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风藤对局灶性脑缺血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海风藤提取物对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的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利用TTC染色、HE染色、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观察海风藤提取物对缺血灶大小、血脑屏障、缺血灶周围坏死细胞、凋亡细胞及p5 3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 :海风藤治疗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明显减轻 ,缺血灶周围坏死细胞、凋亡细胞及P5 3阳性细胞的数量较未干预组显著减少 ,梗死灶直径也有减少的趋势。结论 :海风藤具有抵抗缺血后神经细胞DNA损伤、减轻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神经细胞坏死、发挥缺血性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归对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当归对脑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2小时,再灌流48小时,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使用当归后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当归治疗组缺血半暗带的凋亡细胞显著减少(P<0.01);Bcl-2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Bax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当归可能促进Bcl-2在脑缺血后的表达对半暗带的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3-硝基丙酸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线粒体毒素 3 硝基丙酸 ( 3 nitoppropionicacid ,3 NPA)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梗死体积 ,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阐明 3 NPA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方法 :大鼠腹腔注射 3 NPA 3d后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采用TTC染色、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 ,观察 3 NPA预处理对缺血 2h再灌注 2 4h脑梗死体积、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结果 :缺血 2h再灌注 2 4h ,3 NPA预处理组脑梗死体积变小 ,神经元凋亡减少 ,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3 NPA预处理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 ,抑制神经元凋亡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PAF受体拮抗剂海风藤酮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采用光化学诱导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风模型,观察了PAF受体拮抗剂海风藤酮对实验性脑缺血脑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海风藤酮可明显改善缺血区rCBF增强脑缺血再灌注期脑组织SOD活性,明显减轻缺血脑组织水肿及神经元的坏死,本研究结果提示PAF为脑缺血病理损害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性介质中,其对脑缺血继发病理损害诸多重要环节有明显的活化及调节作用,PAF受体拮抗海风藤酮对实验性脑缺血组织有明确的脑保护作  相似文献   

5.
脑缺血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实验证明,脑缺血事件发生后的几小时至几天时间里,缺血区域尤其是缺血半暗带区域存在着大量的细胞凋亡,它构成了最初阶段脑缺血总体损害的一部分。目前认为,脑缺血启动了两条主要的凋亡路径:内源性凋亡路径和外源性凋亡路径。脑缺血后抗凋亡治疗的研究成为目前脑缺血治疗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当前脑缺血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3-硝基丙酸(3-NPA)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梗死体积,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3-NPA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方法 大鼠腹腔注射3-NPA,分别在24h和72h后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TC染色和TUNEL法,观察3-NPA预处理对缺血2h再灌注24h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缺血2h再灌注24h,3-NPA预处理组脑梗死体变小,神经细胞凋亡减少,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3-NPA预处理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黄芪甲苷(AST)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AST 10 mg/kg组、40 mg/kg组和100 mg/kg组.各AST组分别于制模前30 min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AST.应用线栓法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24 h大鼠IR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缺血灶中心区和半暗带区神经元凋亡数和神经元核抗原(Neun)阳性细胞数.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及各AST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均P<0.01);与IR组相比,AST40 mg/kg组和100 mg/kg组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缺血半暗带区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0.01);AST 40 mg/kg组和100 mg/kg组梗死体积明显少于AST 10 mg/kg组(均P<0.01);AST 40 mg/kg组缺血半暗带区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AST10 mg/kg组,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AST 10 mg/kg组(均P<0.05).结论 AST具有减轻脑IR后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AST 40 mg/kg对神经元保护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8.
溶栓与脑保护对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机制及其临床治疗的研究中,缺血半暗带是治疗针对的关键性靶点。由于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多重性和瀑布效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药物都难于发挥明显的疗效。因此,综合疗法特别是溶拴一脑保护综合疗法受到普遍重视。为了探讨综合疗法的应用前景。我们研究了溶拴与脑保护综合疗法对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后48h取脑组织,邻片行HE染色,检测各组不同脑区iNOS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双重染色研究iNOS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间的关系,同时行NO含量测定。结果常温缺血组皮质缺血半暗带(IP)区iNOS免疫反应较强,TUNEL阳性细胞也主要位于皮质IP区,免疫双重染色发现TUNEL阳性细胞中存在着iNOS蛋白表达。亚低温组IP区iNOS蛋白表达明显下调,NO产生减少.IP区细胞凋亡的数目也减少。结论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IP区iNOS蛋白表达,减少NO产生.阻遏细胞凋亡,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aspase-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用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梗死灶的形成,分别用TUNEL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鼠脑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带凋亡细胞与Caspase-1的表达。结果在缺血中心区Caspase-1及凋亡细胞主要见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在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与Caspase-1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表达不明显,于缺血再灌注24-48h则明显表达。结论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Caspase-1参与了其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1.
去骨瓣减压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对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改良Koizumi法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6 h后在缺血侧行去骨瓣减压术,采用 TUNEL法测定减压术后4、8、16、24 h皮质和纹状体区细胞凋亡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术后4和 24 h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在术后第24小时,去骨瓣减压组皮质区凋亡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和P<0.01),而两组纹状体区凋亡细胞比例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皮质区细胞凋亡的减少可能是去骨瓣减压术对局灶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周期素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别对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4h,24h,5d脑组织中的凋亡细胞,CyclinDlmRNA,CyclinD1,CyclinA和CyclinB1蛋白表达进行观察。结果:CyclinD1 mRNA,CyclinD1及 CyclinB1蛋白阳性细胞主要见于缺血灶周围,其分布范围及动态变化规律与Tunel阳性细胞一致。但未见CyclinA蛋白表达。结论:CyclinD1,CyclinB1参与了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过程,此过程可能是细胞周期异常调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单、双链DNA断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后脑细胞单、双链DNA损伤情况 ,以揭示该病的损伤机制。方法 :分别用Klenow及TdT(TUNEL)标记染色法检测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模型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大鼠脑细胞的单、双链DNA断裂 ,观察缺血侧、对照侧皮质及海马阳性细胞数的动态变化。结果 :MCAO模型组缺血侧皮质及海马Klenow及TUNEL阳性细胞数均逐渐增多 ,Klenow阳性细胞的出现早于TUNEL阳性细胞 ,皮质的出现早于海马。结论 :大鼠MCAO模型中DNA单、双链断裂均参与了脑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胰岛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按胰岛素不同给药时间分为 4组 ,检测各组不同时限的血糖、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以及梗死灶体积 ,并在电镜下对缺血边缘区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在 6h内给予胰岛素治疗 ,可使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显著降低 ,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 ,缺血边缘区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在有效治疗时窗内 (6h) ,胰岛素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皮质扩散性抑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皮质扩散性抑制(CSD)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时间窗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氯化钾诱发SD大鼠CSD,改良Longa法大鼠缺血模型,测定脑梗死体积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经CSD预处理后1、3、5、7和10d再缺血时,皮质梗死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其中以3d最明显。主要分布在梗死灶边缘区内层的凋亡细胞,bcl-2和Bax表达有所下降(P<0.05);bcl-2/bax比率升高(P<0.05)。结论:CSD的保护作用时间窗为1-10d,经CSD处理后再缺血时,细胞凋亡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6.
去骨瓣减压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有效时间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时间窗。方法 :改良Koizumi法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 ,然后在不同时间点行去骨瓣减压术 ,观察 7d内体重、神经功能和生存率的变化 ,第 7天时取脑行氯化 2 ,3 ,5 三苯基四氮唑 (TTC)染色 ,计算梗死灶面积和体积。结果 :脑缺血后 6、12、2 4h行去骨瓣减压术可显著缩小梗死体积 ,6、12h减压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 ,其中以 6h减压的效果最好。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其有效时间窗为脑缺血后 2 4h以内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演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灌注成像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IP存在的范围和时间规律。方法:对72例发病时间在1~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确定IP的范围,计算梗死中心区、IP区及对侧镜像区的ADC值和rADC值并加以比较。结果:26例发病时间〈6h的患者PWI显示存在低灌注区者,其中PWI〉DWI者21例,30例发病时间在6~24h的患者PWI显示存在低灌注区者,其中PWI〉DWI者2例;PWI〉DWI者病灶中心ADC值与IP区及对侧镜像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IP区ADC值与其对侧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WI和PWI结合能灵敏的判断IP的存在,IP存在的时间窗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CyclinD1表达与小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凋亡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的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利用原位分子杂交、IsolectinB4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标记等方法,检测缺血4、24 h和3、5 d组大鼠脑组织中的CyclinD1 mRNA阳性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凋亡细胞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CyclinD1 mRNA阳性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凋亡细胞皆分布于缺血灶周围,发布空间相互重叠。CyclinD1 mRNA在多种形态细胞中表达,以胶质细胞最为多见,其表达高峰与小胶质细胞活化高峰一致。在各时间点的病灶周围皆发现TUNEL阳性细胞,其高峰时点提前于CyclinD1 mRNA阳性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高峰。结论:CyclinD1可能参与了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神经元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