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椎节段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Li C  Liu X  Ma Z  Yi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30-732
目的:探讨颈椎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伴有交感型颈椎病表现的混合型颈椎病12例,观察颈椎不稳定、围领制动效果,MRI表现及手术的治疗效果等指标。结果:颈椎X线表现:7例出现颈椎不稳定。围领制动效果:5例经围领制动后症状明显缓解,7例经围领制动后症状轻度缓解。MRI:7例在不稳定节段脊髓可见异常信号。手术效果:7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明显缓解,治疗效果为优,7例均为节段不稳的患者;4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轻度缓解,治疗效果为良;1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稍有缓解,治疗效果为中。结论: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颈椎不稳所致的交感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交感型颈椎病为脊柱外科常见疾病,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颈椎不稳是该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此疾病经过严格的保守治疗无效后有手术指证。本文对交感型颈椎病术后复发的治疗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方法2012—2013年我院收治2名交感型颈椎病患者,2名患者第一次手术之前均经过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心内科等相关科室专家会诊,并行相关检查如头颅MRI、喉镜、脑电图等检查,排除相关如脑血管疾病、梅尼埃综合征、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等疾病后确诊为交感型颈椎病,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2名患者术后2~3个月均出现螺钉移位、交感神经症状再次发作,再次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后有手术指证,行颈前路翻修及取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本文主要采取患者主观满意度以及20分评分法评价交感神经症状。结果 2名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主观满意度为良。术前交感神经症状评分5~6分,平均5.5分;术后1~2分,平均1.5分;两名患者的交感神经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术后X线片显示内固定未见螺钉明显移位,无钢板断裂、移位等发生。结论对于颈椎不稳的交感型颈椎病,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不稳因素再次出现,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和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3-01-2011-09共收治经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64例,均行ACDF术治疗。采用JOA17分法和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评估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58月,平均35.3月。末次随访、术后1周JOA评分和交感神经症状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和交感神经症状改善的优良率分别为89.1%和84.4%。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代杰 《颈腰痛杂志》2012,(6):482-483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病变导致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心律不齐、肢体发凉怕冷、失眠、心前区不适等症状。我院2010-01-2012-04收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36例。经针刀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研究以于我科就诊患者为治疗  相似文献   

5.
伴眩晕的颈椎病临床多被命名为交感型颈椎病、颈性眩晕、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其发病机制包括交感神经激惹学说、本体感受器移位学说以及椎动脉扭转学说。诊断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动态的影像学检查,颈椎重定位检查以及颈椎扭转检查是鉴别该疾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重要检查方法。有针对性的保守治疗多有效,存在颈椎不稳或血管神经受压时,可以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相似文献   

6.
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近年来国际国内所发表的各类期刊杂志,对交感型颈椎病的定义、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以概括、探讨.所有作者均认为Barre-Lieou提出的"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即本文所述的交感型颈椎病的定义,其发生机制主要为颈椎退变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或导致椎动脉痉挛.其治疗方法主要为保守治疗及慎重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为颈椎失稳,刺激交感神经纤维致椎动脉痉挛缺血.其治疗方法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为辅,但容易复发.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颈椎间盘摘除,融合植骨内固定,消除失稳因素,但其适应证相对较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生物力学调节与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法等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3例达到交感型颈椎病评分标准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以生物力学调节+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法治疗;对照组为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法治疗,应用VAS、NDI及分级疗效评定进行治疗前后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3个月随访,两组VAS、NDI及分级疗效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生物力学调节与星状神经节阻滞、手法等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是较为完善的综合疗法,生物力学调节疗法对交感型颈椎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我院骨科自1988年7月至1992年7月,采用颈交感神经节封闭治疗交感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4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治疗前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35—73岁,平均50岁。交感型颈椎病1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24例。交感型颈椎病表现为眼花、眩晕、心悸、失眠等不适。颈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x线片发现有颈椎不稳定,或颈椎钩椎关节明显增生。  相似文献   

9.
微创射频消融技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微创射频消融技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 15例被诊断为交感型颈椎病的患者,接受微创射频消融治疗。根据头晕、心慌胸闷、视力模糊、颈肩痛、肢体麻木等单个症状进行评分,计算单个症状改善率和整体症状改善率。结果单个症状改善率依次为86.7%、91.6%、83.3%、60%和50%,整体症状改善率为77.5%。结论射频消融技术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病、多发病,过去发病年龄多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之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年龄出现了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颈椎病临床分型主要包括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混合型。其中又以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占全部颈椎病70%以上。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手术疗法由于操作复杂、风险大,故多采用非手术疗法,而临床上药物治疗此病疗效有限,非药物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针灸疗法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用针炙、按摩、牵引等为主的综合康复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和分析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2月~2007年1月共收治经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23例,影像学资料显示患者均有颈椎间盘退变和骨质增生,8例伴有颈椎不稳,1例有先天性骨结构异常,均采用手术治疗,行前路单个或多个(≤3)椎体次全切除,彻底清除增生的骨赘和退变椎间盘,用充填有自体椎体碎骨的钛笼或自体髂骨椎间融合,钛板螺钉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根据术后X线片、JOA评分和临床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综合评定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75~150 min,术中出血量30~350 ml,平均70ml.随访3~36个月,平均13.5个月,其中7例术后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全部消失,12例主要交感神经症状消失,3例症状改善,1例症状无变化,有效率为95.7%,优良率为82.6%.JOA评分术前平均10.2±1.1分,术后3个月时平均14.3±1.3分,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9.4%;13例术后10个月复查X线片示钛笼或髂骨块均与上下椎体达骨性融合,无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移位和钛笼沉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交感型颈椎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颈椎病是疼痛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分为颈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以及混合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颈椎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包括牵引、手法、理疗、针刀、针灸、药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横突段交感神经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横突段交感神经的结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成年尸体10具,借助显微镜,观察椎动脉横突段周同的神经行程、分支及其分布特点。结果来自颈交感干的交感神经在椎动脉横突段周围相吻合,并攀附于椎动脉表面。结论依据解剖位置关系,颈椎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及周围神经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且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所发表的期刊论文,对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发病机理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治疗方法加以概括,探讨各种治疗方法的治疗原理、治疗效果,以期为交感型颈椎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1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提出交感型  相似文献   

15.
中老年常见的颈椎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常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多见于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较为公认的颈椎病消化系统症状发生机制为退变的颈椎结构改变压迫和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胃肠运动减弱;椎动脉受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易刺激前庭器官,引发头晕伴恶心呕吐;内皮素、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c-Fos蛋白、精神心理状态、年龄及药物等因素也可能参与颈椎病消化系统症状的发生发展.临床上遇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主要首发症状为消化系统症状,且对症治疗无效时,应考虑颈椎病存在,针对病因治疗可有效缓解消化系统症状.  相似文献   

16.
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临床评价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报告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评价方法及其初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7年本治疗组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47例,其中男19例,女28例,男女比例为1∶1.5;年龄为34~72岁,平均50.5岁。入选条件:①明确诊断为脊髓型或神经根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②均有交感神经症状。③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中均切除后纵韧带。其中8例术前影像学显示有椎节不稳,其余患者未见明显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及颈椎不稳。交感神经症状包括: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心慌,记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或早搏等心电图异常,胃肠道症状,面部潮红,出汗等。交感神经症状评价采用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定。患者主观满意度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0~48个月随访,术前交感症状评分6.0分;术后2.8分;患者主观满意度19例为优,16例为良,8例为可,4例为差,有效率为87.5%。结论切除后纵韧带的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交感神经症状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颈椎不稳定的X线测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在交感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应用游标卡尺和测角仪测量了3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将C2/3、C3/4、C4/5、C5/6角位移和椎体间滑移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结果:在过伸、过屈位片上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比较,C4/5、C5/6间角位移和C3/4、C4/5、C5/6椎体间滑移显著增大(P<0.05)。结论:交感型颈椎病颈椎不稳定好发于C4/5,其次是C5/6、C3/4节段,过伸、过屈位片角位移和椎体间滑移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中意义更大,根据本组数据可推算出引起交感神经症状颈椎不稳的X线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交感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附50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吴毅文 《颈腰痛杂志》2005,26(4):251-253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研究从1991—2001年共收治的交感型颈椎病病人50例,执行严格的诊断、纳入标准,采用颈牵、药物、推拿等综合治疗。结果5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近期疗效的优良率为76%;有效率为98%,同时发现住院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较门诊治疗的优良率高。结论非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是安全,合理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其中1个间隙融合5例,2个间隙融合12例,3个间隙融合4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及X片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4.5±24.7)min,术中出血量(92.6±65.7)ml。术后随访12~47个月,平均26个月,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优6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4%;JOA评分由术前的(10.3±1.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9±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植骨均融合,椎间融合器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椎间融合器无沉降,颈椎前凸曲度保持良好。结论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切除后纵韧带的颈前路减压术在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中的意义及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2002至2007年颈椎病手术患者47例.入选条件:(1)脊髓型或神经根型或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2)均伴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3)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均切除后纵韧带.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交感神经症状.切取8只家兔颈椎后纵韧带.乙醛酸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后纵韧带内是否存在交感神经纤维,并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随访10~48个月,术前JOA评分12.6分,末次随访15.2分.术前交感症状评分6.0分,术后2.8分;主观满意度评价:优19例,良16例,可8例,差4例,有效率87.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颈椎后纵韧带上存在大量呈网状分布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椎间隙区分布较椎体区密集;后纵韧带浅层较深层密集;C2/3、C3/4、C3/4、C4/5节段较C5/6、C6/7密集.结论 颈后纵韧带上分布的交感神经可能是引发颈交感神经症状的另一重要因素.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在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