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家衡 《新中医》1998,30(12):30-31
笔者积多年的临证体会,以中医辨证治疗外科术后发热获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病例4则如下。1通腑泄热化瘀法李某,男,32岁。患者因“肝硬化门脉高压”于1979年7月在某医院外科行脾切除术,术后持续发热(T38℃~40℃之间),午后热甚,并见左上腹痛,曾用...  相似文献   

2.
笔者假期返乡,随师临证,以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治疗1例顽固性不明原因发热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吴某某,男,47岁。2011年10月14日入院。患者反复发热4个月多。于6月下旬参加抗洪经常湿身着凉后起病,体温持续38℃以上,午后达39℃以上。曾于解放军某医院按"结核病"住院治疗无效,遂转至广州市某大学附属医院免疫风湿内科  相似文献   

3.
廖××,女,63岁。1989年9月24日诊治。午后发热历时半月,高热时体温39.5℃~40℃,每日下午2时始发热,时而恶寒,入夜则热甚,至翌日早晨热自退,伴五心烦热,咳  相似文献   

4.
张××,男,56岁。1983年5月10日诊。每隔五日发热,月余未愈。初因劳累后受凉而突发寒战高烧,午后热甚,继而汗出口渴,至晚热势渐退,次日体温正常。时隔五日,又病症如前,持续一日。曾先后诊治于乡、县及地区医院,以疟疾、肝脓疡、化脓性胆囊炎等用西药治疗半月未愈。来诊时适  相似文献   

5.
内燥胎萎     
胡××,女,23岁,农村社员。1973年8月就诊,患者卧于担架,不能起坐,声低息微,唇红鼻干,肌肉削瘦,形体衰羸。询其病史,言婚后已停经五个月,初起发热汗出、烦渴呕吐、不欲食,持续半个月之久,发热呕吐少愈。但自觉心烦、心悸气短而怔仲不宁;潮热自汗,五心烦热而午后益甚;口燥  相似文献   

6.
“午后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病人每于午后感到发热,且伴有其他不适,入夜更甚,早晨及上午症状减轻或消失。根据历代医家的认识,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可按阳明腑热、湿热留滞、热入营分、阴血亏虚、瘀血内结5个证型辨证施治。1阳明腑证发热临床特点为午后自觉发热,每伴有口舌生  相似文献   

7.
厚朴温中汤治疗痰湿潮热周荷花,孟跃,赵慧(江西省井冈山医专附属医院中医科343000)关键词痰湿潮热,中医药疗法,厚朴温中汤,临床应用黄某某,女,50岁,1993年10月12日收入本院内科病房。自诉发热5天,午后热甚,伴身倦乏力、多汗等。入院后西医检...  相似文献   

8.
发热是临床中热病中必见和最主要症状,它是机体感受外邪或虽无外邪但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后,引起体内正邪交争,破坏了机体阴阳相对平衡,导致“阳盛则热”及“阴虚内热”等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对比,前者占有大多数,在外感发热的患者中,发热的时间规律上,多数发热患者表现出以午后或夜间为甚的特点.本文试从天人相应、邪正消长、阴阳盛衰的病机观角度对几种均以午后或夜间热甚的热型病机异同略抒己见,力求对温病发热这一主要症状辨证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对辨洽温病具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午后发热"是临床的常见病症,一般按照阴虚发热、阳明腑热、瘀血发热、热入营分、湿热或湿温发热五个证型辨证施治,而阳虚导致的午后发热很容易被忽略,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容易失治误治。本文记录了一名素体阳虚、加之长期饮酒导致长期午后低热的患者的中西医治疗经过,最终应用潜阳封髓丹、小柴胡汤、甘露消毒丹合方治愈,阐释了其发病机理及用方依据。文中指出,该患者系由于阳虚导致虚阳上浮而引发的发热,用潜阳封髓丹引火归源;病位属少阳,合用小柴胡汤,再合甘露消毒丹清利湿热,标本兼治,最终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三仁汤治疗胃肠病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笔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胃肠疾病,疗效颇为显著。1慢性胃炎朱某某,女,42岁,1990年7月16日初诊。胃痛史2年,胃脘痞满,恶心欲吐,身有低热,午后热甚,手足心热,盗汗,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滑。胃镜诊为慢性胃炎。证为湿热...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7岁住院号147987。因周期性发热5年,高热1周于1987年10月9日入院。患者六年来每年均高热一次,季节为4月或9月间。每次高热持续1~2月,曾5次住院治疗,几经系统性检查无阳性结果发现。1986年4月在本市某医院诊为“过敏性周期热”,用皮质激素治疗而获效。本次入院一周前无明显诱因而发热,自测T38.5℃,即服抗生素及退热药,无效。渐至午后热甚,T39.6℃~40.2℃,晨起及上午T37℃~37.4℃,伴有关节肌肉酸痛。家长鉴前病史,知其病发求住院中医药治疗,拒用激素。  相似文献   

12.
三仁汤具有宣上、畅中、渗下之功,故不仅可治疗湿温、暑湿,还可用于脾胃疾患。笔者就临床体会,介绍如下:低热王××,女,44岁,工人,病历号1088,1982年8月20日初诊。患者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盗汗3月余。曾疑为肺结核,经用抗痨药、消炎药2月余不效,体温常为37.8-38℃之间。症见发热不退,午后热甚、手足心热、胃脘满痛,胸闷憋  相似文献   

13.
谭继雪  毛则先 《陕西中医》1997,18(7):318-319
<正> 肝癌中晚期,发热乃常见症状,甚则高热持续不退。笔者在近年来,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按四法论治,收效较佳,现总结如下: 1 滋阴养肝透热法 其适应证为:邪毒久伏灼伤阴血津液,致津涸液燥,阴亏则阳旺,水不制火而发热,如《虚劳客热候》说:“是阴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主要表现有:发热,午后尤甚,  相似文献   

14.
何如锋 《四川中医》1999,17(1):22-22
甘温除热法是用甘温药物治疗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首创于李东垣之《脾胃论》。笔者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期间,跟随著名热病专家陈绍定主任医师临床,应用此法治愈1例肝硬化牌切除术后发热,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55岁,因肝硬化牌切除术后发热20天于1998年1月7日入院。住院号:1000475。现病史:20天前因肝硬化失代偿,脾功能亢进,在省人民医院行“脾切除术”,“食道、胃底静脉缝扎术”。术后次日即出现发热,午后为甚,体温38~38.5℃,静滴各种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无效。术后13天出院。出院后仍发热,体温在37.5~38.5℃,…  相似文献   

15.
熊××,男,12岁,初诊日期1990年3月8日上午10时。主诉:午后潮热三月余。病史:患者1989年12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经服用"黄连素片"后腹泻腹痛消除,继则出现不规则高热,体温高达39℃,曾在某西医院就诊,排除了结核病、风湿病等各种器质性病变,以"发热待查"给予对症治疗月余,热始终不退。又经某中医院诊断为"少阳发热"给予"小柴胡汤"加减,前后服药几十剂,效不显。现患者每天上午腋下体温37.1~37.5℃,午后2时左右上升到38.5℃左右,持续到下午5点开始下降,夜晚体温基本正常。发热时伴面赤、头隐痛、烦躁不安、咽干喉燥、无汗。热时纳可,热减而纳差,  相似文献   

16.
葛青煎治疗癌性发热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治疗方法 葛青煎组成:葛根、鳖甲各30g,白蔹、青蒿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疗效标准 显效:体温降至37℃以下,持续半月以上;有效:体温较治疗前下降1℃以上,但尚未降至正常,持续达半月以上;无效:体温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典型病例 张某,女,54岁,系右肺小细胞癌脑转移。化疗过程中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在37.8℃~39.2℃之间,经静脉点滴西力欣月余未能控制。症见身热午后尤甚,干  相似文献   

17.
1发热胡某,女,63岁。1998年12月8日初诊。患者胆囊结石摘除术后14天,发热在37.3℃~38.4℃稽留,以午后为甚。伴有胸脘痞闷,嗳气频作,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边有齿印、苔白腻,脉弦滑。辨证属中气不足,虚热内生。治拟益气健脾,甘温除热。处方...  相似文献   

18.
甘温除热法治验2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英  钟嘉熙 《新中医》1999,31(10):53-53
1 恙虫病张某,女,45岁,于1997年9月25日入院。反复发热半年余。患者自1997年3月起,逢月经过后即出现高热,寒战,午后为甚,伴骨关节疼痛。某医院拟诊为盆腔支原体感染,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热可暂退,但因月经来潮上症加重。入院后仍发热(T40℃),午后为甚,全身骨关节痛,以双手及胫骨为甚,汗少,口干口苦,不欲饮,头痛,下腹胀痛,纳差,小便量多而黄,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查体见精神疲惫,颜面潮红,BP18/12kPa,HR107次/分,律齐无杂音,左下腹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分析:WBC24×109/L,N058,L042,嗜酸性粒细胞<22×109/L,见异淋巴028…  相似文献   

19.
发热为肺痨常见症状,临床观察肺痨发热往往虚实夹杂,证情复杂,除常见阴虚低热外,还可见气虚发热、痰浊化热、湿热熏蒸等。病程长达数月甚至半年,热势高低起伏,病情缠绵反复,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现从阴虚、气阴两虚、湿热等方面分析肺痨发热的病因病机,提出以滋阴清热、甘温除热、  相似文献   

20.
党参白虎汤妙治持续高热乔清英,周立纲笔者临床对持续高热不退,发热1周,辨证属阳明热盛,未见到气津两伤症者,采用白虎汤佐党参少量,治疗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退热效果。案例,患者王某某,女、38岁。1992年5月20日就诊。患者1周前不慎外感,3天后突然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