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超声波控制药物的释放日本东京都的研究人员成功地把药物封入用高分子膜制成的小容器内,通过超声波控制药物的释放。照射超声波,药物就放出;停止照射,释放也随之停止。今后的目标是,把容器埋入体内,只要在需要时照射超声波,容器内的药物就会释放出来。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2.
根据以往传说,松果提取液对癌有效。昭和大学医学部绀野邦夫教授的研究组,从松果中发现了新的分化诱导物质(除癌物质)及抑癌物质。材料取自长崎县产的五叶松松果。于100℃沸水中煮4小时制成浓■液,并将溶于酒精的成分与不溶于酒精的成分分开。不溶于酒精的液体中有分化诱导物质,分子量是200,000左右。同人的血液癌即骨髓性白血病细胞反应时,其除癌率达90%,作用是使正常细胞变成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样细胞。这种分化诱导活性物质耐热性强,不溶于有机溶媒剂,被视为全新的物质。还有,从溶于酒精的成分中见到了抑癌物质。正如小鼠腹腔癌延长寿命效果试验所证明的,投予这种物质,小鼠可延长寿命达150~170%。  相似文献   

3.
动态与消息     
抑癌新物质——TNF 据1982年8月13日朝日新闻报道:TNF(肿瘤坏死因子)是分子量为三万九千的糖蛋白质。这种物质对正常组织无损害,仅对癌有抑制力。目前虽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其效力优于至今为止的任何药物,是理想的抑癌物质。给动物注射卡介苗等提高其免疫力后,再注射细菌毒素,动物血液中的巨噬细胞就释放这种奇特的物质。1975年美国的L·欧鲁德首先发现这种物质,正在留学中的东大医科学研究所内科的原中等,在1980年  相似文献   

4.
东海大学医学部生化科的胜沼恒彦教授等的研究小组,从大白鼠粪便中发现了食欲控制物质,这种物质称为FS-T,是肠内细菌所产生的多糖的一种。在以大白鼠为对象,研究FS-T活性时,发现投药后2个小时达高峰,食欲抑制率达50%。如果大量生产食欲抑制物,除治疗过食症之外,还可能成为控制肥胖剂。为此,该研究所今后将对产生这种物质的细菌种类、这种物质的性质、生产方法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鹿儿岛大学医学部耳鼻喉科大山胜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证实,利用简单易行的温热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及感冒时的急性鼻炎效果良好。这一结果是在86年11月14日大阪市召开的第三届温热疗法学会会议上发表的。对肿瘤开展温热疗法的经验表明,温度不超过43℃时对正常细胞无损伤,但低于39℃就不能有效地抑制流感等病毒的增殖。以往他们使用的喷雾式吸入器,主要是为了把粘液溶解剂,抗生素等药物送入鼻  相似文献   

6.
据日本读卖新闻一九八五年三月份报道:三重大医学部中岛邦夫教授(生化学)等人组成的研究组得,研制成功了能够有效地防止癌转移的“癌转移阻止剂”。这种阻止剂被取名为“精脒合成酶阻止剂”。变为癌细胞后的细胞本身能旺盛地产生生理活性物质,把这种物质叫做“精脒”,在增殖快的恶性肿瘤中存在得最多。能否应用于治疗和诊断,引起了人  相似文献   

7.
本期为神经介质专集,现将其中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鬼头昭三等在文中介绍:近年来由视丘下部释放的激素,对垂体激素进行调节的神经介质、消化道激素的神经介质,都广泛存在于包括脊髓在内的中枢和末梢神经系统以及消化道内。虽然构造相同,但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其机能意义也不同。它们在脑内的视丘下部、边缘系统、大脑基底核、脑干、大脑皮层和脊髓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在小脑则仅有少量的存在为其特征。该氏在确定神经传递物质的标准时,提出了以下几项:(1)在神经元内确有这种物质合成系统的存在;且以神经终末部为高;(2)由于适当的刺激可以产生活动,且从终末部可见有这种物质的释放;(3)在介质膜内有与该物质相应的受体,而且尚有其拮抗剂的存在;(4)当该物质成为介质传递媒介时,介质膜发生电位  相似文献   

8.
抗癌剂抗癌效果的最大障碍,是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无明显生物学差异,因而抗癌剂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治疗指数都很低。为此,期待能开发只对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作用的抗癌剂,然而在成千上万的物质筛选中,新抗癌活性物质发现率不到1/20万。因此,以现有抗癌药尽量集中于癌巢的疗法近年来特别令人关注。这种疗法首要的是必须将药物长期限制于病灶。药物向间质渗透并穿过癌细胞膜,作用于胞浆内高分子而发挥抗癌效果。一、微胶囊抗癌剂用微胶囊,以乙基纤维素包被,平均粒径224μm。为生理盐水混悬液,可用用于血管造影的导管或18G 注射针注射。微胶囊内的水溶性抗癌剂可透过乙基纤维素半透膜缓慢释放。加工或修饰囊膜厚度  相似文献   

9.
回顾历史,干扰素是从长野和小岛(1954)把牛痘病毒接种到兔子皮肤上时产生的抑制病毒繁殖的物质,命名为“病毒抑制因子”开始的。Isaacs和Lin-denman(1957)把引起病毒干扰现象interference的物质,命名为“干扰素”,这就是现在一般使用的名称。干扰素(以下简称IFN)是机体受病毒感染后释放入血的,但投与聚肌胞(PolyI:C)、合成高分子物质、各种细菌、原生动物、内毒素、淋巴细胞致有丝裂因子等,也都能诱生。已经知道,IFN的特征有,种的依赖性和用微量就有非常高的活性。并且,它并不是直接使病毒失活,而是作用于病毒繁殖处的细胞,间接地抑制病毒的繁殖。据报道,除此之外,它还有多种生物学作用,而且对病毒以外的感染也有疗  相似文献   

10.
一、机体对暑热的反应人的体温在适中温度的环境下是在37℃左右之间小范围波动。在体内,这种体温要靠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来维持。在高温环境下,皮肤表面温度和外部环境温差变小,因而体表散发的热量减少。另外,身体在运动时,肌肉产生的热量会增加,所以,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引起体温升高。由于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根据温差的大小,通过反馈机制,引起散热加强,可抑制体温上升。对人体来说,皮肤血管扩张反应和出汗是一重要的散热反应。当皮肤血管扩张后,皮肤温度上升,从而使来自于皮肤的非蒸发性散热加强。出汗是较强的散热反应,(每1ml相当于大约…  相似文献   

11.
用于人工脏器、人工骨的“机体适合材料”的研究在日本飞速发展。过去只以现有材料的改良为主,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将人工脏器植入体内时,脏器材料触及血液容易产生血栓是实用中最大的障碍。因此生产与机体组织相接近或超出机体机能的新型物质是当务之急。东洋纺织会社开发一种血液难以凝固的人肺用高分子膜材料成功。它是含有聚丙烯和聚二甲基硅醚的高分子膜,在其中再加入血液难以凝固的物质肝素制  相似文献   

12.
一、硅抗癌剂的释放缓慢化1.各种抗癌剂的药物释放特性封入硅内的抗癌剂一般采用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常用的博来霉素(BLM)、丝裂霉素(MMC)、5—氟脲嘧啶(5-FU)、阿霉素(ADM)等4种,制成1g(克)硅中含药物50mg、直径4.7mm、长5.5mm的圆柱形颗粒,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观察研究。①在体外37℃下於小中血清中持续6周的药物释放量;②大白鼠肌组织内埋没硅颗粒后组织内的药物浓度;③硅颗粒对He1as_3的细胞毒性。(1) 药物释放虽:BLM颗粒在第1天释放约50μg/日,第3~7天平均每天减少8μg,6周内总释放量约为封入量的1%;MMC颗粒在第1天释放约15μg/日,此后有少量恒定的释放,6周内总释放量约为封入量的0.9%;5-FU颗粒在第1~2天释放约170~100μg/日,第2周后平均30μg/日,6周内总释放量约  相似文献   

13.
北里大学医学部黑柳能光讲师等研制出一种可覆盖于创伤表面并均匀不断地释放抗菌物质的新功能覆盖材料。这种覆盖材料可用于治疗大面积重度灼伤。  相似文献   

14.
据日本经济新闻3月26日刊载,日本大学松户齿学部的池田正教授利用龋齿菌制出的杀菌物质进行预防龋齿的实验,获得成功,这种杀菌物质具有只能杀死龋齿及其有限的同类细菌的奇异特性,没有以霉菌制出的抗生物质的副作用。池田教授等人,在使用食糖制成的糕点等食品中,仅加入微量的这种杀菌物质就见到了十分有效的预防龋齿的作用。因为这种杀菌物质可以用培养或基因重组等方法进行大量生产,所以,如果能确认长期使用时的安全性,作为解决预防龋齿的有效方法,一定会引起母亲们及糕点厂商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梗塞部位的心肌发生间质水肿,而阻碍了营养物质的供应和有害物质的清除,尤其组织压的上升,促进微循环功能不全。酸性粘多醣是梗塞部位细胞间质的主要成份,其中有从间质细胞分泌的透明质酸,是一种不规则的盘绕状分子结构,亲水性极强,且低浓度溶液也具有阻滞高分子物质扩散的特性,因此在急性心肌梗塞时用透明质酸酶(GL enz)来分解透明质酸,以保护梗塞部位的心肌,有可能是缩小梗塞面积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对此,自1959年以来就有很多的研究。当初这种效果的研究,主要是用鼠和犬进行动物实验。很多报告表明,透明质酸酶对梗塞部位的  相似文献   

16.
在坐骨神经痛的疼痛部位和肌肉痉挛处施行针刺,病情即可减轻。在人体上进行的这方面的机理研究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 经用热电温度计测定,发现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部位的皮肤温度、肌肉温度,都比健侧相应部位低0.82℃。2) 在疼痛部位针刺时,该部位的温度上升,接近于健侧。3) 检查疼痛部位的容积脉搏波以及趾端脉搏波,随着针刺波幅增大。4) 斜角肌过度紧张,头部运动障碍,指端脉搏波停止的患者,于相应的肌肉处施行针刺,同给与肌松剂时所出现的效果相同,即出现脉搏波,血流恢复。  相似文献   

17.
早已熟知,刺激心房压力感受器时,尿量和钠排泄量增加。这证实心房—肾脏之间存在神经通路,另外也提示心房中某种具有利尿作用的物质被释放入血。多数学者认为哺乳动物的心房肌细胞存在特异的心房颗粒(形态学上具有产生多肽激素细胞分泌颗粒的特征)。因此,推测由于容量增加时心房紧张,使具有利尿作用的物质从心房颗粒中释放入血。1982年De Bold和Garcia分别发表了证实上述假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无名热的概念,在医学辞典中没有记载。顺天堂大学池本秀雄认为所谓无名热是指“至少连续三周发烧38℃以上,入院后一周仍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根据文献记载:无名热的最终诊断,约40%是感染症,20%左右是恶性肿瘤,15%左右是胶原、血管病,15%左右属其它。如药物热、诈热,另有10%左右是查不出其它异常的狭义的原因不明发热。最近作者查阅了符合无名热这一狭义概念的患者,都使用柴胡剂,在很短期内就可退热并全部治愈。从文献上来看,汉方医治疗原因不明的发热有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有关文献及最近的病例。  相似文献   

19.
引起休克加重的因素有各种解释,如微循环异常、DIC、细胞代谢障碍和线粒体机能低下等。但一般认为休克是多脏器受损,休克患者的血中有多种特异性的物质,使休克加重。其中心肌抑制因子(MDF)和网状内皮抑制物质(RDS)乃属于这种物质。一、MDF:Lefer认为胰腺在缺血时有如下变化:①动脉压下降,血管弹性组织收缩;②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强,血管收缩;③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加压素等血管收缩物质产生和释放;④血小板聚集,形成  相似文献   

20.
冷球蛋白血症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冷球蛋白是当血清置于低温时出现沉淀,再次加温时又溶解的免疫球蛋白。将空腹采取的血液在37℃以下凝固,然后分离血清置于4℃24~48小时后见试管内沉淀,再次加温时溶解。伴冷球蛋白的病理状态称为冷球蛋白血症,约半数病例合并肾炎,并见多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