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热敏灸引发的对腧穴原始内涵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临床应用热敏灸近3年,反复验证并深刻地体验到热敏灸的显著疗效.热敏穴位与现在的腧穴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腧穴的原始内涵进行了溯源.  相似文献   

2.
正人体腧穴存在“静息”与“敏化”2种状态,静息态即生理性的腧穴状态~([1])。Li L等~([2])发现随机体状态的改变,穴位的功能会从静息态转变为致敏态。热敏灸是对具有喜热、透热、传热特性的点,以艾灸热对其刺激,患者感觉表皮不热深部热,局部不热远处热,不觉灼痛,而感到舒适;并且在热敏点上施灸易激发感传,气至病所~([3]),也就是疾病的对应腧穴被艾灸热所激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别以传统穴位灸法和热敏灸介入药物治疗功能性腹泻,评价热敏点灸的临床疗效及其发生规律;方法:43例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传统灸组,均在口服药物培菲康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不同灸法,治疗结束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腹泻次数减少有显著差异性(P〈0.05),热敏灸组有效率高于传统灸疗组(P〈0.05);灸疗不同热敏感传发生率比较,扩热感传现象发生率最高,透热感传次之,非热觉感传现象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总结热敏灸优势病种及其热敏腧穴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和Cochrane library(2017年第10期),纳入与热敏灸相关的文献并导入Endnote X7软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Excel2016建立数据库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和整理,总结出各病种文献数量,并进行统计归类,同时对各病种热敏腧穴分别按频次高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临床研究文献791篇,涉及疾病136种。西医疾病99种,中医病症14种,西医症状23种。按文献数量高低排序前15的病种依次为膝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神经麻痹、痛经、哮喘、慢性盆腔炎、尿潴留、变应性鼻炎、肠易激综合征、肩周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便秘、不孕症、肌筋膜炎,共427篇,占总文献数的54%。结论热敏灸临床应用广泛,病种主要集中于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精神和行为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热敏腧穴主要分布于相关病变脏器的腹部和腰背部体表投影区以及经过投影区的相关经脉上,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热敏腧穴主要分布于病变部位经穴压痛点及硬结等反应物附近和经过病变部位的相关经脉上,神经系统疾病热敏腧穴主要出现于病变神经分布的部位附近,亚健康热敏腧穴主要分布于五脏俞及气海、关元等补益穴位附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其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AR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灸热敏化腧穴,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R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探讨腧穴、经络、热敏灸感现象分布规律。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29%(26/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及体征各分值比治疗前降低(P0.01)。热敏灸组35例均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在总共探查的57个腧穴中,每个患者出现的热敏化腧穴个数不等,出现热敏化频率最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热敏化腧穴所归经脉主要分布在于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6种热敏灸感形式中,以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透热、其他非热感觉(以痒感为主)、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取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等腧穴进行探查以缩短热敏灸治疗时间、加强艾灸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段权  袁锋  梁美爱  董嘉怡  钟平  古志林 《新中医》2014,46(7):171-173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拟定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及任督二脉的相关经穴及经外奇穴共57穴,据远近配穴原则,每次选取膝关节周围及远端穴位3~5个,对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热敏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治疗2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记录是否出现热敏化现象及其具体表现。结果:共完成治疗数115例,脱落5例;出现热敏灸感者113例,无热敏灸感者2例;共完成8条经脉的临床观察,出现热敏灸感现象最多的前5条经脉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共完成57个穴位的临床观察,出现热敏灸感的穴位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名前10名依次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犊鼻、膝阳光、血海、阴陵泉、膝关、内膝眼、鹤顶;共出现5种热敏灸感,按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透热、传热、扩热、局部不热远处热、非热感。结论:热敏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腧穴热敏化出现率较高,穴位分布与经穴有一定重合率。  相似文献   

7.
腧穴热敏现象是热敏灸治疗的关键,而促进热敏现象发生,在灸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动态观念.热敏腧穴是动态的,穴位可从静息状态转变成敏状态;患者的感觉是动态的,有着多样性的;医师操作的手法也是动态的,需要相应的手法,在基础探查热敏穴位手法上,施以动态循经往返灸,可以促进热敏现象的串联、并联及提高疗效.思考在热敏灸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腧穴热敏灸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的热敏化穴,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以使气至病所的治疗方法。因热敏灸法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不良反应少、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等诸多优势,在中医外科皮肤病、泌尿男性病、肛门直肠疾病、乳房疾病等多种病症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腧穴热敏灸在中医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提出腧穴热敏灸在中医外科临床应用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对策,以期为腧穴热敏灸在中医外科临床推广应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热敏灸疗为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免疫系统改善的影响。方法: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针灸推拿科186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医学伦理批准,以双盲法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中药汤剂内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热敏灸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疼痛评分情况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1.7%),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水平、TNF-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PPI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疗联合独活寄生汤内服能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促进消除机体炎症介质,改善患者免疫系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热敏灸是选择热敏穴位悬灸,激发透热、扩热、传热,通过经气传导,达到远部热、深部热、患部热,从而显著提高疗效的一种新灸法。灸疗中穴位敏感性与充足时间量是提高灸疗疗效的两个关键环节,而热敏灸解决了如何寻找灸疗敏感性穴位与达到穴位充足时间量的关键技术难题。从灸疗特异性穴位的发现、热敏灸新技术的创立、临床疗效的循证评价、灸疗新概念的提出4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热敏灸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灸疗疗效,丰富发展了灸疗理论与技术,是传统灸疗学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正灸疗学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扁鹊心书》强调:"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这些记载都表明了灸疗的重要医学地位和其他疗法的不可替代性。然而灸疗临床一度萎缩,灸疗的独特疗效未能充分显示。近30年随着国内学者对灸疗热敏现象的系统研究,发现了灸疗临床新规律,建立了基于灸位与灸量新标准的热敏灸理论与技术新体系,显著提高了灸疗疗效,丰富发展了灸疗学理论与技术,改变了灸疗临床萎缩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薛斐然  张维 《中医杂志》2011,52(9):764-766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温和灸对中风后患者肩髃穴热敏化现象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长时程温灸组、短时程温灸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单纯针刺肩髃穴,长、短时程温灸组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20min和10min的灸治。3组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肩痛程度和肩痛频度的评定,并对肩痛程度和频度的变化与热敏化现象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患者肩痛程度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疼痛频度评分除对照组外均有明显下降(P<0.01),其中长时程温灸组疗效较对照组及短时程温灸组更佳((P<0.01或P<0.05))。热敏化现象持续时间与疼痛程度及频度的减轻呈正相关趋势。结论热敏化灸法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痛的有效方法,20min温和灸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en RX  Chen MR  Kang MF  Chi ZH  Zhang B 《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本文从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了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气至"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提出热敏灸感的出现具有普遍性,与疾病高度相关,其出现部位呈现出动态的特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与部位固定的经穴并不完全重合;敏灸感与针刺产生的"得气感"与"气至"等经气活动一样,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因此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热敏灸感可以指导临床灸疗准确取穴与科学定量及提高灸疗疗效。因此,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灸疗模式对热敏灸小镇常见慢性病的干预效果。方法:以KOA、LDH、FD为研究对象,以可以高效激发艾灸得气的灸具为施灸手段,根据施灸过程中有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分为小镇自灸组和指导艾灸组,对比两种施灸模式的干预效果。结果:两种艾灸模式对KOA、LDH、FD均有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艾灸组干预KOA、LDH、FD疗效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的施灸模式可以提高热敏灸小镇慢性病的干预效果,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腧穴热敏灸和西药舒利迭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用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穴和膈俞穴之间施行温和悬灸。疗程:隔日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舒利迭,1吸/次,2次/d,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肺通气功能,临床症状单项评分及总分评定和临床疗效。2组患者均于于治疗前、治疗第30天、治疗第60天观察。结果:2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肺通气功能(PEF、FEV1)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且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的更加明显(均P 0. 05)。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症状单项评分和症状总分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上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且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提高的更加明显(均P 0. 05),说明腧穴热敏和西药对哮喘慢性持续期均有改善的作用,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80. 0%,对照组为53. 3%,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腧穴热敏灸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在改善肺通气功能、临床症状观察评分、临床疗效判定方面均优于西药舒利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腧穴敏化理论,探查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优效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热敏灸组、非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每组30例,疗程结束观察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总疗效,并进行安全性判定。结果:在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方面,3组受试者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疗效比较,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6.67%(26/30),非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0.00%(24/30),西药组总有效率73.33%(22/30),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腧穴敏化理论指导下,热敏灸组治疗功能性便秘优于非热敏灸组和西药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循经往返灸对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的作用以及介绍其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从循经往返灸对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的作用原理及如何运用循经往返灸有效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2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果:经气的运动是产生热敏化的主要原因,而循经往返灸则能引导经气的运行,具有疏通经络,激发经气的作用,能高效激发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结论:循经往返灸是迟发型热敏化腧穴最直接有效的激发方式,希望能够给临床医生在热敏灸疗诊治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交通工具的发展,车祸、工伤事故等伤害增多,导致重型颅脑损伤(SBI)患者发病率增加.重型颅脑损伤后的病情多较复杂,并可留下瘫痪、失语、癫痫等多种后遗症,如何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笔者采用热敏灸的方法早期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干预,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部推拿配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推拿科及妇科门诊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80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腹部推拿配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痛经症状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于治疗3个月后随访并观察复发率。 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及随访时,2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期痛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615、36.120,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痛经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339,P<0.05)。治疗3个疗程后,试验组完成全部研究的38例患者中治愈8例,显效24例,有效6例,无效0例,愈显率84.21%(32/38);对照组36例患者中治愈1例,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愈显率41.67%(15/36)。2组患者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086,P<0.05)。 结论腹部推拿配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督脉腧穴热敏灸干预产后身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督脉腧穴热敏灸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单纯悬灸进行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以临床症状评分、VAS、PPI评分为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VAS、PPI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VAS、PPI评分差值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督脉腧穴热敏灸干预产后身痛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