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性.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35例川崎病患儿,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动脉狭窄等.结果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12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LCA)扩张5例,右冠状动脉(RCA)扩张2例,双支病变2例,冠状动脉瘤3例,二尖瓣反流4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适用于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及动脉瘤形成并可判断进展和转归.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超声对川崎病及并发症的临床诊断。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35例川崎病患儿及其中2例并发冠状动脉血栓的病例,分析患儿的一般情况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等。结果本组35例川崎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10例,最小年龄2月15天,最大年龄8岁。超声心动图显示30例为双侧冠状动脉扩张,5例为单侧冠状动脉扩张,其中2例冠状动脉呈瘤状扩张,内并发血栓,患儿以急性心肌梗死就诊。结论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川崎病的临床价值显著,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临床用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检查重点放在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结果 50例川畸病患儿,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患儿18例,冠状动脉扩张10例,冠状动脉瘤例7,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1岁组与1岁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时间、扩张程度、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程与恢复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超声心动图诊断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与追踪观察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诊断为川崎病患儿41例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重点检查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结果:41例川畸病患儿中有22例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53.6%(22/41),包括冠状动脉扩张19例、冠状动脉瘤 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而且随访观察简便易行,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及预后估计具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川崎病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5例为川崎病组,以发热、皮疹为主诉的肺炎支原体或病毒感染的48例患儿为对照组,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同时,检测血中脑利钠肽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值明显升高,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9 vs15.8,P<0.01)。恢复期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比例显著高于急性期KD患儿(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水平与恢复期左冠状动脉内径(LCAID)、右冠状动脉内径(RCAID)呈正相关(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扩张在恢复期更有临床意义;脑利钠肽可作为急性期诊断川崎病的生化指标之一;急性期脑利钠肽值明显升高应警惕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及其心功能变化。方法: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72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用Cuben’s法检测患儿左室收缩功能;用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图检测患儿左室舒张功能。结果:72例患儿中,检出26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其中急性或亚急性期单纯冠状动脉扩张21例。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有较高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尤其是在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侵犯冠状动脉并致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5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川崎病患儿85例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观察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结果所有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患儿24例,其中右冠状动脉扩张3例,左冠状动脉扩张8例,双冠状动脉扩张11例,冠状动脉狭窄2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形态、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内径的比值及其内的血流,参照KATO冠状动脉造影的四级分法诊断冠状动脉瘤,对典型的川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及早发现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瘤,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治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川崎病恢复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相关因素分析;人血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血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冠状动脉造影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检查中的作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相关参数变化的意义;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3年6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30例,采用超声心动图对这些患者冠状动脉受伤的情况进行检查,并采用Cubens的方式测定患儿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情况,采用二尖瓣多普勒血流图测定这些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同时与30例正常儿童的心功能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30例冠状动脉受到损伤的患儿中,有21例患儿的冠状动脉扩张情况在治疗4个月的时间内得到了控制并逐渐好转,有8例患儿的冠状动脉扩张情况在治疗6个月时间内逐渐得到好转,只有1例患儿在6个月的随访调查中发现其病情并未出现好转。结论川崎病患儿在发病时冠状动脉很容易受到影响,尤其出现在急性期,而对心功能的改变影响则不明显,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超声心动图检测川崎病患儿537例,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242例(45.1%),其中冠状动脉扩张209例,冠状动脉瘤33例。冠状动脉病变90%是在病程2周内出现。冠状动脉扩张为一过性改变。冠状动脉瘤预后较差,动脉瘤内径的大小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大部分病变在病程恢复期恢复正常。用超声心动图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转归,视为最佳的无创检查。超声心动图对恢复后期冠状动脉狭窄迹象较难获得,故与冠状动脉造影联合使用,则为长期观察冠状动脉改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负荷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在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冠状动脉损害远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56例KD患儿于恢复期行ATP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15例患儿同时进行CAG。随访时间为自急性期后6个月至10年,按急性期冠状动脉损害程度分为冠状动脉瘤组、冠状动脉扩张组及冠状动脉正常组。结果恢复期ATP负荷超声检查结果显示,3组均有部分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和(或)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其在冠状动脉瘤组和冠状动脉扩张组的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00%(30/40)vs.44.29%(31/70)vs.21.74%(10/46),P〉0.01]。15例同时进行CAG与负荷超声检查的患者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法的符合率为93.33%(Kappa=0.04,P=0.70)。结论CAG能较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形态,但不能准确地提供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信息及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情况;ATP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安全、可靠地评估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补充冠状动脉造影的不足,可用于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长期追踪随访以及药物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DE)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33例川崎病患儿为观察组(左冠状动脉无病变13例,病变恢复10例,持续病变10例),选择同期在我院就诊的32例非川崎病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舒张期平均流速(MDV)和峰值流速(PDV)、LAD舒张期血流储备,并分析三磷酸腺苷(ATP)负荷前、后血流速度储备(CFVR)值。结果持续病变组MDV、PDV均明显高于病变恢复组、无病变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TP负荷后心率、心率血压乘积较负荷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持续病变组CFVR(MDV)和CFVR(PDV)均低于病变恢复组和无病变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川崎病患儿存在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降低,行TTDE检查能检测不同病变程度患儿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诊断及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的应用。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取大血管短轴切面扫描主动脉根纳左、右冠状动脉,测其宽度。结果本组23例中,男15例、女8例,<4岁者20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9例,6例为左冠状动脉扩张,双支病变并动脉瘤形成3例。本组被发现冠状动脉病变距开始发热时间平均为11.5天,冠状动脉回复正常6例,回复时间最早2个月,平均4.9个月。动脉瘤3例中2例消失,动脉瘤消失最早4.5个月。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川崎病冠状动脉具有无创、准确、便于随访追踪的优点。它能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我们建议临床诊断川崎病或原因不明发热超过5天,另有川崎病2项主要表现,尤其是血小板计数增高者常规及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4.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早期治疗川崎病28例疗效分析;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细胞免疫功能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核因子-κB与川崎病(综述);川崎病42例;大剂量维生素C对川崎病急性期肱动脉血流介导扩张反应影响的临床观察;2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监护;  相似文献   

15.
急性期川崎病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趋化因子的比较,川崎病患儿退热后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与预后关系探讨,32例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治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1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卫气营血辨证配合西药治疗川崎病39例,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小儿川崎病46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21例川崎病临床表现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心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附72例分析;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川崎病18例诊治疗效观察;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影像学检测及治疗进展;皮肤针叩刺拔罐治疗疲劳综合征30例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7岁.发现心脏杂音来我院就诊,无特殊不适症状.体检于胸骨左缘3~5肋间可闻及Ⅲ级连续性杂音,心电局检查正常.在我院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左冠状动脉-右室瘘”,随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均证实为“左冠状动脉-右室瘘”.  相似文献   

19.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 ,及早诊断、防治冠状动脉病变。方法 我院自 1995年 5月~ 2 0 0 1年 3月观察随访川崎病 3 5例 ,分析其形成、发展及转归。结果 冠状动脉瘤 7例 ,发生率 2 0 %(7/3 5 )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年龄多在 4岁以下 ,右冠状动脉发病多于左冠状动脉 ,多为 5~ 6m m宽的冠状动脉瘤 ,好发于左、右冠状动脉的近端。结论 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具有无创、直观、重复性好 ,可作为川崎病患者诊断、疗效评定和预后测估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的心血管病变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川崎病 ( KD)的心血管病变。方法 对 2 6例 KD的住院患儿 ,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清肌钙蛋白 I( c Tn I)及肌酸磷酸激酶 ( CK)及其同工酶 ( CK-MB)检查 ,并于病程不同时期 ( 6个月~ 2年 )进行复查。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 10例 ,占 3 8.5 % ,其中冠状动脉扩大 7例 ,冠状动脉瘤 3例 ,发生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 9例 ,发生于病程第 9个月 1例。心肌炎 2例 ,主动脉瓣、二尖瓣反流各 1例。心电图异常 8例 ,占 3 0 .8%。血清 c Tn I阳性 12例 ,占 46.2 % ,CK-MB升高 7例 ,占 2 6.9%。结论 KD的心血管并发症表现形式多样 ,主要为冠状动脉扩大和冠状动脉瘤 ,其次是心电图异常 ,c Tn I阳性 ,CK-MB升高 ,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