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患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5例(45只眼),年龄53~81岁,平均(62.35±8.7)岁,全部患者中有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18例(21只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17例(24只眼),以上患者均房角粘连<180°,视野缺损<100.采用白内障超乳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6±3.1)个月.结果 随访患者眼压为(14.57±5.1) mm Hg,比术前控制眼压(19.23±5.25) mm H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前房加深房角加宽.术后41眼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占手术患者的比例为91.11%,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与慢性PACG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进行手术的PACG患者共50例(55眼)进行回顾分析。其中急性PACG患者24例(24眼),慢性PACG患者26例(31眼)。评价急性和慢性PACG的临床表现、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随访时间平均(24.1±7.2)个月,急性PACG和慢性PACG患者术前平均眼压分别为(43.19±14.73)mm Hg、(31.55±14.97)mm Hg,最后一次随访眼压分别为(12.78±6.37)mm Hg、(13.13±4.56)mm Hg,两组术后眼压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共发生浅前房11眼(20.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恶性青光眼发生6眼(10.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慢性PACG患者与急性PACG患者有着明显不同的临床特征,施行小梁切除术后,慢性PACG患者较急性PACG患者有更高的恶性青光眼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陈春梅 《华夏医学》2001,14(5):625-626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慢闭 )因发病隐蔽又无临床症状 ,多造成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忽视 ,致使青光眼反复发作进一步损害视功能 ,最终导致失明 (入院时已丧失视觉功能占30 .7% [1 ] )。所以 ,一旦被确诊 ,患者就需要不间断地观察治疗和护理 ,同时增强防范意识 ,减少诱发因素 ,保护视力 ,降低致盲率。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男 14例 ,女 7例 ;年龄 35~ 6 0岁。单眼发病 8例 ,双眼发病 13例 ,其中 1例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2 发病诱因以工作劳累和情绪紧张居多 ,其次是长期在暗处阅读、休息不足。2 1例慢闭患者诱因为 :休息、睡眠不足 2例 (9% ) ,…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稳定于正常水平(<21 mmHg)(1 mmHg=0.133 kPa)后视野的变化情况,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神经病损的可能变化规律.方法收集1998年1月~2003年10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诊治、经手术治疗后眼压控制至正常水平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共计29例47眼,所有患者均需于眼压稳定后行Humphrey视野计24-2程序行视野检查至少两次,间隔时间至少1年以上,并按照随访时间长短将所有观察对象分为两组,即l~2年组和2年以上组.根据进展期青光眼干预研究(AGIS)的标准进行视野评分及秩和检验;将视野分为五个区域并计算每个区域的光敏感度和缺损深度.结果随诊1~2年和2年以上患者视野的AGIS评分、各区缺损深度及各区光敏感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稳定于正常水平时,其青光眼视神经病损可能无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38例(40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比术前提高者37眼(92.50%);术后第1d 22眼(55%)眼压正常,有18眼(45%)低眼压,4周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视力并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6.
何宇梅 《中外医疗》2013,32(13):46-47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伴有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39例(54眼),对其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并植入人工晶体的手术治疗,对其术后视力、视野、眼压、房角和前房深度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52眼(96.30%)于术后1个月视力≥0.5;53眼(98.15%)于术后3个月视力≥0.5,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患者术前眼压为(28~46)mmHg,平均(33.85±12.73)mmHg,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仅有1眼眼压仍然较高,给予积极处理后得到控制。术后1个月通过房角镜及UBM检查房角完全开放52眼(96.30%),另外2只眼房角有部分开放;UBM检查53眼(98.15%)前房中央深度增加超过1mm,平均加深(1.12±0.32)mm,这种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有52眼(96.30%)周边房角加深超过0.2mm,这个改变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行视野检查,50眼(92.59%)视野与术前相比扩大,1眼(1.71%)视野缩小。所有患者(100%)是敏感度均增加。术后发生继发恶性青光眼者1眼(1.71%),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后囊膜破裂以及严重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并植入人工晶体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是致盲率较高且常见的眼病,它已被公认为是一双眼性疾病.本文统计:大多是两眼先后发病,两眼同时发病者极少.一眼先发病者,即使治疗效果差,但有机会对未发病眼进行预防性治疗,很少双眼失明.若两眼同时发病,虽然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因此,应高度重视,对4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检查了解房角状态,进行预防性治疗,是降低青光眼致盲率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 ,青光眼的发病率随受检人口的年龄增加而升高。据 1 98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进行盲及低视力的抽样调查表明 ,我国双眼盲的患病率为 0 .43 % ,其中青光眼占 8.80 % ,是眼科主要致盲眼病之一[1 ] 。笔者通过对 53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 ,体会到除及时发现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外 ,预防青光眼发生是防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临 床 资 料  本组 53例 ,女 3 0例 ,男 2 3例 ,年龄 45岁~ 73岁。有头痛病史 1 2例 ,高血压病史 7例。观察与护理1 临床分期及处理1 .1 临床前期 患者一眼曾有过青光眼急性发作 ,另一眼虽…  相似文献   

9.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的透射电镜观察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职工医院眼科王秋丽崔仁子病理科张维平潘淑琴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青光眼)是一种常见致盲眼病,其发病与虹膜堵塞房角有关,抗青光眼术后的房角粘连与虹膜的改变也密切相关。本文对10例急闭青光眼不同时期...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提高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的护理措施,对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认为术前做好急救用药、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并发症的护理和出院指导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基质的改变,主要是胶原纤维的变化,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发生的参与因素.方法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虹膜8例和排除内眼外眼疾病的正常虹膜4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正常和病人虹膜基质内均可见大量的色素细胞和丰富的血管,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虹膜基质内胶原纤维含量减少,结构模糊,成纤维细胞细胞器的数量减少,胞质内线粒体基质密度明显增大,粗面内质网减少.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抗张能力降低,即虹膜张力的减弱可能参与了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指在无眼部继发因素的情况下,周边部虹膜机械性堵塞前房角,房水外流受阻而引起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笔者自2004年6月~2008年12月对收治的4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4年5月到我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眼内压为(41.7±14.2)mm Hg,对照组为(13.2±4.1)mm Hg,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ACD为(1.54±0.24)mm,对照组为(1.79±0.24)mm,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的AOD、TCPD、ICPD均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是早期诊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重要工具,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方法,总结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通过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以及临床实践,观察治疗效果, 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想要及早治愈应采用手术治疗,患者康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闭角型青光眼主要是由于前房角被周边虹膜组织机械性阻塞导致房水流出受阻,造成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老年人常见眼病,多数发病患者年龄>50岁,男女之比为1:2,双眼发病.多见于眼轴短、角膜小,前房浅、房角窄的患者.以远视、阅读疲劳、情绪激动、暗室停留时间过长、局部或全身应用抗胆碱药物等为诱因,冬季发病多.现对临床2009年1月~12月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0例的临床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对24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CAG)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24例正常人作了对照。结果表明:CPCAG患者的血液粘度各测定值和血小板粘附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CPCAG的发病原因除与浅前房、房角窄、瞳孔阻滞等解剖因素有关外,还与其血液粘度增高所致视乳头及视网膜供血不足有关。提示:在治疗CPCAG时,除应积极给予降眼压药物或手术治疗外,还应考虑给予包括降低血液粘度方面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CPACG)致盲率较高.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弊端越来越凸显,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具有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本研究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间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6例,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CPACG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