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形态与介入栓塞术中破裂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05例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6例患者的动脉瘤发生破裂,通过对患者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检查和处理,分析患者颅内动脉瘤形态与介入栓塞术中破裂的关系。结果 5例患者动脉瘤形态主要为子囊形状,为不规则动脉瘤形态,且在动脉瘤表面可见不规则形突起的状况。结论动脉瘤形态与栓塞术中破裂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子囊是造成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三维DSA的临床应用,探讨其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意义。方法:收集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三维DSA检查并全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36例患者中发现39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例为颅内多发动脉瘤6个,4个微小动脉瘤,1例为脑动脉血管扭曲畸形;三维DSA显示微小动脉瘤的结构及小动脉血管间关系较常规DSA明显优越,所有血管三维重建的图像均能清晰的显示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39个动脉瘤全部行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栓塞程度0级33个,1级6个。结论:三维DS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出率及动脉瘤瘤体、瘤颈结构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关系显示的清晰度较常规DSA明显提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血管介入栓塞技术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前介入栓塞已成为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首选方法。本研究探讨超早期介入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Hunt-Hess分级Ⅰ~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0-09-10-2018-10-11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超早期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6个月后以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预后评分分级为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90例患者中,弹簧圈单纯致密栓塞34例,椎动脉动脉瘤行椎动脉闭塞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2例。所有患者中,1例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2例术后<1周死亡,术中脑血管痉挛5例,术后脑梗死2例。影像学随访70例,2例复发;共随访85例,完全康复77例。结论超早期介入栓塞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经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间70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确诊患者,根据瘤体大小分为小型组(30例)和中大型组(40例)。两组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小型组的完全栓塞率(100.00%)高于中大型组的完全栓塞率(85.00%),P0.01;小型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3.33%)低于中大型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0.00%),P0.05;小型组的复发率(10.00%)低于中大型组的复发率(40.00%),P0.05;小型组的GOS评分(1.2±0.4)分显著优于中大型组的GOS评分(2.3±0.8)分,P0.01。结论相较于中大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小型瘤更适用于介入栓塞治疗,完全栓塞效果更佳,并发症少,低复发,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容积重建(DVRT)技术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程度评价的作用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术前行DVRT技术评价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程度,以术中情况为金标准。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CT血管成像检查术前评估者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检出62枚,前交通支比例最大(30.65%),其次为大脑中动脉(22.58%)。研究组患者中发生完全栓塞率(72.58%)最高,其次为几乎完全栓塞(20.97%),动脉瘤最大径5~10mm范围比例(58.06%)最大,其次为<5mm(29.03%),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动脉瘤复发率及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动脉瘤患者手术前,实施以DVRT技术,可明确颅内动脉瘤分布,了解颅内栓塞程度及动脉瘤最大径分布,与术中结果无明显差异。与仅实施CT血管成像及动脉造影手术者比,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的防治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1月颅内动脉瘤患者24例,我们对其使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破裂出血24例,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8例,对于宽颈动脉瘤使用支架辅助技术栓塞4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2例,观察采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之后的康复效果。结果:我们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动脉瘤破裂迅速栓塞后,再对其进行开颅清除血肿12例,出现侧脑室外引流8例,出现腰大池外引流4例。在手术结束后,在院修养一阵子之后出院,其中死亡8例,重度残疾2例,轻度瘫痪8例,恢复比较良好的6例。结论:对于每一个案例,使用一种最为合理、合适的治疗方案,规范所有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想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可以使用适当的致密填塞,这样就可以提高脑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针对在手术中所发生的出血并发症,要迅速找到原因,针对其原因进行合理有效的方式处理,以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及操作技术。方法:选择并回顾性总结分析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病例,共发现动脉瘤63例,前交通动脉瘤28例,后交通动脉瘤25例,颈内动脉岩段动脉瘤3例,在全麻下将可脱性微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诱发血栓形成并最终使动脉瘤闭塞,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结果:1例因术中过度栓塞造成载瘤动脉血流略显受阻,1例略有神经功能障碍,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经继续栓塞止血成功;其余53例患者中动脉瘤栓塞后无再出血,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可脱性弹簧圈可有效  相似文献   

8.
余孔谋 《药物与人》2014,(7):176-177
目的:观察及分析老年动脉瘤破裂应用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并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较。方法:将2011年至2013年我院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80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颅夹闭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动脉瘤破裂常规支持治疗。结果:本次观察中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死亡病例,以MRS评分作为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治疗后良好率均为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时,介入栓塞治疗与传统开颅夹闭术相比,疗效相当,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7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术前术后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早日康复。结果做好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护理。结论是促进患者尽早康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23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介入栓塞及随访结果.动脉瘤直径2.0~7.0mm,按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9例,Ⅲ级5例,Ⅳ级1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DSA检查确诊,用改良的电解可脱卸的铂弹簧圈行栓塞治疗,9例前交通动脉瘤腔100%栓塞,13例瘤腔90%栓塞,1例瘤腔80%栓塞.随访3~36个月,2例复发,无死亡、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病例.结论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安全、有效,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及其并发症处理。方法25例患者采用Seld inger's法穿刺右股动脉置入动脉鞘,沿动脉鞘置入导引管、微导丝导引微导管,用第三代水解脱铂金圈行动脉瘤栓塞。结果致密填塞动脉瘤22例,大部填塞3例。载瘤动脉通畅。无死亡、异位栓塞及永久并发症。结论介入操作技术、铂金圈大小和数量以及辅助技术是提高栓塞效果,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芸芸  李莺 《现代养生》2014,(20):163-163
目的:探讨颅内前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分析和总结我科从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93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结果:93例患者中24例偏瘫经康复训练后可辅助活动或者完全自主活动,3例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术,其余66例生活完全自理。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期间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前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分析和总结我科从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93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结果:93例患者中24例偏瘫经康复训练后可辅助活动或者完全自主活动,3例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术,其余66例生活完全自理。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期间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unt-Hess分级Ⅲ~Ⅳ级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结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应用价值及有效性.方法 对16例Hunt-Hess分级Ⅲ~Ⅳ级前循环囊状颅内动脉瘤患者先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继而转入手术室进行相应部位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动脉瘤栓塞满意,介入栓塞技术成功率为93.75%(15/16);1例栓塞失败,血管迂曲,导管不能到达目标血管,改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完全栓塞10例,部分栓塞5例.血管闭塞事件1例,术后30 d内再出血1例,并发脑积水2例,待蛛网膜下隙血液吸收完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成功率100.0%(16/16).随访3年8例,动脉瘤复发1例,但未出血,采用开颅夹闭治愈.结论 对于颅内压较高,开颅风险较大的Hunt-Hess分级Ⅲ~Ⅳ级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先行血管内介入栓塞后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方法来降低患者在手术中的风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科室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治疗的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中,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7例,支架辅助弹簧罔栓塞5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使用双导管技术2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闭塞13例,瘤颈残留3例,瘤腔残留1例。术后6~12个月随访:15例完全恢复,未留有神经功能障碍;1例6个月后出现交通性脑积水,经过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完全恢复至生活能自理;1例9个月后再次出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6~12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14例动脉瘤完全闭塞,2例留有残颈,1例瘤腔扩大。结论颅内微小血管瘤介入治疗是安全、可靠和有效的,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郭洪松  刘宝杰 《现代保健》2011,(26):149-15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神经外科收治的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其中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14例,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28例,评定所有病例栓塞效果。结果动脉瘤100%栓塞37例(88.09%),85%栓塞4例(9.52),1例90%栓塞。随访1例患者因高龄术后合并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而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好的优点,介入治疗有望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胡轶  何杨  陈朝阳 《现代保健》2010,(14):91-92
目的 总结与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与体会.方法 对95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并施行控制性降压.结果 95例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血压控制均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只有2例患者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进而转行急诊开颅术,其余93例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清醒.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的神经介入疗法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由此来看,采用合适的麻醉方法,应用控制性降压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26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应用颅内Neuroform支架辅助Matrix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瘤完全填塞9例、大部分填塞13例、部分填塞4例,疗效满意。结论颅内支架和弹簧圈联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临床效果满意,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个体病情选择好颅内支架的大小及恰当的植入位置,通过Matrix弹簧圈栓塞入瘤腔后,有效的促进血栓和结体组织形成,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解剖学大小联合Hunt-Hess分级对治疗和预后的评价.方法 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显现的30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并进行Hunt-Hess分级评分,进一步评价其治疗和预后.结果 30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的直径5~ 10 mm 21例(70.0%),明显多于<5 mm6例(20.0%)和>10 mm 3例(10.0%)(P<0.05).Hunt-Hess分级Ⅰ~Ⅲ级23例,Ⅳ~Ⅴ级7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患者与Ⅳ~Ⅴ级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7.5,P=0.018).不同大小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60,P=0.020),其预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7.076,P=0.029);其中直径5 ~ 10mm者与<5mm者或>10mm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6.0,P=0.010;U2=15.5,P=0.064).结论 Hunt-Hess分级Ⅰ~Ⅲ级,且直径>10 mm或5~10mm破裂的颅内动脉瘤选择介入手术操作更安全,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0年8月至2010年6月,以GDC栓塞术治疗42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分析颅内动脉瘤在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16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发生率为3.8%(16/420),术后13例致密填塞,3例部分填塞.单因素分析显示:SAH发作次数≥2次、瘤体≤4 mm、有假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有高血压病史以及瘤颈窄是引起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H发作次数≥2次(P=0.0424,OR=6.798)以及有假性动脉瘤(P=0.0069,OR=4.423)是引起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在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主要与SAH多次发作以及存在假性动脉瘤有关,临床上对存在危险因素者应警惕发生术中破裂,一旦发生应积极给予合理的治疗,大多数患者能获得良好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cerebral aneurysms rupture in the course of Gugliemi detachable coil (GDC) embolization. Methods From August 2000 to June 2010,420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received GDC embolization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o analyse the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aneurysms rupture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Results Sixteen patients had intraoperative aneurysm rupture, the incidence rate was 3.8%(16/420),including 13 cases density filling,3 cases partial filling postoperative.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SAH episodes ≥2 times,tumor size ≤4 mm,the presence of pseudoaneurysm,Hunt-Hess grade Ⅳ - Ⅴ as well as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aneurysms rupture in the course of GDC emboliz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SAH episodes ≥2 times (P = 0.0424,OR =6.798)and the presence of pseudoaneurysm (P = 0.0069, OR = 4.423)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aneurysms rupture. Conclusions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 the course of GDC embolization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multiple SAH and the presence of pseudoaneurysm. It should be alert to the risk factors and take active treatment as soon as the occurrence of rupture in clinic work, for this, most patients can get a goo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