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头痛改善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痛症状。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剔除10例,脱落11例,进入统计分析174例,随机分配到手法组和牵引组。手法组采用旋提手法,牵引组采用牵引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月、3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患者的头痛情况。结果:从第7次治疗后手法组减轻头痛优于牵引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2组治疗头痛均有减轻,头痛症状有进一步的改善(P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头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利用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9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CSA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头痛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结果 2组治疗后、随访期的FS-CSA评分、头痛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在治疗后及随访期2组以上指标及FS-CSA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活动度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3个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颈椎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颈椎活动度的程度比较,第3次访视起,试验组颈椎活动度计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颈椎活动度的数值比较,前屈活动度改善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后伸活动度从第1个月随访起,左右侧屈活动度从第3次访视起,左右侧旋活动度从第7次访视起,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及与时间交互作用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试验组、对照组的颈椎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有效,颈椎活动度程度、数值是量化颈椎功能和评价手法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接受旋提手法治疗,隔天1次,每次10~15 min;对照组接受颈椎牵引疗法治疗,每天1次,每次20 min,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眩晕功能状态积分、心理功能积分及眩晕总积分。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第7、14天,对照组治疗第14天眩晕功能状态积分、眩晕心理功能积分、眩晕总积分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治疗第7、14天眩晕总积分和第14天眩晕功能状态积分低于同时间对照组积分(P0.05或P0.0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颈椎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颈椎牵引疗法疗效更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4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和牵引组各24例,治疗前后参照《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进行积分统计,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以及综合疗效的差异。结果 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法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牵引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疗效显著,操作手法安全,不会产生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治疗2周,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治疗2周。结果: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手法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旋提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改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与牵引疗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旋提手法及牵引疗法,并于治疗前后测量颈椎X光片颈椎曲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均与自身治疗前颈椎曲度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两组间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颈椎曲度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旋提手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8.
刘艳 《河南中医》2009,29(10):1007-1007
目的:观察改良式牵引加自重端提手法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改良式牵引加自重端提手法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颈椎牵引配合中医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结论:改良式牵引加自重端提手法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仰卧位旋按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仰卧位旋按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选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二组:治疗组采用仰卧位旋按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坐位布托带颈椎牵引治疗。一疗后摄颈椎正侧位片。根据Borden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均能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表明仰卧位旋按手法对颈椎病患者能达到颈椎生理曲度重建,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血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中药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以颈椎牵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0%,对照组为56.7%,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颈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点定位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西其汀口服液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我科自2010年9月~2011年11月诊治的5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颈椎牵引加动点定位旋扳手法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颈椎牵引加西其汀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7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牵引结合动点定位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何川  徐昌伟  刘伟  徐丽 《光明中医》2012,27(10):2018-2019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联合防旋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性。方法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共50例,采用旋转手法联合防眩汤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共40例,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2周后对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为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手法联合防旋汤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李业 《内蒙古中医药》2021,40(1):101-104
目的: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问卷调查表评分(DHI)、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椎动脉血管相...  相似文献   

15.
颈椎不同节段手法正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不同节段手法正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和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并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正骨治疗的优选节段。方法:将90例具有寰椎轴线分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C共3组,3组病例均以颈部的分理揉按为基础治疗,其中A组加用定点复位法调整C1~2;B组加用角度复位法调整C3~5;C组加用侧旋提推法调整C6~7,以症状、体征、X线片及TCD检测为观察指标,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颈椎三节段手法正骨均能减少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A、B、C3组的临床疗效分别为90.00%、66.67%、60.00%,A组与B组、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A组较B组、C组更能改善寰枢椎轴线分离程度(P0.01);A组较B组、C组更能减少患者眩晕症状积分(P0.01)及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P0.05或P0.01)。结论:本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与寰枢椎的错动移位关系密切,提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合并有寰枢椎的错动移位时,颈椎寰枢节段应作为手法正骨的优选节段,针对性地纠正寰椎或枢椎的错动移位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27-428
目的 :观察在牵引基础上应用颈椎斜扳法和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80例门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以颈椎斜扳法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针灸配合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总有效率74.2%,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斜扳法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黎文杰  赵旭敬  梁斌清 《河北中医》2013,(11):1663-1664,1668
目的:观察壮医经筋疗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1例采用壮医经筋疗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51例以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即刻症状评分、长期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总有效率8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即刻症状评分、长期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壮医经筋疗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试验对象,采用数据库随机分组式,各50例,分别进行推拿治疗、推拿联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血管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实施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可调式中药熥敷保健颈托配合脊柱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分别用可调式中药熥敷保健颈托、脊柱调衡手法及两种方式联合应用治疗,比较3组的治愈率及血流速度。结果:总有效率B组为96.7%,与A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颈椎内椎动脉血流量增加优于其他2组。结论:可调式中药熥敷保健颈托配合脊柱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单纯应用中药熥敷保健颈托及脊柱调衡手法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金群雷 《河北中医》2014,(2):247-249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补肾活血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 CSA )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95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予推拿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对照组47例予单纯补肾活血汤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4.4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拿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CSA,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和脑血流速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