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增加,因此QTd是判断AMI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1-2].2003年3月~2007年9月,我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用参麦注射液治疗AMI患者38例,现将QTd的变化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前后的心电图QTd变化的报道不多。我们将66例尿激酶溶栓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后的AMI患者,按冠脉再通和未通分组对比,来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延稳 《现代医学》2004,32(2):120-12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再通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方法 测量 72例AMI患者溶栓再通前后同步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结果 在AMI经静脉溶栓再通后 ,QTd从 (82 .4± 2 8.3 )ms缩短至 (5 4.4±3 1.3 )ms(P <0 .0 1) ,用心率修正后的QTd(QTcd)从 (10 2 .3± 41.4)ms缩短至 (68.7± 3 2 .3 )ms(P <0 .0 1)。结论 溶栓再通后QTd与QTcd明显缩短 ,心肌电生理由不稳定转向稳定 ,心肌缺血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4.
QT离莠度(QTd)、JT离散度(JTd)均反映心室复极状况,是判断心肌电活动稳定状况的指标[1]。有作者认为QTd、JTd增大可作为缺血性心肌病致死心律失学和猝死发生的危险因子[2]。本文分析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JTd增大可作为铁血性心肌病致死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的危险因子[2]。本文分析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JTd及心肌梗死(AMI)后救治存活与死亡患者QTd、JTd旨在探讨手术后AMI的QTd、JTd变化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1.1 心肌梗死组:1986年1月至1998年6月手术后AMI患者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58~76(65±7.2)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 74例AMI患者在发病 2 4小时内描记心电图 ,测取心电图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 ,两者之差即为QTd。由于单导联顺序记录 ,故加用QTcd(经心率校正后的QTd)。结果 AMI中死亡组 10例 ,QTd 0 .0 6± 0 .0 3s;预后良好组 44例 ,QTd 0 .0 3± 0 .0 1s;健康组 2 0例 ,QTd 0 .0 3± 0 .0 1s。死亡组与后两组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结论 QTd对判定AMI早期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增加,因此QTd是判断AMI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2003年3月~2007年9月,我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用参麦注射液治疗AMI患者38例,现将QTd的变化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安置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恢复期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测定152例AMI恢复期病人PCI术前、术后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与同期15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比。③结果AMI恢复期病人PCI后QTd及QTcd较术前明显减小(t=20.926、13.543,P<0.01);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d无明显影响;下(正后)壁与前(高侧)壁AMI术前及术后比较,QTd及QTcd无显著差异。④结论PCI可以显著缩短AMI病人QTd,有效地避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 QT离散度 (QT dispersion,QTd)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比观察 5 1例老年 AMI早期患者和 4 2例老年健康者 QTd,并对老年 AM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的 QTd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 AMI患者 QTd均明显大于老年健康者 (P <0 .0 5 )。老年 AMI患者 QTd与梗死部位无关。结论 :QTd是反映心室肌复极不一致的敏感指标 ,对了解老年 AMI患者心电变化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对73例AMI溶栓治疗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4小时、溶栓后1周及出院前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下壁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47.8±24.5)ms和(42.9±22.3)ms(P<0.001);以心率校正的QTd(CQTd)也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53.8±28.7)ms和(48.8±26.5)ms(P<0.05)。溶栓成功组QTd和CQTd明显缩短;而未成功组QTd和CQTd无明显下降,甚至在出院前反而仍高于溶栓前(P<0.05)。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4小时QTd及CQTd增加,与溶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④结论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及CQTd有明显影响,溶栓成功者Q-T离散度明显下降;Q-T离散度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溶栓治疗的AMI患者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可能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白杨  刘全 《吉林医学》2006,27(9):1027-1029
目的:研究AMI患者心电图QTd与急诊PCI及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比较住院期间AMI患者180例,将其中60例行急诊PCI者与60例未行介入治疗者进行对照,观察术前与术后相关血管恢复有效灌注后QTd、QTcd的变化,120例未经急诊PCI的AMI患者QTd、QTcd与CK峰估计的心肌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AMI患者行急诊PCI再灌注治疗组术后第1、2、3天及1周时QTd、QTcd较未行再灌注治疗的AMI对照组同期QTd、QTcd明显缩短。经急诊PCI治疗组术后第1天QTd、QTcd较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第2、3天及1周时QTd、QTcd较术前缩短。AMI患者CK峰估计的心梗面积与QTd、QTcd呈正相关性。结论:QTd作为一种简单非侵入的方法对评价早期再灌注疗效有一定价值,对估计心肌梗死面积并评价心梗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云逸  任伟  张海燕 《重庆医学》2004,33(8):1137-1137,1140
QT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复极过程的一项指标.已有许多报道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d增加,但其对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预测价值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3].本文通过对146例AMI心电图QTd的分析,旨在探讨AMI患者QTd增加对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倍他乐克对其影响。方法 入选 5 0例AMI患者 ,应用倍他乐克 4周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组间用心率正后的QT离散度(QTcd)、AMI伴与不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间 ,倍他乐克治疗前后QTcd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AMI患者QTcd可增加 ,倍他乐克可显著缩小QT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直接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及QTc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对 3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 ,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 3级 ,于PTCA术前、术后 2h、4 8h作同步 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 ,然后与 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 (P <0 .0 1) ,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结论 成功的直接PTCA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 ,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严静  虞意华 《浙江医学》1998,20(3):143-144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矫正QTd(QTcd)、QTd与心动周期之百分比(QTd/R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我们回顾性研究了58例AMI患者首次体表12导联QTd、QTcd、QTd/RR,并与42名健康者作对照。结果表明AMI患者QTd,QTcd、QTd/RR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AMI患者中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衰者QTd、QTcd、QTd/RR较未发生心律失常/心衰者明显增加。认为QTd、QTcd、QTd/RR对AMI者早期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QT离散度变化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 (QTd) ,校正后离散度 (QTcd)的影响及其对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15 0例确诊为AMI的患者 ,分成溶栓组和未溶栓组 ,测定每例患者心梗后的QTd、QTcd ,并对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FVA)、猝死 (CSD)及心衰 (HF)的QTd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QTd、QTcd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两组FVA、CSD及HF的QTd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AMI溶栓治疗后QTd、QTcd明显减少 ,室颤、心衰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降低 ,QTd变化可作为预测AMI溶栓后发生室颤、心衰及猝死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了58例AMI患者的QTd及QTcd,其中存活组48例,住院死亡组10例。AMI组QTd及QTc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AMI死亡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以室颤为主。AMI患者QTd、QTcd的延长对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预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国强 《广东医学》2007,28(6):949-95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溶栓组QTd(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心肌梗死(MI)不同时期QT离散度(QTd)的测定,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死亡率增高的机制。方法:对44例AMI病人按心电图的演变分为3个时期,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d。结果:MI急性期QTd=72.28±15.42;恢复期QTd=49.21±9.55;陈旧期QTd=34.45±9.89。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P<0.001,与陈旧期比较P<0.001;恢复期与陈旧期比较P<0.0l。结论:MI急性期QTd增大,随着病程的延长QTd逐渐下降。QTd增大是AMI导致心律失常致死亡率增高的一个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与心肾相关的穴位注射刺激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穴位的特异性。方法:将48例QTd明显增大(QTd≥60ms)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例。取穴,Ⅰ组腰阳关穴,Ⅱ组至阳穴,Ⅲ组内关穴(左),Ⅳ组三角肌注射。注射前,注射后20分种和7日各记录心电图1次。结果:在穴位局部麻醉的情况下,注射前和注射后20分钟,7日QTd减小仅Ⅰ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每组注射前后QTd差值均数间差别部位(左),2%利多卡因6ml分别行穴位和三角肌注射。经F检验P值均<0.01。差值均数间两两比较,经Q值检验。Ⅰ与Ⅱ<0.05,Ⅰ与Ⅲ和Ⅰ与Ⅳ,P均<0.01,Ⅱ与ⅢP>0.05,Ⅱ与ⅣP<0.05,Ⅲ与ⅣP>0.05。结论:腰阳关穴注射后QTd减小,P<0.01,至阳穴和内关穴注射后QTd减小P>0.05。腰阳关穴注射对减小QTd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