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为革兰阳性厌氧产芽孢杆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艰难梭菌本身没有侵袭性,其中部分细菌(产毒株)可通过分泌毒素A、毒素B和(或)二元毒素从而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结肠炎甚至致死性伪膜性肠炎,统称为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 ficile infection,CDI).艰难梭菌为医院获得感染性腹泻最主要的病原菌,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因中艰难梭菌亦占20%~30%;而伪膜性肠炎则几乎100%由艰难梭菌所致.肠道外CDI如败血症等则极为罕见.不仅仅是抗菌药物,其他影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降低艰难梭菌定植抵抗能力的因素,如老年、胃肠道手术、应用抗肿瘤药物、长期住院和免疫功能缺陷等均为CD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简称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视不同抗生素而异,约为5%~39%。按AAD的病情程度不同,包括单纯腹泻、结肠炎或伪膜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简称PMC)指病情严重,在结肠粘膜有伪膜形成的特殊类型,如不及时认识,给予合理治疗,可导致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24%。本病的发生,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抗生素破坏了肠内菌群的自然生态平衡,即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其中与PMC发病有关的主要是难辨产气荚膜芽胞杆菌(简称CD),它产生的2种毒素,毒素A为肠毒素,毒素B为细胞毒素,2种毒素均可引起肠道粘膜损伤和炎症。  相似文献   

3.
伪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colitis)是一种肠道炎症和坏死性粘膜病变,绝大多数发生于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又称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本病的致病菌。我院中心ICU自1994年4月~1997年6月共治疗由伪膜性结肠炎引...  相似文献   

4.
有些药物治疗可使患者易于发生感染,而抗菌药物治疗可导致重复感染。严重的重复感染常发生于肠道,以伪膜性结肠炎(与大多数抗菌药物有关)和较少见的葡萄球菌性小肠结肠炎(常与四环素族药物有关)最为严重。抗微生物治疗引起的其他重复感染有:急性关节炎、骨髓炎、腮腺炎、肺炎、心内膜炎、败血症、地丝菌病和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5.
应用抗生素后引起的结肠炎,称为伪膜性肠炎,也叫抗生素相关伪膜性结肠炎。本病特点为一旦发病即病情急重,患者结肠粘膜有伪膜形成。如不能及时作出诊断,给予正确处理,往往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5~20%。一、病因及发病机理过去认为本病的致病菌为葡萄球菌,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本病是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对于病变部位的认识,现在认为病位只在小肠。其发病  相似文献   

6.
艰难梭菌(C d )是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能引起伪膜性肠炎等感染性疾病(CDI)。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NAP1/027克隆株在世界范围内传播,CDI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在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相继导致医院内及社区流行,已被公认为发达国家重要的医院内感染病原菌之一[1]。住院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可杀灭肠道内敏感细菌,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Cd过度生长并释放毒素,与CDI密切相关的毒素包括T cdA和T cdB。美国感染病协会2010年版的CDI诊断标准包括:(1)有腹泻症状,24 h内排未成形便大于或等于3次;(2)大多数患者近8周内使用过抗生素;(3)粪便中检出产毒型Cd或Cd毒素,或结肠镜检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伪膜性肠炎[2]。其中腹泻症状与抗生素使用为非特异指标;病理学检查为有创操作,不适于常规开展。因此,准确、快速的实验室检验结果对CDI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CDI检测方法种类较多,它们各自有优势和局限性,本文对CDI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钟  王连源 《临床荟萃》1998,13(4):185-185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上由抗生素所致的结肠炎及腹泻日益增多。我们近来连续遇有2例住院患者,因使用抗生素而致伪膜性肠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是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是重要的医院感染致病菌。艰难梭菌可以产生毒素,形成芽孢,可引发感染,临床表现可从轻度腹泻至伪膜性结肠炎甚至死亡,病死率可达3%~15%[1]。艰难梭菌芽孢能够抵抗不利的物理、化学和代谢条件[2],对艰难梭菌存活、传播起重要作用。艰难梭菌感染高复发率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艰难梭菌以芽孢形式存在于患者的肠道后萌发成营养细胞(vegetative cell)所致[3]。目前,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药物主要是万古霉素、甲硝唑或非达霉素等[4]。虽然抗生素初治  相似文献   

9.
难辨梭菌,抗生素相关腹泻及伪膜性结肠炎的感染因子,是医院内获得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并已造成多起老年病人及免疫低下病人的暴发流行。分子分型方法,全细胞可溶性蛋白图谱分析技术,基因组核酸酶切电泳,脉冲场凝胶电泳及PCR分型技术。对确定难辨梭菌流行株,控制其传播,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对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简称Cd)及其毒素引起肠道疾病的问题,从无症状携带至致命的假膜性结肠炎及抗生素伴随的  相似文献   

11.
灭滴灵(metronidazole)是治疗阴道滴虫病的药物,最近有报道它对顽固性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胞毒所致伪膜性结肠炎有疗效,但与此相反,另有些报道灭滴灵可以引起伪膜性结肠炎。在此,作者附加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53岁白人,身体以往健康。两周以来非血性腹泻,伴下腹部痉挛性疼痛,体重减轻10磅。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抗生素种类及患者营养状况对伪膜性肠炎首发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伪膜性肠炎患者应用抗生素种类及营养状况与伪膜性肠炎首发时间的关系。结果应用3种以下抗生素组和3种及以上抗生素组患者伪膜性肠炎的首发时间分别为(14. 2±4. 4) d和(11. 8±4. 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营养正常组伪膜性肠炎的首发时间(15. 3±4. 4) d较营养不良组患者(9. 1±2. 2) d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抗生素均需及早警惕伪膜性肠炎发生;营养不良患者发生伪膜性肠炎时间早,改善营养状况是延迟伪膜性肠炎发生的重要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医师问答     
问:艰难梭菌可引起什么感染?答:艰难梭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使用抗菌药物后可导致该菌过度生长。1978年起认识到艰难梭菌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关,可引起假膜性肠炎(C.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也称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D。CDAD主要在卫生保健机构传播,是医院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患者多数表现为轻至中度腹泻,重症者出现暴发性结肠炎,约1%~5%患者需结肠切除、重症监护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4.
伪膜性肠炎及1例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又名抗生素性肠炎(antibiotic associated enteritis)、菌群失调性假膜性肠炎。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性腹泻(伪膜性肠炎)是小儿常见病.现将68例小儿抗生素性腹泻总结如下:临床资料:68例均是本院儿科住院患儿,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8月~7岁,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6.
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是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芽孢杆菌,是造成医院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或化疗药物等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造成产毒艰难梭菌过度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CDAD的症状轻重不一,可从轻度的腹泻到重度的伪膜性肠炎,甚至引起感染性休克导致死亡[2]。近年来,艰难梭菌高产毒株RT027型在欧洲和北美地区造成了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3]。在国内该型别的报道较少,仅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等地区有少量散发病例报道[4-9]。本文报道1例抗结核治疗后RT027型艰难梭菌引起伪膜性肠炎的病例。  相似文献   

17.
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简称PMC)是侵袭结肠的一种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亦可累及小肠。因病损的粘膜表面有伪膜形成故称伪膜性肠炎。抗生素问世前偶发生于尿毒症、肺炎、心肌梗塞、败血症、肠梗阻、大手术后等虚弱病人。50年代发现本病与应用抗生素有密切关系,故又称抗生素相关性肠炎。1977年Larson等首先从PMC患者粪便中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重点讨论发病前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时伪膜性肠炎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结果:1996年3月—2006年5月,16例住院患者诊断为伪膜性肠炎,其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7.1±15.2(32.0~87.0)岁。13例患者存在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曾应用抗生素,10例患者先后或同时应用多种抗生素。所有患者出现腹泻,其他症状包括腹痛、发热、呕吐、腹胀、里急后重等。腹部压痛是最常见的体征。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白细胞,5例患者B超检查发现肠壁弥漫增厚。结肠镜检查发现多数患者伪膜呈连续性分布,但有2例呈间断分布。结论: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老、住院、抗生素、免疫力低下。在健康成人中应用单一、常用抗生素亦有可能造成伪膜性肠炎。目前,肠镜检查仍是诊断伪膜性肠炎的主要方法。难辨梭状杆菌培养及毒素鉴定是诊断的"金标准"。治疗应停用相关抗生素,用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有效,应尽量选择口服给药。  相似文献   

19.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结肠炎(CDC)又称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AAC),伪膜性肠炎(PMC)。病因学以前认为金葡菌是主要致病菌,以后发现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D)。一、抗生素所有抗生素均可诱发CDC。据Gebhard报告39例CDC,病前都用过抗生素。70年代前多由四环素、氯霉素及新霉素引起,其后头孢霉素所致CDC有增多趋势。抗生素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CD乘机大量繁殖,填补生态真空,导致肠道病变。二、其它诱因有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肠外科手术、糖尿病等,可能这些疾病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及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20.
梁乐生 《临床荟萃》1990,5(7):303-304
伪膜性肠炎(Pscucbrar.ous Colitis,PMC),随着老年患者增多,慢性感染性疾病长期反复治疗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现已证实,伪膜性肠炎几乎全部与使用抗生素有关,其临床病情严重,并有肠膜伪膜形成为特征。近年来,本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方面均有很大的进展。本文复习有关文献简述如下。 一、病因 所有抗生素均可诱发PMC。以青霉素类、(主要是氨苄青霉素)最为常见,约占50%。其次为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及氨基甙类SmZco,二性霉素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