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目的:揭示在不同载荷下中间种植体基牙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桥基牙应力分布及位移规律,指导临床义齿制作。 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天然牙及中间种植体受力后的应力分布特点及位移规律。 结果:4种载荷下种植体最大应力值均是天然牙的4~5倍;集中垂直载荷下种植体最大应力值大约是分散垂直载荷下的2倍;斜向集中载荷与斜向分散载荷下种植体最大应力值无明显差异,大约是分散垂直载荷下种植体最大应力值的3倍;分散载荷下天然牙最大应力值均较集中载荷时低。牙合龈向种植体最大位移值远小于天然牙|3位移值,在颊舌向和近远中向两者位移差值较小。 结论:颊舌向力是破坏修复体的主要因素,应降低牙尖斜度;集中载荷比分散载荷破坏作用大,应消除咬合高点,建立分布均匀的多点咬合接触。这种固定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中间种植体基牙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桥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规律,为临床设计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uper-SAP 93计算受载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值。 结果: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水平以其颈部皮质骨处为高,集中斜向载荷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应力是集中垂直载荷下应力的2.5倍,集中垂直载荷时颈部最大拉应力出现在舌侧皮质骨边缘处,集中载荷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压应力峰值高于拉应力峰值。 结论:设计中间种植体基牙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桥时不仅需消除咬合高点,而且应减小颊舌向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种植修复上部义齿9种不同牙尖斜度设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研究单颗种植修复上部义齿牙合面牙尖斜度的优化设计。方法 :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包括下颌骨、种植体及9种不同牙尖斜度设计的上部义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在牙合面上施加两种面载荷 ,比较不同加载方式下不同设计的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结果 :种植体与上部结构交界处、种植体颈部、种植体根尖区、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皮质、种植体根端周围骨松质是应力集中区 ,应力最大值在种植体与上部结构交界处。结论 :不同牙尖斜度设计的种植体上部结构中 ,25°以上牙尖斜度的设计造成种植体颈部折断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临床设计时应控制在25°牙尖斜度以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不同表面结构个性化根形种植体进行应力分析。方法:建立多孔联通表面结构和光滑连续表面结构的两组个性化根形种植体及4类骨组织模型。分别施加垂直向力、侧向力、组合■力,分析不同表面结构个性化根形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Von-Mises等效应力、等效应变。结果:在相同载荷及骨质条件下,光滑连续表面结构的个性化根形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承受的应力、产生的应变,均高于多孔联通表面结构个性化根形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结论:多孔联通表面结构的个性化根形种植体较光滑连续表面结构的个性化根形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承受的应力,产生的应变更符合骨组织的力学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种植体-基桩界面结构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连接方式对种植体-基桩界面受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Spline、外六边、内六边及莫氏锥度连接方式的种植体、基桩及中央螺钉在预负荷、垂直载荷200、500 N及斜向载荷100 N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中央螺钉的最大应力值位于螺钉头部与螺杆交接处;Spline种植体的最大应力值位于突起根部,该连接方式的中央螺钉的应力值高于种植体和基桩;侧向载荷使种植体-基桩连接各部件的应力明显增大。结论Spline连接方式的中央螺钉可以起到弱连接的作用;临床上应尽可能减小种植义齿受到的侧向力,以保证种植体-基桩界面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在种植义齿结构中,种植体基台位于上部义齿与下部种植体之间,对种植义齿的稳定性、固定性以及美观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在重视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骨整合界面的同时,逐渐认识到种植修复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即种植体基台表面的改进。本文就此内容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兰泽栋  林珠 《医学争鸣》2004,25(13):1238-1240
目的:研究扭转力载荷对支抗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正确选择支抗种植体的植入部位. 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距种植体颈部7 mm的基台处,给其施加以1.47 N扭转力,力偶矩5 mm,计算和分析支抗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和位移. 结果:在扭转力载荷作用下,种植体颈部颊侧、舌侧及近远中侧的Von-Mises应力峰值分别为0.624,0.652和0.603 MPa;位移峰值分别为0.066,0.059和0.063 μm. 结论:在植入支抗种植体时,要根据其将要受到何种载荷而决定种植的部位是偏牙槽骨的颊侧还是偏舌侧,从而避免种植体-骨界面颈部应力的过分集中所导致界面骨组织的病理性损伤.  相似文献   

8.
冯青 《广西医学》1997,19(1):60-62
骨性结合固定式种植义齿上部结构的设计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冯青综述欧子民审校种植义齿是依靠种植体支持的义齿。骨性结合种植体与周围组织的结合方式与天然牙牙根在颌骨内的结合方式是不同的,它无牙周韧带调整和缓冲牙齿所承受的咀嚼压力,与周围骨组织为骨性结合(O...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设计两种种植体支持式下颌半口全牙列固定义齿,研究在不同下颌骨垂直高度降低情况下种植体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利用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BCT)扫描下颌骨及上部义齿,形成下颌骨基准模型,将基准模型中下颌骨垂直高度分别下降0、5、10和15mm,组装种植体后,建立颏孔前6枚平行种植体支持和“All-on-four”支持的不同下颌骨垂直高度的种植体有限元模型,分别为6-种植体模型和4-种植体模型,共两组(8个).在右下颌第一磨牙中央窝静态加载250 N垂直力,用Ansys 15.0软件进行模型各部分的应力分析.结果 在相同的加载条件下,种植体最大应力值位于颈部;两组8个模型最大应力值分布显示,不同下颌骨垂直高度下4-种植体组的最大应力值在40.12~49.06MPa之间,6-种植体组的最大应力值在80.62~109.64MPa之间;6-种植体组的最大应力值是4-种植体组的2倍.两组模型中种植体最大应力在下颌骨垂直高度降低5mm时均表现为最低,随着下颌骨垂直高度降低,应力逐渐增大,而垂直高度下降0mm的模型最大应力要略大于下降5 mm模型.结论 4-种植体和6-种植体支持的无牙颌固定义齿在相对极端的载荷下种植体都没有出现破坏性应力,4-种植体有着更加合理的应力分布;下颌骨垂直高度下降5mm组应力最小,说明适当降低垂直高度有利于种植体应力更加合理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杨涛  张鹏  张林林 《安徽医学》2023,44(3):268-273
目的 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短种植体和超短种植体支持的单冠在不同骨质中的受力情况并评估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共建立12组有限元模型,包括2种直径(4.1 mm和4.8 mm)、3种长度(4 mm、6 mm、8 mm)和2种骨质(Ⅱ类骨和Ⅲ类骨),并选择下颌第一磨牙牙冠作为上部修复体,施加垂直向(152.8 N)、近远中向(31.2 N)和颊舌向(22.8 N)的载荷,计算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应变、应力以及种植体位移。结果 在下颌磨牙区Ⅱ类骨和Ⅲ类骨中,皮质骨和松质骨的最大应变随直径增加而降低,皮质骨应变降幅分别为22%和16%,松质骨应变降幅均为14%,随长度增加而降低,皮质骨应变降幅分别为7%和17%,松质骨应变降幅分别为29%和27%。在Ⅱ类骨中,皮质骨和松质骨最大应变均在生理限度内;在Ⅲ类骨中,除4.8 mm×8 mm组外,其他各组松质骨应变均超过生理限度;除4.1 mm×4 mm组外,其他各组皮质骨应变均在生理限度内。各组模型应力与应变呈正变关系,种植体最大位移均低于50μm。结论 在仅考虑下颌磨牙区不同骨质中的受力情况时,在Ⅱ类骨中,可以应用短种植体和超短种植体;在Ⅲ类骨中,需谨慎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植体周炎相关骨缺损进行再生性手术的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植体周炎患者9例,受累植体共计10枚,所有纳入植体经影像学检查均有3 mm以上垂直骨缺损,存留2个或以上骨壁,其中3枚植体因修复体存在缺陷,治疗前拆除修复体,更换为愈合基台。常规牙周及植体周非手术治疗后,进行植体周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植体周翻瓣后进行机械清创,彻底清除炎症肉芽组织,用3%过氧化氢溶液充分擦洗植体表面,生理盐水冲洗后,骨缺损内植入骨替代材料,覆盖胶原屏障膜,采用非埋入愈合方式,术后追踪观察6个月,分别比较治疗前和术后6个月的植体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植体周袋底与黏膜边缘之间的距离)和骨水平(bone level, BL,植体周骨缺损最根方与植体颈部平台之间的距离)。结果:所有受累植体基线时最深PD范围6~10 mm,最大BL范围3.2~8.3 mm。相比基线水平, 术后6个月植体周平均PD从(6.2±1.4) mm降低为(3.1±0.6) mm, BL平均改善为(3.0±1.5) mm,治疗前后PD和B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果将术后6个月无PD≥6 mm位点及探诊出血,且实现1 mm以上骨高度增加作为再生治疗成功的标准,8例患者的9枚植体治疗成功,另有一枚植体因术后6个月PD仍达6 mm,且有明显探诊出血,未达到治疗成功标准。结论: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应用于植体周炎骨缺损的再生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短期疗效,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2.
肖华英 《中外医疗》2012,31(21):17+19-17,19
目的研究口腔修复膜在牙周手术中的再生效果。方法对牙周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及牙周基础治疗,选择合适规格适宜的口腔修复膜,根据创面形状和大小,将口腔修复膜修剪至合适大小放在植骨区域,3个月后重新切开粘膜,对牙周新生的骨组织进行测量评估,测量唇侧牙槽种植体骨的厚度,评价成骨的再生情况,计算成骨厚度。结果种植体唇侧形成的成骨良好,种植体与骨组织成功结合,种植体未发生脱落以及生物膜暴露情况,口腔修复膜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结论口腔修复膜在牙周手术中安全、无免疫排斥反应,促进种植体周围骨形成。  相似文献   

13.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has been applied in implant dentistry for increasing the width and height of the alveolar ridge in areas with insufficient bone. Various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for this purpose. It refers to a surgical procedure by which utilizing a mechanical barrier to create a secluded space around the defect to permit bone regeneration without the competition of other tissues. This report presents a case with buccal fenestrations on maxillary implant sites observed during a surgical procedure. An allograft and a non-resorbable membrane were concomitantly used to increase the width of the alveolar ridge. Hard tissue regeneration was evident clinically. The implants were restored for functioning and followed for 2 years. Factors affecting outcomes are also discussed. Membrane stability and the space-making effect remain the keys to success.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Crestal bone loss along the dental implant surface deranges its prognosis and is known to occur with implants having 02 mm smooth crest module/collar design. Implants with rough coated crest module/collar design are said to reduce crestal bone loss. Comparison of crestal bone loss with both crest module/collar designs of implants needs to be done.

Methods

Twenty cases were selected. Each case received one implant with smooth collar design (Group-A) and one implant with coated rough collar design (Group-B). All the 40 implants were prosthetically loaded after a healing period of six months. Crestal bone loss was measured on mesial, distal, buccal and lingual side of each implant using maxillofacial computed tomography at six, twelve and eighteen months time interval after placing the implants. Soft tissue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around each implant using Gingival, Plaque and Calculus Indices, six and twelve months after loading the implants.

Result

After 18 months i.e. one year after loading the implants, Group-A implants showed an overall average crestal bone loss of 1.53 mm and Group-B implants showed average bone loss of 1.42 mm, 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For both types of implants, average crestal bone loss was maximum on the buccal side, followed by mesial, lingual and distal sides. Soft tissue evaluation revealed that the tissues remained healthy till the end of study for both types of implants.

Conclusion

Crestal bone loss was less among implants with rough collar design as compared to smooth collar design.Key Words: Crest module design, Implant, Crestal bone los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小鼠牙龈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在种植体周围炎中的致病作用。方法:18只4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拔除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即刻植入定制式种植体,愈合4周后模型组小鼠采用结扎诱导法建立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空白组和对照组小鼠不做处理。空白组小鼠第0天(即结扎处理前)处死;对照组小鼠2周后处死;模型组小鼠采用5-0丝线环种植体颈部结扎处理2周后处死。获取各组小鼠上颌骨和牙龈组织标本,采用手术放大镜观察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大体形态表现,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测量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和骨密度,RT-PCR法检测牙龈组织中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形态学观察,模型组小鼠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可见明显的红肿、质地变软和渗出,而空白组和对照组小鼠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无肉眼可见的炎症表现。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小鼠种植体近端、远端、颊侧和腭侧骨高度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组织中TNF-α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种植体近端、远端、颊侧和腭侧骨高度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骨密度明显降低(P<0.05),牙龈组织中TNF-α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结扎诱导法成功建立了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TNF-α在模型小鼠牙龈组织中高表达,其可能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牙周炎病史患者种植后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探讨软组织垂直厚度对植体周组织健康及植体周病发生的影响.方法: 根据种植术中测量的植入位点软组织垂直厚度,将66名患者的66颗植体分为正常组(normal,软组织垂直厚度 ≤4.5 mm)及过厚组(thick,软组织垂直厚度 >4.5 mm)两组.随访至少2年后进行复查,记录植体留存情况,植体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菌斑指数,植体周边缘骨吸收量及植体周病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植体留存率为100%.复查时过厚组植体的植体周探诊深度最大值(max PDi),植体周探诊深度平均值(mean PDi),植体周出血指数最大值(max BIi),植体周出血指数平均值(mean BIi),植体近中边缘骨吸收量平均值,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量平均值,植体周边缘骨吸收量平均值,植体周菌斑指数平均值(mean PLIi)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此外,正常组复查时植体周炎发病率2.3%,过厚组复查时植体周炎发病率34.8%,两组植体周炎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周炎患者种植位点的软组织垂直厚度对植体周软硬组织健康存在显著影响;过厚的软组织垂直厚度与植体周探诊深度及植体周边缘骨吸收量增多有关,最终可能增加植体周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牙周炎病史患者种植后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探讨软组织垂直厚度对植体周组织健康及植体周病发生的影响.方法: 根据种植术中测量的植入位点软组织垂直厚度,将66名患者的66颗植体分为正常组(normal,软组织垂直厚度 ≤4.5 mm)及过厚组(thick,软组织垂直厚度 >4.5 mm)两组.随访至少2年后进行复查,记录植体留存情况,植体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菌斑指数,植体周边缘骨吸收量及植体周病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植体留存率为100%.复查时过厚组植体的植体周探诊深度最大值(max PDi),植体周探诊深度平均值(mean PDi),植体周出血指数最大值(max BIi),植体周出血指数平均值(mean BIi),植体近中边缘骨吸收量平均值,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量平均值,植体周边缘骨吸收量平均值,植体周菌斑指数平均值(mean PLIi)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此外,正常组复查时植体周炎发病率2.3%,过厚组复查时植体周炎发病率34.8%,两组植体周炎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周炎患者种植位点的软组织垂直厚度对植体周软硬组织健康存在显著影响;过厚的软组织垂直厚度与植体周探诊深度及植体周边缘骨吸收量增多有关,最终可能增加植体周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常规拔牙后牙槽骨的自然愈合存在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1],影响未来的种植体植入修复位置,角度及软、硬组织处理。研究表明,采取微创拔牙和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减少牙槽骨吸收,显著保留牙槽嵴宽度及高度[2-3],减少或避免种植治疗同期实施复杂的植骨手术。另有文献指出,种植体周围至少需要2 mm的角化龈及1 mm的附着龈,方能维护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获得长期稳定疗效。本研究完整展示了1例针对牙周 牙髓联合病变磨牙的病情分析,采取微创拔牙结合位点保存和游离龈移植术创造良好软、硬组织条件,获得最终较好种植修复效果的具体实施步骤,积累了针对此类问题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自然牙根和种植体联合支持的磁固位全口覆盖义齿不同受力状态下支持骨的应力分布,为临床修复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CT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及Solidworks有限元软件,根据自然牙根与种植体不同位置,放置3对磁性附着体,建立3组下颌覆盖义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其中模型Ⅰ种植体在磨牙区,模型Ⅱ种植体在两侧,模型Ⅲ种植体在一侧。在不同的应力加载下对3组模型中自然牙和种植体颈部骨应力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结果:模型Ⅱ斜向加载下后牙区种植体周围骨应力较模型Ⅲ增加明显。斜向加载较垂直加载的支持骨应力均有增加,其中模型Ⅰ中的后牙区种植体周围骨应力增加约30%,模型Ⅱ增加约43%,模型Ⅲ增加约55%。结论:当口内仅余留1个自然牙根时,至少应增加2个种植体作为基牙,且这2个种植体应位于牙弓的两侧,即一侧前牙区和另一侧的后牙区。磁性附着体的结构比其他类型的附着体能更好地防止侧向力对基牙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