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学文 《山西中医》2010,26(9):41-42
阳和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洪绪之《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白芥子、甘草7味药所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一切阴疽。笔者临床应用阳和汤化裁治疗多种病证,获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阳和汤是中医外科治疗痰核阴疽之要方,主治阳虚寒凝证。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床运用阳和汤加减治疗肛周脓肿、肛瘘,其关键是抓住阳虚寒凝,痰浊瘀滞的基本病机,运用得法,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阳和汤在外科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和汤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生甘草等7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疗外科一切阴疽证的著名方剂。王洪绪在阴疽治水法中强调“阴疽色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  相似文献   

4.
阳和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黄、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白芥子、甘草7味药物所组成。是治疗外科阴疮的著名方剂,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一切阴疽。笔者临床应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各种病证,效果显著,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四气五味乃中药之灵魂,是临床用药核心。阳和汤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寒凝血虚、痰瘀气滞之阴疽;乳腺癌多因阴阳失衡、肝脾不和、冲任失调、脏腑失常、痰瘀互结等为病。阳和汤功用甚广,犹如一张大网,可以同时治疗多种症状。乳腺癌病因复杂,根据其发病阶段、患者体质等的不同,其发病的症状也不尽相同。文章主要以四气五味理论为桥梁,来阐述阳和汤与正虚型乳腺癌方证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阳和汤出自《外科全生集》,是治疗阴证疮疡的名方,主治阳虚寒凝痰滞之阴疽,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闫德喜先生根据"异病同治"的原理,抓住"阳虚寒凝"之病机,灵活加减,用以治疗多种妇科杂症,疗效显著。介绍经典医案二三,以飨大众。  相似文献   

7.
葛红霞 《江苏中医》1996,17(7):41-42
外科名方阳和汤传统上用于外科阴疽证,而只要抓住阳寒凝痰滞的主要病机,亦可广泛用于内科病症的治疗。以阳和汤为主治疗冠心病(胸痹),老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心动过缓(心悸)、慢性肠炎(泄泻)等,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罗平金桂芝阳和汤出自《外科症治全生集》,其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治疗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一切阴寒之疾.  相似文献   

9.
阳和汤具有温阳补血,宣通血脉,散寒祛痰之功,治疗血虚寒凝、气滞痰阻阴疽;乳岩因肝郁犯脾,冲任失调,气滞血瘀痰阻为病;阴疽与乳腺癌有共性病理机制,本文旨在探讨阳和汤治疗正虚型乳腺癌的方证对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
阳和汤出自于《外科全生集》,其组成为熟地、鹿角胶、白芥子、肉桂、麻黄、炮姜、生甘草,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主要用于阴疽属于阳虚寒凝证,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等.本方在外科方面运用较多,只要痈疽流注属于阴寒者或痰凝血滞之证,运用该方,均有相当不错的疗效.笔者运用该方加减,治疗慢性血肿及机化、腱鞘囊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病证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阳和汤配穴位贴敷治疗痛痹96例河南驻马店地区中医院(463000)刘天骥,王桂年阳和汤为外科阴疽症的代表方,具温经通阳、散寒化痰之功,适用于体虚寒痰阻于筋骨之流痰、脱疽等。痛痹为寒邪入侵筋骨、肌肉,致血瘀疾凝而成,和阴疽病机相同。根据中医“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12.
根据阳和汤主治阳虚寒凝之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阴寒证。笔者在临床中,四诊合参,谨守病机,辨证论治分别对浆细胞性乳腺炎,颈部淋巴结核,男性乳腺发育,桥本氏甲状腺炎予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阳和汤加减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正>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是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后遗症的主方。而阳和汤源于《外科全生集》,是治疗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阴寒之病的方剂[1]。笔者将补阳还五汤和阳和汤两方化裁合用治疗肢  相似文献   

14.
<正> 阳和汤具有温补精血,破阴通阳,消痰散滞的作用,为治阴疽而设。笔者用于阴症之气血虚弱,寒痰凝聚之内科杂病,随证加减,常应手见效。麻黄不可少,因能辛散开腠,通阳散滞,有助宣通气血解寒凝。阳和汤创立者王洪绪曰:“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医古方阳和汤"异病同治"的机理。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从阳和汤的来源、组成、方解、现代药理研究和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探讨阳和汤"异病同治"的临床病证,以分析其临床应用该方的机理。结果阳和汤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原方所治疾病为鹤膝风、贴骨疽及其阴疽,现代文献报道阳和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的多种疑难杂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疾病、骨科疾病、皮肤科疾病及其他杂病,远远超出其最初的适应症。结论阳和汤所针对的病证的共同特点是缠绵难愈,辨证属于阳虚阴盛,痰瘀内阻。病证特点与阳和汤创立时一致,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阳和汤方出自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原方组成:熟地黄一两,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炒研),肉桂一钱,生甘草一钱,炮姜炭五分;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因可使一切阴寒痰湿凝结之症得温补托里通滞之功而消散,故名阳和汤,是治疗一切属阳虚寒凝之阴疽的首选方,如骨槽风、流注、阴疽、脱骨疽、鹤膝风、乳岩、痰核、石  相似文献   

17.
王萍 《江西中医药》2004,35(7):55-55
阳和汤出自清代著名外科学家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阴疽内消名方,世有阴疽活命丹之称。方由熟地、鹿角胶、白芥子、麻黄、炮姜、肉桂、甘草等组成,有和阳通滞、温养补血之功,岳美中先生赞其“如日光一照,凝寒释解,阳和之剂,名副其实”。本方原为消散阴疽、流痰、附骨疽等阴寒之证而设,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大为扩展。笔者以其加减治疗某些疑难顽症,多有奇效,兹举数例,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18.
阳和汤为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方。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组成。具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主治血虚寒凝,痰湿痹阻而致之脱疽、附骨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病证。由于方中重用熟地黄、鹿角胶填补精血,以治肝肾之亏损;配以肉桂、干姜破阴和阳,以治筋骨  相似文献   

19.
阳和汤临床应用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功效为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属于阴寒之证。笔者引伸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阳和汤新用     
阳和汤原治一切阳虚寒凝、肾精不足之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笔者根据其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以其加减治疗久痢、久泄、顽咳、鼻渊,石蛾等,收效满意,介绍如下。久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