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椎不稳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学良  孙建民 《中国骨伤》2009,22(5):352-35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颈椎病患者中最常见的类型,长期以来医学界对其发病机制认识不统一,因此导致此病命名各异,如颈性眩晕,Barre—Lieou综合征,椎一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颈交感神经综合征等。门诊经常见到眩晕的患者经多科室诊治仍不能确诊,即使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也给予扩血管药物、中药、制动、理疗、牵引等保守治疗,使得症状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和精神压力。将其他型颈椎病合并有头痛、眩晕,旋颈试验阳性,有猝倒病史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颈性眩晕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目前,其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体液以及血管本身的病变有关,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亦持此观点拉。治疗包括药物、中医、理疗、外科手术等,但疗效都不肯定。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加深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从中医及现代医学两方面进行综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骨性压迫学说及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是较被公认的两大致病因素,但仍存在争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逐步加深对发病机制的认识可进一步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研究寰椎椎动脉沟环激压椎动脉引起供血障碍导致以眩晕为主的供血区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称之为沟环综合征及其防治办法。方法 通过 2 0 0具成年尸骨形态学的观察 ,沟环出现率为 2 8.5 % ,临床 170 0 0例颈性眩患者沟环发病率为 7.4 % ,进一步从临床症状研究 ,12 5 8例沟环患者都有枕颈失稳 ,而 5 0 0例无症状者 2 .4 %有沟环皆无枕颈失稳 ,证明枕颈失稳是沟环发病的主要原因。用 D.S.A.MRA.CT,脉冲多普勒检测成年活弥猴 8条椎动脉 ,成年患者 18条椎动脉和手术治疗患者所见得知沟环激压椎动脉外膜上的椎神经使椎动脉痉摩血流梗阻导致的眩晕 ,结果 发病机制为 :沟环 枕颈失稳 头颈转动至某种特定姿位→椎动脉外膜上的椎神经受刺激→椎动脉痉挛→供血障碍→眩晕”。结论 根据发病机制制定的治疗原则疗效优良率 98%以上。沟环综合征不是久治不愈的疾患。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根据受累组织的不同,分为颈型、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脊髓型等。椎动脉型是常见的一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至今仍不明确,近年来学者们从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学说,概括起来主要有压迫学说、交感神经学说、牵系机制学说、体液因子学说、微循环学说、椎动脉硬化学说,具体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综述了中药治疗CSA的各家辨证分型,治疗用药,发病机制及中药药理的各家研究。  相似文献   

7.
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近年来国际国内所发表的各类期刊杂志,对交感型颈椎病的定义、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以概括、探讨.所有作者均认为Barre-Lieou提出的"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即本文所述的交感型颈椎病的定义,其发生机制主要为颈椎退变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或导致椎动脉痉挛.其治疗方法主要为保守治疗及慎重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为颈椎失稳,刺激交感神经纤维致椎动脉痉挛缺血.其治疗方法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为辅,但容易复发.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颈椎间盘摘除,融合植骨内固定,消除失稳因素,但其适应证相对较窄.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颈性眩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颈性眩晕常见于中老年人,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如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随着颈部位置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宋敏  蒋宜伟  史达 《颈腰痛杂志》2003,24(5):310-312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自1926年首次提出相关症状后,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脊柱外科争论的焦点,主要有椎动脉压迫、颈交感神经受刺激、颈椎节段不稳等几种学说,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有学者提出应力应变、椎基底动脉环代偿功能、体液因子、血管闭塞、栓塞四种新的观点。阐述CSA发病机制可使人们对CSA有更全面的认识,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颈椎退变为主的疾病 ,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 ,已成为一社会问题。从 70年代中期起 ,我国对本病的诊断、治疗等进行了临床和理论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自MRA技术运用以来[1 ,2 ,3] ,近几年对其认识更加深刻。鉴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及其转归非常复杂 ,许多临床现象仍较难解释 ,因此必须看到对本病的研究仍有深入的必要。现就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现状及前景归纳如下。1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1 1 颈椎病的退变主要表现为 :①颈椎节段性不稳 ,最为常见 ,属于早期型。②机械性致压物 :钩椎关节横向增生…  相似文献   

11.
血液流变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临床常见病,本文从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血液流变学角度分析,综合评价血液流变学在CSA临床诊疗中的价值,以期为CSA的临床诊断和评价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椎动脉阻断对小脑后下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目的 :研究双侧椎动脉阻断后对小脑后下叶组织功能的影响。方法 :结扎犬双侧C4、C5椎动脉 ,分别于术后1d、7d、2 8d观察行为、影像学和细胞形态学的变化 ,并对小脑后下叶毛细血管灌注作定量分析。结果 :术后 1d组动物出现轻度缺血性损害 ,7d组及 2 8d组均未见异常。结论 :双侧椎动脉血流阻断不会引起椎动脉供血区域慢性缺血性损害。椎动脉受压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并非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景银 《中国骨伤》1994,7(1):34-34
颈椎横突孔及椎动脉的观察及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学上的意义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李景银本文试通过对颈椎横突孔及椎动脉的测量,并通过统计学处理,找出其正常值及变异度,探索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学上的意义。材料与方法取用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成年尸...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  宋敏 《颈腰痛杂志》2002,23(4):338-34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个常见类型 ,其发病机制复杂 ,临床表现多样 ,随着医学影像学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新的检查方法运用于该病的临床诊断。本文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电生理诊断等方面的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在MRI与MRA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位居颈椎病第2位.由于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尚存在分歧,目前该病仍是临床较难诊断的疾病之一.MRI作为一种新型无创性检查技术,主要显示颈椎的组织、结构等异常改变,而MRA可以显示椎动脉的全貌,以椎动脉为主要观察对象,两者联合应用是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准确率的关键.本研究在常规MRI基础上进行了MRA检查,重点探讨MRA与MRI联合应用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限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挤压综合征是一种少见而凶险的疾病.多由地震、矿井塌方、车祸等外界物体压迫躯体引起.随着对此病认识的逐步提高,有关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震、车祸造成的挤压综合征,其导致死亡原因多认为是肾功能衰竭.我们从肾小管内管型形成、肌红蛋白对肾小管的直接毒性、肾血管痉挛、低血容量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细胞因子等方面阐述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类型与HLA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现多认为是免疫学发病机制,不仅涉及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补体系统,而且还有多种因子参与发病。为了进一步探讨小儿肾病综合征的免疫遗传学发病机制,了解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类型和HLA的相关性,我们作了以下工作。一、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周期性特发性水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期性特发性水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并非单一机制所致。继续研究其发病机制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控制这种非炎性水肿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肝肺综合征是在各种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以肺内血管扩张、低氧血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肺部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现就该病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综述近年来与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诊断相关的细胞因子,靶向细胞因子干燥综合征的治疗.白细胞介素家族的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细胞因子通过相互协作影响干燥综合征腺体的微环境、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和紧密连接.细胞因子不仅有助于提高干燥综合征诊断的准确率,而且也是治疗的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