超过9个月的患者均见椎间隙变模糊,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示椎体间无移位,但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椎间隙消失和骨小梁完全通过椎体间上下终板。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椎管减压及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椎间失稳症具有创伤小、早期疗效满意等优点,长期疗效及融合情况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种类的椎间融合技术。方法:本组采用3种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72例,共82个节段。其中椎体滑脱28例,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19例,不稳定型椎管狭窄25例。3种椎间融合技术包括:单纯植骨、双侧椎问支撑器、单侧斜行椎间支撑器,术中均采用椎弓根固定系统辅助,后2种方法中在安放内置物的同时,均辅以椎间自体骨屑植骨。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8个月,平均3年6个月。4~6个月后均达骨性愈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绝大多数病人恢复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VAS疼痛分值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下降至3.1分。功能评定结果:优41例,良24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28%。结论:PLIF手术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一种可靠手段,只要把握手术适应证,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下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自2009-03—2011-06连续收治的63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椎间盘镜下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30例(A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33例(B组)。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肌酸激酶、椎旁肌表面肌电图测定平均放电幅度和频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A组4例出现神经根一过性牵拉损伤,术后3个月自行恢复;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充分引流等对症处理后好转。63例均获得随访27~54个月,平均36个月。A组与B组比较,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3 d肌酸激酶更低,但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B组椎旁肌表面肌电图平均放电幅度和频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3、6个月VAS、ODI评分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镜下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与开放手术相似的长期疗效,但微创手术创伤小,椎旁肌损伤轻,恢复快,早期效果更满意。  相似文献   

16.
李新福  刘勇 《脊柱外科杂志》2014,12(4):198-201,211
目的:观察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患者,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行影像学检查,测量椎间隙高度,用Bridwell方法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48个月,术后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腰椎融合评价标准,Ⅰ级和Ⅱ级为80例(97.5%)。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检查发现4例螺钉松动断裂但已骨性融合(4%),2例植骨未融合,椎间隙高度降低(2%)。疗效评定优24例,良46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为85.4%。结论减压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远期疗效肯定,但应把恢复该节段的稳定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DLSS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0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B组(20例,采用传统开放TLIF治疗).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比较单纯椎管减压术和减压后器械内固定融合治疗无腰椎滑脱和失稳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3月~2011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63例,其中接受单纯选择性椎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28例,接受椎管减压加器械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35例。手术前后分别使用腰椎JOA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评分、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和SF?鄄36(Short Form?鄄36)评分,评估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年均取得较好疗效。其中椎管减压加融合组患者术后ODI评分改善31.2分(P<0.001),由重度功能障碍改善至轻度功能障碍;单纯选择性椎管减压组术后ODI评分改善14.9分(P=0.004),由重度功能障碍改善至中度功能障碍;减压加融合组预后较单纯减压组显著改善(P<0.01),术后SF?鄄36评分得到相似结果。结论 手术治疗能极大地改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椎管减压加融合术较单纯椎管减压术能更大程度改善该类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Gu GF  Zhang HL  He SS  Gu X  Zhang LG  Ding Y  Jia JB  Zhou X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081-1085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42例微创通道下行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加MIS-TLIF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48~79岁,平均61.7岁.病变节段为L3~4 4例,L4~5 26例,L5~S1 12例;其中间歇性跛行伴单侧下肢症状24例,伴双侧下肢症状1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的情况.患者术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对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情况及Bridwell方法评价腰椎融合情况;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120~170 min,平均150.4 min;术中出血50~400 ml,平均147.1 ml,无输血病例;术后住院天数5~18d,平均8.8d;术中l例出现硬膜囊撕裂,l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间融合时融合器打入上位椎体中,术后3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随访6 ~1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7.3±1.0,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9±0.8和2.0±0.8,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改善(t =25.319和29.334,P<0.01);术前下肢痛VAS评分为7.9±0.7,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0±0.5和1.0±0.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改善(t=49.584和41.885,P<0.01);OD1评分术前为75%±6%,术后3个月随访时为16%±6%,末次随访时为l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75和56.323,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Ⅰ级和Ⅱ级为40例(95.3%),无螺钉断裂及松动发生;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其中优16例,良22例,可4例.结论 MIS-TLIF手术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但要根据术者的临床经验、手术技巧和医院的具体条件谨慎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中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9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和B组(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A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35~70岁,单节段不稳38例,L4,5、L5S1两节段椎间失稳3例。B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33~72岁,单节段不稳53例,L4,5、L5S1两节段椎间失稳3例。对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35个月,平均28个月。按照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和膀胱功能等方面)评估临床疗效,A组由术前平均(10.11&#177;2.40)分上升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4.88&#177;2.30)分,其中优25例,良12例,中4例;B组由术前平均(9.62&#177;2.60)分上升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5.19&#177;2.40)分,其中优37例,良13例,中6例。A组39例获得融合,融合率为95.1%(39/41),B组53例获得融合,融合率94.6%(53/56)。术后7d平均椎间高度A组为(11.2&#177;1.2)mm,B组为(11.3&#177;1.4)mm,术后2年A组为(11.0&#177;1.4)mm,B组为(11.1&#177;1.4)mm。经组间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高度丢失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单枚或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高,且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而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相对双枚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保留后柱结构、价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