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星 《广西医学》2002,24(3):372-374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WHO估计 2 0 0 0年全球慢性携带者将达4亿。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 ,慢性HBV感染者约1 3亿 ,广西地区占了相当比例。我国的慢性HBV携带者多始于儿童期感染 ,而母婴传播是形成慢性HBV感染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慢性HBV感染者约有 30 %~ 5 0 %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1〕。而慢性HBV感染以后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 ,还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虽然干扰素和新近上市的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但远非理想。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对控制HBV流行具有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情况。方法:收集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足月分娩的新生儿脐血48例(研究组)和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孕妇足月分娩的新生儿脐因32例(对照组)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脐血48例,其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9例,阳性率为18.87%,而对照组32例脐血,乙肝表面抗原无一例阳性,阳性率为0。结论:乙肝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如何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曾祥娥  廖滔 《医学综述》2007,13(16):1258-126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全世界公共卫生问题,30%~50%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由母婴传播造成,年龄越小,变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概率越高。因此母婴阻断是控制我国乙型肝炎流行,改善国民素质的关键。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及母婴阻断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曾宪凤  罗小金 《华夏医学》2013,26(1):98-100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根据知情自愿原则,将本院2010~2011年度654例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327例孕妇于妊娠28周起,每4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对照组327例孕妇,不使用HBIG。两组新生儿均在出生后24h内各注射HBIG 100IU及乙肝疫苗,并于1,6个月龄肌肉注射乙肝疫苗。结果:12月龄时,实验组婴儿HBsAg阳性率(2.75%)低于对照组(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Ag阳性率实验组(87.46%)高于对照组(7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够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作用.方法:对乙肝病毒携带孕产妇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结果:87例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8.9%.结论:通过加强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围产期的健康教育,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晓霞  郭艳巍  刘新伟 《医学争鸣》2005,26(13):F003-F003
0引言 乙肝病毒(HBV)可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在实行免疫预防程序后,婴儿通过产程和产后感染HBV的途径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HBV宫内感染难以阻断[1],是形成慢性乙肝的主要途径和原因. 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及预防HBV相关肝病的关键[2]. 寻找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措施已成为世界上控制乃至消灭乙肝的关键课题. 我们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mmuno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治疗,有效地阻断HBV宫内传播,同时对应用联合免疫的产妇母婴喂养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阻断乙肝妊娠患者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近3亿HBV携带者,其中我国占45%。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估计约有30%的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1],故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关键。因此,研究母婴垂直传播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42例HBsAg阳性产妇病例资料分析,探讨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高阻断效果。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法对42例HBsAg阳性产妇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对其中29例产妇就产后母乳喂养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在乙肝病毒宫内感染阴断方面措施落实不到住;新生儿主动被动联合乙肝病毒免疫时间相对滞后;人群对产后乙肝病毒感染问题重视不够,产科护理人员未能及时提供相关健康教育;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不完善。结论提高人群对乙肝病毒对人类健康危害性的认识;有效地落实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各项措施;加强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乙肝母婴传播按照传播途径可分为产前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策略着眼于宫内、产时和产后等不同阶段。对尚存疑义的宫内阻断具体用药方案、分娩方式选择和产后母乳喂养对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等,也有具体临床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大约30%的世界人口约20亿人感染了乙肝[1].其中约有3.5亿人感染了慢性乙肝,每年约有100万慢性乙肝患者死亡[2].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亦高达10%~15%.研究表明,在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发生慢性乙肝的感染率为70%[3~4].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南省影响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因素,为制定乙肝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按容量比例概率(PPS)和机械抽样方法,调查12~24月龄儿童及其母亲和小学一年级新生乙肝疫苗免疫史,采集被调查儿童静脉血3ml,同时采集12~24月龄儿童母亲血5ml,用ELISA法检测儿童HBsAg携带状况和母亲乙肝病毒感染状况。结果全省抽查12-36月龄儿童666名,一年级新生528名,母亲501名。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分别为91.59%、41.48%;及时接种儿童HBsAg携带率为1.21%,不及时接种者为7.12%;及时接种儿童中HBsAg携带率12~36月龄为0.49%,一年级新生为3.2.%;HBsAg携带率全程接种儿童为2.35%,未接种儿童为11.67%;母亲中HBsAg、HBeAg双阳性所生儿童HBsAg携带率最高,为13.79%,HBsAg单阳性所生儿童为1.52%,HBsAg阴性母亲所生儿童为0.24%,三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6.76,P0.01);新生儿乙肝母婴阻断率为94.16%,母亲HBsAg单阳性者阻断率为98.32%,HBsAg、HBeAg双阳性者阻断率为84.68%。12-36月龄儿童中携带HBsAg的均为母亲双阳或单阳者,6名携带HBsAg儿童及时接种率仅为16.67%。结论海南省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后有效阻断了母婴传播,对母亲HBsAg阳性,特别是双阳性母亲所生携带HBsAg儿童,虽不能排除宫内感染的可能性,但不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凡金  齐振标  王军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2):1451-1452,1455
目的探讨HBV-DNA水平对HBIG母婴阻断效果的影响,研究提高阻断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乙肝携带产妇和婴儿应用HBIG的情况按照HBV-DNA水平分层,分析HBIG不同使用方法和使用时机对阻断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儿童出生后乙肝球蛋白注射2针次与1针次的阻断成功率没有差别;HBV-DNA阳性的孕妇产前多次注射乙肝球蛋白可以提高阻断成功率。分娩方式、婴儿喂养方式对阻断成功率没有影响。结论 HBV-DNA阳性孕妇产前注射乙肝球蛋白3针次的阻断效果好,HBV-DNA阴性孕妇产前可以不注射乙肝球蛋白,而只在儿童出生后注射乙肝球蛋白,阻断效果即可达到最佳。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对婴儿是安全的,不增加乙肝感染率。儿童出生后乙肝球蛋白注射1针次就可达到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产妇乙肝母婴传播时对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的影响,探讨联合免疫时提高免疫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按照孕期应用HBIG针次数、新生儿使用HBIG针次数和乙肝疫苗接种针次数分别统计,对比分析HBIG不同使用方法对免疫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儿童出生后HBIG注射针次数、儿童母亲乙肝球蛋白注射针次数和7月龄内儿童乙肝疫苗接种针次数的增加,均不增加免疫成功率。结论用HBIG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不受儿童和儿童母亲HBIG注射针次数、7月龄内儿童乙肝疫苗接种针次数的影响。儿童出生后HBIG注射7月龄内需要增加疫苗接种的针次数的说法缺乏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公立平  王义  李勇 《中国热带医学》2009,9(4):666-666,773
目的观察HBsAg与HBe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状况。方法选择HBsAg和HBeAg阴性、其他HBV血清标志物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同期HBV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孕妇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两组新生儿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HBV—DNA。结果观察组32例新生儿中,血清HBV—DNA阳性4例,阳性率12.5%(4/32),PBMC中HBV—DNA阳性8例,阳性率25%(8/32),其中血清与PBMC均阳性1例,宫内感染率34.3%(11/32)。对照组21例新生儿血清HBV—DNA和PBMC中HBV—DNA均为阴性。结论HBsAg及HBeAg阴性而其他HBV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也可能发生HBV的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5.
HBV母婴传播致新生儿免疫失败的原因和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新生儿HBV免疫失败与宫内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 DNA及其与白细胞介素2(IL-2)的相互关系,探讨HBV母婴传播致新生儿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内在机制.方法:52例HbsAg阳性无症状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实验组,8例HBV M阴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巢式联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检测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HBV DNA,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HBV M),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合免疫法检测PBMC在植物素(PHA)和HBsAg刺激下,培养上清液中IL-2的含量.结果: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PBMC中HBV DNA阳性者免疫接种失败率明显高于PBMC中HBV DNA阴性者,有显著差异性(P<0.01).PHA或HBsAg刺激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PBMC中HBV DNA阳性者PBMC培养上清液中IL-2含量明显低于PBMC中HBV DNA阴性者和正常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后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HA或HBsAg刺激下,免疫接种失败新生儿PBMC培养上清液中IL-2含量明显低于免疫接种成功新生儿和正常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后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宫内感染HBV并侵犯PBMC,是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的重要原因;HBV侵犯PBMC可使其IL-2分泌能力下降,可能是导致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4,(4):301-302
[背景]调查父婴乙型肝炎传播情况,观察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父婴乙型肝炎传播的效果.[病例报告]采用随机化方法选择父亲HbsAg阳性和母亲HbsAg阴性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婴幼儿给予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照组只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常规接种,观察2组婴幼儿HbsAg阳性率.父亲HbsAg阳性及母亲HbsAg阴性组父婴乙型肝炎传播率(8.2%)明显高于父亲及母亲HbsAg阴性组(0.8%,P<0.01);观察组HbsAg阳性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7.0%,P<0.05).[讨论]HBsAg阳性父亲是乙型肝炎家族传播的传染源.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父婴乙型肝炎传播是阻断乙型肝炎蔓延的有效措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随访5年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BIG联合乙肝疫苗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随访5年的防治效果。方法将204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孕妇及所生的新生儿按不同阻断方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06例,于孕28、32、36周肌肉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共3次;对照组98例,常规随访检查,未注射药物。两组的新生儿、婴儿于12个月、24个月及幼儿于36个月、60个月龄采血检测HBsAg及抗-HBs。结果孕晚期预防性应用HBIG被动免疫组孕妇所产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8.45,P〈0.05);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9.52,P〈0.001)。随访5年后,两组幼儿的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和P〈0.05)。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减少婴幼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王建华  林友青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21-2022,2038
目的探讨母体乙肝病毒感染与不同类型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方法385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患者根据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与否分为肝炎组与非肝炎组,比较两组患儿溶血性黄疸与G-6PD缺乏症黄疸比例,并比较不同黄疸类型情况下,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差异。结果(1)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者52例,乙型肝炎抗原阴性者333例。肝炎组与非肝炎组乙型新生儿溶血病,G6PD缺乏症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溶血发生率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0:385.000,P〈0.001)。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组G6PD缺乏症阳性率为34.6%,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G6PD缺乏症阳性率为22.5%。两组患儿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差异相对比较小,分别为50.5%与42.3%。(2)G6PD缺乏症患儿中,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组最高总胆红素水平与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2,P〈0、01)。非G6PD缺乏症溶血,如新生儿溶血病与其他类型黄疸,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患儿组最高总胆红素水平与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中,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者新生儿G-6PD缺乏症发生率高,并与G-6PD缺乏症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联合不同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对HBV母婴阻断的效果,探讨有效经济的联合免疫阻断方法?方法:将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随机分为100 IU HBIG免疫组和200 IU HBIG免疫组,分别在出生12 h内注射100 IU或200 IU HBIG,同时新生儿都按0?1?6的程序接种10 μg乙肝疫苗,在婴儿7个月龄时观察HBV母婴阻断效果?结果:100 IU?200 IU组母婴阻断成功率分别为98.3%?98.0%,两组的阻断效果无明显差异,结合母亲HBV感染状态分析,两组的阻断效果亦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新生儿HBV母婴阻断中,100 IU HBIG或200 IU HBIG联合10 μg乙肝疫苗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可获相似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