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苦碟子中的两个新黄酮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苦碟子(Ixeris sonchifolia Hance)的全草中分得5个黄酮,分别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1),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4),芹菜素(5)。它们的结构经各种光谱解析确定,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黄酮。  相似文献   

2.
苦碟子中的新黄酮苷(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苦碟子为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sonchifolia(Bge.)Hance〕的当年生干燥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1〕。其主要成分为以木犀草素、芹菜素为苷元的黄酮苷.继前报〔2〕报道了两个新黄酮苷之后,又从该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一种新的黄酮苷,命名为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乙酯(luteolin7OβDglucuronideethylester,Ⅰ),此化合物为一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结构见图1.提取分离:苦碟子全草5kg,用70%的乙醇加热回流,过滤,滤液回收乙醇,经真空干燥后,浓缩液混悬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苦碟子注射液中绿原酸、木犀草素-7-O-龙胆二糖苷、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含量的HPLC法。方法色谱柱为Agela Pro-mo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体积分数为1.0%乙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50 nm。结果绿原酸、木犀草素-7-O-龙胆二糖苷、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分别为0.730~5.84 mg.L-1、0.530~4.24 mg.L-1、0.990~7.92 mg.L-1和2.00~16.0 mg.L-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99.9%、99.6%和100.6%,RSD分别为0.8%、1.1%、1.0%和0.6%(n=5)。结论该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结果准确,为苦碟子注射液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HPLC-DAD法建立苦碟子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GCOP)、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LGCRP)和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AGCRP)的测定方法。方法 Diamonsil C18色谱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05%甲酸–水)–(0.05%甲酸–乙腈);二元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0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10μL。结果在选定色谱条件下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5%、100.1%、100.8%,RSD值分别为0.4%、0.3%、0.7%。结论该分析方法能简便、快速地测定苦碟子中黄酮类成分,可为评价不同产地、药用部位及采收期的药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HPLC法测定苦碟子注射液中木犀草素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苦碟子注射液中木犀草素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乙腈-0.4%磷酸水溶液(25:75)为流动相,流速为0.8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为350nm。结果:木犀草素在1.1~13.2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6%,RSD为0.98%。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苦碟子注射液中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苦碟子中的新倍半萜内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苦碟子为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sonchifolia(Bge.)Hance]的当年生干燥全草,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等地.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1〕.文献〔2,3〕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本文对其氯仿萃取层进行化学研究,并分离鉴定了一个新化合物,命名为苦碟内酯A(sonchifoliactoneA,I).分离提取苦碟子全草5kg,用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过滤,滤液回收乙醇,经真空干燥后,浓缩物混悬于水中,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取氯仿萃取层80g经硅胶柱色谱…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苦碟子提取物中咖啡酸、菊苣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6)-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与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的校正因子,建立以1种对照品测定苦碟子提取物中5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的方法。方法以Agilent TC-C18(250 mm×4.6 mm,5μm)为分析柱,柱温30℃,流动相为甲醇(A)-0.05%磷酸(B),梯度洗脱:0~10 min:30%A,10~30 min:30%~50%A,流速1.2 mL.min-1,检测波长350 nm。结果咖啡酸、菊苣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6)-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的校正因子分别为:1.129、0.873 3、1.320、1.129(RSD=1.6%~2.1%),苦碟子提取物中咖啡酸、菊苣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6)-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与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的含量分别为4.2%、29.5%、6.5%、23.0%、5.0%。结论本法简便,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苦碟子提取物和制剂的定量分析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李平  孙艳  李双英 《中国基层医药》2014,(12):1829-1830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苦碟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78例,予神经节苷脂4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联合应用苦碟子注射液40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78例,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0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于治疗14d后,观察临床疗效、血液中自由基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和血小板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87.2%,高于对照组的64.1%(χ2=11.914,P=0.017);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中MDA和GSH降低、SOD升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明显(均P〈0.01);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计数(PLT)均升高(均P〈0.01);但两组治疗后MPV、PDW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苦碟子能更好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清除血中自由基,降低血小板活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苦碟子中四种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苦碟子药材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1→2葡萄糖苷(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Ⅲ)、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Ⅳ)的含量。方法:采用C18色谱柱(250mm×4.6 mm,5μm),以乙腈-0.4%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8 nm。结果:8批次苦碟子药材中Ⅰ含量在0.30~1.20 mg·g-1,Ⅱ含量在0.30~1.10 mg·g-1,Ⅲ含量在2.40~6.00 mg·g-1,Ⅳ含量在0.90~1.70 mg·g-1;平均回收率为Ⅰ:97.32%(RSD=0.91%);Ⅱ:98.87%(RSD=0.86%);Ⅲ:98.55%(RSD=1.62%);Ⅳ:96.40%(RSD=0.8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苦碟子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苦碟子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悦  张金梅 《中国药业》2008,17(24):62-62
植物药苦碟子在临床上效果显著、应用广泛,不良反应虽罕见,但也偶有报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菊科苦荬菜植物苦碟子(Ixeris sonchifolia(Bge.)Hance)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苦碟子中分离得到7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lir-ioresinol-A(1)、木犀草素(2)、芹菜素(3)、原儿茶酸乙酯(4)、香草醛(5)、对羟基苯甲酸(6)、香草酸(7)。结论:化合物4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菊科苦荬菜属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Bge.)Hanc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苦碟子全草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hydroxyolean-12-en-11-one acetate(1)、3,4-dihydroxybenzalacetone(2)、7-O-β-D-glucopyranosyl-luteolin-3'-O-β-D-glucopyranoside(3)、5,7-dihydroxy-4'-methoxy-fla-vone-7-rutinoside(4)。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注射用苦碟子的抗凝与纤溶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注射用苦碟子抗凝和纤溶激活作用。方法采用测定全血凝块重量、凝血时间、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血浆复钙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方法,观察注射用苦碟子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以及纤溶系统的影响。结果注射用苦碟子对内源性凝血途径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够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小鼠静脉给予注射用苦碟子6、12 mg.kg-1与对照组相比可显著降低全血凝块重量;大鼠静脉给予注射用苦碟子3.6、7.2 mg.kg-1可显著延长凝血时间,静脉给予注射用苦碟子1.8、3.6、7.2 mg.kg-1可显著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注射用苦碟子质量浓度为1.25、2.55、g.L-1时可显著延长血浆复钙凝血时间,离体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注射用苦碟子具有较强的抗凝血作用和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4.
苦碟子水提取液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苦碟子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主动脉环灌流模型,观察累积浓度苦碟子对基础状态、去氧肾上腺素(PE)和氯化钾(KCl)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环和去内皮血管环的舒张作用。结果苦碟子水提取液(苦碟子注射液,相当于含苦碟子原材料0.01~10g.L-1)对基础状态的内皮完整血管环和去内皮血管环的张力无影响。对PE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环,苦碟子在累积浓度0.03~10g.L-1呈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分别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0.1mmol.L-1)和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蓝(10μmol.L-1)预处理,此作用被抑制,用环氧合酶抑制剂吲哚美辛(10μmol.L-1)预处理亦被抑制。对KCl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环和对PE或KCl预收缩的去内皮血管环,苦碟子在累积浓度0.01~10g.L-1无明显舒缩作用。结论苦碟子(0.03~10g.L-1)对主动脉具有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途径和血管内皮细胞环氧合酶途径介导的。  相似文献   

15.
注射用苦碟子对心肌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注射用苦碟子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测量心外膜心电图(E ECG)、心肌梗死面积、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肌酶(CK)、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注射用苦碟子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犬的心肌梗死程度(ΣST)和心肌梗死范围(N ST)。注射用苦碟子2.4 g.kg-1可时间依赖性的降低冠脉结扎犬心肌梗死程度和心肌梗死范围,给药后30 minΣST即明显下降,ΣST在30 min和180 min分别较给药前降低了约29%和46%;N ST在60 min和180 min分别较给药前降低了约41%和46%;注射用苦碟子1.2、0.6 g.kg-1剂量组在120 min和180 min时,ΣST、N ST较90 min时略有上升,但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显著。注射用苦碟子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犬血清中LDH、GOT、CPK活力和MDA含量,升高SOD活力。结论注射用苦碟子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分离、测定抱茎苦荬菜药材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的方法。方法采用醇提取、氯仿萃取与硅胶柱分离等手段来分离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采用RP 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Diamonsin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质量分数为0.2%的磷酸溶液甲醇(体积比为67∶3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0 nm,流速为0.8 mL.min-1。结果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质量浓度在4.80~24.0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n=5),平均回收率为99.4%,相对标准差(RSD)为0.97%。结论本法适合测定抱茎苦荬菜药材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苦碟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中药苦碟子的化学成分。方法将干燥药材全草经水提醇沉后,所得浸膏用水混悬,依次用等体积的石油醚(60~90℃)、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再利用各种柱色谱及HPLC等方法对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呋喃甲酸(1)、香草醛(2)、原儿茶醛(3)、dehydrovomifoliol(4)、loliolide(5)、3-(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醇(6)、lirioresinol-A(7)。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